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溶洞穴

岩溶洞穴

岩溶洞穴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9篇,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学、旅游经济、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3355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风景名胜、旅游、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暨中国旅游洞穴联盟第三次理事大会、全国第二十届洞穴学术会议、安徽省2014年青年地质学术讨论会等;岩溶洞穴的相关文献由54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伟海、张远海、邓亚东等。

岩溶洞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4.81%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1.34%

专利文献>

论文:3355 占比:93.85%

总计:3575篇

岩溶洞穴—发文趋势图

岩溶洞穴

-研究学者

  • 陈伟海
  • 张远海
  • 邓亚东
  • 张美良
  • 李坡
  • 贺秋芳
  • 刘子琦
  • 吕现福
  • 吕金波
  • 周忠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亮星; 周忠发; 丁圣君; 董慧; 范宝祥; 安丹; 汤云涛
    • 摘要: CO_(2)作为岩溶作用的驱动力,在岩溶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岩溶区特有的地上地下二元结构表明,洞穴系统作为地下空间的窗口,对其CO_(2)及δ^(13)C_(CO_(2))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对贵州绥阳麻黄洞上覆土壤空气CO_(2)、洞穴内部和外部大气参数以及CO_(2)浓度和δ^(13)C_(CO_(2))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①麻黄洞洞穴空气和上覆土壤空气CO_(2)与δ^(13)C_(CO_(2))均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表现出雨季CO_(2)浓度高、δ^(13)C_(CO_(2))偏轻,旱季CO_(2)浓度低、δ^(13)C_(CO_(2))偏重的特征。②土壤CO_(2)是内源性CO_(2)以及大气CO_(2)经平流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温度、湿度双向调控下土壤微生物作用存在差异进而导致CO_(2)浓度和δ^(13)C_(CO_(2))存在时空差异,洞穴CO_(2)浓度和δ^(13)C_(CO_(2))主要受上覆土壤CO_(2)及其通风效应的影响。③麻黄洞CO_(2)主要来源于上覆土壤CO_(2)以及外部大气,在通风干预下洞穴内部产生稀释效应或者集聚效应。探究土-气CO_(2)和δ^(13)C_(CO_(2))变化特征,探明洞穴CO_(2)来源,不仅有利于了解洞穴系统碳循环机制,而且对全球碳循环中“遗漏碳汇”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 黄德; 夏永华; 杨明龙; 龙丽娟
    • 摘要: 为了有效采集岩溶洞穴内部点云数据,克服单一数据采集手段获取岩溶洞穴内点云数据存在较多数据缺失的问题,通过地面架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仪、背包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岩溶洞穴内的多源点云数据,并采用改进的ICP算法对多源点云数据进行融合。结果表明,采用多种数据采集手段能有效采集岩溶洞穴内的三维点云数据,弥补单一数据采集手段造成的数据缺失,得到较为完整的点云数据。采用改进的ICP算法,可以得到较好的数据融合效果。
    • 张长建; 吕艳萍; 文欢; 王震; 马海陇
    • 摘要: 为了认识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上奥陶统覆盖区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岩溶作用对岩溶洞穴发育的控制机理,选择不同方法精细刻画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水文地貌及地下岩溶洞穴系统。结果表明:岩溶台地以溶丘洼地为主,地表水系表现为树枝状,暗河洞穴体系发育,形成“开放型”暗河岩溶系统;岩溶斜坡以丘丛沟谷为主,强烈的垂向侵蚀作用发育深切沟谷,形成“下降型”埋藏断控岩溶系统;台缘南部岩溶盆地地势平缓,地表径流不发育,垂向侵蚀作用弱,以水平溶蚀为主,形成“上升型”埋藏断控岩溶系统。综合水文地貌发育特征,建立塔河油田西部斜坡区良里塔格组覆盖区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特殊水文地貌控制下的岩溶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滚动开发实践提供地质依据。
    • 张长建; 吕艳萍; 张振哲
