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垮落带

垮落带

垮落带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17712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矿开采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中国煤炭学会第四届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等;垮落带的相关文献由39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志强、古文哲、朱磊等。

垮落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7712 占比:99.97%

总计:517849篇

垮落带—发文趋势图

垮落带

-研究学者

  • 王志强
  • 古文哲
  • 朱磊
  • 宋天奇
  • 徐凯
  • 潘浩
  • 刘治成
  • 张新福
  • 张玉军
  • 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广超; 陶广哲; 曹志国; 赵勇强; 徐祝贺; 李友; 左昊;
    • 摘要: 煤炭开采引起的覆岩运动、变形和破坏直接影响地下水库的储水库存与水源补给能力,为了科学精确化计算地下水库库容,有必要考虑采空区垮落岩体在渐进压实过程中体现出的应变硬化力学特性对采场覆岩“两带”高度分布特征的影响作用。以李家壕煤矿为工程背景,基于垮落岩体在压实过程中体现出的应变硬化力学特性,采用双屈服模型和提出的反演计算方法对采场覆岩破坏特征进行研究,推导得出垮落岩体应力表达式,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数值仿真计算方法,并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垮落岩体应变硬化特性对采场覆岩“两带”发育规律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应变的增加,垮落岩体的应力先缓慢增大,当达到某一临界应变后,应力呈近似指数型快速增长;且随着碎胀系数的增加,应力呈现指数型增长所对应的临界应变亦随之增大。(2)基于FLAC^(3D)内置的双屈服模型,并提出了盖帽压力与材料特性的反演计算方法,实现了采空区垮落岩体应变硬化特性的仿真计算。(3)模拟结果表明,当考虑垮落岩体的压实和支撑作用时,顶板岩层运动范围和程度降低,引起的塑性区破坏范围亦随之降低,垮落带高度为15 m,减少16%,断裂带高度为65 m,减少13.3%,并基于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上述仿真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 崔鹏飞; 陈向军
    • 摘要: 为提高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采效率,基于采空区覆岩“三带”划分对瓦斯抽采量的影响,展开对采空区覆岩“三带”的研究。以成庄矿4321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经验公式理论计算、PFPA数值模拟分析、现场实测最佳瓦斯抽采层位来确定采空区覆岩“三带”高度和裂隙带最佳抽采层位。研究结果表明:经验公式理论计算和PFPA数值模拟分析两者数据基本吻合,该采面垮落带分布范围为采空区范围0~16 m,裂隙带分布范围为16~60 m左右。裂隙带最佳瓦斯抽采层位水平分布在距煤壁小于50 m垂直高度26~39 m的区域。
    • 尚志红; 张献军; 李国平; 张泽新; 李鹏; 段江飞; 朱俊卿
    • 摘要: 望云煤矿15号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可能与3号煤层的采空区积水有沟通,威胁15号煤层安全生产,因此需要对15号煤层采后形成的导水裂隙带进行实测。通过井下网络并行电法进行现场实测,根据探测剖面的电性参数分布特性,分析煤层顶板岩层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确定了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值;15号煤层首采面垮落带发育高度实测值为18m,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值为71m;垮落/采厚比为3.83,裂缝/采厚比为15.11。
    • 孟武峰; 董社; 秦伟超
    • 摘要: 为了解决古汉山煤矿采空区下煤巷支护困难问题,系统分析了以往被动支护情况下巷道变形破坏的原因,基于覆岩破坏规律和胶结再生顶板特征,结合锚杆支护的组合梁理论和悬吊理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锚网索主动支护方案,设计了顶板“双工钢锚索梁+短梁”支护结构,并进行现场应用实践。结果表明:采空区下煤巷锚网索支护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矿井下分层巷道支护形式由被动支护向主动支护的转变,提高了巷道支护强度,实现了大断面下分层煤巷一次支护成巷,且支护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控制提供参考。
    • 曹始友; 董方营; 成文举; 谢瑞斌; 石鹏程
    • 摘要: 在充分分析高庄煤矿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并行电法对煤层顶板岩层破裂过程进行现场监测,分析垮落带和导水断裂带的动态发育规律。分别采用孔内视电阻率法、直流电法进行超前探测、电极电流比值法进行反演解译,并将反演结果与“三下”开采规范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庄煤矿3;303工作面顶板垮落带发育高度为20 m,垮采比为3.7;导水断裂带高度为54 m,裂采比为10.2;采动应力超前影响距离最大为48.6 m;现场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动态监测反演结果真实可靠。将孔内视电阻率法和直流电法超前探测相结合,有效解决了松散层不易成孔的难题,为煤层顶板垮落带、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郭明功; 陶云奇; 张剑钊
