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缝洞型油藏

缝洞型油藏

缝洞型油藏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64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水利工程、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9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966540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等;缝洞型油藏的相关文献由1188位作者贡献,包括康志江、刘中春、李小波等。

缝洞型油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9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66540 占比:99.96%

总计:966955篇

缝洞型油藏—发文趋势图

缝洞型油藏

-研究学者

  • 康志江
  • 刘中春
  • 李小波
  • 何龙
  • 焦保雷
  • 郑松青
  • 侯吉瑞
  • 张允
  • 杨敏
  • 王建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燊; 乔江美; 李同春
    • 摘要: 溶洞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主要的储集空间,开采缝洞型油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水力压裂产生裂缝沟通井眼和溶洞。基于TOUGH-AiFrac耦合求解器,分别研究了不同注水压力和溶洞内压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注水压力的增加,水力裂缝受地应力的影响逐渐减弱,更加倾向于沿着初始方向起裂并扩展。当注水压力大于1.6倍水平最大主应力时,裂缝起裂方向变化幅度明显减小,起裂方向趋于稳定;注水压力大于2.4倍水平最大主应力时,裂缝扩展形态趋于稳定。溶洞内压越大,溶洞对水力裂缝的作用越强,内部压力达到2倍水平最大主应力的溶洞对水力裂缝存在吸引作用,且其吸引作用随着溶洞内压的增加而增强,随着注水压力的增加而减弱。研究成果对于根据储层地质条件优化压裂作业参数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侯献海
    • 摘要: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以缝洞为主要储渗空间,缝洞体空间发育孤立,连通性较差,单井井控缝洞规模有限。针对常规注水、注气、酸压无法实现远井缝洞体储量高效采出,导致单井采收率较低的问题,开展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水研究。通过现场实测高压注水摩阻,计算地层裂缝闭合压力、延伸压力和破裂压力,证明高压注水压力可以达到地层延伸压力,激活天然裂缝,突破孤立缝洞体屏障,提高远井缝洞体储量动用。现场试验表明,在定容型碳酸盐岩缝洞型单井实施高压注水可以有效提高单井产量和储量。
    • 张慧; 鞠斌山; 刘中春; 宋传真; 朱桂良
    • 摘要: 为了动用塔河油田奥陶系中下部剩余油,文中探索了氮气辅助重力驱技术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建立了缝洞型油藏中启动最小裂缝尺度的计算公式。当裂缝宽度达到1.0 mm以上时,其沟通的盲端剩余油可被动用;当裂缝宽度达到0.2 mm以上时,其沟通的溶洞剩余油可被动用。制作了缝洞体二维可视化剖面模型,研究氮气辅助重力驱技术在缝洞型油藏中的力学机制,提出驱动准数的概念,定量表征气驱垂向重力分异力与水平驱替力的比值,明确了缝洞型油藏氮气辅助重力驱发挥作用的生产界限为驱动准数大于0.05。实施氮气辅助重力驱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井组含水率从71.7%下降到39.7%,累计增油3100 t。文中论证了氮气辅助重力驱技术在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应用的可行性,为改善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效果提出了技术方向。
    • 付美龙; 王燕平; 徐传奇
    • 摘要: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出水规律极为复杂、难以用常规方法研究探索的难题,提出了“类活塞”概念,引入“类活塞系数”分析推导了油井见水前后的采收率计算公式,阐述了油井见水前的整体预测法和分布预测法以及油井见水后的单、双孔隙渗流特点,研究了注入速度、裂缝储层非均质性极差、原油黏度、原始含油饱和度和溶洞倾角对裂缝型、缝洞型、溶洞型3种储集体出水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裂缝储集体中,类活塞系数主要随注入速度增大而减小,极差越大类活塞系数越大;在多向连通缝洞储集体中,相同注入速度下,水驱低黏油时的类活塞系数较水驱高黏油时的高,原始含油饱和度为30%时类活塞系数最高;在致密填充溶洞储集体中,当倾角为0、45、90°时,类活塞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98、0.92、0.97,当注水速度为0.1mL/min时所对应的类活塞系数最大,注水速度为1mL/min时对应的类活塞系数最低。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类活塞”理论可一定程度上用以定性、定量地判断注入水流向问题,整体预测法所得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更相符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分步预测法的误差和波动较大但具有较好的局部准确性,故在实际中结合应用。该研究对研究缝洞型油藏不同的储集体出水规律、采收率预测、储集体类型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王志兴; 侯吉瑞; 杨宇昊; 朱桂良
