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粒子图像测速

粒子图像测速

粒子图像测速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524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航空、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8篇、会议论文61篇、专利文献327295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水利量测技术综合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等;粒子图像测速的相关文献由1448位作者贡献,包括高琪、李木国、杜海等。

粒子图像测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6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27295 占比:99.88%

总计:327674篇

粒子图像测速—发文趋势图

粒子图像测速

-研究学者

  • 高琪
  • 李木国
  • 杜海
  • 王晋军
  • 刘春宝
  • 王川
  • 王洪平
  • 陈启刚
  • 喜冠南
  • 王兴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瑞; 唐继国; 李晓; 孙立成; 刘洪涛
    • 摘要: 气泡形状变化对两相流动和热质传递过程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高速摄像仪和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生长和浮升过程中气泡的形状振荡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注气流量下气泡形状及其周围流场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气流量对脱离后气泡的形状有着明显影响,在低流量下,脱离气泡逐渐由长椭球形转变为扁椭球形,而在高流量下,脱离气泡与生长气泡的聚合将导致气液界面大幅振荡。此外,振荡气泡对其尾流区内生长气泡形状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其会引起生长气泡所受惯性作用增强,进而导致气泡形状波动。
    • 单良; 施飞杨; 洪波; 王道档; 熊俊哲; 孔明
    • 摘要: 分析了基于彩色光照的粒子图像测速算法中示踪粒子的成像原理,并根据实际流场中的应用环境以及彩色粒子图像测速算法的实验条件,采用一套由白色光源和波长线性变化的滤波片组成的照明系统,为粒子场提供不同深度、相同光强的彩色体积光照明。根据针孔相机模型和其对应的点扩散函数,建立示踪粒子的三维成像模型,得到在彩色体积光照射下流场中的粒子在彩色相机上的模拟图像。结合朗肯涡流模型生成的三维速度场得到不同时刻下的模拟粒子图像。采用彩虹粒子图像测速算法对不同密度的粒子在不同速度的朗肯涡流场下的模拟图像进行粒子分布场和粒子速度场的重建分析,与真实值对比,证明该方法生成的模拟粒子图像可以为基于彩色光照粒子图像测速算法的研究提供支撑。
    • 李洪彬; 蒋爽; 倪福生; 顾磊
    • 摘要: 离心泵是流体力学理论最为典型的应用,很多流体力学教材都将离心泵列为重要章节。离心泵输送单一介质时内部流体是圆周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复合运动,输送固液两相时还会存在两相速度差,可见其内部流动非常复杂。如果将这些复杂的流体运动可视化,让学生看到这种流动现象,将会成为理论教学非常好的补充,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了将内部流动更好地呈现出来,本实验台将离心泵透明可视化,再做了局部改造后,叶轮和蜗壳区域可全部无遮挡地展现出来,再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捕捉内部流动,在宏观方面来讲,可开展单一介质或者两相介质在叶轮中的流动情况的观察实验,在微观方面来讲,可开展观察单一介质速度场和两相介质相对速度的测量实验。
    • 陈子玉; 周楷文; 刘应征; 温新
    • 摘要: 粒子图像测速(PIV)方法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但是往往受到采样频率的限制(一般在15 Hz以下),难以完成高频响测量。压缩感知(CS)能够基于稀疏采样数据获得高频信息,但如果直接应用于所有的数据点则计算量过大。基于亚采样(sub-Nyquist)PIV数据,本文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和本征正交分解(POD)的高频响流场重构方法。首先采用POD对数据降维,同时获取空间模态和相应的亚采样时间系数,将亚采样时间系数作为观测值,选取适当的稀疏基,通过求解基追踪问题来计算高频响的模态系数。结合空间模态和所得到的时间分辨模态系数,可以重构高频响的非定常流场。利用该方法分别对周期性的振荡器流场和非周期性的不同直径圆柱流场进行重构,检测该方法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压缩感知方法无需侵入式的辅助测量,可以为周期性流场提供准确的重构,重构误差低于3%,而对于非周期性复杂流场,则出现较大的高频噪声。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周期性流场中以提高测量数据的时间分辨率。
    • 高东来; 余海洋; 陈文礼
