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压致裂法

水压致裂法

水压致裂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71812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地球物理学报、地质力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陕西省煤炭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14年技术交流会、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等;水压致裂法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健民、刘元坤、刘允芳等。

水压致裂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1812 占比:99.88%

总计:172012篇

水压致裂法—发文趋势图

水压致裂法

-研究学者

  • 尹健民
  • 刘元坤
  • 刘允芳
  • 艾凯
  • 罗超文
  • 陈群策
  • 韩晓玉
  • 周春华
  • 李永松
  • 马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甘俊; 王海晓
    • 摘要: 地应力状态是地下隧道建设,隧道岩爆分析以及围岩变形分析预测等方面的重要参数。现今隧道工程中的地应力测量多采用空心包体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但实际操作中发现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受到温度变化、电路等干扰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误差较大,且不适于深孔的地应力测量。拟采用基于定向岩芯卸载后非弹性应变恢复变形的地应力测量方法(简称ASR法),对地下494米深处进行地应力测量,获得了该深度范围的原地应力状态。ASR法与同一深度范围内的水压致裂法测得结果进行对比,其误差不超过15%,证实了ASR法的可靠度。ASR法因其经济、高效,不受测量深度以及深部高温高压影响,在深部隧道工程有着天然的优势。
    • 董志宏; 韩晓玉
    • 摘要: 地应力是地下建筑物线路设计、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基础性资料,是工程布置和施工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只能通过原位测试才能准确给出。随着我国水电能源的开发、国家水网长距离引调水工程的实施,一大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深埋隧洞工程陆续勘测实施。这些工程岩体的地应力场复杂多变且测试条件趋于极端化,给地应力测试带来极大挑战。其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有:极高应力量级、超深地质钻孔、钻孔低水位和新型钻杆匹配问题等。
    • 周拿云
    • 摘要: 1.目的地应力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中涉及的一项重要参数。原岩地应力测量方法目前主要包括应力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两种。其中前者测试深度相对较浅,需要足够的地下空间容纳空心包体应力计设备;后者虽不受测试深度的限制,但求取最大水平应力时则需要给出抗张强度、破裂压力等参数,不确定度较大。为了给页岩气井位部署、压裂设计及套管变形风险预测等提供更可靠的基础数据,笔者采用井底应力解除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法来测量水平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期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快捷度,并且为岩心实验结果提供实测数据,以便于其修正或印证。
    • 朱永和; 邓伟杰; 杨林; 苏佳楠; 赵顺利; 王洪领
    • 摘要: 为了研究万安溪引水工程区域地应力分布情况,在引水工区选取典型钻孔开展现场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通过水压致裂技术测出钻孔不同深度黑云母花岗岩的破碎压力pb、瞬时关闭压力ps以及裂缝重新张开压力pr,计算出各段最大水平应力和最小水平应力。试验表明:最大水平主应力范围为11.0~16.0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范围为N24°—54°W。工程区的侧压力系数kH、kh分别为1.26、0.90,表明工程区主要受NW向挤压力影响,水压致裂试验揭示的工程区总体的应力规律满足SH>Sv>Sh。同时根据类似工程对比分析并结合中国区域地应力场分布情况,验证水压致裂法测试技术成果与东南沿海区域应力场特征相吻合,技术成果科学真实可靠。
    • 孟文; 田涛; 孙东生; 杨跃辉; 李冉; 陈群策
    • 摘要: 深部泥页岩储层地应力状态的准确确定是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高效开发的关键。综合基于原位地应力测试获得水平最小主应力,建立基于流变模型的地应力剖面,应用成像测井技术确定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等,是准确确定泥页岩储层地应力的有效方法。将该研究思路应用于陕西汉中SZ1井,利用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试方法获得储层水平最小主应力值范围为32~41 MPa;利用偶极声波测井数据获得岩石力学参数,结合地壳应变率和储层埋藏史,建立了SZ1井地应力剖面,结果表明牛蹄塘组1950~2025 m深度范围内水平主应力差介于10~15 MPa,水平最小主应力值范围为28~41 MPa,水平最大主应力值范围为47~49 MPa,预测得到的水平最小主应力值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原地应力实测及流变模型预测结果揭示SZ1井地应力为正断型(S_(v)>S_(H)>S_(h))或正断型与走滑型相结合的应力状态(S_(v)≈S_(H)>S_(h))。水平主应力差随伽玛值的升高而变小,表明地应力剖面与地层岩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基于成像测井揭示的钻孔诱导张裂隙分布特征,SZ1井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约为N74°W,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相关结论为准确认识SZ1井目标层地应力状态,以及后期水平井布设及压裂控制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 李剑伟; 何勇
