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隧道稳定性

隧道稳定性

隧道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26208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力学学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2008年全国隧道监控量测与反分析专题研讨会等;隧道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姜相松、姜谙男、常汝鸿等。

隧道稳定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6208 占比:99.96%

总计:226293篇

隧道稳定性—发文趋势图

隧道稳定性

-研究学者

  • 姜相松
  • 姜谙男
  • 常汝鸿
  • 张权
  • 李东凯
  • 李海威
  • 杨春雨
  • 申发义
  • 白涛
  • 罗国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彬; 张文; 文冉
    • 摘要: 中国西部地区地势复杂,区域构造应力场各向异性显著,了解地区地壳应力状态是判断隧道设计阶段线路布设合理性的基础,也是预测隧道施工过程可能出现岩爆、断层滑动等其他工程灾害的重要参数。为了研究陕南特长高速公路隧道现今地应力状态,基于古仙洞隧道钻孔(ZK10钻孔)与化龙山隧道钻孔(ZK11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获得了两隧道现今地应力分布特征。古仙洞和化龙山特长深埋隧道最大埋深处S_(H)值分别为13 MPa和22 MPa;古仙洞与化龙山隧道的应力关系分别为S_(H)>S_(h)>S_(v)和S_(H)>S_(v)>S_(h),水平主应力起主导作用;S_(H)方向为近北西—北西西向,与区域现今构造活动背景基本一致,主要受秦岭造山带活动断裂影响。基于地应力测量结果、相关理论及判断依据认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洞轴线夹角,有利于隧道围岩稳定,研究区内古仙洞与化龙山隧道的总体布置是合理的;采用岩石强度应力比法、陶振宇判据、Russenes判据和岩石应力强度比法综合判定研究区内两隧道不具备发生中等强度以上等级岩爆的可能;利用莫尔-库伦准则及拜尔定律,摩擦系数μ取0.6~1.0,对研究区内两隧道的现今地应力状态分析后发现,两隧道附近断裂带的地应力大小未达到地壳浅部断层产生滑动失稳的临界条件,处于较稳定的应力状态。
    • 张俊儒; 刘雨萌; 燕波
    • 摘要: 进行双线高铁隧道全断面或大断面机械化开挖时对围岩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要求较高,而现有行业规范对隧道稳定性评价时未考虑埋深和跨度的影响,因而需要进行考虑覆跨比修正的大断面隧道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首先,以黄(冈)黄(梅)高速铁路刘元隧道为背景,以隧道开挖后拱顶正上方某点围岩的第三主应力偏转为判据,确定大断面隧道的临界埋深;然后,采用强度折减法,数值求解不同围岩级别和覆跨比(埋深与跨度比)下的隧道安全系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发现不同围岩级别下隧道安全系数与覆跨比及与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存在的关系;最后,考虑覆跨比、地下水、围岩初始应力及结构产状因素的影响,得到修正的BQ,借此对埋深100 m以下的机械化作业大断面隧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方法应用于刘元隧道和重庆市城市快速干道慈母山2号隧道工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围岩级别下隧道安全系数与覆跨比满足严格的幂函数关系,而与BQ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将修正后的BQ作为评价隧道稳定性的定量指标,更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 黄结友
    • 摘要: 为研究在动荷载作用下回填土隧道的稳定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隧道模型,对其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回填土隧道在动荷载的作用下,其位移值随着动荷载的靠近而增加,随着动荷载的远离而减小,幅值小于0.03m,较为稳定;其速度及加速度的响应规律相似,衬砌及锚杆等衬砌结构能有效对动荷载进行阻扰。
    • 任涛; 李桂荣; 张芳; 顾浙愉
    • 摘要: 基于杭州江南大道提升改造工程,针对临近既有地铁隧道的大直径盾构施工可能引发的工程问题及安全风险,通过现场连续监测结果,论证了各项盾构掘进过程中的施工控制措施对控制地表沉降及隧道变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可为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指导。
    • 覃业韬
    • 摘要: 为了研究深埋直墙拱形隧道围岩稳定性问题,本文采用极限分析有限元方法并结合强度折减理论对深埋直墙拱形隧道围岩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并作为判定隧道围岩是否稳定的依据。将计算所得安全系数与已有文献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最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分析新建玉溪至磨憨铁路太达村隧道稳定性,分析结果用来指导隧道施工。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方法能够更好地评估隧道围岩稳定性,所选择隧道围岩需要额外支护措施以保证开挖隧道稳定性
    • 覃业韬
    • 摘要: 为了研究深埋直墙拱形隧道围岩稳定性问题,本文采用极限分析有限元方法并结合强度折减理论对深埋直墙拱形隧道围岩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并作为判定隧道围岩是否稳定的依据.将计算所得安全系数与已有文献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最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分析新建玉溪至磨憨铁路太达村隧道稳定性,分析结果用来指导隧道施工.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方法能够更好地评估隧道围岩稳定性,所选择隧道围岩需要额外支护措施以保证开挖隧道稳定性.
    • 胡展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施工顺序对偏压小净距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设计工况一(先深后浅)、工况二(先浅后深)、工况三(同时开挖)三种施工工况,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模型进行不同施工过程的模拟,重点分析不同工况下隧道拱部各点的沉降以及中夹岩柱各个测点的沉降.结果表明:工况一和工况二由于施工次数较多,对围岩的扰动较大,各测点的沉降量均比工况三大.
    • 胡展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施工顺序对偏压小净距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设计工况一(先深后浅)、工况二(先浅后深)、工况三(同时开挖)三种施工工况,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模型进行不同施工过程的模拟,重点分析不同工况下隧道拱部各点的沉降以及中夹岩柱各个测点的沉降。结果表明:工况一和工况二由于施工次数较多,对围岩的扰动较大,各测点的沉降量均比工况三大。
    • 程浩; 曹振生; 张少强; 汤维宇; 李小昌; 张子新
    • 摘要: 为探究类岩堆体地层结构的复杂地质特性与基本结构特征,分析隧道施工大变形及塌方机制并研究隧道围岩稳定性特征,以云南建(个)元高速公路他依隧道为例,采用现场调研与踏勘,变形量测以及围岩压力监测等方法,从类岩堆体基本结构特征、隧道建设工程问题与稳定性支护措施3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结果表明:类岩堆体围岩地层结构松散,成分复杂,极易受到开挖扰动作用影响,变形影响范围约为掌子面后方30 m;开挖后易出现大变形、塌方、初期支护结构破坏及突水突泥等灾害现象。开挖导致围岩变形与压力快速增大,最大变形接近350 mm,最大围岩压力350 k Pa,钢拱架内力超过250 MPa,中下台阶开挖会明显降低上部结构受力,且隧道断面内变形与受力具有极度不均匀性。通过增加预留变形量,加大钢拱架型号,提升初期支护结构强度与刚度,增设双层护拱与加强拱脚支撑,注重超前加固与注浆等联合措施,可以保证类岩堆体隧道施工的安全与稳定。
    • 刘宇; 王鹏宇; 王述红; 凌爽
    • 摘要: 以辽宁省内高速公路隧道定期检测资料为基础,对隧道衬砌既有结构病害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归纳.在深入研究隧道主要结构病害的基础上,采用可拓学理论,提取数个能准确反映结构健康状态的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并建立相应的物元模型,从而确定各指标所占权重以及隧道结构病害等级,将衬砌结构病害定性评价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构建隧道衬砌结构健康状态评价体系,方便管理者做出合理决策.同时结合隧道工程实际检测数据进行可拓模型的计算分析,验证模型的工程适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