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亲疏水性

亲疏水性

亲疏水性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建筑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0692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中国——欧盟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讨会、第十四届中国光伏大会暨2014中国国际光伏展览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0年年会等;亲疏水性的相关文献由556位作者贡献,包括潘牧、唐浩林、王洪红等。

亲疏水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0692 占比:99.89%

总计:80781篇

亲疏水性—发文趋势图

亲疏水性

-研究学者

  • 潘牧
  • 唐浩林
  • 王洪红
  • 陈宏霞
  • 刘雪亭
  • 宛朝辉
  • 左丹英
  • 木士春
  • 王冰
  • 罗佳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韦涛; 陈建华; 陈晔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单个、一层、多层(两层、三层)水分子与Au(100)表面的相互作用,从原子层面上分析Au(100)表面的亲/疏水性质。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水滴在金表面的润湿过程,进而从介观层面上揭示金表面的亲/疏水性质。结果表明,单个水分子在Au(100)表面是物理吸附。与单个水分子吸附构型相比,一层水分子吸附构型中存在层内氢键作用,多层水分子吸附构型中存在层内氢键和层间氢键作用。随着水分子层数的增多,多层水分子吸附构型的内层水分子与Au(100)表面原子的平均作用距离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水滴在金表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有机污染会对金表面的润湿性产生较大影响,导致金表面呈现一定的疏水性,而清洁金表面则为亲水性。
    • 金志浩; 章港; 战洪仁; 李帅; 王立鹏; 张志刚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润湿性表面单气泡动力学特性,通过引入差分方法的单组分多相格子Boltzmann模型,耦合能量方程构成了气液相变模型,模拟了不同润湿性表面单气泡形成过程周围流场与温度场细观,阐述了气泡生长脱离机理;研究了润湿性、过热度、有限热源长度对气泡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过热度下,疏水壁面气泡生长速度大于亲水壁面。气泡脱离直径和脱离时间随着接触角增加而增加,亲水表面气泡脱离直径随着有限热源长度增加而增加,脱离时间随长度增加而减小。疏水表面气泡脱离直径与有限热源长度无关,脱离时间随加热长度增加小幅度减小。在不同的过热度下,亲水壁面气泡脱离直径随着过热度增加而增加,脱离时间随着过热度增加而减小。过热度对疏水壁面气泡脱离直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过热度增加,脱离时间明显减小。模拟结果为研究强化表面沸腾传热及表面润湿性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钱媛媛; 孙明
    • 摘要: 为优化基于O_(3)-H_(2)O_(2)高级氧化技术的多点投加推流式反应器处理己内酰胺废水生化出水的工艺参数,通过改变气液比、H_(2)O_(2)投加量及反应停留时间等工况条件,考察多点投加推流式反应器对有机物去除效果及出水特征变化的影响。随着气液比的增加,COD和UV_(254)去除率不断提高,对应的O_(3)与ΔCOD浓度比上升,O_(3)利用率明显下降。与单独投加O_(3)相比,O_(3)-H_(2)O_(2)模式下COD和UV_(254)去除率明显提高。随着H_(2)O_(2)投加量的增大,O_(3)利用率接近100%。随着反应停留时间的增加,COD和UV_(254)去除率不断提高,对应的O_(3)与ΔCOD浓度比快速上升,O_(3)利用率明显下降。结果表明,当气液比为0.06 Nm^(3)/m^(3),H_(2)O_(2)与O_(3)物质的量比为0.2,反应停留时间为8 min时,COD和UV_(254)去除率分别达到32.5%和23.3%,O_(3)与ΔCOD浓度比为2.2,O_(3)利用率为97.2%,m(BOD5)/m(COD)从0.08上升到0.20。与处理前相比,经深度处理后己内酰胺废水生化出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kDa的COD占比降低,疏水中性有机物及疏水酸性有机物的COD占比均显著下降,XAD-4酸和其他亲水性有机物均明显增加。
    • 王程; 冯锴; 于佳乐; 王李鹏
    • 摘要: 油砂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由沥青、固体颗粒(包括粗颗粒和细颗粒)和水组成,其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于提高其中沥青的提取效率。溶剂提取技术因其沥青提取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有望取代现有水基提取技术。在溶剂提取过程中,主要存在沥青中固体颗粒残留率高和尾矿中有机溶剂回收效率低的问题,这与固体颗粒的组成结构和表面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探明油砂中固体颗粒的矿物组成和表面性质(特别是亲疏水性)至关重要。中国内蒙古地区的油砂具有储量丰富、含油率高等特点,目前关于该地区油砂中固体颗粒的矿物组成和亲疏水性等特征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对来自该地区油砂样品采用环己烷分离其中的沥青和固体颗粒,采用45μm标准筛分离固体颗粒中的细颗粒和粗颗粒,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有机元素分析仪、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多种手段对颗粒的矿物结构进行分析,采用表层浮选法和水蒸气吸附法对颗粒的亲疏水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油砂固体细颗粒和粗颗粒分别占总固体含量的53.4%和46.2%;固体细颗粒中含有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α-石英和钙长石等,粗颗粒中主要含有α-石英、钙长石及少量高岭石、伊利石和蒙脱石;细颗粒的沥青残留量、羟基含量均高于粗颗粒;细颗粒和粗颗粒的平均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47.62mN/m和>45.55mN/m,单位面积水蒸气吸附量分别为1.27mg/m^(2)和0.41mg/m^(2),固体粗颗粒的疏水性稍高于细颗粒。因疏水性固体颗粒对油砂沥青的分离提取和有机溶剂的回收有不利影响,因此应在关注固体细颗粒的同时,加强对固体粗颗粒影响的研究。
