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黏剂
降黏剂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3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619286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精细石油化工、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2012年特殊类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中加重油和油砂技术交流会等;降黏剂的相关文献由8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颢、吴配月、杨欢等。
降黏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19286篇
占比:99.97%
总计:619493篇
降黏剂
-研究学者
- 李颢
- 吴配月
- 杨欢
- 程仲富
- 邓飞
- 颜学敏
- 马兆菲
- 叶仲斌
- 施雷庭
- 李兆敏
- 李宾飞
- 丁彬
- 朱珊珊
- 朱诗杰
- 罗健辉
- 李美蓉
- 秦冰
- 郭继香
- 于萍
- 全红平
- 庄法英
- 徐为明
- 江建林
- 王斌
- 陶磊
- 丁俐
- 付亚荣
- 刘义刚
- 刘泽
- 吴本芳
- 居振平
- 张健
- 张帆
- 张梨
- 张继国
- 张长桥
- 杨泽星
- 王晓东
- 王飞龙
- 田茂章
- 贺丽鹏
- 高敏
- 龙小柱
- 于会永
- 于兴业
- 于欣
- 于海洋
- 付云川
- 代华
- 何伶俐
-
-
王静;
张顺从;
李长岭;
舒佳;
钟德华;
卢福伟
-
-
摘要:
在基浆中分别添加不同类型的黏土,模拟地层土对钻井液黏度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的沥青降滤失剂模拟沥青对钻井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浆中分别添加5%有机土、15.5%沥青降滤失剂后基浆塑性黏度增加100%,动切力至少增加370%。在污染后的基浆中添加1%油酸酰胺型降黏剂后,可使混入黏土的基浆塑性黏度降低10%,动切力降低80%以上;添加15.5%沥青的基浆动切力降低73%以上,说明油酸酰胺可拆散劣质固相形成的网架结构。在南缘天安X井现场油基钻井液老浆(密度为2.25 g/cm^(3))中添加1%油酸酰胺型降黏剂,其塑性黏度降低15%,而动切力可降低30%以上。油酸酰胺降黏剂在油基钻井液老浆中主要作用是拆散劣质固相形成的网架结构,降黏规律与基浆中含有过量黏土和沥青污染物相关。高温高压流变测试结果表明,在205°C下油酸酰胺型降黏剂仍能使现场油基钻井液老浆的塑性黏度降低4.76%、屈服值降低8.70%,拆散现场浆中过量的网架结构,有效地改善了现场浆的流变性。
-
-
林辉;
孙君;
周文超;
付云川;
任树亮
-
-
摘要:
海上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原油黏度高、油藏压力高、油藏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稠油注蒸汽开采常添加化学剂以提高开采效果。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稠油注蒸汽开采常用化学剂—降黏剂、起泡剂、产气剂的驱油效果进行对比。其中,产气剂单独使用的驱油效果较好,同时可以起到提高驱替能量的作用;如果降黏剂、产气剂和发泡剂3种化学增效药剂按照一定比例复合,产生的复合作用更能提高采收率。
-
-
刘光东;
张超;
陈香;
刘西胤;
罗正宇;
李煜炜
-
-
摘要:
通过优化弹性体、树脂和降黏剂的种类及掺量,制备出超黏乳化沥青黏结材料,并与市售高黏改性乳化沥青和水性环氧沥青进行了力学性能对比。研究发现,将5%弹性体、1%树脂和3%的降黏剂作为改性沥青添加剂时,可制备出最佳的复合改性沥青,并在该基础上制备出超黏乳化沥青,其蒸发残留物软化点可达83°C,5°C延度达到15.7 cm,60°C布什旋转黏度达到12万Pa·s,且乳化沥青SHARP等级达到PG82-22,满足高黏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此外,超黏乳化沥青的附着力拉拔强度和复合拉拔强度均优于市售水性环氧沥青、高黏改性乳化沥青和乳化SBS改性沥青,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
李宾飞;
王凯;
赵洪涛;
冀延民;
韩宗元;
李兆敏;
李松岩
-
-
摘要:
通过室内试验对比研究水溶性降黏剂和油溶性降黏剂的在常规旋转黏度计测试条件下的降黏效果、岩心渗流条件下的流动特征以及微观渗流特征,分析油水比对其渗流特征的影响及其提高采收率机制。结果表明水溶性降黏剂作用下油水两相渗流阻力大幅度升高,油溶性降黏剂能够降低油水混合物的视黏度和渗流阻力,但降低幅度较低;含水率越高,水溶性降黏剂溶液与原油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造成的渗流阻力越大,油溶性降黏剂作用下油水混合物渗流特征与未添加降黏剂条件下渗流特征类似,其更适合应用于高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地层降黏;乳状液渗流是水溶性降黏剂与原油在地层中混合后主要的流动形式,水溶性降黏剂与原油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通过变形、叠加和堆积等形式堵塞喉道,增大渗流阻力,扩大波及范围和采收率。
-
-
张立权
-
-
摘要:
研制了一种以纳米硅为主剂的水基钻井液用稠油纳米降黏剂MLA,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纳米降黏剂MLA对水基钻井液的流变性能无影响,能有效降低稠油乳状液黏度,稠油含水率为20%时,75°C下降黏率高达60%以上,降黏效果较好,且能提高恩平岩芯的润湿性能。
-
-
于丹;
周明东;
赵凯强
-
-
摘要:
简述我国近十年来钻井液降黏剂的研究进展,主要描述水基钻井液降黏剂中改性天然化合物降黏剂、聚合物类降黏剂、有机膦类降黏剂的机理、结构和研究状况,油基钻井液降黏剂的降黏机理和研究现状,展望未来钻井液用降黏剂的发展趋势。
-
-
石宜清;
李文凯;
邵景干;
刘向杰
-
-
摘要:
为降低沥青路面的施工温度,减少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路面施工常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入降黏剂。本研究选用EC120、Sasobit两种降黏剂展开研究,通过黏度试验确定70#A级道路石油沥青中EC120的推荐掺量为3.5%,SBS改性沥青中EC120、Sasobit的推荐掺量均为3%,并将这两种降黏剂按推荐掺量分别对AC-13C、SMA-13混合料开展路用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入降黏剂后,两种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抗水损害及抗疲劳性能均得到显著改善,SMA-13混合料的低温抗开裂性能有小幅度降低,但仍能满足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要求。
