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倾斜煤层

倾斜煤层

倾斜煤层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669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5950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露天采矿技术、煤、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34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等;倾斜煤层的相关文献由15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正军、茹新华、王成功等。

倾斜煤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8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5950 占比:99.10%

总计:36277篇

倾斜煤层—发文趋势图

倾斜煤层

-研究学者

  • 李正军
  • 茹新华
  • 王成功
  • 冯涛
  • 楚开万
  • 王忠武
  • 杨胜利
  • 谭云亮
  • 邓志学
  • 郑小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国民
    • 摘要: 针对倾斜煤层沿空留巷服务阶段围岩变形破坏严重问题,以龙门峡南矿3131工作面机巷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沿空留巷掘进阶段、一次采动影响阶段、留巷阶段及二次采动影响阶段的围岩塑性区分布形态及服务周期内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态在服务周期内呈现非均匀分布特征;受重复采动影响时,沿空留巷全服务周期内围岩不同位置塑性区扩展呈现差异化特征;掘进阶段和一次采动阶段,塑性区破坏范围向矮帮侧扩展。留巷阶段和二次采动阶段,巷道围岩塑性区破坏深度增大同时沿着下一个工作面方向大幅扩展。
    • 刘志高; 张守宝; 皇甫龙
    • 摘要: 为研究综放开采条件下覆岩移动规律及“上三带”分布范围,以菏泽腾达煤矿15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UDEC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倾斜煤层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移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得到1501工作面的垮落带高度范围为11.6~26.1 m,裂隙带高度范围为42.5~77.1 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完毕后采场上覆岩层经历了“平衡—破坏—再平衡”3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垮落结构;工作面长度从75 m增加至155 m,应力集中程度和应力峰值逐渐增大,而覆岩位移逐渐呈现非对称分布形态,位移量也逐渐增加,依据模拟结果宏观描述了工作面覆岩“上三带”分布范围;通过对工作面上覆岩层设置11条覆岩下沉量监测线,确定了1501工作面“上三带”临界高度的位置,并在现场进行钻孔监测,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 王旭杰
    • 摘要: 针对倾斜煤层开采过程中开拓大巷的布置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案,根据煤柱受到的应力作用及矿井上下山移动角的作用对煤柱的宽度进行计算;为保证煤产量,对比确定了最佳开拓大巷的布置方式,此时预留煤柱的宽度为30 m。
    • 吴文晓
    • 摘要: 本文对倾斜煤层顶煤开采的顶板移动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倾斜煤层支护与围岩稳定性的力学模型。并对顶板移动和支护稳定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和现场观测,提出了关键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裂隙首先出现在中上部顶板,并在倾斜煤层放顶煤中向上延伸,在中上应力集中区出现规则和不规则的垮落带,最终形成不对称的垮落拱。中上部工作面支护荷载大于中下部工作面,上部支座动荷载系数较大,支座前部的荷载大于支座后部的荷载,导致支座稳定性差。支护围岩系统的稳定主要取决于上部支护的稳定。
    • 王浩
    • 摘要: 新疆地区井工煤矿大多采用40 m及以上宽煤柱,虽解决了某一单种灾害,但随之带来的自然灾害也接踵而来,例如冲击地压、水、火、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甚至多种灾害耦合并存的现象也逐渐体现。疆内多数煤矿对于复合灾害并存基础上的小煤柱护巷技术一项空白,未开展有效的复合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本文结合硫磺沟煤矿小煤柱掘进实际,通过优化采区区段煤柱尺寸,采用小煤柱护巷技术,对倾斜煤层掘进期间冲击地压、火、瓦斯、水等复合灾害进行治理,实现了灾害有效治理、掘进单进水平提升,并释放了煤炭资源。
    • 赵明明; 王金峰; 杨理轩
    • 摘要: 控制综采工作面输送机的上窜下滑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但该技术不易掌握,尤其是在倾斜煤层管理中更为突出。为了掌握综采工作面输送机上窜下滑技术,文章通过对设备选型、工作面倾斜度、工作面伪倾斜角大小、推移输送机方向、支架调斜等五方面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现场工作面实践相结合,得出以调控伪倾斜角度为主的控制方法,找出适合平煤股份十三矿14040采煤工作面的伪倾斜角度,为采面安全回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 高林; 刘鹏泽; 张盼栋; 吴桂义; 康向涛
    • 摘要: 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由于围岩结构的非对称性和非均质性,受采掘扰动影响,巷道围岩呈现更严重的变形破坏。为揭示不同基本顶断裂形式对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该类巷道4种基本顶断裂形式下巷道围岩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本顶断裂线位置对该类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采空区侧、煤柱上方、实体煤侧、巷道上方;基本顶断裂线位于采空区侧时,煤柱轴向、横向应力增速均小于其他情况,垂直位移也最小,煤柱变形在允许范围内,可保持后期对顶板的支承能力,对巷道维护最有利。在此基础上,以贵州某矿1511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进行了工业试验,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钻孔探测综合分析得出,为避免基本顶断裂线位于煤柱上方靠巷道侧,下一步掘进时煤柱宽度应由3 m改为5 m。掘采期间断面检测结果显示,断面最大收缩率为23.3%,最大非对称变形率为5.2%,巷道整体均匀协调变形,进一步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 褚永红
    • 摘要: 为了解决倾斜煤层留煤柱开采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沿顶煤矩形断面、沿顶煤弧形断面、沿顶煤多边形断面、煤层中位矩形断面和沿底板矩形断面进行研究,确定最佳断面形式为沿顶煤弧形断面。同时对不同煤柱宽度下煤柱内部垂直应力、煤柱左右端的位移量进行分析,确定煤柱宽度为6 m时巷道应力最佳,同时给出了巷道支护方案,为矿井留设煤柱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 何清波; 杨俊生; 康新朋; 黄义通; 安学东; 孙红星; 马西仃; 安星虣
    • 摘要: 基于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发育对合理确定高位钻孔抽采区域的重要性,对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硫磺沟煤矿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发育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采用物理相似模拟方法研究了采场覆岩“两带”(垮落带、裂缝带)分布特征,通过分析覆岩下沉量变化规律,得出“两带”高度;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模拟随着工作面推进覆岩垮落情况,得出模拟结果;综合两种方法得出,(4-5)04工作面覆岩垮落带高度为21.3~25.0 m,为平均煤层厚度的3.46~4.07倍。利用钻孔窥视法在工作面进行实测,验证垮落带高度为22 m,满足垮落带高度与采高倍数关系。
    • 许帅; 高林; 刘鹏泽; 张盼栋; 刘萍; 马振乾; 康向涛; 汪永印
    • 摘要: 为了揭示不同开挖断面形状对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指导该类巷道断面优化设计,基于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斜顶梯形、直墙半圆拱形和斜墙弧顶形三种类型巷道断面开挖之后的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及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斜顶梯形和直墙半圆拱形相比,斜墙弧顶形断面开挖更有利于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围岩变形控制;不同斜墙外扎角度的斜墙弧顶形断面巷道开挖对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有所差异,外扎10°的斜墙弧顶形断面在开挖之后围岩变形量最小,为该类巷道掘进时相对理想的设计断面形状。基于上述成果,确定贵州土城矿1511回风巷采用斜墙(外扎10°)弧顶形断面开挖,激光巷道断面检测仪变形检测结果显示,服务期间断面最大收缩率仅为23.3%,巷道围岩整体均匀变形,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