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09-10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乾安油田白垩系下统青山口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通过3个层次的研究,将高渗带的识别和表征有机结合,预测其空间分布规律。第一层次:通过层次界面与结构要素分析,解剖储层内部建筑结构;第二层次:针对工区低渗透储层渗流特点确定评价参数,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实现高渗带的单井定量识别;第三层次:通过随机建模方法建立起储层结构模型,以此为约束,进行储层参数模拟,最后根据工区内高渗带的定量识别结果,通过渗透率指标截取,建立起研究区高渗带的空间分布模型。对处于高含水开发期的低渗透油藏,可以为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对处于投产前的低渗透油藏,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奠定基础。
  • 摘要: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随钻快速,及时、定量分析储层物性及评价油水层成为现实。在东营北带砂砾岩体储层评价中,T2分布不仅与孔隙结构密切相关,而且与部分孔隙结构参数有很好的相关关系。通过寻找与T2几何平均值相关性好的孔隙结构参数,建立了适合东营北带孔隙结构评价的定量关系式,从而实现了利用核磁共振录井资料对岩石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和快速评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试层的核磁物性资料,建立了东营北带储层核磁录井评价标准。
  • 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深层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储层埋深主要在3500~6200m左右,目前储层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砂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溶蚀孔隙,次生孔隙度主要分布在4~20%之间,主要是烃源岩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和硅酸盐颗粒溶蚀形成的.根据温度·~L-Ro之间的对应关系推测,由于有机酸在高温下可转化成CO2,因此垂向上发育的另一个次生孔隙带大约在6500m以下,主要是溶解舍铁碳酸盐胶结物所致。
  • 摘要:利用试油、物性、压汞等资料,应用多用方法求取了渤南洼陷古近系深层有效储层物性下限与埋藏深度的定量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孔隙度差值和渗透率差值作为对比参数,探讨了沉积作用、地层压力和成岩作用对渤南洼陷古近系深层有效储层的控制作用。湖底扇中扇辫状水道和扇三角洲前缘、中成岩A1、中强超压为有效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而近岸水下扇和冲积扇、中成岩B和晚成岩、常压和弱超压为有效储层发育的不利因素。总体上,沉积相带是形成优质有效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层压力对有效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强于成岩作用。
  • 摘要:单一河口坝砂体是由4级构型界面所限定的构型单元。构型界面之上一般为非渗透性的泥岩,界面之下一般为分布不稳定的钙质砂岩。垂向上4级界面相当于韵律层的界面,而平面上同期的多个单一河口坝砂体叠加拼合连片,构成复合河口坝。在平面上识别出单一河口坝是单一河口坝构型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为例,通过对单一河口坝组合关系、边界识别标志、叠置关系等方面内容的研究,进而对研究区单一河口坝进行了划分,再现地下单一河口坝地下储层三维展布特征,为油气田开发中后期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依据,同时提供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储层解剖方法。
  • 摘要:火山碎屑沉积岩在储层研究中越来越重要。通过大量铸体薄片观察,对研究区内南屯组含油地层岩性进行鉴定表明:凝灰岩岩屑在该段地层四个油组普遍存在,主要岩性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包括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含凝灰泥岩和沉凝灰岩;少量为熔结凝灰岩和弱熔结凝灰岩。该类型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胶结和矿物多形转变作用,而熔结凝灰岩主要为焊接作用。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和矿物解理缝,其中裂缝对石油的储集和运移作用显著。