-
-
刘欢;
何宏;
元福卿;
于群;
刘文正;
马骁锐;
陈丽君;
方吉超
-
-
摘要: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油流度比高和热采开发效益差等问题,构建了支化预交联凝胶颗粒(B-PPG)与降黏剂复合体系,评价了降黏剂及复合体系性能,并通过填砂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降黏剂驱、B-PPG驱和复合体系驱提高采收率能力。结果表明:在70°C条件下,降黏剂JN与稠油间的平衡界面张力为0.0112 mN/m;在油水体积比3∶7条件下,降黏剂与稠油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体系,且降黏率高达95.1%。相比单一降黏剂和B-PPG,复合体系黏度增加且乳化降黏性能增大。B-PPG驱采收率增值为12.7%,高于降黏剂的7.5%。相比降黏剂,复合体系具有更好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先注B-PPG后注降黏剂采收率增值最高为20.9%;B-PPG和降黏剂同时注入效果次之为16.2%;先注降黏剂后注B-PPG最低为9.6%。
-
-
王晨辉;
徐基鹏;
张厚君;
韩优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工业飞速发展,这就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加。非常规原油中的稠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储备能源,其合理高效的开采尤为重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稠油进行降黏处理对于提高稠油采收率及管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稠油降黏剂的开发也成为当前研究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稠油的致黏机理、各类降黏剂的合成方法及其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降黏剂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其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
-
孙萌萌;
吴信朋;
姜玉珊;
宋林花
-
-
摘要:
为了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其采收率,结合原油组分的特征,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3种单体分两步合成了新型油溶性原油降黏剂SMN。考察SMN对胜利高黏度原油的降黏效果,发现该原油降黏率最高可以达到68.5%。通过机理探究推测SMN中的苯环、羧基和酯基等极性较大的基团可以通过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进入到沥青质片层中,而分子中具有较大位阻的乙氧基能够阻止沥青质聚集,从而分散原油中的重组分,降低原油的黏度。
-
-
-
白艳丽;
王善堂;
蔡文斌
- 《国际稠(重)油勘探开发技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针对王152深层低渗稠油区块冷采产能低、热采注汽困难等问题,开展了王152稠油加入化学降赫剂后(5%、10%),在不同温度、不同渗透率岩芯管中的启动压力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稠油渗流呈现非线性,温度、渗透率对稠油渗流影响较大.温度低时,稠油渗流的启动压力较高;岩芯渗透率越低,启动压力越大;化学降黏剂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相同温度、渗透率条件下,加入降黏剂的浓度越高,降黏效果越好,相同注入速度下所需压力梯度越小.
-
-
张艳娟;
张向宇;
郭丽娜;
候力嘉;
于涛;
肖传敏;
赵晔;
滕倩
- 《国际稠(重)油勘探开发技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水溶性自扩散降黏剂可以将稠油分子拆分成小分子,不改变原油油品性质,使原油分散成小油滴游离水中,从而有效地使原油降黏,改善原油流动性.本文针对超稠油、普通稠油,应用该降黏剂,发挥降黏剂的自扩散降黏作用,使原油黏度大幅度下降,通过驱油性的评价,可知在含水98%以上转该降黏剂后,较水驱提高驱油效率10%以上,而且在水驱后含水越低时转注效果越好.该剂的应用为稠油水驱后进一步增产提供技术支持.
-
-
杨泽星;
王飞龙;
刘泽
- 《2017年度全国钻井液完井液技术交流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以苯乙烯(St)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在常压的条件下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的苯乙烯—马来酸酐聚合物(SMA),进一步磺化后得到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水基钻井液降黏剂磺化苯乙烯—马来酸酐(SSMA).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以及链转移剂用量对产物降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MA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在St与M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的条件下,聚合温度为65°C,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链转移剂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经磺化改性制得的SSMA降黏剂能显著钻井液的黏度.利用红外光谱仪、凝胶色谱仪和差热分析仪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可知所合成的聚合物结构与设计结构基本一致,相对分子质量低;通过热重分析曲线可知,在289°C左右失重保持在90%以上,聚合物热稳定性能良好.
