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换热性能

换热性能

换热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66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4篇、会议论文350篇、专利文献319138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制冷技术、制冷学报、制冷与空调(四川)等; 相关会议197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等;换热性能的相关文献由2646位作者贡献,包括陶文铨、姜培学、何雅玲等。

换热性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4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350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19138 占比:99.74%

总计:319982篇

换热性能—发文趋势图

换热性能

-研究学者

  • 陶文铨
  • 姜培学
  • 何雅玲
  • 王勇
  • 李慧君
  • 陈江平
  • 余跃进
  • 屈治国
  • 王秋旺
  • 刘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穆玄; 邹行; 裴鹏; 林华颖; 郝定溢
    • 摘要: 为进一步推广水平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的运用,以土壤毛管水理论为基础,结合数值仿真试验探讨了水平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地下水位深度、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水平管换热器构造下的换热性能,通过对输出参数埋管出口水温、水平管延米换热量以及土壤温度场分布情况的分析,揭示了相关参数对水平管换热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随着地下水位线埋深变浅,埋管水平土壤含水饱和度从12%增加到100%时,在制冷工况下,水平管延米换热量增加了30%,出口水温降低了23%;水平管在土壤中换热性能最佳,土壤中固相颗粒导热系数对水平管换热性能起着主导作用,土壤孔隙率的减小及固相颗粒导热系数的增加均能显著提高水平埋管换热效率;管体结构对换热性能同样有着明显的制约效果,采用水平“spiral”型埋管形式有着良好的换热性能,系统能效比较高。
    • 严浩; 刘刚; 洪旸; 冯怡苇
    • 摘要: 本文根据动力型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内工质的流动特性和换热特点,利用MATLAB编制了动力型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稳态计算模型。模拟了动力型分离式热管运用在夏季空调工况下,蒸发段进行新风预冷,冷凝段提供送风再热量的运行状态。计算了蒸发段不同进风温度及风量对动力型分离式热管性能的影响,为工程实际提供了一定的设计依据。计算结果显示:动力型分离式热管的换热量及质量流量随着蒸发段外进风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进风温度由35°C增加到40°C的过程中,换热量由2.779 kW增加到3.65 kW,增大了31.3%,且蒸发段外送风温度每增长1°C,系统的换热量增加约0.17 kW。随着蒸发段外进风风量的增长,在不同进风温度下,动力型分离式热管系统换热量先增长后保持不变。
    • 任美凤; 孙石桥; 谭芳
    • 摘要: 讨论了基于无相变氖气冷媒Turbo-Brayton制冷循环,分析了氖气Turbo-Brayton制冷循环中等熵压缩、等压冷却、等熵膨胀以及等压吸热四个过程,并建立了完整循环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HYSYS的无相变氖气冷媒Turbo-Brayton制冷循环模拟模型,得到了循环过程中关键节点稳态物理参数。同时讨论了制冷循环中换热器换热性能,指出系统热负荷主要集中在主换热器,提高主换热器换热系统有利于使换热设备结构紧凑、体积小。所讨论的制冷循环具有较大换热利率、较小换热温差的特点。
    • 白宝峰; 周亚素
    • 摘要: 矩型块状式错流换热器是针对高压工况设计的一种高效换热设备,为了充分利用热源的热量,提高换热效率,本文将热流体管道设计成蛇型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在相同运行工况下,不同的金属固体填充物的导热系数、流体通道管径、冷热流体通道间距等结构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及传热效率随固体填充材料导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大,但敏感性降低。随着流体通道直径的增大,传热系数逐渐增大,但增大的趋势逐渐减小,且变体积结构形式换热器(VV)的传热系数总是大于固定体积结构形式换热器(FV),传热效率随流体通道直径的变化与总传热系数相反,通道中流体的平均努歇尔数与流体通道直径成线性关系,通道直径越大,流体的平均努歇尔数也越大,且相同进口流速情况下,热流体的平均努歇尔数大于冷流体的平均努歇尔数。传热系数及传热效率随冷热流体通道间距的增加而下降,固定体积(FV)情况下传热系数小于变体积(VV)的情况,传热效率的变化正好相反。
    • 吴小凌; 周涛; 刘钰照; 杜艳平; 陈会平; 李顺
