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湍流特性

湍流特性

湍流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41170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气象研究与应用、农业机械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等;湍流特性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正农、秦裕琨、史文海等。

湍流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1170 占比:99.75%

总计:41273篇

湍流特性—发文趋势图

湍流特性

-研究学者

  • 李正农
  • 秦裕琨
  • 史文海
  • 吴少华
  • 宋丽莉
  • 川口靖夫
  • 何克敏
  • 俞秀民
  • 刘义坤
  • 刘士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磊; 黄瀚锐; 李晓旺; 司源; 段磊
    • 摘要: 通气空泡的非对称介质分布将影响其水动力特性,继而影响空泡稳定控制,目前对其流动特性的认识较为局限。为揭示非对称通气空泡的流动机理,基于循环水洞实验及数值仿真开展了多相流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流动导致空泡形成非对称沾湿区,依据流动介质的不同,非对称沾湿区可分为透明气相区、水气混合区及沾湿区。水气混合边界由底端母线向顶端母线发展过程中,滞止高压减小,空泡厚度增加,液体进入空泡内部方式从主要由轴向进入转化为主要由周向进入,同时水气混合物在来流作用下逐渐聚集,水气混合区面积随之增大。随着空泡闭合点逐渐靠近顶端母线,沿周向流动的液体层发展至顶端母线,顶端母线处则形成低速、高压、水气掺混区,湍流特性增强,并伴有大量细碎空泡涡的脱落。
    • 阚阚; 张清滢; 黄佳程; 李昊宇; 郑源; 陈龙
    • 摘要: 为充分了解贯流泵运行工况下的内部流动特性,通过基于浸没边界法的大涡模拟(IBM-LES)方法,研究了圆柱坐标系下某贯流泵在设计工况的三维非定常湍流流场.模拟基于三维笛卡尔网格坐标系,空间离散采用有限差分格式,时间推进采用二阶龙格库塔法,大涡模拟采用动态亚格子应力模型.采用水平集法描述流体中流道、叶轮、导叶等固体区域边界.结果表明:靠近叶轮叶片根部圆周截面的整体湍动能较弱,而在中等跨度圆周截面区域湍动能最大的位置位于叶轮叶片尾流区域,两处湍动能均主要由流向方向分量提供.叶轮叶顶间隙涡区域湍动能强度较大,且3个方向分量贡献相当.而在后置导叶尾流中,随着流向距离的增大和湍流的耗散与发展,尾流会逐渐发展而表现出均匀的圆管流动特性.研究结果可为改善贯流泵运行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和工程应用支撑.
    • 金洁; 范赢
    • 摘要: 为了解磁力搅拌过程湍流特性,对其开展了激光粒子图像测速(PIV)试验,并进行了本征正交分解(POD)分析.分析表明,在测量平面转子外部区域,除平均流动,含能量较高的流动结构为循环剪切流和转子旋转的尾涡结构.在搅拌槽底部具有较高的旋涡强度,有利于固体颗粒悬浮.流体与转子之间的流-固耦合作用使转子产生振荡,随转速升高,系统稳定性下降,平均流动含能降低,小尺度结构含能增加,涡流扩散增强,有利于混合和反应进行.
    • 祁沛垚; 郝思佳; 苏建科; 邱枫; 谭思超
    • 摘要: 事故条件下路基核反应堆以及受到海洋条件附加惯性力影响的浮动核反应堆一回路冷却剂会处于非稳定流动状态,进而改变冷却剂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影响反应堆的安全运行.本文应用锁相粒子图像测速(PIV)以及折射率匹配技术分别对脉动流条件下有无定位格架棒束通道内瞬时速度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带定位格架的棒束通道,加速使得靠近通道壁面附近流体速度变大,而靠近中心区域流体速度变小.此外湍流强度分量随流体加速而逐渐变小,随流体减速而逐渐增加.对于流向压力梯度驱动的周期性脉动流,横向脉动速度均方根分量u'滞后于流向脉动速度均方根分量v',且二者都滞后于流速的变化;对于带定位格架的棒束通道,带有搅浑翼的定位格架强烈的交混作用极大地减小了流体加速度对棒束通道内速度分布和湍流强度带来的影响.实验结果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揭示脉动流在棒束通道中的作用机理.
    • 耿察民; 蒋骏; 任少君
