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支承应力

支承应力

支承应力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0584篇;相关期刊31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河南科技、煤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第14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第二次全国矿山顶板灾害预警学术会议 等;支承应力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宁、高琳、张基名等。

支承应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0584 占比:99.91%

总计:70651篇

支承应力—发文趋势图

支承应力

-研究学者

  • 马宁
  • 高琳
  • 张基名
  • 张波
  • 张红义
  • 徐传伟
  • 李金贵
  • 杨胜江
  • 王春雷
  • 王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鹤鹤; 冀宇鑫; 宋高峰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充填体刚度对采煤工作面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PHASE 2D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拟,对充填体不同刚度条件下采场垂直应力及覆岩垂直位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采场围岩下沉量等。研究结果表明,当充填体弹性模量为2000 MPa时,煤体塑性区宽度为1.98 m;当充填体弹性模量增大到3000 MPa、4000 MPa时,煤体塑性区宽度降低为1.5 m;当充填体弹性模量为2000 MPa时,工作面前方煤体支承压力系数峰值为1.8;当充填体弹性模量为3000 MPa、4000 MPa时,支承压力系数峰值分别为1.71和1.67;模型工作面推进200 m后,当弹性模量为2000 MPa时,直接顶下沉量最大值为20 mm,当弹性模量为3000 MPa、4000 MPa时,直接顶下沉量最大值为17 mm;随着充填体刚度不断增大,垂直位移随着弹性模量增大而逐渐减小,垂直位移最大值分别为45 mm、40 mm、37 mm。分析认为,提高充填体刚度能够降低煤体破坏范围和提高围岩稳定性,但随着充填体刚度的进一步提升,这一趋势不再明显。
    • 王学坤
    • 摘要: 以山西大同某矿北翼采区1303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实验室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1303工作面回采过空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工作面煤壁超前支承应力影响范围为39.2 m,空巷侧向支承应力影响范围为9.6 m,当煤柱宽度L<48.8 m时支承应力开始出现叠加现象;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当煤柱宽度L从50 m减小至10m时,峰值应力保持持续增加,且在煤柱宽度L=10 m时峰值应力最大,为临界屈服煤柱宽度;当煤柱宽度L<10 m时,煤柱由临界屈服向完全屈服状态转变,且峰值应力向空巷外帮侧转移,需采取补强加固措施来预防煤岩动力灾害的发生。
    • 唐忠义; 曹延福; 杨成成; 胡强强; 赵银盆; 赵广辉; 牛一凡; 王振宇; 张谦
    • 摘要: 向斜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对回采工作有诸多影响,如果在回采过程中不注重探测监控并加以防护,容易引发冲击地压等一系列矿压显现问题。基于亭南煤矿307工作面震源CT、矿压、应力等多参量监测数据,对工作面在向斜回采阶段监测结果进行了研究总结。研究结果表明,由2次CT探测结果可知南玉子向斜经过的危险区大部分处于轻度危险状态,小部分处于中度及以上危险状态,且由于南玉子向斜的位置关系,危险区都偏向于回风顺槽一边。通过对工作面两侧采区巷道应力进行对比分析,两侧顺槽应力值在4~7 MPa,回风顺槽侧与运输顺槽侧测点采动应力数值相互对比无明显差异性规律,回风顺槽侧与运输顺槽侧测点非采动应力数值相互对比亦无明显差异性规律。这说明南玉子向斜对307工作面巷道矿压影响不显著。对307工作面支架压力分析,在靠近靠近向斜附近的支架压力变化幅度比较大,但是平均工作阻力在21~30 MPa,从工作面矿压监测来看,向斜影响不是很明显。
    • 李朝珑
    • 摘要: 为解决小煤柱护巷时巷道受压变形破坏、变形量大的问题,口泉煤业实施了小煤柱护巷爆破切顶卸压技术。根据现场条件及理论计算确定切顶高度、炮眼深度、装药结构及起爆方式等关键爆破技术参数,并进行现场试验。实践证明,采用爆破切顶卸压后,小煤柱内部应力0.8~6.6 MPa,形成一定的承载力,且工作面回采后护巷变形较小,满足巷道安全生产需要。
    • 原富珍; 马克; 唐春安; 王苏健; 郭涵宇