    • 摘要: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西部斜坡深切曲流峡谷区中下奥陶统的古岩溶发育条件和洞穴发育特征,基于地震及钻井资料,利用层拉平法、构造趋势面、振幅异常等方法,还原了古水文地貌条件和古岩溶水系统,划分了深切曲流峡谷区岩溶洞穴类型,构建了深切曲流峡谷背景下岩溶洞穴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海西早期古岩溶作用,古地貌总体东高西低,岩溶地貌单元以峡谷、溶丘和洼地为主,地表主干水系深切曲流为研究区最低的岩溶水排泄基准,地下、地表分支水系由南北平台区向中心主干汇流;(2)深切曲流峡谷区地下河洞穴识别了暗河型、伏流型、穿洞型、顺河潜流型、渗流入流型等5种类型,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以下0~90 m,穿洞型、顺河潜流型溶洞易被泥质充填;(3)深切曲流峡谷、岩溶残丘和断裂联合控制了古岩溶洞穴的发育,形成了塔河岩溶盆地海西早期深切曲流峡谷区中心汇流型岩溶洞穴模式。
    • 温放(文/摄影)
    • 摘要: 喀斯特地貌孕育出中国最丰富多样的苦苣苔科植物。苦苣苔科是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巨大植物门类,共有超过3500种,中国已发现的苦苣苔科植物达到790种。在苦苣苔科植物中,有很多典型的穴居性类群,它们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岩溶洞穴中默默生长绽放了千万年。
    • 张华; 彭义荣; 赵莉; 王宇; 康晓波; 王波; 柴金龙
    • 摘要: “瓦拉亚窟”洞穴系统地处怒江峡谷,岩溶发育动力条件优越,在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约4 km2的狭小范围发育了垂向分布超过五、六百米,洞系总长达27 km以上,洞体巨大,岩溶发育演化地史形迹丰富,是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规模巨大的迷宫式溶洞系统。具有空间上分层、分支及形变复杂多样,溶蚀、沉淀、侵蚀、搬运、沉积形态和物质丰富多彩的景源特征,对“三江并流”区喜山运动以来的地质演化、岩溶作用与水文地质研究等皆有重要的价值。笔者根据前人探洞考察资料,结合新的区域地质、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调查等资料,以及现状考察了解获得的信息,以地质学、自然资源学和美学理论为指导,对“瓦拉亚窟”洞穴系统的形成条件、结构体系和景观、形成及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评价了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提出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 陈济宇; 陆祖军; 贺秋芳; 李强
    • 摘要: 以重庆雪玉洞和水鸣洞为例,在测试地球化学参数的基础上,在不同CO2浓度条件下利用4种分离培养基,富集培养不同类型(洞穴沉积物及洞壁)样品可培养细菌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水鸣洞可培养细菌丰度明显高于雪玉洞;(2)分离纯化得到的244株细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构成.Bacteroidetes只存在于高CO2浓度的雪玉洞,推测Bacteroidetes能耐受高CO2浓度;(3)CO2浓度是影响岩溶洞穴细菌丰度、群落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推测雪玉洞和水鸣洞的 δ13C-CO2值偏负可能是微生物与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 朱晓燕; 张美良
    •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岩溶洞穴旅游活动日益频繁,使得对洞穴环境的综合研究以及洞穴旅游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国内外岩溶洞穴旅游管理的现状,结合岩溶洞穴环境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岩溶洞穴环境因子,如温度、相对湿度、洞穴CO2浓度等,对岩溶景观的影响,探讨溶洞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景观保护与修复措施等问题;针对目前岩溶洞穴旅游开发的有限空间与无序客流的矛盾,提出了合理调控洞穴旅游客流量,增强洞穴旅游景观资源保护意识,从地学、旅游、环境以及健康等角度评估和开发洞穴,使旅游活动对环境因子的影响限制在可控范围,实现洞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蓝色; 落榜进士(摄影)
    • 摘要: 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岩溶洞穴,清澈的河湖飞瀑,构成靓丽的自然风景;古堡、古民居、古村落、古寺庙、古碑刻、古战场、古书院和革命纪念地等历史遗存构成深厚的人文风景。这个夏日,由郑州市出发,仅有140公里的晋城之旅,将是最欢畅的周末自驾路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