  • 摘要:崂山隆起位于南黄海中部,是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的隆起构造单元,其调查与研究程度板低,新近系之下是否有沉积地层一直没有得到资料的证实。近年来战略性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在该区新近系之下发现了层状地层,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分析、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区域地质对比,推测为海相古生界,是下扬子区古生界的海上延伸。这一发现对推动南黄海海域油气新领域、新层位的调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 摘要:达连河油页岩发育于始新统达连河组中下部,与煤共生。自下而上油页岩表现为两种赋存形态,即下部含煤段中央于煤层之间的中薄层难熔高硅铝质灰分、高含油率腐殖腐泥型油页岩,中部油页岩段作为煤层顶板的巨厚层中熔铁质灰分,低含油率腐泥腐殖型油页岩。达连河组油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湖泊沼泽与半深湖-深湖是其发育的最有利相带,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是其发育的主要阶段。按其形成环境,油页岩可划分为湖沼型和深湖型,含煤段中的油页岩为湖沼型成因,形成于水进体系域;油页岩段中的油页岩为深湖型成因,形成于高水位体系域。因此,达连河组中下部两大层位油页岩形成时沉积环境的差异,是影响其物理化学组分,成因类型以及工业品级的重要因素。
  • 摘要:陆相断陷盆地的沉积可客空间变化规律控制着盆地的层序地层充填样式和生储盖发育规律,根据目前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层序地层响应特征,将沉积可客空间的变化频率分为低频和高频两种类型。油气汇聚体系是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研究对象,根据油气聚集规模将其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等三种规模类型。具备不同层序地层充填样式的陆相断陷盆地一般发育不同规模类型的油气汇聚体系和相应的空间展布规律:低频率沉积可容空间变化的陆相断陷盆地可以发育大型、中型规模的油气汇聚体系;高频率沉积可容空间变化的陆相断陷盆地一般发育中型或者小型规模的油气汇聚体系,大型规模的油气汇聚体系欠发育。我国陆区陆相断陷盆地中的东营凹陷是低频率沉积可容空间变化的典型代表,东濮凹陷是高频率沉积可容变化的典型代表;海区陆相断陷盆地中的涠西南凹陷属于低频率可容空间变化的类型,海中凹陷属于较高频率可容空间变化的类型。
  • 摘要: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层为例,进行河流相建筑结构单元三维空间分布随机建模研究,探索结构单元分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为剩余油挖潜提供新思路.通过对7口取芯井进行观察和分析,充分利用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组合测井资料,综合考虑岩性,沉积特征、电性特征等因素,共划分出9种岩相类型、7级界面和7种结构单元。优选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研究区内建立结构单元三维空间分布模型。结果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模型分析显示结构单元河道充填沉积和心潍最为发育,约占总量的63.1%,天然堤较为发育,约占10.6%,决口扇、洪泛平原细粒、河道滞留沉积、落淤层分别占8.9%、8.1%,4.9%、4.4%。先后对各个结构单元和多个结构单元组合进行分析,并与剩余油饱和度模型进行叠合分析,发现在0-103、1-140,3-162,4-511、4-N3、5-191,6-145,7-132、7-93等井区剩余油饱和度均在50%以上,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 摘要:根据马五1储层地层水在横向上呈块状或透镜状分布,无连片水体,但地层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气水共存,水夹在气藏或气层中,在马五1气藏中不存在“边水”或“底水”,研究区内找不到绝对的气一水边界,提出“相对富水区”概念.通过对“相对富水区”平面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区域构造演化及特征,对控制“相对富水区”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构造特征是控制“相对富水区”分布的基本条件,储层的非均质性决定其具体的分布形式。
  • 摘要:饶阳凹陷油气主要存在于海相碳酸盐岩潜山储集体,与陆相碎屑岩存在显著差异,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情况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油气运移通道主要由深大基底断裂与不整合构成,而碳酸盐岩储集体则起次要的输导作用。此外,由于供烃方式多样,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系统复杂多变,造成潜山油气藏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规律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对潜山“新生古储”这种单一成藏模式深化扩展,充分考虑运移通道、供烃方式、油气藏类型及相互之间配置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八种新型潜山油藏成藏模式,并结合典型潜山油气藏实例,分析了不同成藏模式类型形成机制、运移特点和聚集规律存在的差异。
