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积物源

沉积物源

沉积物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023415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沉积学报、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等;沉积物源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利、王宗起、刘池洋等。

沉积物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3415 占比:99.99%

总计:1023530篇

沉积物源—发文趋势图

沉积物源

-研究学者

  • 张英利
  • 王宗起
  • 刘池洋
  • 李瑞保
  • 裴先治
  • 李亚男
  • 李佐臣
  • 王坤明
  • 裴磊
  • 赵红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严松涛; 朱利东; 吴青松; 李虎; 代雪健
    • 摘要: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作为扬子板块与中咱地块的碰撞结合带,其对探讨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四川新龙地区瑞环山组进行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其沉积时代及物质属性,探讨其沉积构造背景。新龙地区瑞环山组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石组合,其碎屑岩物源区为安山质火山岩及陆缘复理石,母岩构造背景为大洋岛弧环境。瑞环山组灰岩中珊瑚化石主要集中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碎屑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砂岩中锆石主要来源于扬子板块(435Ma、764Ma、1888Ma峰值)以及甘孜-理塘俯冲增生杂岩(229Ma峰值),锆石最新年龄为196±2Ma,指示其应沉积于早侏罗世之后的残留海盆地。研究结果表明,甘孜-理塘洋在晚三叠世末弧陆碰撞造山之后又经历了侏罗纪残留海阶段,在残留海盆地西侧临近甘孜-理塘俯冲增生杂岩浅海环境中沉积了瑞环山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建造,至早白垩世全面进入造山隆升阶段。
    • 梁则亮; 姜颜良; 冀冬生; 吴孔友; 王俊; 肖立新; 赵进雍
    • 摘要: 作为北天山造山带内的中生代小型山间盆地,后峡盆地的构造属性及成因演化反映了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是认识天山地区陆块拼合、盆山耦合的重要窗口。文中综合利用野外踏勘、地震解释、平衡剖面恢复等研究手段,对北天山后峡盆地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天山是后峡盆地侏罗纪的重要物源区,该时期石炭系基底仅为1个水下低突起,并未隆升成山而分隔盆地南、北的侏罗系,现今的后峡残留山间盆地是后期构造运动所致;(2)后峡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伸展—挤压的复合应力背景,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弱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的强烈挤压作用改造了先前的伸展构造并使盆地定型,喜马拉雅构造期的强烈挤压改造主要表现为地层的抬升剥蚀和构造幅度的变化。该研究成果对明确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指导相邻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黄泽涛; 梁新权; 梁细荣; 宋天骄; 王策
    • 摘要: 选取内蒙古额尔古纳红水泉地区奥陶系乌宾敖包组石英砂岩进行碎屑锆石U-Pb年龄、原位Lu-Hf同位素研究,尝试限定该地层形成时代及碎屑物质来源,并探讨其沉积大地构造环境。结果显示,采自该地层的2个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多数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呈自形–半自形且具有较高的Th/U值(0.12~1.63),均暗示它们多数为岩浆成因。结合微量元素特征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认为碎屑锆石寄主岩石应为花岗质杂岩体。2个砂岩样品具有相似的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锆石年龄分布大致可分为3个主要年龄区间:(1)440~540 Ma,主峰值年龄约为492 Ma和506 Ma,次峰值年龄为447 Ma;ε_(Hf)(t)值介于−2.77~+11.73之间,Hf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680~1636 Ma;(2)750~950 Ma,主峰值年龄为805 Ma,次峰值年龄为825 Ma和961 Ma;ε_(Hf)(t)值介于−1.14~+11.43之间,Hf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100~1824 Ma;(3)1700~2000 Ma,峰值年龄为1787 Ma;ε_(Hf)(t)值介于−9.18~−2.75之间,Hf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682~3016 Ma。