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壁碳纳米管

单壁碳纳米管

单壁碳纳米管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2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化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8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397655篇;相关期刊325种,包括材料导报、现代材料动态、新型炭材料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中国金属学会炭素材料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单壁碳纳米管的相关文献由293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畅、成会明、侯鹏翔等。

单壁碳纳米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8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7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97655 占比:99.80%

总计:398468篇

单壁碳纳米管—发文趋势图

单壁碳纳米管

-研究学者

  • 刘畅
  • 成会明
  • 侯鹏翔
  • 张锦
  • 金赫华
  • 刘忠范
  • 李清文
  • 胡悦
  • 韩杰
  • 张亚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庚(编译)
    • 摘要: 单壁碳纳米管(SWCNT)的官能化被认为是将碳纳米管的固有特性转移到聚合物中以及实现与聚合物有效相互作用的有效技术.然而,官能化条件需要优化,以便将高浓度的官能团引入到纳米管表面.最近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各种表征技术证明,产生损伤最小的单壁碳纳米管官能化的最佳程度是纳米管官能化4h,超过4h后,纳米管表面会产生特征损伤.
    • 卢学峰; 王宽; 崔志红
    • 摘要: 使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纯(5,5)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掺杂(Si,Ge,Sn)SWCNTs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发现,与其他体系的带隙值相比,Sn掺杂体系的带隙值最小,为0.034 eV,该体系显示出了良好的半导体性能。差分电荷密度图显示掺杂后原子周围的局域性降低,说明碳原子与掺杂原子之间的键强度减弱。布居值分析表明Sn原子与C原子成键的共价性最弱。在吸收光谱中,掺杂体系的峰值均略有减小,并出现蓝移现象。此外,与未掺杂体系相比,Sn掺杂体系的吸收谱与反射谱峰值明显减小,这可允许更多的光通过涂层然后被太阳能电池吸收,使其作为增透膜材料在太阳能电池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郭华; 宋金亚; 杜婧; 李海霞
    • 摘要: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柔性NH_(3)气体传感器。首先,将预处理后的纺织织物作为柔性衬底,在其上以喷墨打印技术及化学镀铜方法制作铜导电电极;然后,挤出打印单壁碳纳米管(SWCNTs)气体传感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2 V电压作用下,传感器在通入浓度为0.4 mg/cm^(3)氨气的103.8 s内,通过电流由1.35 mA上升到1.46 mA;在撤走氨气的89.2 s内,电流下降到1.42 mA。经过弯曲测试后的传感器,在同样的电压和氨气浓度下,通入氨气的97.39 s内,电流从1.09 mA上升到1.12 mA;在撤走氨气108.57 s内,电流下降到1.0981 mA。在通入或撤走氨气后的短时间内电流变化速度很快,传感器耐弯折性较好,对一定浓度的氨气灵敏度较高。该成果对可穿戴NH_(3)气体传感器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有一定参考作用。
    • 张飞燕; 朱艳; 杜兴; 贺燕; 何天亮; 贾仕奎
    • 摘要: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单壁碳纳米管(SWCNT)为增强材料,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为界面相容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一系列SWCNT与PVB协同改性PLA复合材料。采用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偏光显微镜(POM)、电阻测试仪、维卡软化点测定仪以及红外热像仪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散形态、导电性能、耐热变形温度和导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10%PVB与0.5%SWCNT添加到PLA基体中,SWCNT/PVB/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PLA的提高了20.7%,断裂伸长率增加了121.8%,且冲击强度增加了262.6%;同时,SWCNT/PVB/PLA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较纯PLA的提高了6个数量级,较SWCNT/PLA复合材料的增加了5个数量级。SWCNT与PVB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PLA共混物的耐热变形温度和导热性能,当SWCNT质量分数为1.5%时,SWCNT/PVB/PLA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达到88.6°C,较纯PLA提高了17.8°C左右。