    •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微结构对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实现不同工况下的高效冷却,本文针对不同散热器结构设计,对其与空气对流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改变散热器单元的数值模拟条件、如来流方向、来流速度、热流密度等,对不同微结构形状、排布的换热单元的换热效率及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空微柱结构散热器效果优于微翅片结构或翅片-微柱混合结构。中空微柱的优势在于促进了微柱周围空气的局部紊流,从而提高了近壁面边界层内冷空气平均流速。在垂直来流情况下,该设计有利于充分利用空气动能,对微柱内外散热面进行冲刷,从而提高对流换热效率。分析发现,随着微结构高度的增加,换热的提升比例降低。随微结构密度变化,散热器的平均传热系数存在一个峰值。这表明在考虑材料利用率的情况下,微结构参数存在一个最优值。本文设计优化的空心微柱在高5 mm、间距6 mm的情况下,换热性能达到最优值,与传统微翅片相比可将平均温度降低10%~15%。
    • 潘大红; 孙义豪; 王亚林; 万匡禹
    • 摘要: 以不影响冷凝器换热性能,同时减少制冷剂冲充注量为目的,对家用分体机冷凝器和竖直管降膜冷凝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全程在标准工况下进行,共进行9组对比实验。为叙述方便,将原机组称为标准机,将实验设计的机组称为改良机。9组分别为:R 22充注量为1050 g的标准机性能测试,R 22充注量为550 g,590 g,625 g,660 g的改良机性能测试,R 290充注量为200g,230 g,250 g,285 g的改良机性能测试。并在标准工况数据采集完毕之前进行了热像图摄取分析。
    • 杨发炜; 张周卫; 周文和
    • 摘要: 本文通过建立单元几何模型,利用流场模拟软件,结合MATLAB编程软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管径和层间距对缠绕管式换热器并管的壳程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器壳程的努塞尔数、摩擦阻力系数和综合换热性能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层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在其他结构参数一定的条件下,壳程流体流速超过一定值时,并管的换热效果要优于非并管的。采用模拟计算和编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为缠绕管式换热器并管壳程换热性能的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侯纪波; 倪雪辉; 黄起建; 王公文; 张少飞
    • 摘要: 通过研究不同厚度的铝翅片在不同规格的换热器中的传热效率,结合试验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铝箔厚度对不同规格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翅片的管间距与列距的比值大,翅片传热效率高;铝箔厚度对传热效率低的翅片影响大;管列距为19.05 mm×12.7 mm的Ф7换热器应选择0.095mm的铝箔,而管列距为22mm×19.05mm的Ф8换热器应选择0.105mm的铝箔。
    • 李慧君; 李东
    • 摘要: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建立了不同长短轴比和扩缩比的椭圆缩放管几何模型,在雷诺数为12000~22000的范围内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场协同数、努塞尔数、综合换热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了椭圆缩放管的换热性能。结果表明:在扩缩比相同时,场协同数随着长短轴比的增加而增加,长短轴比为2时,场协同效果最好,在研究范围内,当雷诺数小于16000,长短轴比为2、扩缩比为1∶3时综合换热系数最大;雷诺数超过16000时,扩缩比为1∶1的综合换热能力更强。
    • 王雪婷
    • 摘要: 建立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数值模型,采用FLUENT对制热工况下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模拟,研究运停比、岩土热导率、地温梯度等因素对单位钻孔深度换热量的影响。岩土热导率为2.5 W/(m·K),地温梯度为0.03°C/m条件下:不同运停比的单位钻孔深度换热量均随时间推移而下降。相同供暖期,单位钻孔深度换热量由大到小对应的运停比顺序为8∶16、12∶12、16∶8、24∶0。地温梯度为0.03°C/m,运停比为24∶0条件下:不同岩土热导率的单位钻孔深度换热量均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相同供暖期,单位钻孔深度换热量随岩土热导率的增大而增大。岩土热导率为2.5 W/(m·K),运停比为24∶0条件下:不同地温梯度的单位钻孔深度换热量均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相同供暖期,单位钻孔深度换热量随地温梯度的增大而增大。间歇运行可使岩土得到有效热恢复,增大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