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6-16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根据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在焦石坝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和方解石脉体样品中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利用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散射峰v1以及均一温度分别计算了甲烷包裹体的密度,其甲烷拉曼散射峰v1分布在2910.57~2911.27cm-1,甲烷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95.8~-88.2°C,相对应的甲烷包裹体密度为0.254~0.290g/cm3,具有高密度特征.结合页岩脉体样品中与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最小值216.3°C,利用CH4体系的状态方程计算了高密度纯甲烷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102.6~137.3MPa,相应的压力系数达到1.63~2.18,具有中等—强超压特征.该区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形成时的异常高压和较高的温度可能指示了燕山运动抬升初期含气页岩的地温条件和超压状态.焦石坝页岩气田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发现和温压条件分析可为焦石坝页岩超压形成和演化以及页岩气富集与页岩超压的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 摘要:泥页岩的含气量是页岩气富集的体现,是决定页岩气有无经济开采价值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页岩气资源评价及储量计算的关键指标,因而泥页岩含气量的评价与预测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单井页岩含气量的测定和预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技术进行勘探区块页岩含气量横纵向整体预测及评价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南缘志留系海相页岩气勘探钻探井资料为基础,统计得出了TOC及压力系数是影响页岩含气量的关键指标,建立了页岩含气量的计算模型.首先基于岩性密度与总有机碳预测模型,采用高精度叠前密度反演技术,可实现TOC的地震定量预测;其次通过约束层速度反演及叠前速度反演技术,利用Fillippone公式进行压力系数的预测;最后综合TOC及压力系数进行页岩总含气量的预测,并推广应用于焦石坝区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为中—细粒和中—粗粒两类;储层埋深大于4000m,为典型深部致密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成熟度较低,具岩屑含量高、塑性岩屑含量高及胶结物含量低等"两高一低"特征;储层总体为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溶蚀型次生孔隙为主,由浅至深分为原生、混合和次生三个孔隙带;储层孔喉连通性、渗流能力和结构相对较差;孔隙经历了原生—混合—次生孔隙演化过程,次生孔隙成因主要为有机酸(酚)溶解、碳酸盐溶蚀以及黏土矿物转化,形成主控因素为烃源岩生排烃强度、古构造位置、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断裂发育状况、骨架颗粒粒度、骨架颗粒性质和易溶组分含量.
  • 摘要:基于录井和成像测井数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以及储层微观研究和盖层条件评价等综合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气藏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高产原因.东坪地区基岩气藏储集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蚀孔和微孔,其中大量发育的基质微孔和溶蚀孔为研究区气藏高产稳产的主控因素;受控于古近纪—新近纪咸化环境,基岩顶部0~18m内发育的裂缝及孔隙被石膏和方解石充填,形成良好的基岩"顶封式"盖层.这种特殊的储盖组合广泛分布,使东坪地区基岩气藏富集高产,主要发育两种气藏:一种是基岩顶部裂缝—孔隙型气藏,主要分布于基岩"顶封式"盖层之下20~50m区域,受构造控制明显,气藏高产、稳产;另一种是基岩内部裂缝型气藏,纵向含气深度大,含气差异大,横向变化快,气藏高产,稳产效果差.
  • 摘要: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新生界火成岩广泛发育.火成岩油藏的岩石类型有玄武岩、粗面岩、辉绿岩和火山沉积岩四大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气孔、砾/粒间孔缝和构造缝为主.火成岩油藏主要分布于主成盆期的沙三段.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岩性、岩相和裂缝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控制.(1)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围洼分布,距离油源越近、油气越富集.(2)岩性控制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物性,裂缝、砾/粒间孔缝发育的粗面岩、粗面质/玄武质火山角砾岩、火山沉积岩和辉绿岩为优势岩性.(3)岩相控制储层的岩性组合和宏观分布规律,侵出相、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爆发相火山碎屑流亚相、火山沉积相再搬运亚相和侵入相边缘亚相为优势岩相,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优势岩相占主体.(4)断裂控制火成岩体的分布范围和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砾间孔缝能够沟通储层,控制储层有效性.近油源是油气勘探的主体方向,近断裂/近火山口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优势岩性岩相是油气勘探的最终目标.
  • 摘要:文昌A凹陷是珠江口盆地西部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主要目的层珠海组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物性特征,明确储层低渗成因及"甜点"储层控制因素,是实现其增储上产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已钻井常规物性、岩石薄片观察与鉴定、镜质体反射率、全岩/黏土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稳定同位素、包裹体等分析,综合录井与测井等资料,认识珠海组沉积与储层特征,包括储集岩、储集性等,综合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剖析储层低渗成因与"甜点"储层控制因素,为文昌A凹陷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强压实作用是南断裂带—六号断裂带间珠海组储层低渗的主要原因,南断裂带下降盘珠海组一、二段则为强钙质胶结;认为厚层、粗粒的水下分流河道、潮道和砂坪等有利储集相带,是"甜点"储层形成的先决重要因素,弱压实胶结、强溶蚀或绿泥石包壳、早期烃类充注区是低渗背景下"甜点"储层发育的主要原因.
