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卸压

卸压

卸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51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机械、仪表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01027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矿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首届广西水利青年科技论坛等;卸压的相关文献由5913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柏泉、孙玉宁、冯立杰等。

卸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0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1027 占比:99.83%

总计:301549篇

卸压—发文趋势图

卸压

-研究学者

  • 林柏泉
  • 孙玉宁
  • 冯立杰
  • 杨威
  • 宋维宾
  • 潘俊锋
  • 王金凤
  • 王永龙
  • 孙志东
  • 周福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颜平; 李树清; 汤铸; 黄飞; 李波; 杨党震
    • 摘要: 为把握金刚石串珠绳锯煤层割缝的卸压效应,结合开滦矿区某矿5号煤层煤柱割缝的工程实际,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了缝槽顶底板移动和应力分布规律,通过理论分析了顶板下沉触底的机理。研究表明:绳锯切割煤层形成缝槽后,在缝槽上下方煤岩中形成了应力集中区、应力降低区和应力恢复区,并在缝槽上方形成了小范围的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缝槽上方1.5 m范围内卸压效果较好,距离缝槽越近卸压效果越好。建立金刚石串珠绳锯切割煤层理论模型探讨了缝槽顶板弯曲触底、断裂触底两种形式,提出了相应的条件判别式。研究结果对于金刚石串珠绳锯切割煤层卸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吴旭
    • 摘要: 为实现对采区大巷的保护,在18504工作面停采线进行了爆破切顶卸压的研究与应用。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采空区上方悬臂梁的影响是造成采区大巷剧烈变形的主要原因。通过人为切顶可以实现矿山压力的主动调控,降低超前支承压力峰值,阻止基本顶覆岩对巷道的侧压作用,有利于巷道稳定。18504工作面采用爆破切顶后,南一轨道下山的顶板下沉速度为卸压前的19%,最大下沉量为41 mm,取得了较好的卸压效果。
    • 刘凌峰
    • 摘要: 辽宁省重点输供水工程二段2#下游开挖施工时遭遇涌水涌沙不良地质,研究以“以导为主、适时封堵”的策略,采用水砂分治导水卸压微扰动固砂新技术,顺利通过了该不良地质段。通过实践经验可知,在富高压水蚀变砂地层处理时,水砂分治是切实有效的治理手段,只要遵循这一指导思路,就能在这种及其恶劣的地层环境中成功修建隧洞,避免突水突砂淹洞,实现工程安全。
    • 黄振兴
    • 摘要: 顺和煤矿2108工作面轨道顺槽设计应用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支护技术,主要采取了8.5m深孔+双向聚能爆破实现对顶板的预裂爆破切顶卸压,辅助以恒阻大变形锚索加强支护、36U型钢棚挡矸措施,有效避免巷道顶板塌落风险,改善顺槽巷道的顶板安全性。
    • 刘志轩
    • 摘要: 沿空留巷的"卸压+柔模支护"技术可以对围岩进行双重主动控制,对硬~坚硬岩类顶板十分有效。大阳煤矿3306工作面运输顺槽基本顶以石英为主,在实践中发现,该技术有效地缩短了卸压后巷道所受到的扰动周期,降低了围岩应力,使顶底板及两帮的位移量得到有效控制:顶板最大变形量≤0.51 m,底板位移量≤0.62 m,煤帮位移量≤0.35 m。
    • 金声尧; 崔琦; 邓金平; 杨兴国; 王苏健; 赵世帆; 刘文静
    • 摘要: 针对深部强采动巷道围岩变形严重问题,以建新矿4203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巷道在受掘进扰动及二次回采扰动时分别采用"短锚杆+长锚索"、"长锚杆+短锚索"、"长锚杆+短锚索+卸压"3种方案后巷道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加长锚杆长度可有效降低顶板变形量,卸压可有效改善巷道围岩应力坏境。并在4203回风巷设置了试验段,证明了长锚固和卸压协同控制对巷道变形量的控制和应力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
