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八道湾组

八道湾组

八道湾组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8557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等;八道湾组的相关文献由49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兴河、余成林、王昌勇等。

八道湾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8557 占比:99.91%

总计:188725篇

八道湾组—发文趋势图

八道湾组

-研究学者

  • 于兴河
  • 余成林
  • 王昌勇
  • 谭程鹏
  • 郭华军
  • 金振奎
  • 付蒙
  • 单祥
  • 吴爱成
  • 唐海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长江
    • 摘要: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其中新疆准噶盆地是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盆地之一,煤层厚度大,埋深相对较浅。盆地内煤层气资源品质较好,但是目前该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度较低。本文利用以往煤炭资料,以及煤层气勘探资料,对新疆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进行分析,并估算盆地内八道湾组、西山窑组煤层气资源量。
    • 谢晓庆; 吴伟; 程亮; 赵莉; 隋秀英; 刘春雷
    • 摘要: 针对莫索湾北部侏罗系八道湾组复杂岩性储层具次生孔隙发育、岩屑塑性强的特征,及传统孔渗相关法渗透率计算误差大的问题,首先综合利用铸体薄片、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和密度、中子、自然伽马、声波等测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粒度的敏感测井项,建立了储层高精度粒度计算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粒度对渗透率的影响,并采用多元回归和岩心分析渗透率刻度方法,建立了基于粒度的储层渗透率模型。结果显示,补偿中子和自然伽马为粒度的敏感测井项,储层渗透率受粒度控制。经与岩心分析结果对比,渗透率计算精度较传统方法提高了22%,这为研究区测井储层评价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物性参数。
    • 厚刚福; 李啸; 宋兵; 王力宝; 李亚哲; 郭华军; 曾德龙; 贾开富; 彭博; 单祥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八道湾组是侏罗系潜在的勘探接替领域。通过分析盆1井西凹陷八道湾组低位体系域砂体形成条件、沉积特征,结合成藏条件研究,提出了坳陷湖盆坡折之下发育低位体系域砂体,低位体系域砂体成藏条件优越:(1)盆1井西凹陷八道湾组发育1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凹陷周缘发育坡折,来自东部物源体系的辫状河三角洲向凹陷方向进积,在坡折之下的凹陷区卸载沉积物,为凹陷区低位体系域砂体的发育创造了条件。(2)盆1井西凹陷八道湾组发育低位体系域砂体,低位体系域砂体呈砂泥互层,侧向与三角洲平原河漫滩泥岩接触,顶底板和侧向遮挡条件较好,岩性圈闭条件优越,具有形成规模岩性圈闭群的条件。(3)盆1井西凹陷发育低孔特低渗低位体系域砂岩储层,局部发育的微裂缝改善了储层物性;凹陷发育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2套烃源岩,烃源条件较好。(4)盆1井西凹陷周缘发育深浅2组断裂,在垂向上沟通八道湾组低位体系域砂体与二叠系烃源岩,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勘探潜力大,为准噶尔盆地下一步天然气规模发现的有利勘探领域。
    • 杨朝洪; 司马立强; 王亮; 王刚
    • 摘要: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八道湾组油藏前期成因研究缺乏储层物性、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隔夹层等方面开展了油藏低饱和度成因分析,剖析了构造幅度对油水分异、储层物性对油水同产区厚度、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孔隙结构差造成储层油水分异不明显、油水置换不完全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②储层低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导致油水同产厚度较大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次要原因;③由于八道湾组并没有形成区域性的、连续的隔夹层,因此,隔夹层对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将为八道湾组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加快探勘开发进程。
    • 单祥; 郭华军; 陈希光; 窦洋
    • 摘要: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莫北—莫索湾凸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致密储集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八道湾组储集层致密化机理.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集层具有低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含量和高塑性岩屑含量的特征,经历了强压实作用、弱胶结作用和普遍的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强是八道湾组储集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因素,而八道湾组煤系酸性成岩流体造成的强流体压实效应,以及高塑性岩屑含量造成的强静岩压实效应是导致八道湾组强压实作用的主要原因;中粗砂岩—粗砂岩塑性岩屑含量低,虽然流体压实效应较强,但静岩压实效应弱,储集层物性好,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 刘文锋; 张小栓; 杨远峰; 王晓萍; 艾力曼; 孙德强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厚层砂砾岩具备形成大面积低饱和油藏的条件,勘探潜力大;储层有煤、泥岩各层,纵横向非均质性越强越容易形成低饱和油藏.隔夹层的存在,导致油水分异不充分,纵向上多套泥岩、煤层、致密砂岩均能形成隔夹层,将大套储层分割成多个独立油水单元,各单元幅度低、油水分异不充分,是形成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主要原因之一.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低饱和油藏发育于侏罗系八道湾煤层之上的砂砾岩储层,其低饱和油藏的地质特征有别于国内其它地区,研究其油藏地质特征对国内同类油藏有很好借鉴作用.
