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计算模拟

计算模拟

计算模拟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8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483787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2015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等;计算模拟的相关文献由108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维新、张维峰、张韦等。

计算模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83787 占比:99.94%

总计:484088篇

计算模拟—发文趋势图

计算模拟

-研究学者

  • 周维新
  • 张维峰
  • 张韦
  • 李春明
  • 袁望方
  • 赵晨
  • 陈涛
  • 魏朗
  • 窦猛汉
  • 刘俊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文阳
    • 摘要: 双层柱面网壳的建模计算及优化分析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所建模型腹杆的连接方式有抽空正放四角锥体系与正放四角锥体系两种形式。在参数化建模的基础上,通过ANSYS有限元静力分析,得到了两种形式下的双层柱面网壳结构应力、杆件内力值以及位移,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中相对应的规律。在对结构静力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正放抽空四角锥体系双层柱面网壳结构的杆件进行截面优化,运用相对应的截面优化方法(通过不断改变截面面积)找到该种网壳结构形式下的最优截面,直到得出使结构总重量最小但结构能够满足安全要求时的结构形式。
    • 廖洪钢; 彭章泉; 蔡文斌
    • 摘要: 电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但充满活力的学科,自1791年Galvani发现动物电现象,电化学经历了多次蓬勃发展与变革拓展。电化学是研究与电有关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横跨自然科学(理学)和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两大领域的重要学科。传统观念认为电化学主要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如电解和电池。但电化学并不局限于与电能相关的化学反应,也包含其它物理化学过程,如电化学生物传感、光电化学、金属电镀与腐蚀等。随着时代进步,各种新兴技术如光谱、质谱、显微、计算模拟等也被应用于电化学体系和过程研究。
    • 白文阳
    • 摘要: 转体铰支座作为转体桥梁的关键部位,其稳定工作影响着整个桥梁的稳定性。因此,研究转体铰支座的受力状态,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球铰支座的变形及受力特性十分必要。本研究运用弹性力学、接触力学和有限元的相关知识,分析研究转体桥梁球铰支座的稳定性,模拟球铰支座的受力状态,可为同类型的转体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 陈宇宏; 董书源; 郎建林; 余文劼; 张云; 周华民; 赵朋
    • 摘要: 分别基于线性黏弹性模型和可压缩黏弹本构模型,采用相应的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作为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以计算注射成型制品的流动残余应力和热残余应力。实现了对3 mm,7 mm和11 mm厚度注射成型聚碳酸酯平板的流动残余应力和热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并结合注射成型实验,分析了薄壁/厚壁制件流动残余应力、热残余应力和总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差异。计算结果表明,热残余应力区主要围绕平板边缘分布,中心区域的热残余应力明显低于边缘部分。随壁厚的增加,热残余应力逐渐上升,高残余应力分布面积明显增加,当壁厚从3 mm增加到11 mm,分布面积至少增加2倍以上;流动残余应力均表现为沿熔体流动方向递减的规律。随壁厚的增加,流动残余应力显著降低。当壁厚从3 mm增加到11 mm,最大流动残余应力从15 MPa降低到1.5 MPa,下降幅度达到90%;随着壁厚的增加,流动残余应力对平板总残余应力的贡献逐渐降低,热残余应力的贡献则逐渐增大。对于3 mm薄壁制件,流动残余应力占绝对主导地位;当平板厚度增加至7 mm时,近浇口区流动残余应力主导,远浇口区热残余应力主导;对于11 mm厚壁制件,热残余应力占绝对主导地位。不同壁厚平板的残余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好,表明文中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有效计算残余应力。
    • 李建洋; 张崇宏; 杨义涛
    • 摘要: 目的尝试采用计算模拟方法探究剂量率对辐照微结构特征的影响,探究常温辐照下剂量率效应的机理。方法采用动力学蒙特卡罗(OKMC)方法,结合近些年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的计算参数,研究了常温下铁-碳体系中辐照缺陷随剂量率的变化特征。结果在较低的剂量范围(<0.01 dpa)内,间隙型位错环的密度随剂量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较高的剂量范围内,高剂量率辐照呈现较低的间隙型位错环密度、较大的缺陷尺寸。通过比较不同剂量率下的位错线对点缺陷的吸收数目,把剂量率在不同剂量范围内的特征归结于位错吸收与缺陷复合之间的竞争。结论在较低的剂量范围内,位错吸收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剂量率的增加,位错吸收的缺陷数目显著减少;而在较高的剂量范围内,基体中间隙-空位缺陷的复合随剂量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以至于高剂量率辐照可能产生较低的辐照硬化。文中的工作对理解剂量率效应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为离子束模拟中子辐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 翁美琪; 商桂铭; 王家泰; 李盛华; 樊志; 林松; 郭敏杰
