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7358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油气储层学术研讨会等;构造古地理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庆来、贾进华、吴浩若等。

构造古地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358 占比:99.88%

总计:57429篇

构造古地理—发文趋势图

构造古地理

-研究学者

  • 冯庆来
  • 贾进华
  • 吴浩若
  • 李忠
  • 漆家福
  • 王国灿
  • 丁孝忠
  • 傅德荣
  • 冯心涛
  • 刘本培

构造古地理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柏道远; 唐分配; 李彬; 曾广乾; 李银敏; 姜文
    • 摘要: 【研究目的】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及成因类型繁多,但对各类矿产形成的时代和构造背景尚缺乏系统归纳和总结。【研究方法】本文在既有区域矿产资料基础上,结合近些年区域构造演化、成岩成矿年龄、矿床成因机制等研究成果,对湖南省成矿地质事件及各期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矿床成因、矿产发育和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探讨和总结。【研究结果】湖南省自早至晚发生过22期主要成矿地质事件,具体包括:雪峰期(板溪期)马底驿期沉积型锰矿,早南华世富禄期沉积型铁矿(叠加后期改造),中南华世大塘坡期沉积型锰矿,早震旦世陡山沱期磷矿,早寒武世牛蹄塘期钒多金属矿、重晶石矿、石煤矿,中—晚奥陶世沉积型锰矿,震旦纪—奥陶纪灰岩矿、白云岩矿、玉石矿等非金属矿产,志留纪内生热液矿床,中泥盆世棋梓桥期沉积型(叠加后期改造)锰矿,晚泥盆世宁乡式铁矿,早石炭世测水期煤矿,早石炭世梓门桥期膏盐矿,中二叠世梁山期煤矿,中二叠世孤峰期(茅口晚期)沉积型锰矿,晚二叠世龙潭期煤矿,泥盆纪—早三叠世灰岩、白云岩、砂岩、黏土等非金属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煤矿,晚三叠世内生热液矿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内生热液及岩浆矿床,晚白垩世沉积-改造型铜矿,古近纪膏盐矿,第四纪黏土矿、稀土矿、砂锡矿、独居石多金属矿、金刚石矿。【结论】志留纪(加里东期)内生热液成矿、晚三叠世(印支晚期)内生热液成矿、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中晚燕山期)内生热液及岩浆成矿等3期主要内生成矿事件的矿床分布明显受同期构造格局控制;南华纪铁锰沉积成矿、震旦纪—早奥陶世多矿种沉积成矿、泥盆纪—早三叠世多矿种沉积成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煤层沉积成矿、白垩纪—古近纪铜和膏盐沉积成矿等外生成矿事件的矿床分布受同期构造古地理控制。本文以成矿地质事件为线索,较全面反映了湖南省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矿地质规律,对区域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吴哲; 张丽丽; 朱伟林; 邵磊; 杨学奇
    • 摘要: 南海北部珠江口—琼东南盆地白垩系—下渐新统记录了华南大陆边缘从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的转换过程。基于盆地构造-地层、单井相、地震相等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南海中南部的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演化,探讨南海北部白垩纪—渐新世早期的沉积环境演变及构造控制背景。研究发现:(1)南海北部白垩系广泛分布,古新统分布极为有限;始新世早-中期,琼东南盆地只在部分凹陷深部发育了小规模的滨浅湖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以大规模发育的湖泊相为特征;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都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以海岸平原相和滨浅海相为主。(2)构造演变包括5期:包括白垩纪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弧—盆”体系发育期,古新世区域隆升剥蚀山间盆地发育期,始新世早-中期裂陷发育,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陆缘破裂期,渐新世晚期东部海盆稳定扩张期。最后,探讨了南海盆地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的动力学转换过程及特征。
    • 汪正江; 汪泽成; 余谦; 彭军; 杜秋定
    • 摘要: 四川盆地安岳震旦—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发现,极大地鼓舞了相关学者对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的探索热情,然而,对于川东北地区深层古地理格局的认识尚存在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北缘、东北缘新元古代—寒武纪地层剖面的综合调查与区域对比研究,基于关键事件序列的系统厘定,重建了川东北及邻区的新元古代—寒武纪原型盆地地层格架;同时,结合盆内最新实施的深层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解析,基本厘定了川东北克拉通裂陷的演化时限、发育范围、充填序列、区域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过程.研究显示川东北克拉通裂陷的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新元古代板溪期—震旦纪早期为伸展断陷期,与南华裂谷系开启同步,表现为快速充填,区域沉积分异显著;(2)震旦纪陡山沱晚期—寒武纪筇竹寺期为伸展沉降期,沉积厚度小,但烃源岩相对发育;(3)寒武纪沧浪铺期至寒武纪末为挤压扰曲与充填期,发育局限台地-潟湖相含膏岩系.不同于绵阳-长宁克拉通裂陷,川东北克拉通裂陷开启早,其早期为补偿性裂谷充填、中晚期则为欠补偿的碳质泥页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由此可见,这一新认识或将对川东北深层油气勘探方向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邬光辉; 陈鑫; 马兵山; 陈永权; 田威振; 黄少英; 冯晓军