  • 摘要:琼东南盆地发育有构造(断裂和挠曲)和沉积(陆架)两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且构造坡折带往往控制着沉积坡折带的发育,二者可能重合。盆地裂陷期主要发育断裂坡折带,裂后坳陷期则主要发育挠曲和陆架坡折带。坡折带通过控制生油岩的体积、控制水系和沉积体系的发育、控制储集砂体的分布、影响生油岩的转化、储集体的物性和控制油气的运移等途径控制着盆地的油气成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圈闭或油气藏。指出坡折带附近圈闭和低位扇体是寻找和发现油气藏的有利领域。
  • 摘要:油田开发中后期,厚气层内部发育的隔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夹层及其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是指导对储层进一步采取有效工程措施的关键所在。在充分利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特征和数值模拟资料的基础上,精细剖析了研究区内厚气层内部夹层分布规律,以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气田厚气层内夹层发育,夹层主要有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两种,夹层厚度在1m左右,钙质夹层厚度稍薄;各类夹层具有明显的电性特征,可以利用伽玛、电阻率、声波、密度等曲线组合识别;夹层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气田北、中、南三块各不相同,可划分为北部双钙模式、中块上泥下钙模式以及南块上钙下泥模式,体现了夹层在厚气层内部分布的差异性;厚气层内部夹层的发育,对气层底部的水体具有阻隔作用,改变了水体的侵入方式,延缓了气层水体的侵入速度,对于厚层具底水的气藏开发具有积极效果。因此对这类气藏的开发,可以利用夹层选择性射孔,局部细分层系,避开高含水层等措施来挖潜,在气田稳气控水中发挥了显著效益。
  • 摘要:在露头勘察和现代沉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本区冲积扇沉积特征,将冲积扇划分为四个相带:扇根、扇中内带,扇中外带、扇缘。通过取心井岩电标定,确定各相带的测井识别标志。利用单井、剖面、平面互动的分析方法,研究克拉玛依油田六区克下组冲积扇储层的相带分布,并对各相带沉积特征和砂砾岩展布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克下组储层主要位于扇中内带和扇中外带,内带以片状砂砾岩沉积为主,外带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研究区冲积扇储层相带分布及各相带内部砂砾岩展布和沉积特征研究,对冲积扇砾岩油藏储层预测及开发方案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对象是地下数千米深处的储集体,受实验环境、样品代表性等因素的限制,现有方法研究的结果均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开发的需求。微观剩余油仿真是利用仿真技术描述、研究长期注水开发后储集层宏观,微观变化及渗流参数在三维空间变化规律的方法。微观剩余油仿真不受试验条件、样品代表性等诸因素的限制,对揭示地下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将仿真理论应用于微观剩余油实验研究,使用基于仿真孔隙模型的真实水驱实验和基于计算机仿真模型的模拟水驱实验两种实验方法,研究不同类型储层在注水开采过程中的微观剩余油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 摘要:异常高压形成因素中,粘土矿物转化和有机质生烃是新生流体增压的两个最主要方面。研究发现,异常高压对这两种作用都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表现的内在本质是异常高压对压力膨胀的压制作用。抑制作用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只有较高的压力系数和剩余压力才对新生流体增压有抑制作用,且流体的体积膨胀效应越强,受抑制越强。异常高压对新生流体增压作用的影响机制包括物理影响(增加分子间势能)和化学影响(增加反应活化能)两个方面,前者增加了流体生成所需的能量,后者增加了流体生成所需的温度,前者可以由热量的时间累积平衡,后者只能由温度的增加来补偿。低温高压是异常高压抑制流体生成的有利环境。
