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磨
抗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20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25821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设备管理与维修、石油炼制与化工、钻井液与完井液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07年全国冶金燃气专业年会、中国石油润滑油科技情报站2007年会、2004年全国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研讨会等;抗磨的相关文献由3972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建强、姚俊兵、张海中等。
抗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5821篇
占比:99.85%
总计:226162篇
抗磨
-研究学者
- 胡建强
- 姚俊兵
- 张海中
- 李松强
- 赵红松
- 刘维民
- 任朋成
- 景海民
- 祁忠
- 郑会娜
- 谢凤
- 符寒光
- 胡祖尧
- 黄福川
- 孙世桦
- 李康春
- 段庆华
- 翟启杰
- 邓富康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建
- 杨士钊
- 王宇远
- 王树坦
- 朱圣宇
- 杨军
- 杨勇
- 杨田
- 段海涛
- 汪德发
- 王汝滨
- 王海军
- 王溪
- 程军
- 苏恒渤
- 詹胜鹏
- 贾丹
- 郭力
- 乔竹辉
- 于源
- 凃杰松
- 刘德明
- 吴启民
- 周银
- 孙奇春
- 张磊
- 徐新
- 朱明龙
- 王军
- 王士平
-
-
于源;
乔竹辉;
任海波;
刘维民
-
-
摘要:
近年来,高熵合金成为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高熵合金处于相图中心区域,具有广阔的合金成分空间和组织结构形成可能;成分和制备工艺的协同调控,能够获得更丰富的组织结构;非常规的化学结构有望突破传统抗磨、润滑合金的性能极限。本文讨论了耐磨高熵合金的分类,分析了化学活泼金属、软金属、难熔金属的添加对高熵合金抗磨、润滑性能的影响规律;总结了非金属元素和陶瓷相的添加对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综述了热处理和表面工程技术对高熵合金表面组织结构和摩擦磨损行为的作用;讨论了苛刻工况下抗磨润滑高熵合金的设计方法。对未来高熵合金在摩擦磨损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高熵合金在解决传统合金的瓶颈问题上具有巨大潜力,如在极端工况下实现稳定润滑抗磨、保证特定功能作用下实现抗磨。
-
-
罗意;
张少龙;
徐瑞峰;
安文杰;
薛卫国;
郑来昌;
汪利平
-
-
摘要:
合成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烷苯基苯三唑衍生物,测定了该化合物在基础油中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和防锈等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添加剂油溶性好,热稳定性高,当添加剂量达0.3%时,基本达到无锈标准;单独使用时其抗盐雾性较差,与咪唑啉等量复配后性能可提高4倍。此外该添加剂具有极压抗磨性能,是一种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
-
-
陈振涛;
王振菊
-
-
摘要:
机械结构设计主要是对既定功能的零部件进行材料、形状、尺寸、公差和布局等方面的确定,同时考虑加工工艺、强度、刚度、精度以及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机械结构设计的总体思路以及设计方法,然后对机械结构设计中常见的抗磨降噪措施进行分析,为促进机械结构设计水平的提升的提供参考。
-
-
邹洋;
张紫铜;
李小磊;
戴媛静
-
-
摘要:
目的制备一种非活性油溶性有机钼添加剂(SPFMo)以为满足汽油发动机润滑油低黏度化发展的需求。方法将SPFMo添加到0W–20润滑油中,利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详细分析了在不同温度、载荷条件下,自研减摩剂SPFMo、商用减摩剂Molyvan855和商用抗磨剂MOM201在0W–20中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3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摩擦副表面进行分析。结果SPFMo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并有效降低润滑油0W–20的摩擦因数及磨损率。摩擦过程中钼元素会发生富集,并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包含硫–钼–氧的复合减摩片层,实现减摩抗磨功能。SPFMo添加到0W–20中可以发挥良好摩擦学性能的使用温度区间和载荷区间分别为80~180°C和150~250 N(1559~1848 MPa)。0W–20+1%SPFMo与润滑油0W–20相比,在130°C、200 N下,摩擦因数降低13.28%,磨损率降低37.91%;在130°C、250 N下,摩擦因数降低18.05%,磨损率降低57.68%。0W–20+1%SPFMo润滑油的摩擦因数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磨损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结论低黏度润滑油中添加SPFMo可有效增强其摩擦学性能。
-
-
朱海月;
宋晖;
吴波;
凤维民;
胡献国
