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力学机制

力学机制

力学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40182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5年度中国公路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年会暨互联网+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等;力学机制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侯贵廷、尹尚先、张庆莲等。

力学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0182 占比:99.50%

总计:40384篇

力学机制—发文趋势图

力学机制

-研究学者

  • 侯贵廷
  • 尹尚先
  • 张庆莲
  • 张磊
  • 潘校华
  • 虎维岳
  • 陈丽华
  • 万伦坤
  • 任禾
  • 何登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寇天司; 潘立友; 陈理强
    • 摘要: 冲击地压是煤矿较为严重的动力灾害之一,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灾害越来越严重。针对重大冲击地压灾害显现特征,结合近年来冲击地压研究现状和工程实践,从通过人为实施工程达到控制重大冲击灾害角度,提出了工程缺陷体的概念并进行了分类;分析了高均质度、完整冲击煤体的变形破坏力学特征、能量释放模式,对比分析了完整煤体、含裂隙煤体、含工程缺陷煤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形态,分析了不同力学性质煤体的能量积聚、耗散及释放模式;从煤体弹性能指数、冲击能指数角度分析了冲击性煤体与含有工程缺陷煤体冲击倾向性的力学特性;通过建立工程缺陷体煤体的冲击倾向性计算公式,找到了工程缺陷体改变煤体冲击倾向性的力学机制,揭示了工程缺陷体防控重大冲击地压的机理。研究与实践表明:工程缺陷体通过对煤体的固有冲击倾向性属性的改性,改变了采场应力分布特征、煤体内冲击能量的演化规律,工程缺陷体能在煤层开采的过程中有效耗散煤体内的冲击弹性能,避免发生破坏性冲击地压。结合具体工作面地质开采条件,给出了工程缺陷体的时空布置方案,阐述了工程缺陷体防控冲击地压的技术方法,并进行了防控效果检验,实现了冲击煤层的安全开采。
    • 孙敬; 舒德志; 刘德华
    • 摘要: 针对页岩气水平井压后压裂液返排率极低等现象,根据分子热力学和表面物理化学理论,从微观角度分别计算压裂液赋存于页岩储层孔隙中时气液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依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压裂液在页岩储层中的赋存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压裂液赋存于无机质孔隙中时,水分子受到壁面分子的范德华力及氢键力共同作用,水分子与无机质壁面分子的总作用力最大,水分子吸附在壁面难以返排;压裂液赋存于有机质孔隙中,水分子与有机质孔隙壁面分子的总作用力小于甲烷分子与无机质壁面分子的总作用力,压裂液易于返排,而当水分子与含孤立电子对的氧原子结合时难以移动。同时,构建了基于滑移现象的压裂液的返排量计算模型:有机质孔隙中压裂液返排存在正滑移,无机质孔隙中压裂液返排存在负滑移;在相同条件下无机质孔隙中的压裂液返排量远小于有机质孔隙,孔隙半径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
    • 张慧; 鞠斌山; 刘中春; 宋传真; 朱桂良
    • 摘要: 为了动用塔河油田奥陶系中下部剩余油,文中探索了氮气辅助重力驱技术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建立了缝洞型油藏中启动最小裂缝尺度的计算公式。当裂缝宽度达到1.0 mm以上时,其沟通的盲端剩余油可被动用;当裂缝宽度达到0.2 mm以上时,其沟通的溶洞剩余油可被动用。制作了缝洞体二维可视化剖面模型,研究氮气辅助重力驱技术在缝洞型油藏中的力学机制,提出驱动准数的概念,定量表征气驱垂向重力分异力与水平驱替力的比值,明确了缝洞型油藏氮气辅助重力驱发挥作用的生产界限为驱动准数大于0.05。实施氮气辅助重力驱现场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井组含水率从71.7%下降到39.7%,累计增油3100 t。文中论证了氮气辅助重力驱技术在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应用的可行性,为改善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效果提出了技术方向。
    • 蔡志华; 贺葳; 汪剑辉; 王幸; 张磊
    • 摘要: 爆炸波致颅脑损伤是新战争模式下单兵的主要致伤形式,特别是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和爆炸安全事故中,越来越多的平民遭受着这种创伤的痛苦。迄今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爆炸波致颅脑损伤的研究,但其致伤机制、损伤阈值、防护技术和损伤评估技术等尚未完全阐明。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结合团队多年来在武器毁伤与防护领域的研究工作,对爆炸波的产生、造成的颅脑损伤类型及其病理特征、研究方法、致伤机制、损伤阈值和防护方法等6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研究现状和热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 林奕贯; 潘旭; 郑哲
    • 摘要: 目的:通过力学手段对硬地(测力台)、沙地、体操垫、平衡垫四种训练中常见的地面跳深进行对比,探析在不同材质地面进行跳深下肢发力与受力的差异。方法:招募体育学院25名男性受试者,实验采用50cm高度跳深,每种地面都重复3次,每次间歇时间30秒,每种地面跳深间隔3分钟。结果:四种材质地面跳深缓冲阶段Fx与Fz具有显著差异(P<0.05),Fy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测力台跳深在触地瞬间Fz、Fy值急剧上升,体操垫、平衡垫以及沙地跳深力变化较为平缓。四种材质地面跳深缓冲阶段髋、膝关节角度变化量、膝关节角速度峰值、着地时间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测力台跳深,较为柔软材质地面虽增加了缓冲阶段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减小了膝关节屈曲角度,但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着地瞬间Fy与Fx。平衡垫、体操垫与沙地都有助于降低跳深运动潜在的非接触性损伤风险,其中沙地的效果最佳;平衡垫与体操垫跳深的踏跳流畅性较高,对硬地有较大的替代作用。