  • 摘要:为弄清少井区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以沙垒田凸起西段为例,探索了一套地质成因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预测方法.研究表明:沙垒田凸起西段花岗岩优质储层的分布主要受岩性、构造、风化淋滤三大因素控制,花岗岩中矿物组分是裂缝和溶蚀孔洞缝形成的内部因素;断层和构造隆升控制了各类构造裂缝的发育及裂缝在纵向上的变化;古地貌与风化淋滤时间控制了溶蚀孔洞的发育及展布;灰度能量属性能更为精细地刻画花岗岩优质储层的空间展布.沙垒田凸起西南缘剥蚀区和楔形区是优质储层发育区.地质成因法是利用地质控制因素对优质储层预测的一种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灰度能量属性为地球物理手段对优质储层的刻画,两种手段相结合,能有效预测沙垒田凸起西段花岗岩优质储层的分布,并为少井区花岗岩潜山优质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 摘要:与美国相比,四川盆地及周缘构造运动复杂,海相泥页岩热演化程度高,保存条件的好坏是该区页岩气能否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文中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下寒武统和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根据近年来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的勘探实践,初步明确了页岩气保存条件受到区域盖层、顶底板条件、泥页岩自身封堵性、构造改造强度、页岩气藏后期改造的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建立了三种主要的保存及散失模型,即保存持续型、散失残存型(剥蚀露头区散失残存型和地层缺失区散失残存型)和散失破坏型(底板条件不佳散失破坏型、埋藏浅、顶板条件不佳散失破坏型和开启性断裂散失破坏型),通常具有区域盖层完整、顶底板条件好、与开启性断裂、剥蚀区隔离,抬升破坏时间短的保存持续型特征的地区,地层压力系数高,可获得高产商业性页岩气.在此基础上,优选埋深、距通天断裂距离、距露头区、缺失区距离等关键参数,建立了四大类、16项参数的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体系,以期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提供借鉴.
  • 摘要:玛湖凹陷石炭系、下二叠统深大构造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风险勘探领域之一.大构造是否发育规模有效储层、流体相态是否为气相是影响评价该领域勘探开发潜力的两大关键因素.本文通过航磁异常、地震层速度、烃源岩演化阶段、天然气成因分类等综合分析认为玛北背斜、玛湖背斜、达1井背斜发育规模有效储层,储层类型为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及云质岩储层.综合预测玛北背斜、玛湖背斜流体相态为干酪根裂解气,达1井背斜为油气共生,玛南背斜为原油裂解气.综合储层、成藏、相态及埋深等条件,建议在玛北背斜、达1井背斜实施风险钻探.
  • 摘要:进入更深、更复杂的盆地深处寻找油气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重要趋势之一.中国多旋回叠合盆地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具有多因素联合控制与多阶段复合成因的总体特点.塔河南部超深层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之上存在相对完整的上奥陶统、志留系,几期不整合没有叠加且暴露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储层主要沿断裂带分布,受控于沿断裂发生的多种溶蚀作用.塔中北坡奥陶系超深层储层发育受控于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和分段性及相关的热液流体改造,分别形成了热液流体改造形成的白云岩储层(古城墟隆起鹰山组下段)、热液流体交代形成的硅化岩储层(顺南斜坡区鹰山组上段)、热液流体改造形成的微生物岩储层(顺托—顺南地区一间房组).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地质模式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叠前、叠后的多种地震方法组合,基于地震处理、正反演与属性分析来描述储层并预测流体性质是可能有效的技术思路.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存在一个"Z"形的巨型油气分布区,资源规模可能达(50~100)×108t油当量,可能为一个受地层控制,沿古隆起、断裂带、不整合面富集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超深层领域烃源岩品质优、分布广,储盖配置良好,圈闭类型多样.随着地质研究的深入和勘探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寒武系有望成为未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重要的接替层系.
  • 摘要:南海是新生代以来经过多次扩张形成的西太平洋一个特殊的边缘海型洋盆,位于北纬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气候、沉积环境非常适合造礁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在多个盆地发育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礁,不少盆地形成了大中型生物礁滩油气藏,因此研究南海生物礁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及实践价值.本文以南海生物礁发育规律的总结为基础,通过南海两期边缘海构造旋回演化过程的分析,探讨其对生物礁发育的控制作用.从南海生物礁的盆地分布看,生物礁盆地在南海从东向西、从北向南呈U形分布,依次主要分布在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西沙台地、中建南盆地、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巴拉望盆地、礼乐盆地等9个盆地;从生物礁发育时代看,生物礁发育时代从渐新世到全新世都有发育,但主体发育在中新世,南海生物礁发育具有东早西晚的规律;从生物礁在各盆地的构造单元分布位置看,生物礁主要分布于凹中凸或隆上坡构造单元;从生物礁类型看,类型多样但以发育台缘礁、塔礁、块礁、环礁为主;从生物礁与古海岸关系看,以远岸礁带为主;南海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为珊瑚及藻类.上述生物礁发育规律与古南海的消亡及新南海的两期边缘海构造旋回密切相关,两期边缘海构造旋回决定了不同类型盆地的形成、盆地的古地形、古地貌、古沉积体系、古海岸线及物源供给格局,进而控制了不同盆地生物礁发育时代的差异性、生物礁分布的规律性及生物礁的类型.