    • 摘要: 针对多关键层结构下煤厚复杂工作面覆岩移动及围岩应力问题,采用RFPA-Strata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多关键层结构下不同采厚关键层破断特征及不同关键层破断前后支承应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采高小于2.5 m时仅低位关键层破断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砌体梁结构,此时低位关键层能够承载自身及其上方至中位关键层下方岩层重量,煤体仅需承载低位关键层下方软岩重量及附加载荷,煤岩体承载力较好,超前支承应力峰值随采高增加逐渐增大。②采高大于3 m时中位、低位关键层均发生破断,中位关键层破断后形成砌体梁结构,此时中位关键层能够承载自身及其上方至高位关键层下方软岩重量;低位关键层破断后其断裂的岩块未能与前方未完全破断的岩层铰接,低位关键层为悬臂梁结构,此时煤体需承载煤层上方至中位关键层下方岩层重量及附加载荷,超前段煤岩体发生大量剪切破坏导致煤岩体承载力降低,超前支承应力峰值随采高增加逐渐减小。③关键层运动影响支承应力分布特征,关键层完全破断后低位关键层下沉位移量减小,超前支承应力峰值大小及其距煤壁的距离随关键层破断均减小。④采高大于3 m时,低位关键层破断后主要影响超前支承应力峰值点距煤壁距离,峰值大小变化较小;中位关键层层破断后主要影响支承应力峰值大小,峰值点距煤壁距离变化较小。
    • 韦金龙; 赵利安
    • 摘要: 针对深部盘区大巷巷道密集,岩柱软弱和采动影响强烈导致的维护困难问题,对长平煤业1305(上)工作面以及其对应的盘区大巷开展了“卸控耦合”超前控制技术应用研究。切顶高度30m情况下,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合理的切顶位置为超前终采线30m,给出了深孔爆破切顶施工工艺。同时基于分区耦合超前加固控制技术通过7.3m和5.3m长的中长锚索和10.3m长的锚索并配合20号高强槽钢梁和钢筋网对盘区大巷进行超前加固支护,增强了盘区大巷围岩整体坚固性。“卸控耦合”超前控制技术应用后,1103巷围岩变形量大幅减小,围岩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支护结构可靠性得到保障。
    • 任建喜; 林海; 易归; 张琨
    • 摘要: 以龙华煤矿3^(-1)煤302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区段煤柱宽度优化研究。建立了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分析了不同煤柱宽度时煤柱的弹性区宽度,煤柱支承应力分布规律以及顺槽围岩变形特征。完成了煤柱松动区数字钻孔成像和煤柱受力特性现场实测方案设计并开展了实测分析,得出了顺槽煤柱松动区范围和塑性区宽度。实测结果表明20 m的区段煤柱宽度有优化的空间。综合分析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结果,建议龙华煤矿3^(-1)煤综采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为15 m。最后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合理性。该研究结果可以提高煤层回采率,增加经济效益,可为类似开采条件下区段煤柱的留设提供参考。
    • 王杰
    • 摘要: 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发生顶板断裂事故。通过对工作面地质和开采情况资料收集分析,对工作面顶板破坏原因进行分析,基于此,提出局部区域内工作面顶板支护需要加强,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满足煤矿安全生产需求。
    • 于斌; 姚强岭; 王少卿; 夏泽
    • 摘要: 为了解决塔山煤矿三盘区6.0m小煤柱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难题,利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研究相结合的方案,对8311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柱应力的变化规律和侧向支承应力作用下小煤柱巷道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穿锚索加固小煤柱配合顶板支护方案,有效的降低了6.0m小煤柱巷道的围岩控制技术难度.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随工作面与测站相对位置变化,小煤柱先后承受超前支承应力与侧向支承应力作用,煤柱应力逐渐增大.通过现场工业性试验,采用对穿锚索加固小煤柱配合顶板支护方案后,巷道中央顶板的最大收敛量为241 mm,两帮移进量最大为521 mm,能够满足巷道服务期间的安全生产要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对穿锚索加固小煤柱配合顶板支护方案,解决侧向支撑压力作用下小煤柱巷道的维护难度是可行的.
    • 褚福延; 吴爱军; 南玮
    • 摘要: 为了研究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过程中,下煤层工作面受到上覆煤柱影响形成高应力区后,导致顶板垮落、冲击地压、煤壁片帮、瓦斯爆炸等煤矿灾害的发生问题,本文运用FLAC3D软件,分别对厚度为1m、2m、3m、5m的上覆煤柱作用下位煤层开采前及开采过程中顶板应力分布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表明:①在下煤层未开采前,上覆煤柱会使下煤层处于应力集中状态;当煤柱厚度增加时,下煤层顶板支承应力场峰值、应力集中系数和应力集中区域范围逐渐减小,支承应力场峰值始终处于煤柱中心线附近.②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采区前方应力集中区域范围逐渐减小,支承应力场峰值及集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煤柱厚度越小,工作面前方顶板支承应力峰值、集中系数和集中范围越大,应力集中区域与工作面的距离越小,越应注意防止冒顶、顶板破碎等矿井灾害事故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