  • 摘要:基于岩心观察和显微鉴定结果,从地层、岩性、井位、储地比特征入手总结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了导致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济阳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次生型,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是各类深部溶蚀孔洞和裂缝。造成下古生界储层非均质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同级次不整合面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构造运动以及压力和温度对碳酸盐物性影响等。地壳抬升期上覆沉积物的卸载和走滑伸展是济阳坳陷下古生界储层产生有效裂隙的主要原因。一级、二级不整合面古岩溶作用形成相对早期的溶蚀孔隙。早期被冲填的裂缝和溶洞作为碳酸盐岩的岩性或构造薄弱环节,容易被埋藏期溶蚀作用所改造,是形成次生孔隙的物质基础。潜山上覆古近系成岩过程中有机-无机成岩演化对先期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的改造和调整作用明显,并对孔隙分布具有最终定型作用。
  • 摘要:塔中地区是我国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探区和突破区。本文针对中石化公司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井位的奥陶系层段,结合构造演化和沉积相分析,进行了大量的岩芯、常规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鉴定,研究了目的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结果表明本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可分为孔、洞、缝3大类,进一步又划分为粒内孔,粒间孔、晶间孔、晶内孔、铸模孔、生物格架孔、孔洞、洞穴、构造缝、压实压溶缝和溶蚀缝11小类。溶洞与裂缝为最有效的储集空间。裂缝是渗滤的主要通道。储集空间极少为原生成因,绝大部分为次生成因。可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裂缝-孔隙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其中认为裂缝-孔洞型为最有效的储层。
  • 摘要:三水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北部,是华南陆缘重要的白垩纪-第三纪断陷盆地。本文讨论了其石油地质条件,从地层特征分析,该盆地发育了深湖-浅湖-河流三角洲型沉积层序,以泥岩、砂岩为主的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条件.从烃源岩特征和圈闭条件分析,下第三系布心组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岩、碳质泥岩和泥灰岩,是主要的烃源岩,布心组二段是盆地内主要的生油岩系。圈闭和储层条件良好,含油气系统为布心组生、布心组和西布组储、布心组和西布组盖的生储盖组合,为具有一定勘探潜力和开采价值的含油气盆地。
  • 摘要:饶阳凹陷是冀中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应用现代油气成藏、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总结其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了油气运聚的介质条件及时空配置关系,认为各成藏要素配置良好,具有形成大规模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带存在远源不整合侧向榆导成藏模式、近源不整合侧向输导成藏模式、近源断层垂向输导成藏模式、远源断层-不整合混合输导成藏模式、近源断层-不整合混合输导成藏模式等五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近源断层垂向输导成藏模式和近源断层-不整合混合输导成藏模式是本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而近源不整合侧向榆导潜山坡成藏模式可作为本区下一步勘探的新方向。
  • 摘要:以大港滩海埕北断阶带不同降解程度的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类地化参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原油的生物降解现象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第一台阶区的原油表现出无生物降解和轻微生物降解的特征,第二台阶区的部分油样表现出轻微一中等生物降解的特征,第三台阶区则同时存在无生物降解、轻微-中等生物降解和严重生物降解的原油,并推测某些有严重降解特征的原油可能经历了浅层降解、后期沉降和原油充注的成藏过程。根据原油的降解情况和构造背景,最后得出地层抬升剥蚀型和断层沟通地表水型两种降解油的成藏模式。
  • 摘要:辽河坳陷是叠置在中生界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含油气坳陷。粘土矿物在辽河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中普遍存在,主要有蒙皂石、高岭石、伊蒙混层和伊利石,成为非常重要的胶结物类型。不同类型粘土矿物相互组合,形成了五种主要组合类型。粘土矿物对储层物性有较大的影响,而且时油层损害也具有潜在影响。