  • 摘要: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已探明储量巨大,已成为该盆地最重要的勘探开发领域之一.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柯坪—巴楚—阿图什一带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工作,重点观测了四块区域,蓬莱坝剖面—青松采石场、柯坪水泥厂剖面、琼格曼剖面—托普郎剖面—阿克苏硫磺矿、西克尔萤石矿不整合面附近的热液蚀变带.主要针对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的热液溶蚀与热液蚀变现象,重点调查碳酸盐岩的溶蚀、热液白云岩化的地表分布范围,并对发育在奥陶系中的热液萤石、重晶石、(硬)石膏—硫磺等热液产物进行野外观察、描述和采集供室内研究的样品.从野外产状、伴生关系,以及矿物岩石学特征解剖它们的地质特征.研究区域存在三种性质的流体,即富Mg流体,富F流体和富S流体,三种流体分别来源于封存卤水,火成活动和TSR热液.指出不同性质流体蚀变具有相似的分带性.
  • 摘要:四川盆地下组合以碳酸盐岩层系为主,在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均发育大套碳酸盐岩地层,在古隆起发育过程中的抬升与剥蚀为不整合岩溶型储层的发育提供了构造背景.这些碳酸盐岩地层经过暴露溶蚀改造,发育不整合岩溶型储层,为后期的油气聚集提供优良的富集场所.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盆地早古生代发育的川中古隆起与川北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过程异同性,刻画了受郁南运动、都匀运动以及广西运动控制的川中古隆起、川北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多期叠合不整合的发育特征与展布.对比来看川北古隆起郁南运动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在中上寒武统形成了大面积不整合.川中古隆起志留系全部缺失,川北古隆起却发育完整,表明两个古隆起在志留系沉积后,构造环境和沉积环境上存在很大差异.两大古隆起的差异性对于不整合岩溶型储层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 摘要:YB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具有礁体规模小、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这与其沉积背景有关.长兴组沉积时期YB地区处于开江—梁平陆棚西侧的陡缓坡台地边缘,海水到达台地边缘距离长,水动力相对较弱,导致生物礁生长速度慢,礁体沉积以垂向加积、侧向迁移为主,形成了单礁体规模小、纵向多期叠置,横向变化快、空间连续性差的展布格局.单礁体垂向上可细分为礁基、礁核、礁盖三种微相,平面上可细分为礁前、礁顶、礁后三种微相;通过开展单礁体不同微相岩—电特征及地震识别模式分析,建立了单礁体垂向发育模式,明确了礁相优质储层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礁体叠置方式的不同建立了YB长兴复杂条带状生物礁气藏礁群展布与储层发育模式.结合频谱成像及瞬时相位等地震属性剖面特征,在YB四条礁带及礁滩叠合区共识别出90个小礁体,根据礁体精细刻画结果部署了25口开发评价及开发井,其中水平井17口,大斜度井4口,定向井4口,达到了提高单井产量和储量动用程度的目的.
  • 摘要:近年来渤海油田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勘探方向逐步转向埋藏深、识别难度大、成藏条件复杂的深埋碳酸盐岩潜山目标.研究表明能否找到优质储层是制约该区深埋潜山勘探的瓶颈,本文在地层学、构造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实验数据,认为凹中深埋潜山碳酸盐岩储层为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古岩溶储层,明确了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宽缓的斜坡古地貌背景、长期风化剥蚀作用以及多期构造运动等因素是形成优质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关键.提出了多期的构造改造及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岩溶储层的发育程度,深埋潜山储层物性基本不受埋深的影响,裂缝明显改善了储层质量.综合研究认为优质烃源岩、凹中隆构造背景、高效输导体系、以及优越的储盖组合构成了深埋潜山有利成藏条件.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优选渤中21/22构造区古生界深埋潜山实施钻探,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测试获得天然气工业产能,标志着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深埋潜山天然气勘探获得突破性进展,展现了渤中凹陷深埋潜山良好的勘探前景.
  • 摘要:下侏罗统大安寨段一亚段致密灰岩储层是元坝地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之一.前人普遍认为仅有浅湖高能介壳滩相厚层"纯"石灰岩是优质的储集体,但从本区钻井岩心、薄片、物性资料和试油资料分析表明,浅湖较低能滩相含泥介壳灰岩也是主要的储集体和产气层,并且与厚层介壳灰岩相比储层物性更好.由于介壳滩相灰岩储层普遍厚度薄、储层响应特征不明显,灰岩和围岩波阻抗值重叠区域大,使用常规的反演方法预测存在困难.针对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次研究在对储层特征和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沉积相控制下的储层预测方法,首先利用波形分类刻画有利的沉积相带,落实高/低能介壳滩的宏观展布,然后,通过储层敏感参数统计分析确定自然伽马曲线为储层敏感曲线,最后开展自然伽马反演实现介壳灰岩和含泥介壳灰岩的定量预测.通过以上地震预测技术,精细刻画了高/低能介壳滩的分布范围,新增有利区面积518km2,为元坝地区大安寨段的储量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延安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主体位于古岩溶斜坡,勘探证实含气性良好,但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主要采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生排烃期、成藏期、调整期的古流体动力特征分析天然气运移方向,总结上、下古生界输导体系的配置关系,再结合储层中流体活动微观特征,探讨了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认为,三叠纪末,山西组发生第一期油气充注,因规模较小且向下运移动力不足,未能在马家沟组充注.中晚侏罗世,山西组发生第二期油气充注,在向下运移动力的驱动下,沿着砂体—裂缝输导体向下运移到风化壳,由古沟槽处和岩溶高地铝土岩缺失部位进入马家沟组,在储集性能较好的古地貌的构造高点以及沟槽附近聚集成藏.早白垩世末,上古生界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期,山西组发生第三期油气充注,是天然气向下运移的主要时期,除在第二期油气充注的区域外,在东部酸性流体活动形成的次生孔隙中也聚集成藏.晚白垩世早期,烃源岩生气能力降低,天然气进入运聚调整阶段.延安地区西部、中部地区长期接受上古天然气充注,并在马家沟组内发生侧向运移并形成聚集.