    • 赵鹏翔; 康新朋; 李树刚; 林海飞; 甘路军; 安星虣
    • 摘要: 高突矿井瓦斯抽采是治理工作面隅角瓦斯超限的重要手段,各抽采方式布置层位不同,其抽采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协同抽采各抽采方式的最优布置层位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高抽巷抽采效率实现瓦斯精准抽采,基于“椭抛带”理论,运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协同抽采各抽采方式的布置层位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各布置条件下工作面隅角瓦斯浓度,确定最优布置层位。模拟结果表明协同抽采中各抽采方式布置层位为:高抽巷最优平距25 m,最优垂距30 m,定向长钻孔最优平距在10~20 m,最优垂距在11~21 m。通过对单一抽采与协同抽采进行对比分析,协同抽采中回风侧快速提升区跨度明显增大,使得回风侧经上隅角涌入工作面的瓦斯强度降低,隅角瓦斯得到进一步控制。协同抽采较好解决了工作面回风侧风流引起的相对负压造成上隅角瓦斯大量聚集的问题,隅角涡流所引起的瓦斯聚集现象在长钻孔抽采下逐步消失。优化后的布置参数进行现场应用后,试验工作面在生产期间高抽巷平均抽采纯量为64.79 m^(3)/min,占瓦斯涌出量的79.91%,定向长钻孔平均抽采纯量为9.68 m^(3)/min,减小了风排瓦斯的压力,上隅角、回风巷最大瓦斯体积分数均控制在1%以内,试验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保证了生产工作安全高效进行。
    • 岳华
    • 摘要: 窄煤柱可提高煤炭采收率、提高矿井经济效益。但由于煤柱留设宽度小、在邻近采面采空区侧向压力以及本采面采动压力作用下容易出现巷道围岩变形量过大的问题,围岩控制难度高。5303回风巷采用8 m窄煤柱护巷,针对巷道围岩受力、围岩特征及变形特点,提出综合使用锚网索喷方式支护围岩,采用注浆对窄煤柱进行加固,通过水力压裂以及底板卸压槽方式降低顶板压力及围岩应力影响。现场应用后,5303回风巷围岩变形量整体较小,窄煤柱保持稳定,采用的支护措施可满足回风巷使用需求。
    • 郎君
    • 摘要: 综放开采覆岩破坏高度及裂隙演化规律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某矿为试验矿井,采用分段注水、钻孔电视对覆岩破坏高度进行探测,对裂隙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并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裂隙及应力演化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动后冒落带破坏垂直高度为29.8~34.3 m,裂隙带破坏垂直高度为83.8~88.2 m;回采前覆岩裂隙以低角度、小宽度为主,裂隙数量发育程度低,随着工作面的回采覆岩裂隙数量明显增加,增加的裂隙以低角度、中宽度为主;覆岩的整个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发育过程;应力呈现增加—减小—稳定的变化特征;采动过程中,近煤层区域覆岩裂隙数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 马春德; 谭观霜; 侯奎奎; 谢伟斌; 徐家庆
    • 摘要: 为了安全开采含有较多采空区的矿体,制定了2种卸压方案,并采用FLAC^(3D)软件对矿体进行建模,模拟并分析了其卸压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方案1(卸压巷道与凿岩巷道呈“非”字形、相邻卸压巷道间隔10 m)时,最小主应力在凿岩巷道两边及顶板附近分别从8 MPa和9 MPa降至5 MPa和8 MPa,最大主应力变化不大;采用方案2(交错式开挖卸压巷道、相邻卸压巷道间隔20 m)时,最小主应力在凿岩巷道与卸压巷道的交汇处从8 MPa降至4 MPa,最大主应力在下层凿岩巷道顶板附近由24 MPa降至20 MPa。模拟结果表明,方案2的卸压效果优于方案1。小厂坝矿区按方案2进行卸压巷道施工,安全地完成了60万吨矿体开采。研究成果对巷道卸压的工程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