  • 摘要:采用地质约束的相控建模思路对于提高储层模型的地质真实性至关重要。以辽河某油田为例,提出相控建模的具体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应用定量地质知识库,沉积微相概率以及变差函数等由基础地质成果提炼出的量化条件约束完成沉积微相模型;进而在沉积微相模型的控制下,完成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在完成相控储层建模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对剩余油分布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油田下一步调整、挖潜的目标与方法。
  • 摘要:通过储层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及储层控制因素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1油层段储层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评价储层储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岩石物性总体较差,属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问孔为主;储层特征及分布受沉积和成岩双重作用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砂体的分布,对储层特征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对储层进行评价并划分出三类储层,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最上部的马五5-马五1亚段为盆地内中部气田区主要的天然气储产层之一,厚度70-80米,面积约4 × 104平方千米.储集岩主要的原始岩性为不同程度地存在晶间孔隙的舍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和粗粉晶白云岩。中奥陶世末至中石炭世,经历了140余Ma的表生裸露期成岩作用,古风化壳岩溶十分强烈,特别是在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中形成广布于气田区的形式多样的储集空间类型。埋藏成岩作用次生溶蚀孔隙主要叠加于古风化壳岩溶所形成的孔、缝及洞中,使其再次扩溶,或使孔、缝及洞中半充填的沉积物再次溶解或部分溶解。印支期产生的800方向和燕山期300和600方向的共轭裂隙,亦以古风化岩溶作用较强烈,并存在孔隙的岩性中较明显。从岩芯和铸体薄片中识别出21种孔、洞、缝和裂隙,包括沉积(准同生)期的原生孔隙3种;表生裸露成岩期次生孔隙9种;埋藏成岩期次生孔隙5种;构造裂隙和断层4种。在同一块岩芯,甚至同一块铸体薄片中,常可见到不同成岩期次的多种孔隙类型叠加和同时出现。在中部气田区,各种孔隙空间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和对储层的贡献值是不一样的,是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 摘要:油气充注会对储层矿物成岩作用产生重要影响,而储层流体包裹体纪录了成岩作用的重要信息。为了深入了解油气条件下储层矿物的次生生长,文章设计了不同油水比及不同油品在石英及方解石中人工合成烃类包襄体的实验,结合实验结果对不同成岩条件下油气充注对石英及方解石生长的影响做详细研究。通过对合成烃类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荧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了油水比、油品性质等因素对储层矿物生长的影响。结合实验结果讨论了不同矿物烃类包裹体的捕获机制。实验表明,舍油气条件下矿物晶体能够继续生长从而捕获烃类包襄体,但是受到了一定抑制,抑制作用随着含油饱和度增高而增强。轻质油对晶体生长的抑制作用比重质油强。石英中包裹体爆裂晕圈可能为缺陷阻碍形成。
  • 摘要:在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以及物性分析、压汞、常规薄片、铸体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对伊盟地区中晚元古界的储层特征及其含气性的识别进行研究,以指导该区“深层气”的勘探工作。研究认为伊盟地区中晚元古界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整体属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孔隙度受埋深影响较小,主要受砂体成因及其压实作用以外的成岩作用控制。孔隙类型主要以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孔为主,局部发育裂缝。通过分析对比认为,密度曲线—中子曲线重叠法可以较灵敏地识别该区中晚元古界的含气层,而声波时差曲线对高角度裂缝反映不灵敏。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最上部的马五5-马五1亚段是靖边气田区主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按岩性及天然气勘探潜力每个亚段又可划分出2-4个小层,共12个小层,总厚70-80米。目前最佳产层为马五12和马五13,其次有马五11、马五14、马五21和马五41,其他各小层偶有产出。