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湍流强度

湍流强度

湍流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5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122002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风能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风能展览会暨研讨会等;湍流强度的相关文献由141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敏、宗飞、封双连等。

湍流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5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22002 占比:99.67%

总计:122411篇

湍流强度—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敖兴友; 刘秀林; 康大地; 罗蓉; 刘宗浩; 姚翔
    • 摘要: 为解决并联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下降的问题,设计了水力旋流器并联新式公共液斗.对于液斗底流口直径的大小,设计了8,12,16 mm三种不同结构,应用CFD技术分析比较了三种不同结构的流场稳定性.在流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分布的对称性随着底流口增大而变差;而分析相同流量下不同结构的湍流强度,在不同入口流速下,12 mm结构的湍流强度平均值要小于16 mm与8 mm.
    • 张泽君
    • 摘要: 为加强通风机性能及安全性,保证气体的良好流动状态,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式,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分流叶片对通风机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为分流叶片及通风机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提高通风机的安全稳定性,更好地为矿井作业提供通风保障。
    • 赵波; 陈振华; 李为民; 陈吉明; 朱博; 温乾
    • 摘要: 针对风洞板翅式热交换器,开展了其在风洞运行工况下气体流动特性的研究。对比了板翅式热交换器和椭圆翅片管热交换器的扰流和压损特性,利用试验研究了不同来流风速、不同上游扰流片角度等条件下热交换器下游湍流发展变化规律,开展了封条、模块拼接缝等特征结构对气流扰动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型板翅式热交换器相比椭圆翅片管热交换器,其对气流扰动更小,相同换热工况下压力损失也大幅减小;板翅式热交换器具有较好的整流作用,其后的气流扰动主要由自身结构决定,与来流条件关系不大,其中厚度较大的结构对气流的扰动会传播更远,需要设计合理的整流方案以减小扰动。
    • 唐剑宇; 周涛; 施鎏鎏
    • 摘要: 采用CFD方法,对一台两叶片的水平轴风力机在均匀来流和风切变来流两种来流条件的尾迹特性进行定常数值模拟,研究其尾迹区内轴向速度亏损以及湍流强度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来流条件下,轴向速度在尾迹区内不同位置沿径向的分布都近似由“M”形分布逐渐变为“V”形分布,但在风切变来流下垂直平面的上下部轴向速度并不对称;在水平平面上,风切变来流条件下由于来流的不均匀性以及风轮旋转效应,使得风轮中心线后左右侧的轴向速度出现不对称;在来流湍流强度一定时,不同的来流条件对风轮后湍流强度的影响较小。
    • 卢仁宝
    • 摘要: 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量通过功率曲线和对应风频分布计算得出,功率曲线通过功率曲线测试获得,风频分布通过长期测风数据获得。然而功率曲线在测试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不同以及测试周期有限等原因,称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功率曲线,与理论功率曲线有所偏差。通过研究湍流强度对功率曲线的影响,利用理论方法修正测试功率曲线到特定湍流强度,以达到更准确评估实际发电量的目的,为风电场评估项目发电量以及机组性能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 陈宁; 张淇; 罗浩
