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润滑添加剂

润滑添加剂

润滑添加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51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67388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重庆市第二届汽车摩托车摩擦学材料先进技术与应用推进会、全国第十八届润滑脂技术交流会 、2011年炼油与石化工业技术进展交流会等;润滑添加剂的相关文献由82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维民、方建华、陈波水等。

润滑添加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73883 占比:99.97%

总计:674113篇

润滑添加剂—发文趋势图

润滑添加剂

-研究学者

  • 刘维民
  • 方建华
  • 陈波水
  • 陈国需
  • 王晓波
  • 王九
  • 李华峰
  • 赵改青
  • 周峰
  • 李维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怡飞; 刘超林; 李助军; 苏峰华
    • 摘要: 采用水热吸附及热解还原制备六方氮化硼负载纳米铜复合润滑添加剂(Cu/h-BN),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A)以及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将纳米润滑添加剂分散到聚α-烯烃(PAO10)中,采用球盘摩擦试验考察其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典型的磨痕进行形貌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对沉积的润滑膜表面的化学成分和价态进行分析,探讨复合润滑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的润滑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六方氮化硼分散的油样,复合润滑添加剂Cu/h-BN中氮化硼在摩擦界面的层间滑移以及纳米铜粒子在磨痕界面的修复作用,使得PAO10基础油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分别降低了15.4%和29.7%。复合润滑添加剂Cu/h-BN中Cu和h-BN能发挥各自的结构优势,加速固体润滑膜的形成,从而实现优异的摩擦学性能。
    • 张栋强; 王园园; 贾倩; 孙磊; 高凯雄; 张斌
    • 摘要: 具有特殊层状结构的双氢氧化物(LDHs)作为润滑添加剂能极大地降低机械系统的摩擦和材料磨损,但在摩擦学领域对该材料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概述了LDHs的结构、性能和制备方法,并对不同制备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重点综述LDHs材料作为油基、脂基以及水基润滑添加剂时的摩擦学行为。相关研究结果表明:LDHs材料作为油基、脂基以及水基润滑添加剂时可以形成含有金属氧化物的保护膜,该保护膜具有高耐磨性和自润滑能力,可以达到减摩降磨的效果。但是LDHs材料作为油基润滑添加剂时,存在尺寸效应以及分散稳定性差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通常采用表面改性剂来改善LDHs材料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性,如月桂酸、油酸和油胺等。对于层状双氢氧化物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 秦建; 刘天霞; 王建; 卢星
    • 摘要: 为研究石墨烯基二硫化钼复合材料润滑添加剂对10^(#)白油(10^(#)White Oil,10^(#)WO)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采用水热反应法,以油酸为改性剂,以硫化钠为硫源,制备出油酸改性还原氧化石墨烯/二硫化钼(OA-RGO-MoS_(2),ORM)及还原氧化石墨烯/二硫化钼(RGO-MoS_(2),RM)复合材料,利用四球长时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ORM和RM对10^(#)WO润滑性能的影响,借助多种现代表征手段分别对两种复合材料和磨痕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ORM较RM具有更大的层间距、更高的石墨化程度、更好的热稳定性以及更加优异的分散稳定性。两种复合材料均在质量分数为0.2%时体现出最优异的润滑性能,其中,ORM由于经过油酸改性,产生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其润滑性能更加突出,最优条件下平均摩擦系数下降了42.2%。摩擦机理分析表明:RM与ORM均可在摩擦过程中通过吸附作用或摩擦化学反应在摩擦表面形成含有铁、氧、钼、碳和硫元素的润滑保护膜,从而起到减摩抗磨的作用。
    • 陈鼎; 陈耀彤; 王思远; 朱开吉
    • 摘要: 将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亲油改性后获得的改性还原氧化石墨烯(Modifi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MR-GO)和改性碳纳米管(Modified Carbon Nanotubes,M-CNT),经复配后分别加入基础脂中.选用红外光谱仪等设备表征了纳米粒子改性结果,采用球盘式摩擦试验和四球试验测试了样品的摩擦性能,发现亲油改性能降低碳纳米添加剂对润滑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MR-GO和M-CNT复配的润滑脂具有较好的减摩性能,扫描电镜微观形貌观察表明,MR-GO和M-CNT均能改善摩擦表面的粗糙程度,在2种添加剂协作下,摩擦表面的自动修复作用更完善,使磨损面粗糙程度降低,摩擦表面平均摩擦因数更低且随摩擦时长的增加更平稳,形成了一种稳定可持续的润滑机制.
    • 王顺祥; 方建华