储层最主要的岩石类型是含硬石膏结核或舍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其次为含原生晶间孔隙的粗粉晶白云岩,个别岩溶溶洞充填建造岩中亦可具有储集性。中奥陶统至中石炭统经历了140余Ma的沉积间断,位居最上部的马五1-马五4地层中遭受强烈的表生裸露期古岩溶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溶孔、缝及洞,埋藏成岩期的次生溶解孔隙,主要叠加在古岩溶作用形成的孔隙和含孔隙的填隙物中,以及含原生晶间孔隙的粗粉晶白云岩中,发育成三者叠合的孔隙系统。印支运动二暮形成的800方向裂隙和燕山运动形成的300和600方向的共轭裂隙又可贯穿上述孔隙系统,形成良好的孔隙网络。成为以表生成岩裸露期古岩溶孔隙为主的天然气储渗体。12个小层岩性迥异,且研究区面积达4.8万余平方千米,同一小层平面上必然产生相变,外加不同研究区块各小层被剥蚀或上覆地层被剥蚀层的古岩溶发育程度并不一致,因之,各小层问或同一小层不同区块问储层发育程度是不一样的。综合各小层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厚度、测井有效厚度,含气饱和度及已有井的无阻流量等,制定储层评价标准,然后对各小层进行详细的储层评价,平面上圈出不同储层级别的区块,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参考。限于篇幅,本文提供了马五13和马五41二幅储层评价图。
  • 摘要:火山岩储集空间按照结构成因分类方法,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大类型,并具有复杂的“孔缝双重结构”,只有当构造运动、风化剥蚀、溶蚀淋滤等后期改造作用将这些孔、缝连通后所形成的复合式储集空间才具有一定储集能力。火山岩相、火山喷发模式、不整合面、裂缝系统、成岩作用及其后生环境是影响储集空间成分,结构和构造的五大要素,文章阐述了有利储集要素的成因机理。
  • 摘要:光学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是光电技术中两个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的重要领域。成像光谱技术就是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它可以同时在光谱和空间两个方面共同形成的光谱立方体或成像立方体中对目标进行分析和识别。本论文将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储层岩心表征中,同时采集岩心表面的荧光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得到岩心样品中不同化学组分、结构和基团的空间分布图等,为储层岩心表征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摘要:对于断裂带在地质历史时期活动特点的认识,因多期次、不同活动性质的叠加改造而难以确定。作者以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为例,通过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断裂带两侧的沉积、储层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华蓥山断裂带在三叠纪嘉陵江期为西北盘下降的同沉积正断层。其主要特征包括:非浅滩化的嘉三期,紧邻断裂带西北侧的下降盘地层异常增厚;浅滩化的嘉一顶~嘉二1期,东南侧的泸州古隆起地区颗粒岩累计厚度较西北侧增厚;另外,东南侧的断层上升盘颗粒岩发育旱期岩溶型储层,而在西北侧这类储层欠发育。上述研究表明通过构造沉积学方法研究复杂断层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活动完全可行,有效拓宽了研究思路。
  • 摘要:综合岩心观察及钻井、测井资料,结合涠西南凹陷区域背景,对涠西南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涠洲组主要储集砂体类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涠西南凹陷古近系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滩坝,湖底扇等六种储集砂体。总体上凹陷北部主要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南部主要发育了湖底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滩坝等;古近系旱期和晚期以滨浅湖为主要沉积环境,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滩坝等;而中期以广泛发育半深湖一深湖为特征,沉积了近岸水下扇、湖底扇等储集砂体。
  • 摘要:砂砾岩扇体油气藏已经成为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综合地震、测井、录井、岩心、薄片及粒度等多种资料,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成因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类型包括上拱形、低斜两段式和低斜多段式等多种类型,递变层理,叠覆冲刷,滑塌变形,泥岩撕裂屑、重荷模与火焰构造等反映重力流沉积特征的沉积构造十分发育。砂砾岩主要的成因类型包括靠近物源的近岸水下扇沉积、远离物源的湖底扇沉积以及断槽中发育的沟道浊积岩沉积;砂砾岩储层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的辫状水道砂体物性最好,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孔缝为主,孔隙结构以中孔中细喉型为主。