-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富勒烯(C_(70)和C_(60))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特性及其减摩抗磨机制。采用球/盘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C_(70)和C_(60)在石蜡(LP)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激光扫描显微镜(LS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拉曼光谱(Raman)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磨痕的表面形貌及组成;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富勒烯与摩擦副间的范德华能以及富勒烯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RDF)。结果表明:C_(70)和C_(60)润滑下摩擦系数降低,且磨损率分别降低26.92%和34.56%,富勒烯可改善石蜡的摩擦学性能,减少磨粒磨损,并于摩擦表面生成由富勒烯参与的摩擦反应膜;同时,富勒烯与摩擦副基体间的范德华能较高,优先吸附摩擦表面;径向分布函数表明,富勒烯表面发生了油分子的聚集,有利于形成油膜,从而进一步改善润滑。
-
-
鲁子善;
陈思;
宋应金;
王茜昆
-
-
摘要: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MoDDP)不仅具有优异的抗磨性能并且具有很好的挤压性和抗氧化性,噻二唑衍生物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极压、抗磨和腐蚀抑制功能,二戊基氨基甲酸酯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和特殊的过氧化物的中和性能.通过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二戊基氨基甲酸酯、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MoDDP)与噻二唑抗磨单剂的抗磨效果,发现当二戊基氨基甲酸酯添加量为0.5%,噻二唑添加量为0.05%,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MoDDP)添加量为0.75%时,这三种抗磨单剂的抗磨效果达到最佳.研究氨基甲酸酯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分别与噻二唑的最佳配比,得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MoDDP)添加量为0.5%与添加量为0.05%噻二唑进行复合后抗磨效果最好.并用0.5%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MoDDP)和0.05%噻二唑与石墨烯进行三元复合,探究三元复合抗磨剂的抗磨效果.结果表明三元复合的最佳配比为0.5%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MoDDP)与0.05%噻二唑与0.045%石墨烯.最后对比5W/30CH-4柴油机油(含三元复合剂)和5W/40CH-4柴油机油(空白)的抗磨效果,通过台架试验表明复合抗磨剂对柴油发动机油耗的影响.
-
-
黄卿;
张荷;
刘智峰;
李小刚;
周康
-
-
摘要:
为改善自动传动液的动静摩擦特性,以低分子聚异丁烯马来酸酐、多烯多胺、硼酸和磷化物为原料,合成一种磷硼化无灰分散剂.对其低温油泥分散性能、高温清净性、极压性能、抗磨损性能、减摩性能和防抖动性能进行评价,并与常用的无灰分散剂T151和T161进行比较.模拟评定和SAE No.2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磷硼化无灰分散剂不仅具有良好的低温油泥分散性,还具有良好的高温清净性、极压性能、抗磨损性能、减摩性能和防抖动性能;该磷硼化无灰分散剂能有效改善油品的动静摩擦特性,有效地解决了自动传动液摩擦耐久性的问题.
-
-
曾厚旭;
陈晓伟;
魏克成
-
-
摘要:
以生物质资源腰果酚为原料,经氢化、磷酸酯化合成了新型绿色极压抗磨剂双(二甲胺基)磷酸氢化腰果酚酯,采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多种极压抗磨剂在矿物基础油中的极压抗磨性能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双(二甲胺基)磷酸氢化腰果酚酯具有胺基磷酸酯的结构,同时含有P、N元素,在保证较高承载性能的同时又具有较为优良的抗磨减摩性能,与其他极压抗磨剂相比,双(二甲胺基)磷酸氢化腰果酚酯具有优良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其综合性能优良,符合润滑油添加剂绿色化、功能化的发展趋势.
-
-
刘智勤;
管申;
许明标;
吴娇
-
-
摘要:
北部湾盆地特殊地层特性导致钻井作业时井壁失稳情况频发,故引入具有"封固"优势的硅酸盐钻井液体系,但硅酸盐钻井液本身自带严重缺陷,即润滑与滤失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制出了一种ALM多功能润滑剂.室内研究结果表明:ALM多功能润滑剂具有优秀的润滑性能、抗磨性能,能抑制储层段掉块岩样水化分散;与硅酸盐体系配伍性良好,同时能够发挥其膜效应,降低钻井液的滤失量,加入5%ALM多功能润滑剂可使硅酸盐体系API滤失量从4.0 mL降到2.1 mL,高温高压滤失量从16.3 mL降至6.8 mL,且对体系的流变性能无影响,润滑系数降低率为85.21%,改善了该体系的润滑和抑制性能.
-
-
金霞;
赵传景
-
-
摘要:
以正己醇、硼酸和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合成一种多功能型添加剂——有机硼酸酯噻二唑衍生物(BSN).对BSN作为多功能添加剂在复合锂基脂中的减摩/抗磨性能、抗氧化性能及铜腐蚀抑制性能进行考察.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试盘磨斑表面形貌及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BSN作为添加剂能够有效提升润滑脂的减摩和抗磨性能,具有改善抗氧化及抑制铜腐蚀性能;BSN在摩擦过程中存在化学吸附及摩擦化学反应,在试盘表面形成一层以FeO、FeSO4和有机硼氮小分子组成的复杂边界摩擦膜,从而提升了减摩和抗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