所有样品碎屑锆石ε_(Hf)(t)值为−9.18~+11.73,Hf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680~3016 Ma,大部分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集中于球粒陨石与亏损地幔标准线之间,表明沉积物源以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新增生地壳物质为主,同时存在少量中元古代晚期古老地壳物质的活化改造。结合前人已报道的邻区相关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区乌宾敖包组的沉积时代不早于晚奥陶世,沉积物主要来自额尔古纳和兴安地块的近缘碎屑物,其形成与早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额尔古纳与兴安地块碰撞拼贴以及随后的伸展垮塌相关。
    • 徐良佳; 于胜尧; 纪文涛; 高翔宇
    • 摘要: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多物源体系是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一直存有争议。文中运用重矿物、稀土元素、单砂体沉积学等方法,剖析了该盆地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及其与邻区的关系。结果表明:砂西地区与来自阿尔金山物源的红柳泉及七个泉地区在重矿物组合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尕斯、跃进地区相似;重矿物稳定系数平面分布及单砂体展布特征显示砂西地区古水流方向为SW至NW。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来自西南方向的铁木里克凸起。该研究对重新理解古新世柴达木盆地古地理格局及提高储层预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 李亚男; 李冠男
    • 摘要: 涠洲6-A油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中央2号断裂构造带的东端,是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断鼻构造。因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分辨率以及资料尺度较低,且古地貌位于低洼处,其物源的方向以及沉积类型的认识均有较大争议,针对以上问题,本次研究通过高分辨率FMI成像测井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得到涠洲6-A油田的物源方向主要为北西方向,沉积相以滑塌浊积扇重力流沉积为主。
    • 李亚男; 李冠男; 江楠; 胡威
    • 摘要: 涠洲12-A油田南块位于涠西南凹陷东区B洼陷的中央位置,中间低,四周高,位于4大物源交汇处,目前存在南东、北东、正西和北西四大潜在物源区,沉积物源尚存争议,阻碍了该油田精细开发地质研究。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重矿物组合、岩石组分、锆石U-Pb测年三大方法辅以古地貌、古水流两大间接证据,对研究区的流一段上层序沉积物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研究区流一段上层序主要物源方向为北西方向,这对于后期沉积储层的展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董宏坤; 万世明; 刘畅; 赵德博; 曾志刚; 李安春
    • 摘要: 沉积物颜色是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古海洋古环境重建有特殊指示意义。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U1502站沉积岩心中发现了上百米红褐色-绿灰色韵律沉积层,但其成因不明。为探究其物源和红绿韵律沉积层的成因,我们对该站位岩心样品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包括粒度、黏土矿物、常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含量及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物源分析表明,U1502站沉积物陆源输入以珠江为主而吕宋次之,红层相对绿层有稍多的吕宋物质贡献。地球化学指标指示红绿沉积层的形成没有遭受热液、冷泉流体的影响,其形成是南海晚中新世构造演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水体通风、底层水氧化还原环境改变及早期成岩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结合以前南海北部沉积物源研究及沉积物颜色频谱分析,推测红绿层可能分别对应了间冰期-冰期时间尺度。指标重建指示了红绿层分别形成于偏氧化和偏还原的底层水氧化还原环境。自中中新世以来随着吕宋岛弧与欧亚板块碰撞,南海海盆从开放的环境变得相对封闭,其深部通风和氧化还原条件开始呈现典型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模式。红层对应了间冰期高海平面时期南海深层水通风良好、水体偏氧化的沉积环境,而绿层则指示了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南海层化加强、水体偏还原的环境。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了早期成岩作用中致色含铁自生矿物如赤铁矿的形成与转化,最终引起沉积层颜色韵律变化。
