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稠油

超稠油

超稠油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8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97975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内蒙古石油化工、石化技术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中国石油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年会、第十六届五省(市、区)稠油开采技术研讨会等;超稠油的相关文献由2552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旭、李秀峦、杨立强等。

超稠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8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97975 占比:98.96%

总计:99000篇

超稠油—发文趋势图

超稠油

-研究学者

  • 蒋旭
  • 李秀峦
  • 杨立强
  • 黄强
  • 李兆敏
  • 张侃毅
  • 王红庄
  • 余五星
  • 孟强
  • 林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洪岩; 葛明曦; 张鸿
    • 摘要: 超稠油的黏度超过了蒸汽驱黏度界限,通常被认为不适合蒸汽驱开发,实际上超稠油蒸汽驱存在启动温度,当油藏温度超过启动温度后,蒸汽驱可以实施。针对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蒸汽驱技术界限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了蒸汽驱启动温度模型,并利用经济效益法建立了不同油价下经济极限产油量预测公式。研究表明:曙一区超稠油蒸汽驱的启动温度为80~100°C;在2248元/t油价下,最低产油量界限为2.5×10^(4)t,油层厚度下限为14~18 m。以先导试验为基础,确定了单井最大产液量和最低注汽量的界限,优化设计蒸汽驱采用井距为70 m的反九点井网。目前已在曙一区兴Ⅱ—Ⅴ油层组优化部署了436个蒸汽驱井组,预测转驱后采收率为62.1%。该研究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张甜甜
    • 摘要: 超稠油开发中,落实SAGD开发技术,对提升生产量和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使超稠油区块开发得以良好推进,应该加强落实SAGD开发技术。本文深入分析SAGD高效开发技术机理,并且阐述了辽河油田超稠油开发进程,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辽河油田超稠油SAGD高效开发技术的应用,促使SAGD开发技术得以良好落实,并推动其实现良好的创新进步,为接下来的超稠油区块开发作业提供有力支持。
    • 张国军
    • 摘要: 以辽河油田以特石管线运行工况为基础,实验室内研究超稠油流变特性及黏温特性,通过在超稠油中掺入柴油来降低超稠油黏度,验证混合黏度公式在特石超稠油中应用的准确性。建立超稠油长输管道优化运行数学模型,以柴油掺入量和输送温度为决策变量,利用混合离散变量组合法确定三种工况下最佳出站温度和掺稀比;通过掺柴油降黏的方式进行特石超稠油集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管输运行成本,对实际管线运行优化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 沈群
    • 摘要: 针对辽河油田杜229块兴隆台油藏实施的20个蒸汽驱井组,部分井组进入蒸汽驱开发后期,出现蒸汽突破现象严重、油层纵向动用不均、平面上受效程度不同导致井组生产效果变差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井组开发效果,利用数值模拟及动态监测手段精细描述蒸汽腔发育形态,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创新提出四项技术对策改善井组开发效果,一是引入SUBCOOL指导动态调控防止蒸汽突破;二是实施分层汽驱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三是实施热水驱提高层内动用程度;四是降低操作压力,提高蒸汽腔平面上的波及体积。通过上述方法的实施,井组综合递减率由18.4%降至2.4%,井组实现持续稳产,油汽比由0.15提高到0.20,提高开发效果,保证了杜229块油藏汽驱开发的经济性。该研究对改善同类油藏蒸汽驱开发效果及经济性提供了技术参考。
    • 张甜甜
