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硅氧烷

聚硅氧烷

聚硅氧烷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484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9篇、会议论文150篇、专利文献298292篇;相关期刊307种,包括有机硅氟资讯、化工新型材料、涂料工业等; 相关会议97种,包括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第十六届中国有机硅学术交流会、第十四届中国有机硅学术交流会等;聚硅氧烷的相关文献由7120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圣玉、木村恒雄、坂本隆文等。

聚硅氧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9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15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98292 占比:99.59%

总计:299511篇

聚硅氧烷—发文趋势图

聚硅氧烷

-研究学者

  • 冯圣玉
  • 木村恒雄
  • 坂本隆文
  • 安秋凤
  • 梁国正
  • 顾嫒娟
  • 袁莉
  • 施俊安
  • 吴明儒
  • 饭村智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逸铮; 段金汤; 张才亮; 冯连芳; 顾雪萍
    • 摘要: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和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_(4)^(Vi))为共聚单体、高活性磷腈碱t-BuP4为催化剂进行开环聚合,制得高摩尔质量聚二甲基-甲基乙烯基硅氧烷。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D_(4)与D^_(4)(Vi)质量比、封端剂用量对反应收率、产物摩尔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热重分析仪表征了产物结构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共聚反应收率先升后降,共聚产物的数均摩尔质量先升后降,摩尔质量分布系数(PDI)在2.0附近波动;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共聚反应收率提高,共聚产物的摩尔质量升高并趋于稳定,PDI在1.9~2.2之间波动;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共聚反应收率提高并趋于稳定,共聚产物摩尔质量先升后降,PDI在2.0~2.2之间波动;随着单体中D^_(4)(Vi)质量分数的提高,共聚反应收率在80.1%~90.2%之间波动,共聚产物的乙烯基链节摩尔分数实测值比理论值偏低,共聚产物数均摩尔质量降低,PDI在1.7~2.2之间波动;随着封端剂用量的增加,共聚反应收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共聚产物的数均摩尔质量降低,PDI在1.9~2.3之间波动。综合考虑,较佳的反应参数为催化剂用量5×10^(-6)、反应温度100°C、反应时间30 min、D_(4)与D^_(4)(Vi)质量比95∶5、封端剂用量0.004%,此时共聚反应收率为90.2%,共聚产物数均摩尔质量为3.42×10^(5)g/mol,PDI为2.2;磷腈碱可作为环硅氧烷开环聚合的一类新型高效催化剂使用,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 赵洁; 李献起
    • 摘要: 首先采用侧链含氢硅油与烯丙基环氧基醚经硅氢加成反应制得环氧基聚硅氧烷,再将其与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反应,合成了3种季铵基改性聚硅氧烷(QPS1~3),将其作为整理剂用于棉织物时,能在棉织物表面形成一层均匀、平滑的聚硅氧烷薄膜。QPS1~3均能提高棉织物的柔软性、弹性和抗菌性能。其中,QPS1的整理效果较佳,经其整理后棉织物的静态吸水时间为1.73 s,水洗20次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在95%以上。
    • 冯琼华; 向冲; 李胜杰; 肖俊平
    • 摘要: 以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与二甲基环硅氧烷混合物(DMC)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开环反应制得低黏度甲氧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将其作为增塑剂制得室温硫化硅橡胶。表征了产物结构,研究了催化剂种类、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碳酸氢钠中和对产物黏度的影响,并测试了硅橡胶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采用三氟甲磺酸作催化剂时产物黏度更高;随着DMC在原料中质量分数的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物黏度均升高;采用三氟甲磺酸作催化剂时,在添加碳酸氢钠完成中和后,产物黏度升高;相比于采用二甲基硅油,采用甲氧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作增塑剂制得的硅橡胶拉伸强度从1.03 MPa升至1.10 MPa,拉断伸长率从300%增加至350%。
    • 雷霖(编译)