    • 高晗; 赵贝
    • 摘要: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LUT8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 从NCBI数据库中获取GLUT8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通过ProtParam和ProtScale分析GLUT8的理化性质和亲疏水性;通过TMHMM、SignalP和ProtCrop-Version分析GLUT8的跨膜结构域、信号肽和亚细胞定位;通过YinOYang 1.2 Server和NecNGlyc 1.0 Server分析GLUT8的糖基化情况;通过NetPho3.1分析GLUT8的磷酸化位点;通过SOPMA、SWISS-MEDOL分析GLUT8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通过Uiprot中的Inertation数据库分析GLUT8的二元相互作用;通过STRING分析GLUT8的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GLUT8蛋白由SLC2A8编码,位于9q33.3,全长10 759 bp,包含11个外显子,共477个氨基酸,其中丙氨酸(Ala)占12.8%,亮氨酸(Leu)占13.8%,其他氨基酸的占比均小于10%。GLUT8蛋白共有12个跨膜结构域,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内。GLUT8蛋白共有5个O-糖基化位点,分别在47、333、350、356、360位;有1个N-糖基化位点,在349位。GLUT8蛋白共有24个磷酸位点,其中丝氨酸(Ser)磷酸化位点12个,苏氨酸(Thr)磷酸化位点10个,酪氨酸(Tyr)磷酸化位点2个。GLUT8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三级结构中GEMQ评分为0.63分,平均QMEAN评分为(0.66±0.05)分。GLUT8蛋白共与46个蛋白有二元相互作用,与10个蛋白有相互作用。结论GLUT8为12次跨膜蛋白,有多个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与多个蛋白相互作用,参与多条信号通路。
    • 摘要: 材料表面结垢对表面物质流动以及热、电、光等传导均具有重要影响,会极大降低工业过程中各种设备的性能。例如,结垢会降低热交换器和锅炉的加热效率、增加管道压力、造成膜组件堵塞、汽轮机叶片腐蚀、降低电极导电性和活性等等,极大增加设备的运行成本和安全隐患。因此,从分子和原子尺度理解材料表面上水、离子、以及材料本身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材料表面特性如表面粗糙度、表面电荷、亲疏水性等对水分子和离子行为的影响,从而开发具有优异抗结垢性能的关键材料。
    • 毕玉晶; 李剑波; 夏令
    • 摘要: 煤炭浮选体系存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该细菌对浮选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浮选作业时,选煤厂通常使用煤油作为捕收剂,以分离纯煤和主要杂质矿物——石英和黄铁矿。因此,探究该细菌分别在煤、石英、黄铁矿表面的吸附作用,在优化浮选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纯煤、石英、黄铁矿及吸附后的复合体系的Zeta电位、表面接触角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谱图表明,该细菌会导致原浮选体系效率降低,当引入煤油后,该体系浮选效率提高,这主要是溶液中带电离子相互结合和细菌与矿物表面官能团相互作用引起的。
    • 殷盈; 周冰洁; 林涛
    • 摘要: 通过试验对长江原水进行氯化消毒,从分子量、亲疏水性、极性和带电性的角度比较试验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对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进行潜能分析,探究试验水中有机物所具有的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组成规律.结果表明:前体物中主要为10 kDa的大分子,且以疏水性、极性和非正电的有机物为主;氯化后,饮用水中可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有机物在10 kDa的区间内,且以亲水性、非极性和带正电的组分生成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单位潜能最大.
    • 丰桂珍; 范师秀; 黄林
    • 摘要: 实验研究了天然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对纳滤膜污染特性的影响.原水中的DOM分离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 000、小于50 000、小于30 000、小于10 000和小于3 000的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物,对其进行纳滤膜过滤试验.结果表明,疏水性有机物组分对纳滤膜造成的通量衰减程度和衰减速率均高于相同分子质量区间的亲水性有机物组分;亲水性有机物组分对膜通量影响较大的物质为小分子有机物,疏水性有机物组分对膜通量影响较大的物质为大分子有机物;有机物的亲疏水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均会影响纳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率.
    • 赵炜; 田永静; 夏晶; 孙甜甜; 唐琦雯
    • 摘要: 为研究以硫酸亚铁铵(FAS)+硫粉(S0)为底物的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的脱水性能及其与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PN)、多糖(PS)的关系,设计了新鲜污泥、新鲜污泥+10%接种物、新鲜污泥+10%接种物+(0,2,4,6 g/L)FAS+(0,2,4,6 g/L)S0的3个实验组进行10 d沥浸实验.结果表明:投加量为4g/L FAS+2 g/L S0,沥浸时间为6 d时污泥脱水性能最佳,污泥比阻(SRF)和黏度较原始污泥分别下降了83.11%和65.74%.EPS中溶解态PN、PS和结合态PN、PS的含量都随沥浸实验的进行而改变,其中溶解态PS与黏度、SRF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813、-0.813,P<0.05),说明溶解态PS的含量是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得出,溶解态PS总量随沥浸时间延长而升高,其中疏水性PS的占比随之增加,污泥脱水性相应改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