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动特性

流动特性

流动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2566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7篇、会议论文855篇、专利文献61582篇;相关期刊639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40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六届全国水力机械及其系统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流动特性的相关文献由721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刘赵淼、卢祥国等。

流动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7 占比:2.33%

会议论文>

论文:855 占比:1.34%

专利文献>

论文:61582 占比:96.34%

总计:63924篇

流动特性—发文趋势图

流动特性

-研究学者

  • 刘伟
  • 刘赵淼
  • 卢祥国
  • 缪正清
  • 张磊
  • 毕玉华
  • 陶文铨
  • 雷基林
  • 丰镇平
  • 姜胜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姬厚展; 高正阳; 李永华; 宋杨凡
    • 摘要: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在煤粉二值化图像中进行煤粉颗粒基本特征的提取;建立煤粉颗粒和在线检测装置的三维几何模型;设定气固两相的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后,采用CFD-DEM耦合方法模拟煤粉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气相速度场的分析以及颗粒相的流动分析,研究颗粒的扩散机理,获得颗粒相的速度场和体积分数的分布,归纳出颗粒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气相在主流通道内流动比较均匀,沿管径增大方向流速逐渐减小;在检测通道内有比较明显的旋涡生成,湍流卷吸效应影响了煤粉颗粒影像的清晰度;形状规则的球形颗粒更易偏离主流流动方向,形成颗粒沉积;形状不规则的颗粒受气力输运作用影响较大,大部分在煤粉气流主流通道内流动;在颗粒受湍流卷吸效应偏离主流流动通道后,粒径较小的颗粒更易运动至检测通道两侧检测元件附近从而影响检测效果。
    • 王鹏飞; 张尧立; 谢榕顺; 洪钢; 郭奇勋
    • 摘要: 为了探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自然循环的流动特性,在系统压力为7.6~10.2 MPa和加热段入口温度为16~33°C的宽参数范围内,进行了sCO2自然循环流动特性实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加热段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回路结构、冷热段温差等对循环特性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CO2自然循环的稳态质量流量随加热功率的提高先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降低;加热段入口温度、系统压力、回路结构、冷热段温差均显著影响sCO2自然循环的质量流量.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该结果可为设计高效的sCO2自然循环系统提供参考.
    • 戚亚明; 罗新占
    • 摘要: 玛湖油田油藏地质储量高,是未来重点开发的建设区域。然而玛湖油田采出液含水率逐年降低,原油混输时摩阻大幅升高,导致投资运行成本高。此外,玛湖油田的常规集输工艺适应性较差。因此,如何实现玛湖原油安全经济的运输成为关键问题。为解决该难题,本文针对玛湖油田溶气原油的特点,特别设计了一套室内环道来进行溶气原油流动特性研究。实验通过改变溶气原油温度得到了流动条件下溶气原油的动态凝点及压降特性,并发现向原油掺气可有效降低管输介质的有效黏度。研究结果表明调控原油温度、气液比及气液流速可有效改变管流压降,采取溶气措施时溶入伴生气对管流压降的降低效果优于溶入CH 4气体的降低效果。因此,通过调控集输过程中原油温度、气液比及气液流速,即可实现玛湖油田集输系统的安全、高效、经济运行。
    • 徐雪峰; 张升堂; 张景洲; 周建森
    • 摘要: 利用ANSYS FLUENT数值模拟软件,以Navier-Stokes方程为控制方程,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Standard k-ε紊流模型,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在流场入口设置为质量入口的方式,在保持植被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对三种茎粗的刚性淹没植被明渠的水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所得的流速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表明数值模拟方法可行。通过剖析流场流速分布变化,得到植被茎粗增加导致纵向流速减小的研究结论。通过分析流场流速的垂向分布,总结出靠近于植被的坡面流速变化幅度较小,水流紊动性较大,随着与植被偏离距离的持续增大,垂向流速变幅明显增大,植被对点流场的掺混紊动效应减弱。
    • 戚亚明; 罗新占