  • 摘要: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中发育多种储层类型,不同类型储层天然气产出能力各异。本文针对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整体孔渗关系差,以孔隙度为基础、单定量孔渗关系模型评价精度低的特点,以微观孔隙结构与储集物性关系深入分析为基础,建立了以渗透率为基础,利用与多种储集类型相配置的孔渗多定量关系模型,分别确定了不同储集类型的不同下限,提高了超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水平。
  • 摘要:储层隔夹层研究,是揭示油藏非均质性的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特别是油田开发至高、特高含水期,储层隔夹层的类型、分布等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河流相储层隔夹层从成因上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和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型。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粒度相对较细、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岩层或界面,河流相储层中如点砂坝侧积层、河道砂体细粒微相等。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在成岩过程中因钙质胶结而形成的,此类隔夹层分布零星,横向预测难,经研究,其分布受到沉积微相及断层的控制。点砂坝是河流相储层的主体,点砂坝侧积层是河流相储层中一类重要的隔夹层,因此着重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点砂坝的沉积模式及构型要素,它们控制着点砂坝砂体中隔夹层的分布。
  • 摘要:深部膏盐层系天然气储层受膏盐层影响,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比较特殊,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压实作用不强烈,胶结作用相对弱,溶解作用普遍发生但程度较低,粘土矿物转化程度高,自生矿物充分发生重结晶作用。储层主要发育三种成岩相:欠压实成岩相、溶解成岩相和强压实成岩相。埋深4300多米的深部储层处于晚成岩的A亚期到B亚期。从膏盐层中石膏脱出大量碱性的吸附水和结晶水到烃类注入有机酸的影响,储层至少经历了由碱性成岩环境向酸性成岩环境转化的成岩演化过程。
  • 摘要:受流体异常高压的影响发育的异常高孔隙的深层(砂)砾岩储层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钻井及试油结果证实,车镇凹陷沙河街组广泛存在流体异常高压,且流体异常高压与砂砾岩储层含油性及产能具有密切关系。为了进行深层有利砂砾岩储层的有效预测,首先利用试油中地层压力实测信息及在其标定下计算的地层压力结果,分析了区内异常压力分布状况。车镇凹陷的压力恢复结果表明,大王北西次洼异常压力程度最大,车西洼陷和郭局子洼陷西侧次之,大王北东次洼和郛局子东部最弱。重点井中砂砾岩储层孔隙度与剩余地层压力统计分析表明,地层压力每增加5MPa孔隙度大约增大2%。据区内沙三下亚段剩余地层压力分布在20MPa~30Mpa推测该区由于异常高压的存在砂砾岩储层可增加孔隙度4-6%.异常高压改善深层砂砾岩储集性能的途径包括:(1)流体异常高压有利于原生孔隙及部分次生孔隙的保存;(2)超压环境有利于酸性地层水进入储层发生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3)流体异常高压有利于微裂缝的产生,增强孔隙间连通性和渗流能力。
  • 摘要:陆相断陷湖盆深层发育的砂砾岩体已成为今后增储上产的重要隐蔽勘探开发目标,本文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盐家沙四段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5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分析化验数据及成像测井资料,总结了该区块沙四段砂砾岩体的沉积学、岩石学特征,其中C-M图显示该段主要发育以重力流沉积为主的近岸水下扇体,成像测井从下到上显示为正粒序沉积特征;岩石类型在纵向上存在强的非均质性,具体表现为矿物成分和粒度的快速变化,矿物成分主要是岩屑的变化,粒度从粘土级到粗砾级,既有泥岩也有致密砾岩充当隔夹层。岩石骨架的复杂性掩盖了储层内部岩性、流体的测井响应,使得常规的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声波时差(AC)等在某些井段上变化幅度非常小,测井信息用于地质分层、储层划分及流体判识等都面临相当的困难。