    • 摘要: 采用改进的DSM大涡模型模拟气相湍流流动,采用颗粒轨道模型模拟颗粒运动,在双向耦合气固湍流数理模型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方法Tanaka模型进行颗粒碰撞计算,取得相同颗粒数量下不同粒径的固体颗粒随湍射流运动对气相射流的调制规律及颗粒弥散规律.结果 表明,较大粒径的颗粒加强了气流刚性,由于颗粒惯性较大,对冲碰撞使颗粒在碰撞滞止点聚集,使流场中颗粒相浓度分布不均;中等粒径的颗粒对气相耗散较小,颗粒受到离心力主导影响,碰撞后仍沿涡的外围扩散;较小粒径的颗粒对气相耗散严重,颗粒跟随性好,大多聚集在涡核内,碰撞后仍随气体向外扩散,在流场中分布均匀.
    • 韩东睿; 余俊杨; 袁野平; 贺治国; 王雨杭; 林颖典
    • 摘要: 在自然环境和水利工程中,异重流现象广泛存在.现实工况中,大多数底床覆盖砾石及不同粒径大小的泥沙颗粒,可视为粗糙底床,因此研究异重流流过粗糙底床的动力学特性具有实际科学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利用持续入流式异重流水槽试验,综合考虑底床粗糙度和异重流初始质量分数,分析异重流头部位置、头部速度、掺混系数等扩散特性,不同断面的湍流强度及雷诺应力等湍流特性,结合雷诺应力法和湍动能法计算底床剪应力.结果表明:异重流头部速度与底床粗糙度呈负相关,与初始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在高粗糙度、高初始质量分数工况时,底床粗糙度是控制其运动特性的主要因素;当粗糙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异重流纵向时均流速剖面(沿水深分布)的峰值点出现“爬升现象”;湍流强度剖面(沿水深分布)出现一个极小值及两个极大值,其中纵向湍流强度是异重流湍流结构的主导,粗糙底床上的垂向湍流强度相比于光滑底床增加幅度明显;靠近底床附近,雷诺切应力为正值,远离底床区域,雷诺切应力为负值;利用湍动能法计算的底床剪应力均小于同粗糙度下的雷诺应力法;在总体理查森数相同情况下,异重流掺混系数与底床粗糙度呈正相关.最后总结出粗糙底床对异重流的主要影响为:摩阻力增加、掺混作用强化、近底床区域密度重分布、湍流边界层变厚及纵向时均流速剖面峰值点“爬升现象”的出现.
    • 李正农; 冯豪; 蒲鸥; 沈义俊
    • 摘要: 对基于六旋翼无人机搭载风速仪进行边界层风场测量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实测得到的平均风速和风向角、湍流度、阵风因子、湍流积分尺度与功率谱密度等风场特性参数,并与测风塔上固定安装的风速仪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方法所测得的风速风向值经过修正后与测风塔实测值基本一致,两者误差在±3%以内;基于无人机方法所测风速拟合的风剖面精度较高,且与规范规定的B类地貌风剖面接近,其拟合计算的平均地面粗糙度为0.148;基于无人机方法所测得的各项脉动风特性参数与测风塔的实测值较为接近,两者误差控制在±5%以内;湍流度与阵风因子存在指数相关性;基于无人机方法所测得的脉动风速功率谱与测风塔所测脉动风速功率谱基本一致,且与Karman谱有较好的吻合。
    • 学贤
    • 摘要: 碟管式反渗透膜组件导流盘的湍流特性是影响其工作性能的重要参数,现有导流盘内部的湍流特性分布不均匀,导致渗透膜片抗污染性能较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匀速、高湍流的导流盘设计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该导流盘流动计算模型,分析了该导流盘内部湍流特性及其流动机理。分析结论表明:该导流盘结构的流速和湍流能量明显增强且分布均匀,显著提高了渗透膜片表面剪切应力。设计与分析结果可为现有导流盘结构改进提供参考意见,对提高碟管式反渗透膜组件抗污染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学贤
    • 摘要: 碟管式反渗透膜组件导流盘的湍流特性是影响其工作性能的重要参数,现有导流盘内部的湍流特性分布不均匀,导致渗透膜片抗污染性能较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匀速、高湍流的导流盘设计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该导流盘流动计算模型,分析了该导流盘内部湍流特性及其流动机理.分析结论表明:该导流盘结构的流速和湍流能量明显增强且分布均匀,显著提高了渗透膜片表面剪切应力.设计与分析结果可为现有导流盘结构改进提供参考意见,对提高碟管式反渗透膜组件抗污染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