    • 摘要: 玛湖油田生产周期内液量变化大、同时采出液含水率逐年降低,致使常规集输工艺适应性差、投资运行成本高。为了保证生产集输安全运行,降低运行成本,利用室内环道进行了玛湖原油掺水集输流动特性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掺水量和掺水温度,测量玛湖原油在管流过程中的流速、温度、压降等特征参数,得到了不同含水率、温度、流速下油水两相流的压降规律和反相规律:油基流阶段,压降梯度随流速的增大近似呈线性增长,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减小,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并在反相点处达到最大;水基流阶段,压降梯度随混合流速增大而缓慢升高,随温度升高略有减小,随含水率增大变化不大。此外,混合流速增大和集输温度降低都可以降低转相的临界含水率,促进反相提前发生。
    • 范双双; 方匡坤; 顾伟飞; 石家魁; 万杰
    • 摘要: 汽轮机级内湿蒸汽凝结流产生的水滴会降低汽轮机做功功率,同时对汽轮机叶片带来潜在威胁。为研究不同负荷下汽轮机湿蒸汽内的非平衡凝结流动特性,采用非平衡凝结流动模型对汽轮机末两级叶片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负荷下,过冷度最大值均在次末级静叶,最大值为20K,然后逐级降低至0K;同一负荷下,汽轮机湿蒸汽级内的湿度大小逐渐增加,且末级动叶20%叶高处的湿度最大,最大值为9.5%;同一负荷下,湿蒸汽的成核率在次末级的静叶处达到最大值,且3种不同负荷下成核率最大值分别是50/(m^(3)·s)、45/(m^(3)·s)、13/(m^(3)·s);凝结水滴的直径较小,在0~1μm之间。这对汽轮机通流部分设计和改造提供了理论参考。
    • 吴嘉懿; 岳阳; 李军业; 金志江; 钱锦远
    • 摘要: 安装于核电站二回路的主给水调节阀通过控制给水流量来调节蒸汽发生器内的水位高度,因此主给水调节阀的流动特性影响着核电站的运行安全与效率。首先,提出了无量纲的节流窗口周向布置不平衡度δ,进行主给水调节阀节流窗口周向设计;其次,利用经网格无关性与流量实验验证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阀内流场的速度和压力分布特性;最后,探讨了节流窗口周向布置不平衡度对阀芯不平衡力矩和阀门流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阀芯底部不均匀的压力分布会对阀芯产生不平衡力矩,增大阀芯与套筒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加剧阀芯与套筒之间的磨损,可能引发阀芯动作卡滞并使阀芯和套筒的工作寿命缩短;当阀门开度小于40%时,调整节流窗口周向布置方式对阀芯不平衡力矩的影响较小;当阀门开度大于40%时,通过调整节流窗口周向布置方式可以有效改变阀芯不平衡力矩;在相同条件下,通过将节流窗口周向布置不平衡度从0增大至0.5,可使阀芯不平衡力矩最大值减小22.10%,而阀门流量系数仅减小2.74%。研究结果有助于主给水调节阀及类似阀门的设计及优化。
    • 黄磊; 黄瀚锐; 李晓旺; 司源; 段磊
    • 摘要: 通气空泡的非对称介质分布将影响其水动力特性,继而影响空泡稳定控制,目前对其流动特性的认识较为局限。为揭示非对称通气空泡的流动机理,基于循环水洞实验及数值仿真开展了多相流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流动导致空泡形成非对称沾湿区,依据流动介质的不同,非对称沾湿区可分为透明气相区、水气混合区及沾湿区。水气混合边界由底端母线向顶端母线发展过程中,滞止高压减小,空泡厚度增加,液体进入空泡内部方式从主要由轴向进入转化为主要由周向进入,同时水气混合物在来流作用下逐渐聚集,水气混合区面积随之增大。随着空泡闭合点逐渐靠近顶端母线,沿周向流动的液体层发展至顶端母线,顶端母线处则形成低速、高压、水气掺混区,湍流特性增强,并伴有大量细碎空泡涡的脱落。
    • 赵波; 陈振华; 李为民; 陈吉明; 朱博; 温乾
    • 摘要: 针对风洞板翅式热交换器,开展了其在风洞运行工况下气体流动特性的研究。对比了板翅式热交换器和椭圆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扰流和压损特性,利用试验研究了不同来流风速、不同上游扰流片角度等条件下热交换器下游湍流发展变化规律,开展了封条、模块拼接缝等特征结构对气流扰动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型板翅式热交换器相比椭圆翅片管热交换器,其对气流扰动更小,相同换热工况下压力损失也大幅减小;板翅式热交换器具有较好的整流作用,其后的气流扰动主要由自身结构决定,与来流条件关系不大,其中厚度较大的结构对气流的扰动会传播更远,需要设计合理的整流方案以减小扰动。
    • 党枭睿; 许开富; 金路; 黄锡龙
    • 摘要: 在涡轮泵中设计平衡活塞结构是用来平衡轴向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平衡活塞通过调节涡轮泵叶轮和壳体间隙的压力分布降低轴向力大小,而在平衡活塞内增设凹槽结构则可以更好地平衡轴向力、扩大平衡轴向力的工作范围。针对凹槽结构的工作特性研究问题,建立了带不同凹槽结构的平衡活塞后泄漏流道数值仿真模型,并根据仿真结果对平衡活塞后泄漏流道内的压力分布、流动特性和敏感性进行分析。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凹槽结构带来的进出口轴向速度,即转静空腔径向速度增加导致平衡活塞后泄漏流道总流阻降低,泄漏流量增加,迷宫密封处压降升高。流经凹槽结构的流体角动量和切向速度降低是径向压差降低的主要原因。凹槽结构上半部分对于平衡轴向力起主要作用,下半部分则无明显平衡轴向力效果。此外,轴向力对凹槽宽度变化十分敏感,凹槽深度变化则对其影响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