    • 任永健; 张成信; 孟庆伟
    • 摘要: 本文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和区域对比,将张广才岭南部西蛤拉河子—大锅盔一带分布的浅变质地层重新厘定为杨木岗组。为了确定杨木岗组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物源,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地层学研究。锆石大多数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典型振荡岩浆生长环带,暗示其岩浆成因。该地层中测得的两组碎屑锆石U-Pb产生多组谐和年龄,其中PM010-TW样品56个测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307 Ma,DB02-TW样品51个测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275 Ma;覆盖在杨木岗组之上的中生代二浪河组安山岩的定年结果为181.1±0.9 Ma,表明杨木岗组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杨木岗组中获取疑源类化石组合出现了新元古代晚期—早寒武世和奥陶纪地层常见分子,结合碎屑锆石年龄结果,反映杨木岗组沉积时周围存在早古生代和中—新元古代地质体。碎屑沉积岩Al_(2)O_(3)/TiO_(2)平均值为24.44,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稳定和负Eu异常特征,结合碎屑锆石的年龄频数可以看出,确定杨木岗组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盆地周围的晚古生代早期中酸性火成岩,次要物源由沉积盆地周边的早古生代地质体和近地表的中—新元古代地质体提供。佳木斯地块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源,暗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于早二叠世之前已完成拼合。
    • 张英利; 陈雷; 王坤明; 王刚; 郭现轻; 聂潇; 庞绪勇
    • 摘要: 沉积型锂资源作为可利用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储量大、分布范围广而备受关注,但对于锂的赋存状态、赋矿沉积岩的沉积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等成矿作用特征观点不一。通过对国内外沉积型锂资源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文章尝试总结出沉积型锂资源的成矿作用规律。综合国内外沉积型锂资源(矿床)的特征分析,沉积型锂资源主要赋存于黏土岩、铝质黏土岩及铝土矿中,部分分布于绿豆岩(凝灰岩)以及砂岩、泥岩等碎屑岩。锂在其中的赋存状态多样,主要以类质同象或离子吸附形式赋存在绿泥石、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中,个别为可开采的独立含锂矿物。多数沉积型锂资源沉积在湖相、泻湖相等低能的还原环境中,富锂岩石主要来源于岛弧类长英质火山岩和少量碎屑岩-碳酸盐岩,且源区母岩经历强烈的风化作用,沉积物可能经历再旋回的搬运过程。富锂岩石源于大陆岛弧环境,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或克拉通盆地。火山岩和含锂地层下伏的碳酸盐岩均可能是沉积型锂资源中锂的来源,成矿源区的不同造成了沉积型锂资源成矿作用的差异。
    • 彭澎; 胡波; 张志越; 张艳斌; 郭敬辉; 翟明国
    • 摘要: 平南盆地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处于华北克拉通(中朝克拉通)东缘;其演化历史长达10亿年,其地质记录为揭示东亚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提供重要制约.盆地发育中元古界-中生界,从下至上包括黄海群(1.3~1.1Ga)、祥原超群(1.0?0.9Ga,自下而上包括直岘群、祠堂隅群、默川群和灭岳山群等)、燕滩群(狗岘系,0.72~0.54Ga)、黄州系/超群(0.52~0.46Ga,包括下部黄州群和上部法洞群)和平安超群(0.33~0.24Ga)等5个构造层序;各单元之间均为平行不整合;沉积跨度超过10亿年,沉积物厚度累计达到15000m.另外,平南盆地南部发育临津群(0.42~0.35Ga),该地层与中元古界上部-奥陶系很可能呈构造接触关系.平南盆地沉积中心自中元古代晚期从南部逐渐向北部转移,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均位于中部,二叠纪盆地沉积中心位于北部.平南盆地沉积碎屑锆石年龄则显示物源发生多期变化:中元古代以盆地北侧基底~1.8Ga峰期岩浆-变质作用岩石为主;中元古代晚期以同沉积就位的岩浆岩为主;新元古代以1.6~1.5Ga和1.2~1.1Ga峰期的岩浆岩为主;寒武纪以~2.5Ga和~1.8Ga峰值的变质基底岩石为主.以上变化反映了古地理格局的显著变化.推测新元古代早期及之前,华北克拉通曾与某个发育1.6~1.5Ga和1.2~1.1Ga岩浆作用的克拉通或者岩浆弧相邻(近邻或远邻);地层记录了迄今所知新元古代最早的碳同位素负漂移(默川负漂移,~0.92Ga),地层可能还记录了最晚的负漂移(燕滩负漂移,可能对应全球Gaskiers负漂移,~0.55Ga),它们可能是对新元古代全球长期多次岩浆-裂解-冰期事件的响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