    • 摘要: 为深入认识缝洞型油藏注CO_(2)、N_(2)启动缝洞体内部填充介质中剩余油的作用机理,采用压力衰竭实验方法,测量气体扩散系数和溶解度,研究含水饱和度对2种注入气的扩散压力、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分析真实油藏条件下填充介质含水饱和度对CO_(2)和N_(2)溶解扩散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填充介质内部含水饱和度由束缚水条件增至完全饱和,CO_(2)和N_(2)的压力降幅分别为41.62%、43.22%,溶解度降幅分别为40.16%、42.50%,扩散系数均降低一个数量级;填充介质中地层水的存在降低了注入气的溶解和扩散传质能力,地层流体物性和地层流体与多孔介质间的差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为缝洞型油藏高含水阶段的剩余油注气开发以及相关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 巫波; 杨文东; 姜应兵; 张晓
    • 摘要: 在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动态储量评价中,由于缝洞储层介质类型多样、尺度不一、分布复杂、非均质性较强,无法准确确定储层综合压缩系数,缝洞型油藏动态储量评价结果可靠性差。基于油井注水替油资料,对油井储层在弹性驱阶段和注水替油后替油阶段建立相应的物质平衡方程,建立2个阶段弹性产率公式,联立方程组求解储层动态储量和综合压缩系数,对比多轮次计算结果的稳定性来验证其可靠性。其中验证后的储层综合压缩系数可用于所在缝洞油藏的动态储量计算,相较常规的可靠性较差的经验取值方法,该方法可提高缝洞油藏动态储量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 付亚飞; 李璐; 侯献海; 赵洋; 李柏颉
    • 摘要: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主要储渗空间为碳酸盐岩的岩溶缝—洞复合体,孔洞和裂缝分布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在储集空间上呈不连续、高度离散状态。离散分布的溶洞储集体使得部分油井在生产和注水过程中表现出多套储集体参与流动的特征。对此采取高压注水开发方式,通过增大注水压力和注水量开启天然裂缝,以更好地沟通远端储集体,扩大注水替油的波及范围。针对高压注水关键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分析各因素对高压注水效果影响,总结有利模式,指导高压注水扩容潜力分析,制定相应标准。
    • 李勇; 邓晓娟; 宁超众; 王琦; 崔仕提; 张琪; 万效国
    • 摘要: 针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孔洞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依靠静态地震资料的一次雕刻结果不确定性大、提升有效储集体定量雕刻精度难的问题,在一次静态雕刻基础上,充分考虑雕刻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关键影响因素,动静结合,提出缝洞“二次定量雕刻”技术。该技术结合试井分析、产量不稳定分析、动态储量分析、动态连通性评价等动态分析与研究手段,将动态分析的储集层认识作为统计参数约束地震波阻抗反演、完善波阻抗与孔隙度关系模型,确定缝洞体形态,计算动态储量,进而优选更为准确的缝洞模型,并在二次雕刻结果的基础上动态反推油水界面。本技术可大大降低缝洞体静态一次雕刻的不确定性,提高雕刻结果的精度,并在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 张文昌; 陈永浩; 耿安然; 查文舒; 杜鑫
    • 摘要: 文章建立一个适用于解释含大尺度溶洞的缝洞型油藏试井模型。首先推导出包含大尺度溶洞情况下井筒与溶洞压力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内部控制方程,然后将外地层简化为双重介质,引入渗流方程作为外部控制方程,再将内、外部控制方程相结合,给定边界条件,采用Laplace变换求解出井底压力解;根据井底压力解画出典型曲线,将流体在该类油藏中的流动分为5个流动段;对各个影响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参数反演得到大溶洞高度、半径、体积参数。以1口实例井为例,展示该文模型的具体应用,得到的参数与实际地质数据较为符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 何成江; 姜应兵; 文欢; 李翔
    • 摘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主要储油空间是溶洞,多轮次开发过程中溶洞的储量品质与规模不断下降,单井动用单洞的开发方式效益风险逐年增大。为此,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研发了同时动用多套缝洞体的“一井多控”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该技术主要基于缝洞分级刻画描述技术,分级标定复杂缝洞体内部基岩与有效缝洞体的边界;针对缝洞型油藏缝洞空间展布存在的差异性,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多种“串联”井眼轨道,尽可能贴近有效缝洞边界;研发适合缝洞型储层的分段改造一次动用完井技术,实现一个井眼沟通动用多个缝洞体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单井产能和单井开发效益。“一井多控”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在塔河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过程中对缝洞刻画、井眼轨道设计及完井技术不断迭代优化提升,支撑了“一井多控”评价井储量动用规模与产能的不断提升,储量动用规模达到直井动用储量规模的1.5倍以上,油井日产油能力提高10%以上。“一井多控”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发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