  • 摘要:哥伦比亚Putumayo盆地为弧后前陆盆地,南宽北窄呈三角形.盆内油气藏平面呈带状分布,纵向油气差异聚集.油气主要分布于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砂岩构造圈闭中,其次为前渊带和斜坡带的构造圈闭和构造—地层、岩性复合圈闭中.盆地内发育Caballos、Villeta(T、U、N砂岩)、Tertiary(Neme、Pepino砂岩)三大套砂岩储层.三套储层已发现的2P油气可采储量下多上少,呈金字塔形,Caballos砂岩储存了绝大多数已发现2P可采储量,其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厚度最大.前陆冲断褶皱带主要表现为油气近距垂向运移聚集成藏模式;前渊带和斜坡带主要表现为油气侧向运移聚集成藏模式.圈闭的有效性是白垩系储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古近系—新近系储层成藏受圈闭有效性、砂体沉积相带和沟通Villeta烃源岩的油气运移通道的三重控制,已发现的古近系—新近系油气藏全部分布于前陆冲断褶皱带.
  •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北非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主要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了盆地分布及油气富集条件,提出了油气成藏模式.北非主要盆地分布方向具有明显的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西部以古生界盆地为主,中部以古生界与中生界或中新生界叠加盆地为主,东部则以中新界裂谷盆地为主,即盆地分布具有西部老,向东部时代逐步变新的特征.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中西部油气分布主要受海西构造运动的控制,具有明显的北东—南西向分布特征,东部受阿尔卑斯构造运动控制,油气具有北西—南东向分布特征.南北方向经历了多次反转,南部主要发育古生界盆地,北部是在古生界盆地的基础上叠加中新生界盆地,形成了新生古储、古生新储两种成藏模式.
  • 摘要:Caguan-Putumayo盆地是哥伦比亚重要的油气生产区之一,属于Andeans山前前陆盆地,包括Caguan和Putumayo两个次盆,其中Putumayo盆地南部勘探程度高,发现了大量的油气田,Caguan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少,属于风险探区,油气地质条件与Putumayo盆地存在很大差异,而且目前仅发现一个稠油油田.本文综合利用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地震、钻井、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基于盆地模拟基础理论,应用构造—热体制模拟方法,系统分析Caguan-Putumayo盆地的油气生、排烃历史,探讨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表明Putumayo盆地白垩系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地球化学指标,热演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生、排烃条件,前陆冲断带、前陆斜坡带和前缘隆起带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Caguan盆地仅部分地区发育有白垩系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高,生、排烃条件有限,烃源岩分布范围有限,Cagaun盆地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烃源岩,发现的稠油油藏为远距离运聚的结果.
  • 摘要:沙垒田凸起区至少发育6组北东向走滑断层,西段的走滑作用明显强于东段.西段可以明显见到北东向主走滑断层,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整体呈负花状构造或"Y"形结构.而在东段,主走滑断层不明显,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不发育.但整体仍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晚期断层在深处都逐渐收敛到主走滑断层上,断层两盘的地层厚度相当,断距不明显.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北东向断层至少经历了两期走滑.晚侏罗世时期,强烈左旋走滑,将沙垒田凸起分割成东西两段,控制整体构造格局.新近纪时期,北东向断层在右旋走滑的作用下,改造盖层披覆构造.构造脊是油气长期汇聚的有利区带,北东向走滑断裂控制圈闭的发育和古近系扇体的沉积,对油气的聚集和再分配产生影响.但受走滑作用强度的控制及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的影响,东西段油气主要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层之间发育,为披覆背斜型圈闭,主要发育"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主要为断块或断鼻圈闭,主要发育"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侧向运移模式.
