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输导体系

输导体系

输导体系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1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8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232261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六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胜利油田高效勘探30年学术交流会等;输导体系的相关文献由914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有录、高先志、朱筱敏等。

输导体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8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2261 占比:99.87%

总计:232563篇

输导体系—发文趋势图

输导体系

-研究学者

  • 蒋有录
  • 高先志
  • 朱筱敏
  • 刘华
  • 吴孔友
  • 查明
  • 陈中红
  • 刘震
  • 向才富
  • 尹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根
    • 摘要: 含油气盆地内凹陷区和斜坡区油气分布往往存在差异,为了明确凹陷区和斜坡区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断砂配置输导体系研究基础上,分析其控制油气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凹陷区和斜坡区的断砂配置输导类型不同,凹陷区发育牙刷状、树枝状断砂配置输导体系,而斜坡区发育同层阶梯状、跨层阶梯状断砂配置输导体系;凹陷区和斜坡区的断砂配置输导体系分布特征不同,凹陷区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主要沿断裂密集带呈条带状分布,而斜坡区断砂配置输导体系主要横切断裂密集带或沿油源断裂呈线状分布;受断砂配置输导体系控制,凹陷区油气沿断裂密集带或沿油源断裂呈条带状分布,斜坡区油气横切断裂密集带呈线状分布。研究成果为凹陷区和斜坡区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耀华; 甘军; 梁刚; 李兴; 杨威; 高之业; 熊书苓
    • 摘要: 通过设计“长砂体+半封闭断裂”、“烃源岩-潜山接触”与“短砂体+半封闭断裂”3类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剖析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Y1构造带和Y5构造带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揭示其运聚过程,分别建立远源、近源2种成藏模式。实验结果表明:Y1构造带输导体系为“它源-断层-砂体复合型+砂体主导型”,天然气由陵水组砂岩储集体沿大型鼻状构造脊进行远距离侧向运移,于松南低凸起古潜山顶部聚集成藏;Y5构造带为“自源-断裂-砂体-古潜山风化壳型”复式天然气输导体系,崖城组烃源灶横向上直接与古潜山接触,天然气主要通过内部的压力释放向古潜山顶部风化壳直接充注。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Y1构造带和Y5构造带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的确立,对我国含油气盆地深水区环生烃凹陷“近源-远源天然气运聚成藏”模式的理论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唐新媛
    • 摘要: 通过对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的三个油田成藏特征的分析,认为溱潼凹陷内主要的输导体系为断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凹陷内断层与砂体所组成的不同组合样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凹陷内不同的成藏特征。
    • 郑见超; 李斌; 袁倩; 戚明辉; 尹中山; 彭军; 黄毅; 张烨毓
    • 摘要: 塔里木盆地作为典型的海相含油气盆地经历多期构造改造,寒武系地层埋深大,勘探风险高。其中巴楚和塔北作为主要的控藏古隆起,勘探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为此结合钻井、地震和测试分析等基础资料,运用盆地模拟技术,在大区域和广时域上动态恢复油气成藏过程,力求加深认识,指明勘探方向。研究认为:①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热演化主要有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晚期4个关键时期,具有坳陷区连续型、斜坡区接力型以及周缘山前带快速型3种热演化模式。②研究区断裂型、输导层型和不整合型输导体系发育,具备油气运移的条件。③通过油气运聚过程研究,提出了反向汇聚型、扩散型和汇聚型3种油气运聚模式。其中巴楚地区东部发育反向汇聚型,西部发育扩散型。塔北地区发育汇聚型。④巴楚东部地区有利的勘探目标为海西晚期前形成并保存较好的构造圈闭,西部地区为现今未被破坏的构造圈闭。塔北地区有利的油气运移指向区位于沙雅隆起西部台地内区域。
    • 王震亮; 王晨; 何星辰; 祁妙
    • 摘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该文利用钻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使用三维盆地模拟技术和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方法,以白云凹陷深层流体动力和输导体系为基础,分析深层油气运移、成藏条件和动态过程,明确深层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以便为白云凹陷深层有利区带的预测提供较为可靠的科学证据。研究认为,主力烃源岩恩平组因欠压实和生烃增压等机制而形成明显超压,油气可藉此克服毛细管阻力,排出烃源岩外。主洼中心在距今8 Ma时流体压力大于泥岩的破裂压力,可使烃源岩破裂,发生幕式混相排烃。恩平组上段气势梯度表现为主洼大部分及周缘气势梯度较大,东洼出现小范围内气势梯度为全区最高,表现出不同地区间油气运移动力的强弱差别。恩平组内断层全部开启,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珠海组内以主洼东部断层开启最多,输导性能最好。断层与砂体倾向相同的断砂组合,其输导性能最强,而断层呈一定角度与构造脊相交的断脊组合更有利于油气运移。综合考虑流体动力和输导体系,分别建立了恩平组和珠海组内的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恩平组内突出表现为油气在一定范围的近源、侧向运移和聚集成藏,主洼和东洼生成的油气在流体势场驱动下向北坡、主洼东部和西南部运移,晚期运移动力充足;珠海组内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规模较小,在砂岩储层与断层垂向输导部位匹配处,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 鞠俊成