    • 摘要: 采用润滑油生物降解性快速测定法对12种矿物基础油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评价,并考察了5种润滑添加剂对矿物基础油150 SN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矿物基础油的生物降解性指数(BDI值)在20.3%~58.2%,均属于难降解物质;矿物基础油的运动黏度、环烷烃和芳烃质量分数以及精制程度影响其生物降解性能;在矿物基础油150 SN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润滑油添加剂T 301,T 307,T 321,T 203后,相应生物降解性能均变差,其中T 203的影响最大,可使150 SN的BDI值降低22.0个百分点,但润滑油添加剂BODEA对150 SN的生物降解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
    • 马青怡; 沈岩; 袁晓帅; 刘志翔; 邢传斐; 徐久军
    • 摘要: 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与滑移特性,可以加入润滑油中作为固体润滑添加剂来改善润滑性能,满足不断强化的柴油机对高性能润滑油的需求.通过液相等离子方法制备了1 nm左右的石墨烯薄片,并运用超声振荡分散法以质量分数0.05% 加入RP-4652D润滑油中,采用往复式活塞环-气缸套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温度对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试验温度为150°C,180°C,210°C时,加入石墨烯润滑油的摩擦系数比未加入石墨烯润滑油时分别降低了10.8%,6.1%,8.8%,气缸套磨损量分别降低了14.0%,7.9%,6.0%;随着试验温度升高,两种润滑油对应气缸套表面珩磨纹逐渐减少,但石墨烯润滑油对应气缸套磨损表面的珩磨纹路保持程度比未加入石墨烯润滑油对应气缸套的好;未加入石墨烯润滑油的气缸套珩磨平台和沟槽内都存在S,P,Zn等摩擦化学反应物成分,而加入石墨烯润滑油的气缸套珩磨平台存在摩擦化学反应物成分,珩磨沟槽基本不存在摩擦化学反应物成分,这可能是软质片层状的石墨烯被带至珩磨表面充当固体润滑剂,对珩磨纹起到填补作用,同时片层状材料的滑移特性减少了气缸套表面摩擦化学反应膜消耗.
    • 李铮; 王顺祥; 方建华; 谷科城; 吴兆杰
    • 摘要: 采用发光细菌法对润滑油生产过程中常用矿物基础油的急性生态毒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2种矿物基础油的急性毒性都较低.该方法相比于鱼类、海藻和水蚤等急性毒性试验,大大缩短了试验周期,样品处理好后测试仅需15min,并且具有稳定性好、简便、成本低等特点.
    • 张修恒; 陈天驰; 方星星; 李达汉; 王崧全; 胡宁宁
    • 摘要: 针对润滑油高温润滑性能突变失效问题,设计制备3种高温自适应的微纳米级别的银吡唑甲基吡啶配合物(配合物1[Ag(LMe)]2(BF4)2,配合物2[Ag(Li-Pr)n](BF4)n和配合物3[Ag(LMe)(NO3)]2);考察银吡唑甲基吡啶配合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并分析其摩擦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配合物1、2在200~400°C温度区间内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而配合物3由于严重的团聚现象,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抗磨减摩效果;具有层状结构的配合物1的抗磨减摩效果最好,其质量分数为0.5%时的润滑油的润滑性能最好.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银吡唑甲基吡啶配合物在高温下生成的银微粒能够有效填补摩擦表面的凹坑,使摩擦副的磨损形式由二体磨损向三体磨损,降低材料表面的磨损程度.因此银吡唑甲基吡啶配合物可作为可控后备润滑添加剂.
    • 摘要: 8月10日,从山东省科技厅获悉,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共建山东省高端特种油技术创新中心获批。该中心由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与山东清沂山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筹建,我校科技研究院院长、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能源工程方向学术带头人韩生教授受聘担任中心主任。此次获批的山东省高端特种油技术创新中心(筹),紧密围绕化工领域特种油产业创新需求,充分发挥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能源工程方向研发优势,以高附加值的轻质油品和石油次生产品创制为重点,在“特种润滑添加剂制备技术开发”、“特种高端润滑材料制备及回收技术开发”两个领域展开技术创新研究。
    • 郭竟尧; 侯显斌; 魏钰坤; 戴乐阳; 廖海峰; 孙迪
    • 摘要: 为了研究表面改性纳米偏硼酸钙/还原石墨烯润滑添加剂的合成方法,以偏硼酸钙、还原石墨烯为原料,油酸为修饰剂,利用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纳米偏硼酸钙/还原石墨烯复合粉体,并测试其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红外光谱仪对纳米偏硼酸钙/还原石墨烯复合粉体进行形貌观察;采用形状测量激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摩擦副表面进行测试;采用MOAⅡ油液分析光谱仪对摩擦油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钢球机械研磨和等离子体热效应的耦合作用下,等离子体辅助球磨10 h的偏硼酸钙与还原石墨烯继续球磨10 h后,被细化为10 nm左右的颗粒状,并均匀地负载于还原石墨烯上.等离子体快速加热使得偏硼酸钙粉体表面发生热爆,部分偏硼酸钙飞溅在还原石墨烯上,并随即被其包裹为球状复合结构.等离子体辅助球磨10 h为偏硼酸钙表面引入羧基基团,并在后续球磨中与还原石墨烯表面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原位完成油酸对偏硼酸钙和还原石墨烯的表面改性,使得纳米偏硼酸钙/还原石墨烯复合粉体在5W-40型机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在摩擦过程中,比表面积大的还原石墨烯不断吸附在摩擦表面,同时被还原石墨烯包裹为球状的纳米偏硼酸钙粒子,使摩擦副表面产生多活动中心的滚动摩擦,从而有效改进复合油的减摩抗磨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