  • 摘要:大型富油凹陷向斜区具有十分可观的油气资源,但在其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揭示出油水分布复杂、开发过程中"油水难控"及向斜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大型富油气凹陷向斜区油气成藏与聚油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向斜区葡萄花油层为例,系统研究向斜区的成藏条件、已发现油藏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探讨向斜区油气成藏、油水分布特征及聚油机制.研究表明:向斜区内油气的分布受控于单一圈闭,单一圈闭内具有统一的油水分布规律,相邻的不同单一圈闭具有不同的油水分布规律.在单一圈闭内,油水平面分布边界受局部构造边界和砂体边界控制,单砂体的垂向发育特征控制了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通过对已发现的典型油藏和落空圈闭精细剖析表明,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不规则空间体控制向斜区油气成藏,已成藏和未成藏的不规则空间体在空间上的复杂叠置是造成了向斜区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
  • 摘要:本文以油气预测储量区块为研究对象,以优选区块升级为目的,提出了升级性评价方法、升级率评价方法、经济评价方法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提出:升级难易程度指数值用于升级性定量评价;升级概率值用于升级率评价;贴现现金流法计算的储量价值用于经济评价.综合评价则利用升级难易程度指数值、升级概率值、经济价值"一维排队,三维优选".利用综合评价值,将预测储量区块分为可升级并获得大中规模储量区块、可升级并获得中小规模储量区块、需要评价研究升级的储量区块、暂不升级的储量区块4类,便于勘探决策.论文以东部断陷盆地某凹陷近期新发现的多块预测储量为例,介绍了油气预测储量升级性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
  • 摘要:中国油气勘探领域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越来越复杂,地震勘探技术面临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21世纪以来,地震资料采集设备和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地震波场采集理念已经逐步引起重视,在一些地震勘探禁区,地震资料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随之地震波场处理理念也被引起关注,尤其以叠前深度偏移为代表的波场成像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了地震波场处理技术的进步.本文以非均匀介质中散射理论和逆散射理论为基础,提出"剥离面波、成像体波"逆散射成像总体研究框架,并介绍地震波场处理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地震波场预处理和体波波场成像两部分.在地震波场预处理中介绍地震波场能量均衡技术和近地表散射波压制技术,在体波波场成像中介绍散射目标成像技术、散射势成像技术、逆时体波成像技术和逆散射迭代成像技术.在技术展望中指出,波场处理技术将是现阶段研究重点,预期散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将会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 摘要:通过对富林洼陷F117-F121井区的构造、油源分析,首次提出其中生界油藏类型为下排式;采用流体包裹体压力恢复方法,并结合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别从烃源岩超压和裂缝输导体系两方面论证,证实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类型确为下排式;采用数学公式演绎法,引入"压降"概念,量化评价下排式油气运聚最大波及范围为172.84m,该结果与实际试油成果排烃范围180m吻合.
  • 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恩平组三角洲煤系及与其相关的陆源海相泥岩是该地区已经获得勘探证实的主要烃源层系.白云凹陷恩平组由T71、T72两个不整合面可以划分为三段;恩平组上段在凹陷北坡发育有大型海相进积三角洲,根据钻井及地震资料分析认为该三角洲发育三期三角洲,稀土元素证据表明,恩平组上段第Ⅰ期三角洲母岩中含有较高的沉积岩组分,供源河流也表现为近物源的辫状河沉积特征,结合区域基底岩性特征分析,认为该时期三角洲的物源区主要为番禺低隆起;恩平组沉积晚期,区域高差变小,番禺低隆起淹没于水下接受沉积,恩平凹陷与白云凹陷连通,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恩平组上段第Ⅲ期三角洲母岩以花岗岩为主,供源河流也表现为远物源的曲流河沉积特征,结合区域基底岩性特征分析,认为该时期三角洲物源区主要为恩平凹陷北部的北部隆起区.恩平组晚期物源区的北移以及供源面积的扩大造成了恩平组三角洲晚期沉积物供给的增强,而物源供给的不断增强正是白云凹陷北坡恩平组进积三角洲持续发育的主要原因之一.砂岩的颗粒组分是深部储层质量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白云凹陷恩平组砂岩中长石含量较高,具备发育大量次生孔隙的物质条件,而早渐新世晚期大面积发育的恩平组三角洲分流河道及其前缘各类砂体是理想的有利储层发育相带,白云凹陷北部恩平组上段具备发育优质储层的潜力.
  • 摘要: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是基于油气藏的轻烃微渗漏原理衍生的地表勘探技术.油气藏中的轻烃部分(C1-C5)以微渗漏的方式通过上覆的沉积层,在近地表土壤中诱发专门食用轻烃的微生物生长,油气区的微生物浓度会区别于下伏没有油气藏的地区.通过分析微生物的浓度异常特征,对油气富集区及油气藏进行研究和预测.本研究在人工模拟条件下研究油气微生物异常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普光气田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展开微生物勘探研究,鉴定了油气藏上方气态烃氧化过程的微生物驱动者,提取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异常信息,结果显示出地表微生物异常与油气藏有较好的关联性;与油气化探指标对比后发现,油气藏上方微生物正异常和轻烃负异常具有较为明显的互补关系.本研究深化了对典型油气藏上方气态烃氧化微生物转化机制的认识,为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 摘要:陆相湖盆常见化石门类生物相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本次采用生物相古水深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孢粉和藻类的组成、丰度及分异度等由湖盆周缘向中心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湖盆水深间的关系为基础,结合岩性、岩相特征,在涠西南和乌石凹陷的流沙港组识别出了河流—三角洲平原生物相、三角洲—滨湖生物相、三角洲前缘生物相、浅湖—半深湖生物相、深湖生物相等5个类型的生物相,进而根据各生物相所代表的不同水深环境对两凹陷流沙港组沉积时期的古水深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研究认为:该时期两凹陷的古水深均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其中流三段沉积时期两凹陷均以水深远未到20m的浅湖和滨岸环境为主,但乌石凹陷最大水深可能略深;流二段沉积时期两凹陷均发育水深大于20m的深湖环境,但乌石凹陷不仅深湖区范围较小,而且中期湖平面还存在一个明显的下降过程;流一段沉积时期虽然两凹陷水深格局均发生明显改变,但涠西南凹陷主要表现为深湖区由①号断层下降盘向湖盆中心逐渐萎缩,而乌石凹陷主要表现为沉积中心逐渐向西迁移,并最终演变为东北部较浅,中、西部较深的格局.两凹陷的这种古水深特征造成其沉积体系展布既有纵向上演变的相似性,又有横向上展布的差异性,而揭示出这种差异性可为合理的储集体预测及勘探区域的拓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 摘要:沉积物中重矿物的分布受物源、构造背景和古气候、古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可将重矿物的研究应用于物源和沉积环境的分析.通过对塔里木盆地13口探井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砂岩35件样品中重矿物分析,提出以下几点认识:(1)塔北地区、塔中北坡区柯下段重矿物组合以石榴石+锆石+电气石的组合为特征,石榴石含量高,反映母岩主要来自变质岩,其次为岩浆岩;跃进1X-顺西2井区以锆石+电气石+石榴石组合为特征,反映稳定的基底再沉积来源,表明其母岩性质与塔北地区和塔中北坡明显不一致;(2)塔中北坡、塔北地区黄铁矿、重晶石含量较高,反映塔中北坡、塔北地区经历了还原的沉积环境或成岩环境;(3)研究区柯下段砂岩中普遍存在热液矿物,反映了超基性岩和热液作用的烃源区,受一定的岩浆活动影响.