    • 摘要: 通过琼州海峡地区风速观测系统记录的台风“蝴蝶”三维风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台风“蝴蝶”的风场特性;基于非平稳模型理论,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分离趋势项,对台风时变平均风速与风向、湍流强度、阵风因子、湍流积分尺度和脉动风速功率谱等风特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湍流强度比值比规范要求的偏小;顺风向湍流强度、阵风因子、湍流积分尺度大于横向与竖向,阵风因子与湍流强度的非线性拟合比Ishizaki、Choi和Cao取值偏低;脉动风速紊流功率密度斜率近似符合Kolmogrove“-5/3律”;实测顺风向脉动风速功率谱与Davenport经验谱在低频段符合较好,但在高频段有一定偏差。
    • 张有志; 郭炜舟; 孙孝华; 史纪飞; 薛景辉; 王亮
    • 摘要: 自激振荡喷嘴作为新型流体动力式喷嘴,每一个结构都影响着喷嘴的雾化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喷嘴内部的湍流效果和雾化效率,运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自激振荡喷嘴腔内的射流嘴长度、长径比以及喷嘴入射口直径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自激振荡喷嘴由于其特有结构,内部会形成湍流漩涡,可提高喷嘴的雾化效果;喷嘴内部湍流动能随着射流嘴长度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着长径比的增大,湍流动能出现增大趋势,长度为1.5mm,长径比为1.5~2时雾化效果最优;入射口直径会对喷嘴内部湍流动能以及出口速度产生较大影响,随着直径增大,雾化效果降低,入射口直径一般选为在8~10 mm时雾化效果最好。
    • 廖鹏; 傅继阳; 马文勇; 何运成
    • 摘要: 为了满足不同空气动力学模型安装的需求,风洞设计成一种试验段可拆卸构造,原来闭口式小型风洞进行试验段拆除可成为开口式风洞,为了提高开口式风洞的流场品质,设计一套包括收集器和小收缩段的整流装置。使用CFD方法对不同类型的风洞进行流场三维数值模拟,湍流模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同时,采用眼镜蛇探针对实际的不同类型的风洞流场进行测试实验,主要研究风洞的速度均匀性和湍流强度的变化趋势,对风洞的流场品质进行评估和对比。实验和数值仿真结果证明:模拟的速度和湍流强度剖面与实测具有良好一致性,在风洞试验段平均风速在一定测试风速下,闭口式风洞具备低湍流强度和高流动均匀度的特点的流场品质,其中心区域湍流强度在0.3%以下。此外,证明了这套整流装置的设计可提高了开口式风洞的流场品质,在风洞试验段风速最大速度50%左右时,其中心区域湍流度在0.5%以下,边界层厚度减少到50 mm。这些结论将对小型风洞装置的设计、改进奠定了基础。
    • 邱晓为; 李小珍; 谭懿玲; 李星星; 肖军
    • 摘要: 为探究横风作用下风屏障对简支箱梁桥上轨道上方风场特征分布的影响机理,以高速铁路典型跨度32 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为背景,通过几何缩尺比为1∶30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采用三维脉动风速仪测试了铁路桥面轨道中心上方的风场信息,并考虑了来流风环境、轨道位置、透风率等试验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最小二乘法理论对试验数据进行过原点的线性拟合分析可以更好地反映测点风速与来流风速之间关系;与裸梁桥面风场的湍流强度相比,均匀来流风速对风屏障屏蔽作用下的桥面风场湍流强度影响较大,其风速比非一致性指标与其湍流强度的变异性相关;均匀风场中桥面轨道中心部分位置的风速增加可达32.8%,而湍流风场会弱化裸梁桥面等效风场的放大效应;风屏障可以有效地降低桥面风场的平均风速,透风率30%的风屏障屏蔽作用下其迎、背风侧等效风速分别为裸梁状态下的21.6%和19.4%。
    • 邓家钰; 王成恩
    • 摘要: 零压力梯度平板边界层转捩问题是计算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二维零压力梯度平板边界层中层流向湍流过渡的问题,探究了平板边界层理论中位移边界层厚度在不同来流自由流湍流强度下的变化规律。采用SST transition四方程转捩模型,模拟了零压力梯度平板对入口不同自由流湍流强度的位移边界层的计算结果。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和对比相关实验,得出位移边界层厚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自由流湍流强度大小为1%是一个分界线:在自由流湍流强度大于1%的前提下,随着湍流强度的减小,位移边界层厚度沿着流向方向的变化曲线在转捩区域出现下凹现象,且随着湍流强度减少,下凹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自由流湍流强度小于1%的提前下,湍流强度接近1%,位移边界层厚度沿着流向方向的变化曲线在转捩区域出现下凹现象,但是随着湍流强度减少,下凹现象逐渐消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