    • 摘要: 钻孔内水压致裂法的原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最大水平主应力(SH)>最小水平主应力(Sh)>垂直应力(SV),水平构造应力作用占主导,为逆断型应力状态,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位为NWW方向.围岩大变形预测结果显示,埋深在190 m以上的千枚岩段落发生大变形的可能性更大,大变形等级为Ⅰ级.
    • 张玉玺
    • 摘要: 色季拉山因临近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核心区域,受块体隆升和挤压作用,构造应力水平较高,初始地应力场背景复杂,该区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相对较少.为了研究交通廊道区现今地应力场特征,进行了深孔地应力测量、数据统计、回归分析等研究工作.共布设12个深孔,采用水压致裂法获取了108段地应力实测数据,最大测试深度1410.2 m.对测量结果分析得出结论:色季拉山交通廊道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和大小与区域地应力背景值基本一致;优势方位为NE-NEE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系数略高于地区背景值,为2.5~4.3 MPa/100 m;场区三向主应力值的关系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垂直主应力;对地应力数值进行统计、分析,找到了3个不同地应力特征区段,远离东构造结核心区域,向西南方向构造应力呈减弱趋势;采用最小二乘法的回归分析方法,拟合获得不同区段特征深度以下最大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变化的线性公式,据此可估算测量深度级范围附近的地应力值大小.通过地应力测量和研究得出的色季拉山交通廊道现今地应力场特征对于该地区工程选线和勘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的深孔地应力测量、区域构造成因分析、地应力场分段、线性分布特征深度划分等初始地应力场研究方法可为后续类似越岭山区地应力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 吴基文; 张文永; 彭华; 翟晓荣; 沈书豪; 孙贵; 毕尧山
    • 摘要: 为分析淮南煤田潘集煤矿外围勘查区的地应力分布规律,采用水压致裂法及装置,对研究区深部勘查区域地应力进行了测试.本次研究共完成3个钻孔、28个测点的现场实测,3个钻孔深度均超过1400 m,其中最大测点深度为1460 m.通过实测和分析,获得了勘查区的地应力状态及其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勘查区深度466~1460 m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3.62~54.58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1.79~37.93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E向,实测地应力值随着深度增加成近似线性增长的关系;(2)勘查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为1.03~1.44,平均比值为1.28,表明勘查区地应力状态以水平应力为主导;(3)在埋深450 m以深地应力场类型表现为构造应力场型,且随深度增加,构造应力显现也增大.测量结果可为勘查区矿井规划与煤炭开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徐干成; 袁伟泽; 李成学; 赵顺利; 朱永和
    • 摘要: 为探明工程施工设计需要的地应力场分布情况,在工程区的A区和B区各开展了2个钻孔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工作.试验结果表明:(1)测区地应力场状态以NW—NWW向挤压为主,其中A区和B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分别在N49°—57°W、N72°W附近,表明两个区域的应力场具有统一性,但是由于地形地貌和构造作用的部分差异,造成两者的应力方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工程A区和B区的应力分布规律均满足SH>Sh>Sv,应力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3)应力场方向与周边区域接近,B区的应力集中现象与地形地貌具有较大关系,随着测试深度加深,B区和A区的应力差别逐渐减弱,且工程区的室内岩石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应力场的分布规律.
    • 刘伟; 尹健民
    • 摘要: 在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岭南TBM段K38+850里程处采用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进行了地应力测试.解除法与三维水压致裂法测试结果接近,综合测试结果,最大主应力σm为62.8MPa,为高~极高应力水平,可能发生中等岩爆.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WW~EW向,围岩应力状态为σH>σZ>σh,以水平应力为主.最大主应力方位与隧道走向优势夹角与理论计算中基本一致,隧洞走向布置对洞室开挖围岩稳定性有利.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