  • 摘要:根据"动态物源"的研究思路,首次系统地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古地貌分析技术实现了不同体系域下"动态物源"分布范围的精细刻画,有效地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运用该方法指导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内的岩性圈闭储层预测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位于崖城凸起东南倾末端的低凸起在陵一段低位体系域发育初期为面积较大的局部物源,在断层下降盘发育了规模较大的扇三角洲砂岩,该岩性圈闭成藏条件较好,有望成为崖南凹陷岩性圈闭勘探突破的领域性目标.该方法打破了传统物源分析方法找砂的禁区,拓宽了储层预测的研究思路,对高勘探程度区域岩性圈闭储层预测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在对玉北地区4口井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系统取样的基础上,通过对所取270个样品的碳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依据中央隆起区奥陶系碳同位素对比标准,根据4口井的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并结合岩电与牙形石化石特征,对4口井一间房组进行了准确识别与划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玉北地区一间房组地层分布情况.研究表明,玉北地区中西部普遍发育一间房组,地层厚度30~80m不等.玉北地区东部情况则稍有不同,一间房组仅在断洼区有分布,但厚度普遍较小,大概只有20~30m.而在断裂带上,受加里东中期Ⅲ幕(晚奥陶世)构造活动的影响,一间房组已被剥蚀殆尽.
  • 摘要:铼—锇(Re-Os)同位素体系在页岩油气领域的应用是近年国外学者研究的新方向.该体系不仅能够针对黑色页岩油气藏进行有效分析,预测黑色页岩形成时间,有效进行油气示踪,同时能够反映烃源岩沉积环境变化等重要信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埃尼公司,利用Re-Os同位素体系准确预测了西西里岛东南部Hyblean前陆盆地Streppenosa地层的年代和形成环境.杜伦大学研究团队利用Re-Os同位素体系分析,判识西设得兰群岛地层中的油气来源.在未来的研究中,Re-Os同位素体系将会向建模方向发展,充分考虑生烃和排烃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使该体系未来的应用范围更加广阔,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针对扎格罗斯盆地A油田白垩系复杂的储集体类型对油田开发方案优化的制约难题,开展了综合地质、测井、地震、油藏工程等多信息识别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的研究.岩心,铸体薄片、毛细管压力曲线及实测孔渗资料可以从微观上识别出裂缝、白云岩晶间溶孔、小溶洞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常规和成像测井可以定量解释出储集体的岩性、基质物性以及裂缝的产状,地震属性在大尺度断裂及裂缝发育带识别方面具有优势.压力恢复试井解释成果可以利用动态资料获取井周一定范围内的地层参数,为储集体类型识别提供动态信息,试油提供的流量、生产指数可以对解释结论的验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准确判识储集体类型,达到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的统一,这对油藏的评价与开发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 摘要:通过岩石学、结构学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详细描述和论证了柴西地区两种湖相白云岩的成因及特征.一种是数量较少的原生微生物成因的藻云岩,电子探针能谱面扫描分析结果显示其Mg元素富集区与藻纹层分布高度吻合,充分显示了其微生物成因特征,因微生物活动能够克服动力学障碍,为白云石形成营造出有利的微环境;另一种为研究区广泛分布的准同生交代成因的泥晶白云岩,偏光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均含有碎屑颗粒和泥质组分,由周缘辫状三角洲带来的碎屑物质与其混积而成,电子探针岩石组分分析结果显示其FeO的平均含量为0.942%,MnO的平均含量为0.052%,明显低于热液白云岩,且富含SiO2和Al2O3含量,充分显示了其准同生交代成因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泥晶白云岩微量元素蜘蛛网图较为离散表明了混积的湖相白云岩的物质来源的多样性,其ΣREE平均值小于平均上地壳ΣREE值(146.37×10-6mg/L),但远大于球粒陨石ΣREE值(2.56×10-6mg/L),且不具有Eu负异常,碳同位素负偏移主要受其自储的有机质氧化解体产生的CO2和周缘辫状三角洲供给的地表水影响,增加了其轻碳组分,氧同位素发生正偏移主要受咸化湖盆沉积环境影响,蒸发作用使得湖水δ18O增加,虽然周缘河流水系能带来部分轻氧组分,但收效甚微,正揭示了准同生交代成因的白云岩与热液造成氧同位素偏负截然相反.泥晶白云岩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弥散性晶间孔,孔隙半径小而数量众多是形成"中孔—特低渗"型储层的主要原因,为研究区最好的油气储集体,这一研究对柴达木盆地致密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在地质历史中相当长的时间处于深埋藏环境,明确深埋藏阶段白云岩形成/改造过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对深层白云岩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台地相区寒武系和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为主要手段,取得两点认识.一是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绝大多数白云岩在浅埋藏阶段及以前就已经形成,进入深埋藏阶段,受残余蒸发卤水和热液两类富镁流体的影响发生白云石化,形成中—粗晶它形白云岩;二是深埋藏白云石化作用通常表现为早期形成白云石的重结晶,晶体变大,加之较高的地层温度会造成白云石的过度生长,所以会堵塞原有的孔隙,是一种破坏性的成岩作用.