    • 刘立宏; 赵晓勇
    • 摘要: 针对浅埋大跨小净距隧道施工步骤复杂,施工进度慢的问题,提出采用微桩锁脚台阶法进行浅埋大跨小净距隧道施工。分析了微桩锁脚台阶法力学作用机制,微桩模型可较好地进行台阶强锁脚,有效地发挥锁脚的支撑潜力,扩大台阶法的应用范围,结合龙池东路隧道对比分析了CD法和“微桩锁脚台阶法”的应用效果,表明微桩锁脚台阶法可达到等同于CD法的施工效果,采用理论分析和工程现场监控量测进一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微桩锁脚台阶法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结果可为浅埋大跨小净距隧道施工提供新思路。
    • 常成; 罗纲
    • 摘要: 在斑岩成矿系统中,岩浆侵入体顶部广泛发育了破裂系统.这些破裂既是导矿流体通道,也是多种矿体赋存的重要空间,即成矿空间或容矿空间.然而,该破裂系统形成的力学机制与原因还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开发了一个概念性的热-孔隙流体-应力应变耦合(thermal-hydraulic-mechanical coupled)的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并模拟了斑岩成矿系统的温度、应力、应变、孔隙流体压力的演化及岩浆侵入体周围的破裂形成过程.模型结果显示柱状高温岩浆侵入围岩的热作用导致了围岩中三个有效主应力的变化,但它们增加或减小的幅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差应力或偏应力在侵入岩体顶部及其与围岩接触带的集中.对于具有较高渗透率顶层的斑岩成矿系统,这种在侵入岩体周边的差应力或偏应力集中,最终导致了侵入岩体顶部脉状破裂系统的发育以及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中破裂的发育;而孔隙流体压力对侵入岩体顶部脉状破裂系统的形成与演化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最后,本文将这个概念性模型应用到青藏甲玛斑岩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模拟了甲玛斑岩矿床顶部破裂系统的形成与发育,模型结果与甲玛矿床的斑岩及角岩矿体的容矿破裂分布一致.本研究为斑岩成矿系统中破裂的产生及其导矿构造、容矿空间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力学解释,也对矿产的勘探与开发有着科学指导意义.
    • 牛鹏尧; 庄建琦; 贾珂程; 赵勇; 贾艳军; 王世宝
    • 摘要: 黄土堆积松散、湿陷性强且极易被侵蚀的特性导致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在黄土高原频发。为了缓解当今黄土地区土壤侵蚀,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利用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对甘肃董志塬重塑黄土进行固化改良。通过室内崩解试验、渗透试验、水流冲蚀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等手段分析了不同配比下固化黄土的特性差异。结果显示,在经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固化后,土体抗剪切破坏和水稳性能随着配比的提高而增大。当土体经聚丙烯酸钠混合剂浓度为3.5%的试剂固化后,固化效果趋于最佳,相比未加固土抗崩解和抗冲蚀性能均大幅提高,7次干湿循环后崩解率仅为1.15%,土体剪切破坏时的主应力差在100kPa、200kPa、300kPa围压下分别提高25.29%、28.23%、22.48%,渗透系数降低217.41倍。结合三轴试验数据、粒径级配和场发射扫描电镜从微观结构进行现象和机理解释,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可将土粒包裹黏接,使土体中细小颗粒团聚在一起,从而改变土体粒径级配,促使土体黏聚力及内摩擦角增大,增强土体抗剪切性能,提高土体水稳性。聚丙烯酸钠混合剂对黄土的固化改良效果良好,将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防灾减灾提供新方法。
    • 何登发; 包洪平; 高山林; 李涤
    • 摘要: 构造-沉积分异是地球表层的常见地质现象,发生于沉积盆地、造山带与克拉通等岩石圈构造单元,表现为岩石圈的深、中、浅层始终发生着沉积物、流体、能量与力的交换与分异过程。文中从物质组成、时空分布与力学机制等方面阐述构造-沉积分异的基本特征,并以中国沉积盆地为例进行分析。作者首先将构造-沉积分异定义为“由构造应力、热力、重力、地幔动力等因素引起地表地形差异,从而导致沉积物源、搬运体系与沉积作用变化的过程”;认为构造-沉积分异发生在不同尺度的洋-陆系统、盆-山系统、隆-坳系统、凸-凹系统与高-低地貌系统,受基底结构、强度与活动性的明显控制,构造应力、重力、热力、地幔动力等控制了该分异机制;强调随时间演变出现构造-沉积分异演化旋回,表现为伸展期裂陷向聚敛期隆坳转变,碳酸盐岩分异台地向统一台地转变。上述控制因素与机制在时空上可以发生复合,导致多类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出现。研究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可以为重建地球历史、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和改善人类宜居环境做出贡献。
    • 郝庆军
    • 摘要: 岩体内的弹性应变能显著提升且超出岩石破坏消耗的能量时会发生岩爆,此现象通常见于硬脆性岩体中,由于多余能量的存在,会迫使岩石发生爆裂以及不同距离的弹射,部分岩块向周边崩出,严重威胁到人员的安全,因此加强控制至关重要。鉴于此,以卡姆奇克隧道工程为例,首先探明岩爆的力学机制,再对主动防控技术加以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