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塑性区

塑性区

塑性区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972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6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64164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金属矿山、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第十三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等;塑性区的相关文献由216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卫军、袁超、余伟健等。

塑性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6 占比:1.36%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64164 占比:98.59%

总计:65080篇

塑性区—发文趋势图

塑性区

-研究学者

  • 王卫军
  • 袁超
  • 余伟健
  • 袁越
  • 谷拴成
  • 赵希栋
  • 马念杰
  • 刘杰
  • 郭晓菲
  • 何忠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金诚; 李青锋; 吴昊
    • 摘要: 为研究湖南郴州某矿1#~8#采空区的稳定性,通过室内试验获取岩石力学参数,结合理论与数值模拟对其采空区围岩的位移、应力、塑性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个采空区均有塑性屈服的单元,只有6#和7#采空区附近围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1#,3#,4#采空区塑性较为发育,但对其矿区整体稳定性影响不大.在水平方向上,2#和5#采空区稳定性较好,8#采空区稳定性较差,需要进行支护.垂直方向上,2#,5#,8#均出现较为严重的塑性区破坏且周围岩体位移相对明显,需要对其进行支护.
    • 赵凯; 李润森; 冯永存; 高伟; 张振伟; 窦亮彬; 毕刚
    • 摘要: 为研究非均匀地应力场下水合物储层水平井井周塑性区分布,首先,考虑温度变化、渗流作用和水合物分解作用的影响,结合岩石塑性屈服准则,建立了井周塑性区分布分析模型;其次,求解了井周塑性区域的分布;最后,分析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井周塑性区域形状和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均匀地应力场中井周塑性区形状更复杂,可能出现椭圆形、蝶形和X形等形状,井周塑性区形状主要受地应力非均匀程度及水平井眼方位控制,井眼截面上的应力差较大时塑性区主要为蝶形和X形,应力差较小时主要为椭圆形;塑性区面积主要受地应力非均匀程度、井底温压、井眼方位角、水合物分解区面积及分解后的岩石强度影响;当水合物分解区较小时,影响塑性区面积的主要因素为分解区内岩石强度的弱化程度,水合物分解区面积增大,塑性区面积也增大;而当水合物分解区较大时,影响塑性区面积的主要因素为井周应力,塑性区面积将不再随水合物分解区面积变化而变化。
    • 张乃嘉; 陶连金; 安韶; 石城
    • 摘要: 超大跨扁平地下洞室建设难度大、力学作用复杂,其地震响应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揭示超大跨地下洞室地震响应机制,依托国内某超大跨扁平洞室工程,采用动力时程法进行不同侧压力系数的洞室塑性区、Mises应力及位移的水平向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围岩塑性区及塑性应变最大值均显著增加;静水压力条件下,围岩静力及地震围岩塑性应变均为最小;侧压力系数λ<1时,洞室拱顶、底板中、拱脚及侧墙底部Mises应力均增加,且拱顶、底板中应力增长幅度小于拱脚及侧墙底部应力增长幅度;侧压力系数λ≥1时,水平向地震作用下洞室拱顶、底板中与静力工况相比应力基本无变化;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增加,洞室拱顶底板中水平相对位移逐渐减小,当侧压力系数λ≥1时,水平相对位移基本保持稳定。
    • 柳阳
    • 摘要: 针对深层煤炭开采的巷道支护技术问题,阐明了采掘巷道围岩的破坏变形机理,对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进行了力学分析及参数设计,利用FLAC3D软件进行支护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锚杆锚索支护技术对控制巷道顶板下沉量和围岩内最大主应力作用明显,验证了在深层煤炭开采中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技术的有效性。
    • 顾国民