  • 摘要:玛湖斜坡百口泉组岩性油藏近年获得重要突破,其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综合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数据对本区原油进行了类型划分及油源对比,共分为3大类5亚类,其中A1类原油来自风城组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风南地区;A2类来自风城组泥质岩类,主要分布于玛东地区,B类主要来自乌尔禾组泥岩,分布于玛西及玛中地区;C1类为风城组碳酸盐岩与下乌尔禾组泥岩混源而成,C2类为风城组泥岩与下乌尔禾组泥岩混源而成.通过对多种地球化学指标的梳理,认为通过生标三环萜的分布样式和原油组分碳同位素结合微量元素分布区间可以对混源油来源及类型进行快速识别,C1类混源油三环萜烷显示出"山谷"形特征,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介于A1与B类原油之间,C2类混源油三环萜烷显示出"山峰"形分布特征,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数值介于A2与B类之间;混源油藏包裹体显示出一期或两期成藏特征,可用于研究混源油成藏过程.
  • 摘要:通过油源对比分析指明勘探方向,细分层系扩大勘探领域,提频处理提高单砂体的识别精度,井震结合描述砂体展布,精细层位追踪与地震属性分析识别岩性圈闭,利用"亮点"与"旁瓣效应"等油藏识别技术优选勘探目标,最后对有利区带进行综合部署评价,多口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增储规模达千万吨,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 摘要:综合运用地球化学、沉积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的方法,对东营凹陷Ek-Es4下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Ek-Es4下沉积时期,东营凹陷卤水演化整体处于石膏矿物和石盐沉淀阶段,盐度整体大于50‰,凹陷北部盐湖相沉积较为发育.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孔店组二段总体评价为中等到差烃源岩,Es4下总体评价为中等—优质烃源岩.根据对Es4下烃源岩分布的差异性、有机质来源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的对比分析,认为高盐度条件决定了Es4下盐湖有机质来源特殊性、多样性、高原始有机质生产率以及良好的保存条件,在较浅水条件下即可形成有机质的富集,其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顶部层段,成因模式具有浅水交互的特点.结合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和生排烃效率定量研究,认为Es4下烃源岩具有高成熟度、高生排烃效率和高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系数.据此对Es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其中凝析油资源量3.52×108t,天然气资源量1746×108m3,油气当量5.3×108t.成果进一步巩固了东营凹陷深层油气勘探的资源基础,对于深层成藏体系研究和深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英东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东段.英雄岭是柴达木盆地受晚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构造变形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地面地形十分复杂,以往认为中浅层破坏强烈,不利于油气成藏,历经长期勘探,始终未获重大发现.2010年以来,重新认识英雄岭地质条件,建立了晚期构造油气成藏模式,认为中浅层具备勘探潜力,并优选英东部署钻探,在新近系上新统油砂山组发现油、气层累计厚度近200m.在山地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攻关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构造圈闭特征,同时探索复杂断块油气藏快速测井评价技术和长井段、薄互层、复杂断块油藏高效开发技术,利用四年时间探明了柴达木盆地单个油藏储量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物性最好、开发效益最佳的整装油气田,并建成产能50×104t.
  • 摘要:断陷盆地低凸起带远离油源,来自洼陷中心的油气经沿途分流,多级输导运移至低凸起带,往往具有复式输导、多层系含油的特点,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复杂多样.本文以济阳坳陷林樊家低凸起带为例,从油气分布规律入手,分析油气运移路径和输导要素特征,探讨不同层系油气差异聚集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林樊家低凸起带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断层、不整合要素组成,不同层系输导体系格架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馆陶组油气主要由边界断层运移而来,断层输导能力的变化呈现周期幕式特征,控制了"幕式空间分段输导"模式;孔店组主要为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其油气分布受控于构造背景和源储对接深度;不整合"天窗"的发育为孔店组油气运移至馆陶组提供了运移通道,不整合结构充当了纵向上油气分流的角色.沉积相和不整合"天窗"是馆陶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源储对接关系和构造背景分别控制了孔店组油气的纵向和平面分布规律.
