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铜

纳米铜

纳米铜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6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化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286021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中国饲料、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钢管学术委员会七届一次年会 、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暨第十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纳米铜的相关文献由251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东宇、徐滨士、李伟等。

纳米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86021 占比:99.89%

总计:286341篇

纳米铜—发文趋势图

纳米铜

-研究学者

  • 赵东宇
  • 徐滨士
  • 李伟
  • 许一
  • 史佩京
  • 张治军
  • 刘谦
  • 孟昭
  • 于鹤龙
  • 殷恒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瑞明; 李瑾; 钟莲; 朱巧雅
    • 摘要: 以壳聚糖和CuCl2·2H2 O为原料,分别采用直接负载法和吸附法成功制备了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DR)和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刚果红(CR)染料为目标污染物,评价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及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直接负载法(C S/CuNPs)和吸附法(CS/CuNPs-X)制备的壳聚糖/纳米铜复合微球在CR染料浓度为10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0.05 g,供氢体浓度为0.05 mol/L的氢转移催化反应条件下,催化反应进行180和60 min时CR脱色率可分别达95.8% 和96.8%.CS/CuNPs-X比CS/CuNPs表现了更高的对CR氢转移催化反应的催化速率.两种催化剂催化还原CR染料的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连续循环使用10次后,CS/CuNPs和CS/CuNPs-X对CR的脱色率分别为93.9% 和89.4%,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 刘怡飞; 刘超林; 李助军; 苏峰华
    • 摘要: 采用水热吸附及热解还原制备六方氮化硼负载纳米铜复合润滑添加剂(Cu/h-BN),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A)以及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将纳米润滑添加剂分散到聚α-烯烃(PAO10)中,采用球盘摩擦试验考察其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典型的磨痕进行形貌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对沉积的润滑膜表面的化学成分和价态进行分析,探讨复合润滑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的润滑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六方氮化硼分散的油样,复合润滑添加剂Cu/h-BN中氮化硼在摩擦界面的层间滑移以及纳米铜粒子在磨痕界面的修复作用,使得PAO10基础油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分别降低了15.4%和29.7%。复合润滑添加剂Cu/h-BN中Cu和h-BN能发挥各自的结构优势,加速固体润滑膜的形成,从而实现优异的摩擦学性能。
    • 谭炳钰; 巩志伟; 王奕文; 倪兵
    • 摘要: 为探究纳米材料进入水环境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本文利用扫描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纳米银和纳米铜对纤毛虫绿草履虫(Paramecium bursaria)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1)两种纳米材料对细胞结构的损伤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损伤主要表现在绿草履虫细胞的表膜、线粒体以及细胞核等结构,且损伤程度随时间增加逐渐加重。(2)纳米铜对细胞超微结构造成的损伤程度比纳米银严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纳米材料均对纤毛虫具有生物毒性,推测其通过氧化应激导致细胞表面及内部结构损伤。
    • 刘家林; 张宝龙; 侯向明; 胡军; 闫红星
    • 摘要: 以纳米铜和供氢剂为主要裂解剂,对辽河油田超稠油开展催化裂解改质降黏实验,在纳米铜质量分数为0.05%、供氢剂质量分数为0.1%、反应温度为180~270°C的条件下反应24 h,超稠油的黏度(50°C)从1.55×10^(5)mPa·s降为2 122~6 684 mPa·s,降黏率达到95.69%~98.63%。原油的族组分分析表明:裂解后原油的饱和烃、芳烃含量明显增加,胶质和沥青质显著降低。原油全烃谱图分析表明,原油的轻重比也大幅度增高,实现了超稠油原位改质降黏作用,改善了超稠油流动性,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 吴雨衡; 黄祥富; 何生根; 梁佳勇; 陈文志; 王书玉; 李红梅
    • 摘要: 为探究新型杀菌剂纳米铜(Nano-copper,NC)处理对切花的保鲜效应,观测了不同浓度NC单独及其与3 g/L蔗糖的组合溶液瓶插处理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切花‘小桃红’瓶插期间的观赏品质、花径和水分关系等指标.与对照(以去离子水作为瓶插液)相比,2、5和10 mg/L NC单独处理对香石竹切花没有明显的保鲜效果,而2或5 mg/L NC+3 g/L蔗糖处理均可有效促进花朵开放和使花色艳丽,并明显延缓花瓣萎蔫和改善观赏品质.进一步研究表明,2或5 mg/L NC+3 g/L蔗糖处理可显著增加香石竹切花的花径变化率,促进花枝水分吸收和维持较高的鲜质量和水分平衡值.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NC加蔗糖组合溶液瓶插处理对香石竹切花‘小桃红’具有良好的保鲜作用.
