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浅埋偏压隧道

浅埋偏压隧道

浅埋偏压隧道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18874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岩土锚固工程专业委员会第23次全国岩土锚固工程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会议等;浅埋偏压隧道的相关文献由590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文学、傅鹤林、房倩等。

浅埋偏压隧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8874 占比:99.84%

总计:119065篇

浅埋偏压隧道—发文趋势图

浅埋偏压隧道

-研究学者

  • 高文学
  • 傅鹤林
  • 房倩
  • 李志星
  • 邓洪亮
  • 于家文
  • 周美全
  • 干啸洪
  • 应国刚
  • 徐建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春; 刘恒; 郑洪勋; 周义舒
    • 摘要: 浅埋偏压隧道开挖时围岩受力特征复杂,施工难度大,风险较高,选用合理可行的开挖工法可有效降低隧道冒顶、塌方等工程事故概率,保证施工安全。依托郑万铁路重庆段人和隧道,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对比隧道在上下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下拱部沉降量、围岩应力、塑性区等变化规律,选用符合浅埋偏压段地质特征的开挖工法。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对隧道周身围岩扰动程度相对较小,能更好地保持浅埋偏压段隧道围岩稳定性,且与现场监测数据相对吻合,故双侧壁导坑法更适用于开挖隧道浅埋偏压段。
    • 刘杰; 王俊杰; 郭建军
    • 摘要: 为了探究浅埋偏压隧道软硬交互水平层状围岩压力的分布情况。依托四川省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结合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引入软硬互层围岩参数简化方法,改进现有的均质围岩压力计算理论,得到了基于极限平衡法的水平软硬互层隧道围岩压力解析解。并将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规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正确性。分析了硬岩与软岩层厚比p对隧道围岩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对水平软硬交互围岩浅埋偏压隧道的支护提出了建议。
    • 杜建明; 房倩
    • 摘要: 为了研究变坡面浅埋偏压隧道中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对围岩压力的影响规律,基于极限平衡法求解变坡面浅埋偏压隧道深、浅埋侧推力,进而推导出变坡面下独立考虑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通过与规范公式以及既有文献对比分析,验证了文章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并探讨了深埋侧水平侧压力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平侧压力系数随地面坡角的增加逐渐增大,随夹角(岩土体)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的增加逐渐减小.此外,黏聚力的分算有利于考虑环境因素(如降雨)引起的岩土体力学参数(黏聚力)急剧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内摩擦角对隧道深埋侧水平侧压力系数影响较大,表明将内摩擦角进行分算对围岩压力计算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变坡面浅埋偏压隧道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袁毅
    • 摘要: 为掌握G109项目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时的隧道收敛变形演化规律,以清水2号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数值模拟,研究三台阶工法施工时浅埋偏压隧道的变形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隧道掘进,当隧道掘进深度小于40 m时,沉降变形量逐渐减小,沉降最大值在洞口处;当隧道进尺大于40 m后,沉降变形量先增大后减小,拱顶沉降最大值位于隧道掌子面后方15 m处,而拱肩沉降最大值出现在隧道掌子面后方20 m处;拱腰收敛最大值出现在掌子面后方10 m处;数值模拟与监测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 易代红
    • 摘要: 为提高浅埋偏压隧道进洞钢管桩施工水平,从结构设计入手,按照进洞方案总体施工工艺流程,完成偏压外边墙施工单元、洞口段套拱和长管棚超前支护等工作,采取单液浆泵注浆方式,保证施工综合质量满足预期,并落实全过程监控量测管理方案,优化量测效果,及时修正施工问题,以全面提升隧道施工整体水平,促进工程项目全面进步。
    • 崔俊杰; 王凯; 雷星; 杜文山
    • 摘要: 广西某铁路浅埋偏压隧道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出现变形,体现为衬砌开裂、地表裂缝与边坡滑移等病害,影响行车安全。为明确变形原因并提出合理治理措施,同时探明综合加固措施对坡体和隧道的加固效果及其稳定性状态,通过地质勘察、现场监测试验与理论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该典型浅埋偏压山区铁路隧道进行变形特征、变形原因、综合治理措施及其现场监测试验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加固前隧道内水沟电缆槽侧壁、仰拱、拱顶等出现裂缝,地表相继出现纵向开裂和弧形裂缝,地表变形较大;(2)隧道边坡变形主要由于隧道通过丘陵斜坡中下部,呈浅埋偏压,洞身所在地层为全风化层,坡脚开挖造成应力释放,稳定性差,持续降雨强度大,地表水下渗较严重;(3)提出卸载反压、注浆增强、锚索桩相结合的综合加固处理方案。加固后,地表横向位移呈幅值小于4.7 mm的小幅波动状态,锚索桩深部横向位移最大挠跨比为1.45‰,有效抵抗地层下滑力;隧道径向、竖向相对位移稳定在较小值,有效控制了隧道和边坡变形发展,增加其稳定性。
    • 李扬; 费维水; 刘文连; 肖南润
    • 摘要: 为研究先行洞优先原则与CRD法开挖顺序相结合对浅埋偏压双洞隧道围岩的影响,提出合理的隧道开挖顺序.以重庆某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Midas/GTS软件建立了二维有限元隧道模型,分析了右洞先行且先开挖右侧、右洞先行且先开挖左侧、左洞先行且先开挖右侧、左洞先行且先开挖左侧等4种不同开挖方案的主应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右洞先行且先开挖左侧的开挖顺序时隧道围岩的位移和应力最小,该开挖方案最佳,以期为类似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 苏兴矩
    • 摘要: 复杂偏压地质条件下,通常采用的斜交进洞方式存在隧道套拱变形量大,甚至倾覆等风险.基于厦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龙门隧道洞口严重偏压、斜交超过30.等不利地形情况,提出半明拱进洞施工方案,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半明拱结构的施工力学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传统进洞方案,本工法可有效减少边仰坡开挖高度,及对洞口围岩的扰动;半明拱结构的变形与应力也较为合理.上述施工工法在龙门隧道得到了成功应用,可为类似条件隧道进洞施工提供借鉴.
    • 官治立
    • 摘要: 以粤东山区大潮高速公路浅埋偏压隧道梅岭隧道为背景,开展围岩预加固措施及进洞施工优化研究,并根据实际应用评价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隧址区降雨量充沛和工期紧的特殊条件下,采用"管棚+地表小导管注浆+混凝土反压护拱"的措施能较好地起到围岩超前加固的作用,该加固条件配合"短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洞施工,施工安全和工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依托工程采用优化方案后,进洞施工总体较为顺利,仅在洞内初期支护上出现轻微裂缝,开展裂缝监测和结构验算后进一步表明,该初支裂缝为浅层的,二次衬砌施工后可确保结构安全.
    • 王赶; 杜建明; 房倩; 仪珂
    • 摘要: 为给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极限平衡法原理为基础,通过引入水平地震力系数推导出一种能够考虑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围岩压力影响的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水平地震作用力对围岩破裂角的影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先行洞与后行洞深浅埋侧围岩破裂角均随所处围岩级别增大而减小;随着水平地震力系数的增大,先行洞与后行洞浅埋侧破裂角逐渐增大,深埋侧则逐渐减小;水平地震作用力对先行洞深埋侧破裂角的影响大于浅埋侧,且破裂角随围岩级别增大而显著增大;水平地震作用力对后行洞深埋侧破裂角的影响规律与先行洞浅埋侧相似,对于后行洞浅埋侧围岩,水平地震作用力对围岩破裂角的影响程度随围岩级别增大而逐渐减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