    • 摘要: 聚硅氧烷属于一类弹性材料通常被称为硅橡胶,目前常用的聚硅氧烷类型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1940年,Eugene G.和Richard Muller自主研发了由单质硅直接合成甲基氯硅烷,标志着聚二甲基硅氧烷开发以及一系列硅橡胶弹性材料重要研究的开始.
    • 摘要: 通过多面体聚倍半硅氧烷(POSS)改善室温硫化(RTV)硅橡胶性能时很难保持其高透明度。为了解决该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李齐方课题组以八聚(二甲基硅氧基)POSS为前体,首次合成了与聚硅氧烷链段结构相同且具有良好相容性的八聚(二甲基乙氧基硅氧基)POSS(ODES),并将其作为新型固化剂,制得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优异的RTV硅橡胶。与四乙氧基硅烷(SRTE)交联的硅橡胶相比,以ODES为交联剂的硅橡胶具有更好的力学、热学和光学性能。
    • 边均娜; 陈健; 杨兆哲; 吴国民; 孔振武
    • 摘要: 利用端氢聚硅氧烷改性环氧衣康酸酯(IE)树脂,将所得聚硅氧烷改性环氧衣康酸树脂(SiIE)与半封端异氰酸酯中间体接枝共聚,制得聚硅氧烷改性半封端异氰酸酯环氧衣康酸酯树脂(IPDIHSiIE)。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NMR)表征了IPDIHSiIE的化学结构,考察了聚硅氧烷用量对改性树脂及漆膜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硅氧烷与IE树脂在90°C下8 h可反应完全,通过硅氢加成可成功制备目标产物。随着聚硅氧烷用量的增加,改性树脂水分散体的粒径逐渐增大,贮存稳定性变差,凝胶率先上升后下降,当聚硅氧烷用量为5%时,水分散体的Z均粒径为129.8 nm,水分散体呈半透明,贮存一个月无明显变化,凝胶率达到最大,为93.1%。漆膜的疏水性能随聚硅氧烷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改性漆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随着聚硅氧烷用量的增加,漆膜的铅笔硬度和柔韧性得到提高,附着力略有下降,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下降。
    • 徐炜; 陈何国; 杨振; 张瑞; 陈俊
    • 摘要: 通过一甲胺与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反应得到氨基封端树脂,再与端环氧硅油反应,制备环氧树脂改性聚硅氧烷。优化的工艺为:一甲胺和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物质的量比为6∶1,氨基封端树脂与端环氧硅油物质的量比为7∶9,端环氧硅油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000,反应12 h。结果表明:用合成的环氧树脂改性的聚硅氧烷处理后,涤塔夫的拒水性能达到90分,接触角为135.6°;棉针织物的手感风格达到4级;涤针织物的手感风格达到3~4级。
    • 谭立钦; 刘伟区; 梁利岩; 王硕; 冯志强; 林家明
    • 摘要: 以双酚A环氧树脂(E51)为基料、聚醚胺(D-230)为固化剂、含巯基聚硅氧烷(PMMS)为改性剂,分别经过简单物理混合和化学改性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E51-D-PMMS)固化物。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ATR-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了固化物的结构特征;通过拉伸测试和冲击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量(CA)、动态热力学分析(DMA)及中性盐雾实验探究了改性固化物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防腐性能等。结果表明,化学改性的E51-D-PMMS固化物的综合物理化学性能优于简单物理改性的,当PMMS含量为1%(质量分数,下同)时,改性固化物的拉伸强度为74.63 MPa,较改性前提高了13.5%,断裂伸长率提高了40.2%,冲击强度提高了43.7%;水接触角从改性前的72.8°增至100.3°,表面能从39.4 J/m^(2)降至17.4 J/m^(2),吸水率下降了44%,耐水性能大大增强;其防腐性能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也有一定的提升。
    • 朱春芳; 严浩钊; 周新华; 周红军
    • 摘要: 硅凝胶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单链通过乙烯基键桥相互交联及长链之间的相互缠绕而构成的网状结构化合物.硅凝胶干燥后在瘢痕表面形成的保护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散热作用,极大降低了瘢痕因闷湿引发感染的风险.文章阐述了硅凝胶及硅凝胶联合疗法治疗瘢痕的临床案例,总结了目前硅凝胶防治瘢痕的机制,并对将来硅凝胶治疗瘢痕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展望.
    • 黄伟初; 樊武厚
    • 摘要: 通过含不饱和双键聚硅氧烷或硅烷的自由基乳液聚合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硅丙乳液涂料印花粘合剂,其在纺织品涂料印花中有重要应用。介绍了通过自由基乳液聚合制备硅丙乳液涂料印花粘合剂的化学反应原理,重点综述了国内外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