    • 程名扬; 乔琴; 李群; 廖岚
    • 摘要: 目的 探讨载Cu-ZnO牙科饰面瓷的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机械性能,为研发新型牙科饰面瓷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通过球磨法将纳米Cu-ZnO按照质量百分比0 wt%、1 wt%、2 wt%、3 wt%、4 wt%、5 wt%、6wt%掺杂到用于修复体饰面瓷的IPS E.max Ceram瓷粉中,经高温烧结制备出直径20 mm、厚度2 mm的圆柱形试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Cu-ZnO及试件进行表征,观察其表面形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的抗菌效果进行定量研究。使用CCK-8法评价试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体外细胞毒性,并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细胞活死染色观察。将试件进行三点弯曲强度实验,检测改性后的IPS E.max Ceram饰面瓷的机械性能。结果 扫描电镜下可见块状样结构的Cu-ZnO嵌合于饰面瓷之中。当载纳米Cu-ZnO为1 wt%~4 wt%时试件的抗菌率分别对应为24.85%、67.94%、96.92%、99.99%,0 wt%组与其他浓度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08,P=0.001)。各组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共培养1、3 d后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8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培养24 h后L929细胞形态正常。试件弯曲强度随Cu-ZnO浓度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载3 wt%纳米Cu-ZnO试件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84.72±6.82)MPa,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3,P=0.702)。结论 掺杂3 wt%纳米Cu-ZnO的IPS E.max Ceram饰面瓷经750°C的高温烧结后,对E.coli的抗菌率大于96%,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84.728±6.82)MPa,且无明显细胞毒性。
    • 杨宏林; 项伟; 董淑秀
    • 摘要: 为制备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且质轻、柔软的复合材料,以涤纶织物为基材,采用浸轧法将纳米铜乳液和氧化石墨烯负载到织物中,并通过化学法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涤纶基纳米铜/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了纳米铜乳液粒径、质量分数及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米铜乳液平均粒径为93.7 nm、质量分数为20%,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8%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其最小反射损耗值为-38.06 dB;与普通涤纶织物相比,复合材料亲水性能提高,手感良好,断裂强力略有降低。
    • 方瑜; 李楠; 吕汪洋
    • 摘要: 通过原位还原法将纳米铜(Cu NPs)和纳米氧化锌(ZnO NPs)相结合,制备得到具有高抗菌活性的复合抗菌剂Cu-ZnO NPs,并通过离心-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得到Cu-ZnO/PAN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X射线二维衍射仪等对Cu-ZnO NPs和Cu-ZnO/PAN纤维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抑菌圈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自旋捕获技术对Cu-ZnO/PAN纤维的抗菌机理进行分析。表征测试表明:成功制备得到高抗菌活性的Cu-ZnO NPs和Cu-ZnO/PAN纤维。Cu-ZnO/PAN纤维的抗菌性能和耐水洗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纤维在黑暗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抗菌剂质量分数为5%或以上的抗菌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可达99%,且纤维洗涤50次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仍达到97%及以上,在抗菌领域具有发展潜力。
    • 张慧捷; 常越凡; 李宗儒; 薛永强
    • 摘要: 采用液相还原法,以氯化铜和葡萄糖为原料制备纳米铜,以十六胺为形貌控制剂来控制纳米铜的形貌为立方形,同时探讨了十六胺用量对于纳米铜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立方体纳米铜的制备条件为:反应液总体积250 mL,反应时间12 h,最佳HDA用量为17.5 mg/mL~17.6 mg/mL;制备所得的立方形纳米铜纯度高、无杂质,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立方体形貌的均一性有待进一步优化。
    • 王梁; 张雪峰; 赵世龙; 孟昭
    • 摘要: 采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TG-MS)和台架试验方法,研究了纳米铜颗粒对柴油机炭烟颗粒的燃烧催化作用.研究发现,纳米铜对炭烟颗粒燃烧具有优异的催化能力,其可使碳的完全氧化燃烧温度从580°C 降低到520°C.柴油机台架试验表明,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使颗粒物(PM)、CO和HC排放量分别减少了99.0%,81.3%,33.3%.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铜颗粒可促进碳化合物的完全燃烧,有效减少燃料中PM、CO和HC的排放,抑制并逐步消除发动机燃烧室中的积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