    • 宁树正; 黄少青; 杜芳鹏; 张莉; 张建强; 朱士飞
    • 摘要: 新疆淖毛湖煤田A4煤层具有优质的直接液化特性,以淖毛湖煤田A4煤层为对象开展直接液化用煤研究,对优质直接液化用煤质量特征和成因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样品采集于淖毛湖煤田白石湖露天矿,测试结果显示淖毛湖煤田A4煤层煤中各样品的氢碳原子平均值达0.94,挥发分产率平均达49.2%,直接液化的活性组分(镜质组+壳质组)含量高达97.7%,而A4煤层灰分平均5.2%,灰分极低,且灰分中对直接加氢液化有不良影响的SiO2和Al2O3质量分数较低,对液化有催化作用的Fe2 O3质量分数较高.所以淖毛湖煤田煤岩煤质“三高一低”(高氢碳原子比、高挥发分及高活性组分、低灰分)的特征为直接液化带来了有利条件.淖毛湖煤样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平均值为0.42%,处在直接液化的最佳煤化阶段.煤相研究结果表明,淖毛湖煤田A4煤层形成的早侏罗世八道湾组沉积所处的泥炭沼泽环境为富钙环境,保证了泥炭堆积早期的腐殖化作用和生物化学凝胶化作用,地层层序属于水进序列,能够很好的在泥炭堆积后迅速被上覆沉积物所覆盖,保证了泥炭处在缺氧的还原环境,使得凝胶化作用充分进行;同时,煤层上覆、下伏地层均隔水性良好,保证了煤岩组分的演化过程不易受到来自顶底板的富氧水的影响,上述因素,形成淖毛湖煤田煤超高的直接液化活性组分(镜质组+壳质组)的重要因素,为优质直接液化用煤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 黄广文; 潘家永; 黄广楠; 夏菲; 吴德海; 钟福军
    • 摘要: 在详细观察描述含砾砂岩宏观特征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和LA-ICP-MS对蒙其古尔地区八道湾组出露的含砾砂岩开展碎屑骨架组分及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初步解析岩石学、年代学及物源特征等信息.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多具良好的振荡韵律环带,Th/U值大于0.1,为岩浆成因锆石;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289±4)Ma,可限定八道湾组砂岩沉积下限为早二叠世;初步将碎屑锆石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1588~807 Ma、603~410 Ma、350~289 Ma,该年龄区间与已知构造-岩浆事件时间(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海西期)基本对应,表明研究区构造岩浆活动与中国大地构造运动基本一致.据QFL与QmFLt图解,结合构造背景及盆地演化过程,认为八道湾组砂岩物源经历了由相对稳定的石英再旋回造山带区向过渡再旋回造山带,再向岩屑再旋回造山带区演变的过程.碎屑物源可能主要来源于南部乌孙山、那拉提山出露的石炭—奥陶纪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
    • 曹天儒; 姚宗全;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 杨凡凡
    • 摘要: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野外露头追踪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露头直观性识别厘定了中下侏罗统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界面.通过对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沉积相特征进行解剖,识别出研究区共发育9种岩相和5种典型砾石质辫状河岩相序列组合,并判断出古气候经历了干旱向温带潮湿气候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依据典型岩相标志分析,在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沉积中划分出辫状河道和河漫滩两种沉积相,进一步识别出河床滞留、心滩、泛滥平原、河漫沼泽和河漫湖泊等沉积微相,最终建立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的沉积序列,探讨了基准面不断上升的砾石质辫状河沉积体系模式.该研究成果可为准噶尔盆地勘探目标的优选提供地质依据,也可为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 承宁; 郭旭洋; 魏璞; 黄雷; 王亮
    • 摘要: 昌吉油田吉7井区八道湾组油藏开发过程中直井水力压裂的储集层改造效果有限,产能受到限制,需要开展水平井多级压裂.针对吉7井区八道湾组的地质力学特征,采用扩展有限元法编制了非平面人工裂缝扩展模型,模型考虑了多簇裂缝同时扩展时的缝间干扰和分段压裂时邻近段的段间干扰,表征了吉7井区八道湾组水平井非平面裂缝扩展特征.结果显示,段内缝间干扰会抑制中间簇裂缝半长,使得外侧裂缝的缝宽更大、裂缝半长更长;缝间干扰和簇间干扰使得裂缝扩展呈现非平面特征,在几何形态上具有一定曲率.通过与压裂施工数据和微地震监测数据对比,认为裂缝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数据拟合程度较好,模型在目标区域的应用效果较好.在吉7井区八道湾组开展水平井多级压裂实验,单井日产油量达到了同井区直井的7.8倍,取得明显成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