  • 摘要:本文立足"大歧口"凹陷,基于海、陆钻井和地震资料,对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整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海、陆砂体发育的差异性,探讨了砂体发育差异性对海、陆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歧口凹陷沙三段富砂沉积体系类型以扇三角洲为主,其次为辫状三角洲;沙二段以辫状三角洲为主,其次为扇三角洲和远岸水下扇.西侧中国石油矿区主要受北、西两大盆外物源的影响,沙河街组砂体延伸远、规模大;东侧中国海油矿区主要受南、东两个较小盆内物源影响,砂体延伸较近,规模较小.沙河街组砂体发育的差异性使得歧口主凹向海、陆两侧的汇烃比例约为1∶2,这也是海、陆目前油气发现悬殊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海域仍然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沙西南裙边带沙河街组复合圈闭是歧口海域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 摘要:南海东部海域历经30多年的勘探,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田,同时也留下一批难以动用的含油构造.这些构造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储量规模较小或不落实,开发不具商业性;二是储层物性或原油品质较差,产能不具经济性.借助思路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了一套含油构造再评价思路:以复式油气藏勘探理念为指导,在油气成藏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优选有利含油构造.针对重点构造,复查老井资料,结合实际修正测井解释参数,识别出各层系新油层.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或重处理,运用精细的速度分析及时深转换方法,落实低幅构造;综合地震反演等多种地球物理手段,刻画储层分布规律.通过地震沉积及层序地层的研究,探索岩性、地层等新类型圈闭.在评价井钻探过程中,优化射孔方案并采用自主研发、升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螺杆泵测试井口补偿配套系统",激活油藏产能.运用该套思路,EP18-1、LF15-1、XJ23-1等含油构造得到成功评价,储量规模获得升级,推动南海东部海域的勘探开发进程,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摘要:全球约950个大型油气田分布在全球27个区域代表着全球油气富集区域,其中前陆盆地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个数占总数的30%,但储量占总量的65%,而且大多数油气田分布在构造反转期地层中.全球大多数前陆盆地的形成一般划分成三个阶段并形成三个构造层,早期断陷期,中期热沉降,晚期造山运动引发构造反转.前陆叠合盆地断陷期多发育湖相沉积,发育优质烃源岩,为油气富集成藏提供了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断陷—坳陷过渡期沉积体系以三角洲—浊积岩沉积体系为主,储层发育,勘探潜力巨大.
  • 摘要:Betara隆起位于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弧后裂谷盆地Jambi坳陷北部边缘的次级构造单元,面积约1000km2.Betara隆起的基底是由侏罗—白垩系花岗斑岩、千枚岩和变质石英砂岩组成.已经发现了6个油气田,其主要目的层为渐新世Talang Akar组.构造圈闭已经钻探,这意味着发现新的油气田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基于地质综合研究、地震和测井解释,根据古地貌预测冲积扇群和风化壳,通过分析基底裂缝成因,将现代花岗岩风化地貌、沟扇对应关系和该区渐近世冲积扇沉积体系进行类比,建立了Betara古潜山地质模型.Betara隆起在始新世—渐新世裂谷阶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隆升、风化淋滤和剥蚀过程,形成了峰谷、斜坡等侵蚀地貌,在古潜山顶部形成残积层,内幕形成花岗岩裂缝淋滤带,在古潜山周围的斜坡形成冲积扇群,在古洼地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在冲积扇、花岗岩风化壳及其裂缝淋滤带中发育了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三类储层,这有利于在Betara隆起形成花岗岩风化壳、裂缝和冲积扇三种类型地层—岩性复式油气藏.并在Betara隆起预测和识别一批裂缝、岩性和地层型勘探目标,成为Betara油气勘探成熟区发现新油田的勘探领域.在南苏门答腊盆地建立的与花岗岩古潜山有关的地层—岩性复合油气藏地质模式对中国和东南亚其他类似裂谷盆地石油勘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摘要:以Mara(n)on次安第斯前陆盆地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为基础,统计分析了57个油田333个油气产层资料,开展了含油气系统及其资源潜力、油气藏类型与产层分类、富集高产特征等研究.Mara(n)on盆地主要发育Pucará含油气系统、Chonta含油气系统,可能发育泥盆系Cabanillas含油气系统;其中,Chonta含油气系统勘探程度较高,Pucará含油气系统其次且资源潜力较大,Cabanillas含油气系统对古生界成藏或有贡献.白垩系Vivian组和Chonta组探明油气储量占89.64%,是主力产层,Agua Caliente-Cushabatay、Pozo组等是兼探含油气层系;57个油田中构造油藏探明储量占84.72%,是主攻领域,其次为地层—构造复合油藏.次安第斯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聚集,包括古近纪Incaic和中新世以来的Quechua构造事件,由于这两期构造作用产生的断裂在Mara(n)on盆地东北部分布密集,因而该区成为油气较为富集的地区;油气层初产测试结果表明API°影响较小,砂体类型及其储集性是主控因素.因此,Mara(n)on盆地东北部勘探重点是白垩系Vivian和Chonta组构造油藏,其次是复合类油藏;断裂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描述、沉积相与砂体预测是研究重点与创新方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