    • 摘要: 采用DFT/B3LYP-D3(BJ)/6-31G(d,p)计算模拟方法分析探讨了双(对硝基苯基)磷酸酯(BNPP)替代对氧磷(PO)用作有机磷神经毒剂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模板分子模拟物的可行性.通过对比BNPP和PO两种模板分子分别与各种功能单体形成的复合物的构型稳定性和结合能大小,确认了以4-甲基丙烯酰胺基安替比林(MAAP)为第一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为第二功能单体组成的双功能单体体系是最佳功能单体体系.以BNPP为模板分子、MAAP-MAA为单体体系、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SiO2@BNPP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和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n(BNPP)/n(MAAP)/n(MAA)/n(EGDMA)为1∶1∶4∶20时, MIPs的吸附容量最大可达19.03 mg/g,对4-硝基苯酚(4-NP)的分离因子为17.50;MIPs能够快速吸附模板分子, 5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量的92%,动态吸附平衡时间仅为15 min,重复使用5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Scatchard方程分析表明MIPs中存在两类吸附作用位点.实验结果与计算模拟结果的一致性表明,计算模拟对有机磷神经毒剂MIPs的设计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田锋
    • 摘要: 通过对一道常见的几何光学高考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题目与参考答案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数值计算模拟结果变化趋势的方式,论证了该道试题命制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修改建议。
    • 王群; 林小龙; 孙静; 肖蔺娟; 彭思杰; 阿力莫子牛; 魏荣伯; 孙玉希
    • 摘要: 镁及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力学相容性,作为新一代理想的可降解医用金属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植入人体后,极易腐蚀和降解.本工作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模拟方法研究了有机添加剂柠檬酸与乙二胺四乙酸在Mg(0001)表面的吸附.通过吸附能,分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及布居电荷分析发现柠檬酸与乙二胺四乙酸在Mg(0001)表面存在强烈的Mg-O"单齿"和O-Mg-O"双齿"共价相互作用,而乙二胺四乙酸平躺于Mg(0001)表面有最强的相互作用.研究结论有望为在有机添加剂改善镁及镁合金生物医用材料的腐蚀及降解方面提供有用的理论指导.
    • 白曦; 方伟; 常若斌; 于浩洋; 闫皎辉; 殷福星
    • 摘要: 高熵合金是一类由多种主要元素共同组成的新型金属材料,其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和可调性能,在国内外已获得广泛关注。沉淀强化被证明是提高高熵合金屈服强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并且沉淀相和基体之间的共格界面对于实现强度和塑性的良好结合非常重要。合理控制沉淀相的类型、形状、大小和体积分数是提高合金强塑性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采用不同的轧制、退火和时效等热处理工艺可调控合金的基体微观组织、沉淀相特征。沉淀强化高熵合金虽然表现出优异的拉伸性能和热稳定性,但目前对其疲劳、蠕变和氧化行为及相关机理等尚不清晰。因此,应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以促进性能优越的高温器件的合理设计和制造。使用计算模拟的方式对沉淀相的元素分布、电子结构、成键状态等内在特性进行量化研究,对沉淀相的演化过程进行针对性的预测和控制,有助于合理设计合金成分体系。本文综述了沉淀强化高熵合金的相形成、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计算机建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相关问题,对今后设计沉淀强化高熵合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斯小琴; 陈大伟
    • 摘要: 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一维波动方程的特征,应用有限差分法求出一维波动方程的数值解,借助于基本办公软件EXCEL迭代数据,并通过Origin将巨大量的数值解数据模拟成波动图形.直观得到含初始、边界条件的混合问题各点的振动情况,简明、形象地反映一维波动的特征.该数值解方法在一定精度要求范围内具有可靠性,以及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的重要性,避免对微分方程的繁琐求解及复杂的计算机编程,在解决实际相关问题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