本文通过细致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岩-电对比,筛选不同井段上敏感的测井曲线,结合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提取敏感曲线的高信噪比小波系数,综合进行沉积单元的划分,有效解决了砂砾岩体测井信息用于分层的难题,从而对进一步开发复杂砂砾岩岩性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三水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北部,与油气有关的沉积地层主要是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经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岩性分析,下第三系布心组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岩、碳质泥岩和泥灰岩,是区内主要的烃源岩。布心组二段为湖泊极盛时期沉积,以暗色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沉积,是盆地内主力生油岩系.烃源岩已进入成熟阶段,处于生油高峰期。三水盆地的资源量期望值为0.5271 × 108t,为具有一定勘探潜力和开采价值的含油气盆地。
  • 摘要:油气藏的富集与一定的地质条件有关,而各个凹陷富集规律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次研究从层序地层擘的角度出发,对歧口凹陷内1340口钻井进行筛选,将钻井现已揭示的油气藏归纳到层序格架中,对油气藏的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歧口凹陷油气藏明显富集在二级层序界面附近,离二级层序界面越近油气藏越富集。在层序内部,油气藏主要富集在最大湖泛面以下的湖扩体系域与低位体系域中。而在各个层序中又有一定的差异,二级层序界面以上,油气主要富集在层序内部最大湖泛面以下的湖扩体系域与低位体系域中,而在二级层序界面以下,主要富集在高位体系域中。平面上,油气藏主要富集在凹陷边缘断层控制的陡坡带附近,挠曲坡折带油气藏富集最少,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据此,本文提出了三元耦合控有利勘探区带的思想,即二级层序界面+相应的三级层序体系域+可对比的凹陷坡折带类型=油气勘探有利场所,并对歧口凹陷下步勘探提出了建议。
  • 摘要:新疆巴里坤膨润土矿床赋存于上石炭一下二叠统哈尔加乌组的地层中。矿体层位稳定、分布面积广、埋藏浅,适宜开采。根据巴里坤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的类型为陆相火山—沉积型的矿床。
  • 摘要:以系统的剖面测制及室内综合研究为基础,系统总结了隆额尼-昂达而错古油藏白云岩的矿物学,晶体学,岩石组构,沉积相,碳、氧同位素等特征,在该区白云岩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交代鲕粒结构,其特征与近年来发现的普光气田鲕粒滩白云岩十分相似,油气地质意义深远。该区白云岩的典型组构为交代残余结构、雾心亮边结构、等厚环边胶结及世代生长结构,白云岩化集中在:台地边缘浅滩、潮坪及台地边缘藻丘礁;白云岩δ13C和δ180值较伴生灰岩偏高,白云岩形成时盐度S低于正常海水盐度,温度t高于地表平均温度。各种特征均反映出该区白云岩为混合水交代成因,通过本文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该古油藏白云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的认识。
  • 摘要:大宁地区晚古生代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形成了陆相泥炭沼泽及海相泥炭坪两个主要的成煤环境,在石炭-二叠纪主要舍煤岩系沉积后的较长时间,处于连续沉积状态,对煤的演化、生气及煤层气的保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勘探、研究均证实本区具有形成大型煤层气田的地质、成藏和富集条件,其煤层气的富集不仅受控于构造的现代特征,而且与构造演化控制之下的煤储层埋藏-古地热-生烃历史密切相关,后者是煤层气富集的重要动力学因素。聚煤特征、含煤岩系岩性、岩相组成及空间组合均受控于沉积环境,多生储盖组合增加了盖层的厚度和封闭性能,因此沉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煤储层生气物质基础、储盖组合特征及储集物性,并通过煤层与围岩之间的组合关系影响煤层气的保存。
  • 摘要:煤储层沉积学是储层沉积学新的学科生长点,同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控制的煤储层几何特征、煤储层结构与物性特征、沉积控制机理及其勘探开发应用等。研究方法主要有煤储层描述、实验测试、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等。煤层气成藏的沉积控制主要表现为煤储层发育、煤储层特征、煤储层岩性封盖的沉积控制作用。煤储层沉积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煤层气资源/储量评估、煤层气地质选区、煤层气井位部署和煤储层压裂改造工艺等方面.煤储层结构的煤相控制、煤储层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煤层气成藏的沉积控制机理、沉积控制的煤储层开发地质模型是煤储层沉积学的若干前沿领域。煤储层沉积学具有宽阔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