    • 摘要: 采用高位定向长钻孔抽采瓦斯技术代替高抽巷抽采采动卸压瓦斯不仅能够大幅缩减岩石巷道掘进量,有效缓解矿井采掘接替紧张局面,而且瓦斯治理效果显著,但高位定向长钻孔抽采瓦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因采动覆岩“三带”发育高度范围确定失准,定向长钻孔布置层位过高或过低导致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以河南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八矿己_(15)−15050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经验公式法和数值模拟实验法确定该工作面煤层采动断裂带发育高度,得到了垮落带最大发育高度为13.2 m,断裂带最大发育高度为48 m。利用千米定向钻机在己_(15)−15050工作面施工高位定向长钻孔对所得的断裂带发育高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距煤层顶板20 m处上覆岩层岩性较为破碎,断裂带高浓度瓦斯区在距顶板23 m以上;当己_(15)−15050工作面推进至105 m时,高位定向长钻孔与采空区断裂带已充分沟通;己_(15)−15050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均保持在0.47%,且高位定向长钻孔单孔最大瓦斯抽采体积分数达13.2%,日抽采纯量保持在3~4 m^(3)/min,配风量按2500 m^(3)/min计算,高位定向长钻孔抽采瓦斯量可达风排瓦斯量的25.5%~34.0%,期间未出现瓦斯超限,高位定向长钻孔布置在当前层位内能够成功治理上隅角和回风流瓦斯,验证了综合2种方法确定断裂带发育高度的正确性。
    • 何清波; 杨俊生; 康新朋; 黄义通; 安学东; 孙红星; 马西仃; 安星虣
    • 摘要: 基于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发育对合理确定高位钻孔抽采区域的重要性,对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硫磺沟煤矿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发育规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采用物理相似模拟方法研究了采场覆岩“两带”(垮落带、裂缝带)分布特征,通过分析覆岩下沉量变化规律,得出“两带”高度;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模拟随着工作面推进覆岩垮落情况,得出模拟结果;综合两种方法得出,(4-5)04工作面覆岩垮落带高度为21.3~25.0 m,为平均煤层厚度的3.46~4.07倍。利用钻孔窥视法在工作面进行实测,验证垮落带高度为22 m,满足垮落带高度与采高倍数关系。
    • 宋杰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在对15112综采工作面顶底板、地质、水文等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两带”高度观测方案对其实际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富水系数比拟法得出该工作面的涌水量预测结果;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和防治水经验提出有效的防治水工作建议。
    • 杨伟强; 郭文兵; 赵高博; 马志宝; 杨达明
    • 摘要: 煤矿采动覆岩“竖三带”(垮落带、断裂带与弯曲下沉带)范围的合理确定,对瓦斯抽采、“三下”采煤和采煤沉陷区建(构)筑物的地基稳定性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基于岩层挠曲变形的采动覆岩“竖三带”的理论判别方法,并将该理论判别法进行工程应用。根据某矿采矿地质条件,通过数值模拟试验方法,从采动覆岩的离层、破断和垮落三方面系统分析了采动覆岩的破坏运移规律,得到了垮落带和断裂带的分界判别依据(破断岩层能否形成稳定“砌体梁”结构)、断裂带和弯曲下沉带的分界判别依据(岩层是否发生破断);基于上述分界判别依据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推导出了破断岩层的形成“砌体梁”的稳定条件和岩层破断临界条件下的挠度弯曲变形公式,提出了基于岩层挠曲变形的“竖三带”理论判别方法及其适用条件;该方法被应用于采动覆岩“竖三带”的理论计算与判别,并与现场双端堵水器观测法和钻孔电视观测法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提出的理论判别法计算得到了采空区上方垮落带高度、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与弯曲下沉带厚度,该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近,验证了所提出采动覆岩“竖三带”理论判别法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 武冲锋
    • 摘要: 针对某矿18102工作面水文地质复杂、涌水裂隙发育的情况,利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方法,进行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确定的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