    • 霍婷婷; 张冬冬; 施祥蕾; 潘宇; 孙利杰; 苏言杰
    • 摘要: 基于碳纳米材料/体半导体范德华(vdW)异质结的光电器件可以同时实现碳纳米材料的超高载流子迁移率以及体半导体的优异光电性能,且具有结构简单、工艺简便、易于调控界面等优点。尤其是通过调控单壁碳纳米管(SWCNT)的直径/手性、费米能级等可以与体半导体形成能带匹配、具有原子级界面的新型混合维度vdW异质结。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6,5)手性为主的SWCNT薄膜与n型GaAs所形成的pn结的宽光谱自驱动光电探测器,并利用石墨烯降低SWCNT薄膜内载流子的复合几率和促进载流子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器件对405~1064 nm波段光子表现出高灵敏的光电响应,零偏压条件下最大光电响应度和比探测率分别可达1.214 A/W和2×10^(12) Jones。
    • 叶恩洲
    • 摘要: 以不同长径比和比表面积的五种碳纳米管(CNT)与聚碳酸酯(PC)复合,制备导电塑料,观察CNT在PC中的分散情况。发现CNT的长径比越大,导电塑料的体积电阻率越小,加工难度越大,单壁碳纳米管(SWCNT)长径比过大,在PC中更容易缠绕团聚,导电塑料的体积电阻率反而上升;在PC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阵列(A-MWCNT),发现A-MWCNT质量分数为1%时,导电塑料的体积电阻率为16.0Ω·cm,导电性能远超导电炭黑,其添加量越多,体积电阻率越小,但导电塑料越难加工,当添加质量分数为15%时,体积电阻率下降已不明显;将A-MWCNT与PC复合制备A-MWCNT导电塑料母粒,利用导电塑料母粒与PC复合制备A-MWCNT质量分数为1%的PC导电塑料,与直接混合制备的A-MWCNT质量分数为1%的导电塑料相比,其体积电阻率下降48.5%,平衡扭矩下降25%,力学性能损失较少。
    • 邹菁云; 高冰; 张小品; 唐磊; 冯思敏; 金赫华; 刘碧录; 成会明
    • 摘要: 一维(1D)材料与二维(2D)材料的结合可形成独特的混合维度异质结,其在继承2D/2D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独特物性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堆叠构型,为进一步调控异质结的结构及性能提供了新的可操控自由度。p型1D单壁碳纳米管(SWCNT)与n型2D二硫化钼(MoS_(2))的结合,为调控异质结的能带结构及器件性能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本文直接在高密度、手性窄分布的SWCNT定向阵列及无序薄膜表面原位生长MoS_(2),制备出高质量1D SWCNT/2D MoS_(2)混合维度异质结。深入分析形核点的表面形貌与结构,提出了“吸附-扩散-吸附”生长机制,用于解释混合维度异质结的生长。利用拉曼光谱分析,证实SWCNT与MoS_(2)间存在显著的电荷转移作用,载流子可在界面处快速传输,为后续基于此类1D/2D异质结的新型电子及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 张川川; 段海明
    • 摘要: 以二十面体对称性Co_(55)团簇为基体,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计算研究了Mo原子处于不同替代(掺杂)位时,Co-Mo团簇体系与不同手征性((10,0)及(5,5))单壁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o-Mo混合团簇体系与单壁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与掺杂Mo原子在团簇中的位置(内部或表面)及单壁碳纳米管的手征性(对称性)密切相关.相较纯Co_(55)团簇,Mo原子掺杂团簇对于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明显增强的结构调控作用,这对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可控性合成具有启示作用.
    • 秦牧岚; 李苍昊
    • 摘要: 1,4-萘醌因具有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和高能量密度等优点,可作为电池的电极材料。然而,由于1,4-萘醌导电性较差、易溶解于电解液中等问题,限制了其作为锂/钠离子电池电极的应用。以单壁碳纳米管为容器,将1,4-萘醌封装在单壁碳纳米管内部后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拉曼光谱试验结果表明:与单壁碳纳米管之间的“π-π”键相互作用可以有效阻止1,4-萘醌的溶解,而且提高了1,4-萘醌对锂/钠离子的存储性能。
    • 张则尧; 姚艺希; 李彦
    • 摘要: 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可控生长是碳纳米管生长与应用领域的重要问题。直径在0.9–1.2 nm范围内的碳纳米管非常适合应用于近红外荧光生物成像领域和量子器件单光子光源之中。本文使用FeCo/MgO催化剂生长出了直径在这一范围内的体相单壁碳纳米管,并研究了催化剂制备和CVD生长条件对碳纳米管直径的影响。催化剂前驱体的制备是获得小尺寸催化剂颗粒的关键步骤。在浸渍过程中,使用难水解的金属硫酸盐作为前驱体、降低浸渍pH以及加入络合剂分子都会抑制溶液干燥过程中金属盐的水解,从而控制催化剂的尺寸,使其适合于生长出直径可控的单壁碳纳米管。在CVD生长过程中,使用乙醇作为碳源、使用较低的碳氢比例也有利于小直径碳纳米管的生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