-
-
陈安亮;
张现斌;
苏君;
马红;
魏尽然
- 《2017年度全国钻井液完井液技术交流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日益严格环境保护法规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水基钻井液中的分散性水基钻井液由于其易于维护,成本竞争优势大,越来越受到青睐,但其高温流变性调控是技术瓶颈.由于铬离子(尤其是六价铬)具有较高的环境毒性,含铬木质素磺酸盐降黏剂已禁止使用.本研究应用过渡金属离子配合物化学原理,结合水基钻井液降黏剂分子结构特征,合成了过渡金属锆离子与有机羧酸形成的配合物,评价了上述配合物对分散性水基钻井液降黏性能.研究结果发现,锆离子与有机羧酸A形成的配合物性能突出,合成降黏剂产品在水基膨润土钻井液中可抗温最高达200°C.
-
-
刘俊德
- 《第四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三元采出污水现场应用的连续流沉降-过滤、序批-过滤处理工艺,其处理后水质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含油、含悬浮物不大于20mg/L的污水回注指标.针对这一难题,开展降黏剂除配合现场处理工艺的技术思路开展三元采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一是室内实验确定降黏剂处理三元污水的可行性以及加药浓度;二是现场单独运行连续流沉降-过滤工艺污水处理效果评价;三是现场运行连续流沉降-过滤工艺配合降黏剂污水处理工艺效果评价.通过以上试验研究,总结给出经济有效的降黏剂配合沉降-过滤工艺处理三元采出污水应用技术.
-
-
杨泽星;
王飞龙;
刘泽;
崔小勃;
陈珍珍
- 《2016年度全国钻井液完井液技术交流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针对深井钻井液高温稠化的难题,选用耐高温烯烃为单体、链转移剂调节相对分子质量,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共聚物,并用氯磺酸对其进行磺化得降黏剂.利用红外光谱仪和差热分析仪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可知所合成的共聚物结构与设计结构基本一致,通过热重分析曲线可知,在300°C左右失重保持在82%,共聚物热稳定性能良好.对共聚物降黏性能进行评价,表明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抗高温(230°C)、降黏、抗盐伤害能力.
-
-
张帆;
马德胜;
田茂章;
张群;
王强;
罗文利
- 《中国石油第六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国内外低渗透高黏油藏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原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且地层温度较低导致蜡晶析出,造成原油黏度高,开发困难.目前低渗透高黏油藏以水驱开发为主,水驱采出程度仅为15%,急需有效开发技术.采用新型降黏剂提高原油流动性,是大幅度提高低渗高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本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黏弹降黏剂,性能优异.实验研究表明,此降黏剂的降黏效率可达80%以上,具有较强的剥离油膜能力,体系可达到油水超低界面张力(小于1.0×10-2mN/m);加入碱有利于提高降黏剂的降黏效果,明显改善体系的剥离油膜能力和界面性能.小相对分子质量黏弹降黏剂具有自适应能力,可以克服常规化学剂在低渗透油藏注入困难的问题.黏弹降黏剂在水溶液中可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具有较高的黏度;注入地层时随剪切速度的增加,三维网状结构破碎为单体分子,黏度下降,易于注入低渗透油藏;黏弹降黏剂溶液到达地层后,可再形成高黏度的三维网状结构,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此新型降黏剂性能优异,可以应用于国内外中低渗透高黏油藏提高采收率.
-
-
黄伟;
李英敏;
冯杰;
赵家乐
- 《2014年全国钻井液完井液技术交流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降黏剂的作用机理及分子结构设计,设计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油基钻井液降黏剂.室内评价表明,降黏剂C1、C2、C4的降黏效果相对较好.当降黏剂在基浆中的加量在1%~2.5%时,降黏率可达30%以上;并且保持了好的热稳定性.
-
-
高鹏;
朱学东;
田云霞;
贺慧;
于兴业
- 《第十九届环渤海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热力开采是传统的稠油开采方法,其技术核心是通过对油藏或井筒加热以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能,以达到提高油井产量的目的.河口厂稠油油藏主要是陈南薄层稠油油藏和沾18块底水稠油油藏,其具有单层厚度薄、高孔高渗、小层普遍具有边底水等特点,随着开发的进行,油井普遍出现含水上升快、周期时间短、套损井增多等特点,这使得热采工艺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而效果确是逐步降低,难以满足油田经济开发的需要.为实现当前低油价下稠油降本增效开发,自主研发了活性高分子降黏剂,并形成了稠油油藏新型储层降黏冷采技术,成功突破目前常规降黏冷采的技术瓶颈,现场应用证明该技术是集"储层—井筒—集输"降黏一体化的低成本高效益稠油开采技术,为以后的稠油低成本稠油冷采工艺积累了经验,可以实现稠油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