    • 摘要: 为研究基于均布式多孔表面吹气对索结构尾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的风洞试验.通过粒子图像测速(PIV)系统对雷诺数Re为1.0×10^(4)的无控和控制工况的索结构尾流场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尾流的瞬时和时均流动特性,并利用本征正交分解(POD)和动态模态分解(DMD)对降阶后的模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吹气控制中,控制参数为无量纲的等效吹气系数C_(Q).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_(Q)的增加,POD各模态的能量分布趋于一致,流场中的拟序结构尺度趋于均一化,对旋涡脱落起控制作用的第1、2阶模态受到抑制;尾流中旋涡脱落频率被改变,分离的剪切层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削弱;多个DMD模态特征值被改变,模态幅值的频域分布发生偏移;尾流中回流区的尺度变大,湍动能和雷诺应力得到显著削弱.
    • 许媛媛; 梁书秀; 毕小奇; 薛庆仁
    • 摘要: 针对波浪破碎试验中气泡区速度与水体速度无法同时测量的难题,基于实验室条件,搭建了粒子图像测速(PIV)和气泡图像测速(BIV)系统,采用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对PIV测量精度和不同场景下BIV测量精度进行了细致的验证,并设计多种试验方案以期实现BIV与PIV的同步耦合测量。试验结果表明,7W激光+后置灯的优化照明方案,其耦合测量的气泡区速度代表参数与标准BIV照明方案的结果误差小于5%,且耦合测量的气泡区下方水质点的速度曲线与标准PIV测量结果吻合,表明该改进方案满足PIV与BIV耦合测量的条件。本文实现的PIV与BIV耦合测量有利于优化测量和分析工作,减小破碎波浪重复生成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为大范围波浪破碎速度场的快速测量提供了新的方案。
    • 叶丽华; 李杰; 施爱平
    • 摘要: 尿素水溶液的雾化质量在SCR系统中有着重要意义。为探究非圆形喷孔对喷雾雾化质量的影响,设计了相同出口面积的圆形喷孔、三角形喷孔、椭圆形喷孔,借助粒子图像测速(Partial Image Velocimetry,PIV)系统以及空气辅助式尿素喷射系统进行喷雾速度场试验,分析了等出口面积三种不同形状喷孔不同工况下轴向及径向的速度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对于轴向速度,圆形喷孔和三角形喷孔喷雾速度最大值相近,约为17.5 m/s;椭圆形喷孔喷雾速度最大值为21.3 m/s,表明椭圆喷孔喷雾动能更大,同样工况下液滴粒径更小。三角形喷孔喷雾最快达到最大速度,同时速度衰减也比较快,表明三角形喷孔喷雾能够与尾气更快地混合;对于径向速度,远离轴线时椭圆喷孔喷雾速度受喷射条件影响较小,并且速度要小于圆形喷孔和三角形喷孔,表明三角形喷孔和圆形喷孔喷雾能更好地与尾气混合。
    • 彭婧华; 沈洁惠; 谢纬安; 翟少华; 喜冠南
    • 摘要: 为研究换热设备后向台阶内置圆柱模型的强化传热机理,采用Fluent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PIV粒子图像测速方法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研究雷诺数为700后向台阶内置圆柱(X_(c)/S=0.6,Y_(c)/S=1.0,d=6 mm)时,后向台阶流道不稳定流动的周期性,以及周期波动对流道不同区域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渡流状态下,流道周期速度波动受两基波频率影响,即台阶影响的频率f_(s)=7.25 Hz和受圆柱影响的频率f_(c)=14.10 Hz;f_(c)主要作用在流道上游局部区域,上游回流运动被破坏,努赛尔数瞬时峰值提高2.52倍;f_(c)促进台阶振动频率f_(s)提前产生,下游温度梯度减小,瞬时努赛尔数逐渐减小;台阶分离流体与圆柱尾流共同作用使得流道换热效果整体提升,同时壁面摩擦系数也增大.
    • 于忠强; 李庆林; 盛超; 高超; 丛长震
    • 摘要: 针对某型反推力装置缩比模型试验件,应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开展了反推力装置叶栅出口外流场结构和测试技术试验。在不同进口落压比下进行外流场测试,得到了叶栅出口流场速度分布和流动的基本结构。探索了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应用于外流场工程环境测试方法,提供了通过专用装置防护和减振的方法在PIV技术对气流冲击、振动、噪声等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试验结果表明:气流从叶栅出口排出后沿叶栅型面方向径直流动,落压比对叶栅出口气流速度及分布影响较大,流场形式受其影响较小,在落压比为1.2时,气流速度达到165 m/s;PIV技术结合防护、减振、远程控制等措施能够成功应用于工程外流场测试,通过试验验证确立了基于PIV技术的叶栅出口外流场测试方法,对该技术在相关工程中应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邓勇; 尹广洲; 周磊; 喜冠南
    • 摘要: 这里基于圆柱绕流循环水槽实验台,结合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对壁面边界层层流区域插入串列双圆柱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横向间距比,结合速度流线、速度截面以及周期性对圆柱尾流和壁面附近流动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e=200时,横向间距比对圆柱尾流与壁面附近流动不稳定性影响显著。圆柱绕流结构方面:随着横向间距比的增加,两圆柱间由封闭流动转变为非封闭流动,圆柱间旋涡对尺度先增大后减小至稳定,下游圆柱由旋涡对演变为上游剪切层单向绕流。壁面扰动方面:随着横向间距比的增加,上游圆柱下剪切层加速效应增加,圆柱间近壁区域流动不稳定性增强;下游圆柱下剪切层加速效应减弱,近壁区域流速减小,导致下游壁面涡导逐渐消失,壁面流动不稳定性减弱。在过渡流状态下,近壁串列双圆柱尾流形成周期性的交替旋涡脱落,增强了壁面附近的流动不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