    • 摘要: 针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潜山油气输导体系特征、规模增储勘探方向不明确等问题,运用构造特征和演化史分析方法,结合典型潜山油气藏解剖,按潜山与成熟烃源岩接触关系,将西部凹陷潜山划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3种类型,建立了不同类型潜山的油气输导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凹陷源内型潜山具有裂缝型储层-断裂-不整合复式油气输导条件,输导体系最为有利,发育风化壳和内幕油气藏;源边型潜山单边以断面或不整合为主要输导通道,潜山含油气性及幅度受控于供油窗口的大小及潜山储层的发育程度;源外型潜山以通源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不整合为横向运移通道,主要发育风化壳型潜山油藏。研究成果对西部凹陷潜山下一步勘探方向和有利目标的优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波
    • 摘要: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运聚特征,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利用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油气来源、输导体系及油气运聚方式进行了研究。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来自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断层与下古生界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其中北东向断层与东西向盆倾断层活动时期与渤南洼陷生烃期一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之一;下古生界潜山顶面风化壳厚度大,物性好,渗流能力强,可以作为油气远距离横向运移的良好输导层。原油主要充注方向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西排山与渤南洼陷通过孤西1号断层对接,渤南洼陷生成的油气可直接运移到西排山中聚集成藏;而对于中排山和东排山,油气首先沿埕东断层和孤北断层向东运移至潜山低部位,然后沿下古生界风化壳向高部位运聚成藏;同时中排山油气也可以沿东西向盆倾断层F或F走向运移进入东排山。西排山中部、中排山北部埕东断层上升盘及整个东排山是研究区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域。
    • 刘化清; 靳继坤; 刘宗堡; 吴孔友; 徐怀民; 杨占龙; 孙夕平; 倪长宽; 康继伦; 王牧
    • 摘要: 立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岩性地层区带评价、圈闭边界识别和有效性评价2项技术体系,①以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基于断层破坏程度细化分析的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地层不整合风化黏土层识别与封堵性定量评价为核心的源外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区带评价技术体系;②形成以隐蔽层序界面识别与高频层序格架建立、基于多属性变时窗波形聚类为基础的沉积体宏观分布地震预测、基于稀疏理论地震反演和最小地震干涉分析的薄互储层预测等为核心的岩性地层圈闭边界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技术.这些技术方法在推广应用后,为在相关盆地部署风险探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陈棡; 卞保力; 李啸; 刘刚; 龚德瑜; 曾德龙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中浅层油气藏具有远源、次生的特征,而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断裂、砂层、不整合等要素的系统刻画及其空间组合关系研究,梳理出断裂垂向单一输导型、断裂-毯砂阶状输导型、断裂-不整合复合输导型等3类输导组合类型.结合输导体系与成藏过程及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总结出3类优势输导体系控制下的成藏模式:断裂垂向单一输导控制下的立体成藏模式、断裂-毯砂阶状输导控制下的环凸成藏模式、断裂-不整合复合输导控制下的连片成藏模式.综合输导要素配置关系及成藏背景,指出阜康凹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是寻找中浅层高效油气藏的重要接替区.
    • 田光荣; 王建功; 孙秀建; 李红哲; 杨魏; 白亚东; 裴明利; 周飞; 司丹
    • 摘要: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东段油气差异成藏及富集规律,利用地质及地球化学测试资料,围绕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开展油气藏特征研究,分析成藏期次、明确关键成藏因素并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阿尔金山前带成藏差异性明显,牛东地区天然气成熟度较低、干气与湿气并存,以渐新世中晚期、中新世早中期共2期成藏为主,纵向上多层系富集;东坪地区以干气为主,成熟度变化大,气藏持续充注,表现为渐新世早期至全新世多期成藏特征,以基岩富集油气为主;尖北地区以干气为主,成熟度较高,中新世早中期成藏,仅基岩富集油气.②沟通侏罗系生烃灶的断裂系统控制了油气垂向运移,关键成藏期不整合面的构造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路乐河组膏泥岩盖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藏的富集层系.③阿尔金山前带发育3种成藏模式:断层垂向输导的源上立体成藏模式、远源输导的阶梯状复式成藏模式和远源输导的盐下成藏模式.该研究成果对阿尔金山前带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