    • 摘要: 针对倾斜煤层沿空留巷服务阶段围岩变形破坏严重问题,以龙门峡南矿3131工作面机巷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沿空留巷掘进阶段、一次采动影响阶段、留巷阶段及二次采动影响阶段的围岩塑性区分布形态及服务周期内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态在服务周期内呈现非均匀分布特征;受重复采动影响时,沿空留巷全服务周期内围岩不同位置塑性区扩展呈现差异化特征;掘进阶段和一次采动阶段,塑性区破坏范围向矮帮侧扩展。留巷阶段和二次采动阶段,巷道围岩塑性区破坏深度增大同时沿着下一个工作面方向大幅扩展。
    • 于松松
    • 摘要: 针对斜沟煤矿煤柱回收率低且开采导致地表下沉的问题,在斜沟煤矿18114旺采工作面实施条带式旺格维利采煤法,利用传统的刀间煤柱宽度的计算方法,采用两种煤柱留设方案,并通过FLAC^(3D)软件研究宽度不同的刀间煤柱塑性区、巷道变形量及围岩应力情况。现场试验表明:每4个刀间小煤柱留设1个刀间大煤柱的开采方法可靠、稳定性较强,保证了安全高效回采,经济效益显著。
    • 贾俊超; 刘阳
    • 摘要: 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是煤矿安全生产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为研究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合理的支护技术,以色连二矿12307巷道为研究背景,考虑采空区积水下渗对弱胶结软岩强度的影响,采用FLAC^(3D)对“锚杆索网”以及“钢筋网+全锚索+混凝土地坪”两种支护方案下弱胶结软岩巷道的应力、变形、塑性区等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规“锚杆索网”联合支护下富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很难维持自身的稳定,其围岩变形量以及破坏范围将随着巷道的向前开挖而持续增长,最终在顶板、底板、两帮出现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30、410、155 mm,而塑性区深度则可达5.9、4.0、6.0 m。而“钢筋网+全锚索+混凝土地坪”联合支护下,富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则在巷道开挖后会迅速保持稳定,并且其在顶板、底板、两帮出现的最大位移分别为37.0、31.2、9.8 mm,塑性区深度仅为2.0、1.5、1.1 m。应用表明,采用“钢筋网+全锚索+混凝土地坪”联合支护能够有效控制富水弱胶结砂质泥岩的泥化现象,有利于巷道的掘进与使用安全。
    • 雷卫锋
    • 摘要: 为了解破碎围岩分别采用锚杆支护、锚喷支护以及锚喷+锚索耦合三种支护方式下的支护效果,进而为破碎围岩巷道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提供参考。通过借助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支护条件下的破碎围岩巷道位移量、应力分布以及塑性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采用锚喷+锚索耦合支护时,可以较好的控制巷道围岩的位移量、减小应力集中效应、缩小塑性区的影响范围。
    • 李健威; 梁文勖; 付巍
    • 摘要: 钻孔法抽采瓦斯是瓦斯抽采工作的主要方法,据此开展了不同孔径的瓦斯抽采钻孔施工过程中四周塑性区的演化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在钻孔扰动影响下,孔周产生了膨胀变形,分为塑性区、弹性区和原始应力区;5种钻孔周围的切向应力的分布依次经历了应力急剧升高、应力缓慢降低直至应力平衡的过程,且钻孔孔径越大,孔周应力最大值点距离钻孔中心的距离越远;并且孔径越大,塑性区宽度越宽,即钻孔四周的卸压范围越广,以吸附态存在的瓦斯将会更多地解析为游离态,致使瓦斯抽采半径扩大;根据现场试验发现钻孔塑性区宽度增大时,孔周卸压范围增大,使得瓦斯抽采效果显著提升。
    • 傅鹤林; 安鹏涛; 成国文; 李鲒; 余小辉; 陈龙
    • 摘要: 富水区隧道涌水遵循“以堵为主、防排结合”的处置原则,其中排水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是隧道安全施工与良好运营的关键因素。首先分析隧道排水体系,揭示其工作原理,然后利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对鸿图特长隧道富水断层区设置的不同环向盲管间距进行三维流固耦合模拟,通过分析渗水压力、锚杆受力及涌水量,揭示塑性区体积及分布区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沿隧道轴向,支护结构孔隙水压力大致呈周期性分布,其周期近似等于环向盲管纵向间距;加密环向盲管,在降低支护结构受力并减小塑性区体积的同时,会增加隧道排水量;随环向盲管间距的增大,注浆加固圈塑性区首先出现在围岩好的区域,断层区出现塑性区最晚;断层区锚杆加固效果较差,可通过减小钢拱架环向间距以提高结构刚度,使注浆加固圈沿轴向受力更合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在建工程断层区环向盲管间距设置为3 m,断层附近区间距为4 m。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