    • 摘要: 在超稠油开发中,对技术的运用应进行不断改善,其中双水平井SAGD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双水平井SAGD生产的原理的介绍,明确SAGD配套工艺技术的难点,分析双水平井SAGD技术应用,提出技术应用要求,使双水平井SAGD技术的应用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以满足我国的超稠油开发需求,可使开发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石油资源开发的全面发展。
    • 唐晓东; 陈廷兵; 郭二鹏; 关文龙; 蒋有伟; 李晶晶
    • 摘要: 针对蒸汽吞吐、蒸汽驱的低渗透区超稠油流动阻力大、开采困难等问题,提出低渗透区超稠油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技术。采用反应釜法和物模实验法,筛选高效原位改质催化剂,研究催化剂的注入方式,并筛选5种催化剂及其改质条件。研究表明:以有机锌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0.1%、稠油含水率为50%时,超稠油具有较好的改质降黏效果;物模实验法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效果优于反应釜法,稠油含水率为50%、催化剂用量为0.1%、反应温度为240°C、填砂管回压为8~10 MPa和反应时间为24 h条件下,稠油黏度由145000 mPa·s降至54260 mPa·s,降黏率达62.58%;物模实验法改质油的密度和酸值下降,重组分(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少10.85%,300、500°C前馏分分别提高了6.75%、17.29%。在240°C、10 MPa条件下,采用自制生物质基调剖剂封堵优势渗流通道,将催化剂注入低渗填砂管后水驱,改质稠油黏度降至68450 mPa·s,降黏率达52.79%,流动阻力减少19.74%,采出率达到95.22%,稠油综合采出率由46.94%增至85.13%。该方法为超稠油蒸汽吞吐、蒸汽驱低渗透区域的稠油进行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借鉴。
    • 刘家林; 张宝龙; 侯向明; 胡军; 闫红星
    • 摘要: 以纳米铜和供氢剂为主要裂解剂,对辽河油田超稠油开展催化裂解改质降黏实验,在纳米铜质量分数为0.05%、供氢剂质量分数为0.1%、反应温度为180~270°C的条件下反应24 h,超稠油的黏度(50°C)从1.55×10^(5)mPa·s降为2 122~6 684 mPa·s,降黏率达到95.69%~98.63%。原油的族组分分析表明:裂解后原油的饱和烃、芳烃含量明显增加,胶质和沥青质显著降低。原油全烃谱图分析表明,原油的轻重比也大幅度增高,实现了超稠油原位改质降黏作用,改善了超稠油流动性,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 张甜甜
    • 摘要: 现代化建设目前正在进入高速期,无论是工业化生产还是人民群众生活,都正在朝着科学化、机械化方向发展,这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社会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给石油开采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的工艺技术在今天已经不再具有合理性,基于原有技术对开采工艺进行创新已成必然。本文就根据辽河油田实际开采经验,对双水平井SAGD循环预热工艺进行深入分析。
    • 赵帅; 蒲万芬; 冯天; 王文科; 李一波
    • 摘要: 针对辽河油田锦91区块超稠油火驱过程所形成的氧化炭和裂解炭的基本性质和火驱燃烧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开展超稠油低温氧化和裂解实验,并采用气相色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分析产出气组成、焦炭的微观形貌、元素含量和热重损失,并运用等转化率法(Friedman和OFW)求解焦炭燃烧活化能。结果表明:经历250°C低温氧化后,超稠油部分转化为氧化炭;经历400°C裂解后,超稠油转化为裂解炭和改质油。氧化炭中氧和硫元素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裂解炭。氧化炭表面呈粒度大小不一的焦炭微粒相互融并的微观形貌,且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炭的多孔结构愈发明显;裂解炭呈不规则的块状微观形貌,且随着温度升高,裂解炭表面出现很多凸起状颗粒。氧化炭的生成有助于建立燃烧前缘;裂解炭的燃烧活化能更低,有助于维持燃烧前缘稳定推进。该研究对超稠油火驱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初人庆; 武云; 郭丹; 张媛媛
    • 摘要: 风城超稠油属于低硫含酸的环烷基原油,依据风城超稠油的性质特点及加工难度,研究了风城超稠油原油蒸馏-延迟焦化工艺路线。结果表明:轻馏分可作为环烷基特种油原料,480~520°C馏分可经加氢脱氮处理后作为催化裂化原料,大于520°C馏分经延迟焦化处理可生产满足SH/T 0527—2019质量指标的1号低硫石油焦,为风城超稠油的加工利用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