    •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上新元古界-下奥陶统是我国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其盆地动力学研究程度低、认识分歧大,制约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地质评价.本文综合近年地质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探讨塔里木盆地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板块构造环境及其构造-沉积响应,提出以下5个方面认识:(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经历了前展-后撤-前展俯冲的板块构造演化;(2)南华纪发育后撤俯冲机制下的大陆裂谷沉积体系,不同于地幔柱机制;(3)震旦纪-寒武纪不是裂谷盆地的连续沉积,而是发育后撤-前展俯冲转换期的前寒武纪大不整合面;(4)寒武纪-奥陶纪,塔里木盆地缺乏被动大陆边缘背景,发育一套碳酸盐台地沉积,而且随着原特提斯洋闭合的前展俯冲作用增强,导致了中奥陶世晚期台地从东西分异转向南北分异的沉积演变;(5)晚奥陶世末在前展俯冲造山作用下形成复理石快速充填的类前陆盆地,但没有形成碰撞造山作用下的磨拉石前陆盆地.研究认为,塔里木板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多期幕式后撤-前展俯冲机制形成了南华纪强伸展→震旦纪末挤压与寒武纪-早奥陶世弱伸展→中奥陶世晚期-志留纪强挤压的两大构造旋回,并造成了构造-沉积演化的差异性,不同于经典的威尔逊旋回模式及其成盆动力学机制.
    • 张卫刚; 陈刚; 康昱; 陈强; 杨甫; 任战利; 戴成城
    • 摘要: 鄂尔多斯(地块)盆地南缘唐王陵砾岩的沉积时代长期存在晚前寒武纪(或震旦纪)与奥陶纪之争,沉积环境和物源组成也存在不同认识,是盆地南缘海相沉积地层及构造古地理研究关注的热点争议问题.本文采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唐王陵砾岩的沉积时代、物源组成及其构造古地理环境.结果 表明:唐王陵砾岩自下而上三个组段的砂岩夹层样品、共计396颗碎屑锆石U-Pb谐和年龄数据主要分布在2531~2364Ma(n=25)、2120~1618Ma(n=268)、1230~ 940Ma(n=29)和905~744Ma(n=10)等四个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分别为2440Ma、1800Ma、1090Ma和810Ma,各组段样品单颗粒锆石最小年龄为829±11Ma、820±17Ma和744±8Ma.这一测年结果与盆地西南缘的震旦系正目观组和罗圈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基本相似,但明显缺少其近邻剖面奥陶系平凉组碎屑锆石接近454Ma的高频年龄组分,表明唐王陵砾岩的沉积时代更接近新元古代晚期或震旦纪.碎屑锆石年龄谱物源示踪与岩石地球化学、沉积建造特征等综合分析结果揭示,唐王陵砾岩沉积具有来自(华北)鄂尔多斯陆块与祁连-北秦岭(杂岩)地体的双向混合物源特征,总体属于含有多套滑塌和水下扇堆积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组合体,主体形成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新元古代晚期的被动大陆边缘伸展断陷海盆环境.唐王陵砾岩碎屑锆石测年数据接近1.09Ga和0.81Ga的年轻峰值年龄组分,提供并支持祁连-北秦岭地区存在格林威尔期Rodinia大陆聚合-裂解相关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指示(华北)鄂尔多斯陆块与北秦岭地体至少在唐王陵砾岩沉积之前的格林威尔期曾经历过拼贴聚合-陆缘增生作用;随后受Rodinia大陆裂解事件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拼贴增生型大陆边缘发育形成了包括唐王陵砾岩在内的新元古代晚期陆缘滨浅海滑塌-碎屑流沉积.
    • 朱同兴; 冯心涛; 王晓飞; 张予杰; 安显银
    • 摘要: 遵循刘宝珺院士提出的"构造控盆、盆地控相"指导思想,在系统厘定地层格架和构造单元划分基础上,确定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从北往南依次发育:羌塘-三江多岛海、班公湖-双湖-怒江洋、冈底斯-喜马拉雅多岛海和若干次级构造-古地理单元.班公湖-双湖-怒江洋是分隔冈瓦纳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特提斯大洋,南羌塘地块是漂浮在特提斯大洋中的块体.本次重点对北羌塘前陆盆地和北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沉积相带展布和古地理进行了研究.造成两个盆地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地质事件.构造事件决定了盆地性质,盆地性质又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北喜马拉雅盆地位于冈瓦纳构造域,晚三叠世盆地基底南浅北深,继承了古生代构造离散型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印支造山作用不发育;北羌塘盆地位于泛华夏构造域,晚三叠世发育印支挤压造山作用及其前陆盆地沉积记录.盆地分析研究表明,北羌塘南部江爱达日那和热觉茶卡等地下三叠统康鲁组底部均发现灰紫色中厚层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砂岩组成向上变细的海侵型地层结构,沉积相为滨岸三角洲;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沉积相为含煤盆地边缘三角洲.从沉积相展布型式和北东向古水流方向分析,三叠纪北羌塘沉积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羌塘中部双湖造山剥蚀区或"中央隆起带".
    • 汪泽成; 石书缘; 李琦; 姜华; 陈志勇; 刘静江; 马奎; 李文正; 谢武仁; 江青春; 翟秀芬
    • 摘要: 利用露头剖面、钻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期古构造格局、岩相古地理特征、沉积演化及其对成藏组合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受罗迪尼亚超级大陆裂解影响,中上扬子地区灯影组沉积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碳酸盐台地产生构造分异,发育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台内断陷,形成了“三台两凹”的构造-古地理格局.②灯影组灯一+灯二段沉积期,发育上扬子镶边台地、台内断陷及中扬子孤立台地,川东地区存在宣汉—开江古陆;灯三段沉积期为构造-古地理转换期,在桐湾运动Ⅰ幕形成的侵蚀古地貌背景上发生海侵作用,沉积了一套富含泥质的浅水陆棚沉积;灯四段沉积期总体继承灯一+灯二段沉积期的古地理格局,德阳—安岳台内断陷进一步发展扩大,中扬子台地演变成2个孤立台地.③震旦系碳酸盐台地的构造-沉积分异及其演化形成了台缘和台内两类成藏组合,有利区分布广,勘探潜力大.
    • 雷小乔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自中元古代起即已存在,早古生代演化为庆阳古隆起和其北部的前鄂托克旗-靖边鞍部隆起联合而成的"L"形隆起,晚古生代在华北板块北缘持续隆升的构造背景下,来自于东西两侧的华北海与祁连海相向向中央古隆起区超覆,海水与古隆起交界处形成的滨海相及海陆交互相平行于古隆起分布,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厚煤带沿中央古隆起东西两侧及北侧、富煤带位于东北部的整体煤分布格局,其中以晚石炭世太1顶部的11煤、早二叠世早期全煤和早二叠世晚期山西组底部的5煤为主.11煤分布于盆地东经109°以东的北部区域、太2段随最大海进的到来全煤层推进至东经109°~107°、山西组海退时随海水撤出煤层退至全盆地除东径107°~109°、北纬38°以南地区外的所有区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煤分布受中央古隆起的控制作用明显,但随时间推进控制在逐步减小.
    • 韩瑶; 张传恒; 李利阳; 蒋先强; 刘子荟
    • 摘要: 皖南地区前南华纪浅变质岩系是江南造山带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本区前南华纪浅变质地层——环沙组和牛屋组所进行的沉积地质学研究,可识别出浊积岩相和深海半深海相沉积,两者均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进一步的沉积相序研究表明,环沙组沉积环境总体反映出浅—深—浅—深的沉积变化,牛屋组沉积环境总体反映出由深变浅的沉积变化.对发育于环沙组和牛屋组上段的小型斜层理进行测量,经水平校正后两者古流向都指向北,证明其物源都来自南方.沉积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环沙组物源构造属性为岩浆弧,牛屋组上段物源构造属性为再旋回造山带.结合侵入牛屋组下段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推测环沙组沉积于弧后盆地,牛屋组下段沉积于边缘海盆地,牛屋组上段沉积于周缘前陆盆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江南造山带东段本区相应时段的大地构造演化格局.
    • 邬光辉; 邓卫; 黄少英; 郑多明; 潘文庆
    • 摘要: 构造—古地理演化对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构造恢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塔里木盆地经历克拉通基底形成阶段、南华—震旦纪强伸展—挤压阶段、寒武—奥陶纪弱伸展—强挤压阶段、志留—白垩纪振荡升降变迁阶段、新生代弱伸展—强挤压阶段等5大构造演化阶段。塔里木盆地南华—震旦纪发育北东向陆内窄深裂谷系统,不同于显生宙;寒武纪—早奥陶世发育“两台一盆”的“东西分块”的大型克拉通内碳酸盐岩台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快速演变为“南北分带”;志留—泥盆纪形成克拉通内坳陷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纪发育克拉通内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沉积;中生代发育一系列分隔的快速变迁的陆内坳陷碎屑岩沉积;新生代发育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沉积,形成复杂的叠合盆地。受控原—新特提斯洋与南天山洋的开启—闭合,以及新生代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具有多期性、多样性、迁移性与强烈的改造性,不同于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