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减摩

减摩

减摩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480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4785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石油商技、石油炼制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1999年全国功率超声会议、摩擦材料与减磨耐磨技术学术会议等;减摩的相关文献由3328位作者贡献,包括魏勇、尹延国、王宜献等。

减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785 占比:99.44%

总计:45037篇

减摩—发文趋势图

减摩

-研究学者

  • 魏勇
  • 尹延国
  • 王宜献
  • 赫常山
  • 陈乾伟
  • 程廷海
  • 刘维民
  • 张国涛
  • 王玲
  • 田家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晔; 张臣; 何勍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减小滚珠丝杠副摩擦力的超声振动减摩振子。将压电振子与螺母通过螺栓在法兰处相连,通过激发减摩振子的二阶扭转振动模态,实现对滚珠丝杠副的减摩。利用有限元法对减摩振子进行模态分析,最终确定了其主要结构的尺寸,并试制了样件。对减摩振子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了该减摩方法的可行性。
    • 乔红斌; 张大伟; 田雪梅; 金玲
    • 摘要: 无机粘结固体润滑膜能显著降低摩擦系数,降低高温磨损并提高传动效率。剖析了硅酸盐、硼酸盐、磷酸盐3类无机粘结剂的结构特点与综合性能,重点结合无缝钢管热轧分析了磷酸盐粘结固体润滑膜的研究进展,再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从层状材料、氟化物、软金属和氧化物、无机含氧酸盐到自修复润滑添加剂等方面的减摩与自修复作用机理;最后展望了无机粘结固体润滑膜的发展方向。
    • 王永利
    • 摘要: 本文结合芜湖市某原水管线迁改工程,对顶管施工的主要控制环节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工程应用的关键要点,对超长距离钢顶管施工及测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 邹洋; 张紫铜; 李小磊; 戴媛静
    • 摘要: 目的制备一种非活性油溶性有机钼添加剂(SPFMo)以为满足汽油发动机润滑油低黏度化发展的需求。方法将SPFMo添加到0W–20润滑油中,利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详细分析了在不同温度、载荷条件下,自研减摩剂SPFMo、商用减摩剂Molyvan855和商用抗磨剂MOM201在0W–20中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3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摩擦副表面进行分析。结果SPFMo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并有效降低润滑油0W–20的摩擦因数及磨损率。摩擦过程中钼元素会发生富集,并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包含硫–钼–氧的复合减摩片层,实现减摩抗磨功能。SPFMo添加到0W–20中可以发挥良好摩擦学性能的使用温度区间和载荷区间分别为80~180°C和150~250 N(1559~1848 MPa)。0W–20+1%SPFMo与润滑油0W–20相比,在130°C、200 N下,摩擦因数降低13.28%,磨损率降低37.91%;在130°C、250 N下,摩擦因数降低18.05%,磨损率降低57.68%。0W–20+1%SPFMo润滑油的摩擦因数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磨损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结论低黏度润滑油中添加SPFMo可有效增强其摩擦学性能。
    • 朱海月; 宋晖; 吴波; 凤维民; 胡献国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富勒烯(C_(70)和C_(60))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特性及其减摩抗磨机制。采用球/盘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C_(70)和C_(60)在石蜡(LP)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激光扫描显微镜(LS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拉曼光谱(Raman)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磨痕的表面形貌及组成;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富勒烯与摩擦副间的范德华能以及富勒烯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RDF)。结果表明:C_(70)和C_(60)润滑下摩擦系数降低,且磨损率分别降低26.92%和34.56%,富勒烯可改善石蜡的摩擦学性能,减少磨粒磨损,并于摩擦表面生成由富勒烯参与的摩擦反应膜;同时,富勒烯与摩擦副基体间的范德华能较高,优先吸附摩擦表面;径向分布函数表明,富勒烯表面发生了油分子的聚集,有利于形成油膜,从而进一步改善润滑。
    • 赵欢; 周元凯; 左雪
    • 摘要: 为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巴氏合金/45钢配副表面减摩性能的影响,采用热压固化工艺将六方氮化硼封装于表面织构内,制备复合润滑结构表面;在油润滑下进行销-盘磨损试验,使用递归定量分析(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RQA)参数划分磨损过程;研究复合润滑结构表面在磨合期和正常磨损期的减摩性能,并与纯织构表面减摩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复合润滑结构表面拥有较低摩擦因数和显著减摩效果,其减摩性能优于纯织构表面;相比无织构表面,复合润滑结构表面在磨合期内的平均摩擦因数下降77.9%,在正常磨损期内的平均摩擦因数下降73.5%且磨合期的时长缩减75.0%;较大织构孔径的复合润滑结构表面的减摩效果更好且磨合期更短;纯织构和复合润滑结构表面的减摩效果均在较高速度和载荷下更显著;各试样表面在磨合期的摩擦因数越低,对应进入正常磨损期后就越低。
    • 李宾; 刘锡尧; 张君安; 刘波; 卢志伟
    • 摘要: 目的为解决硬质涂层抗磨与减摩性能难以兼顾的难题,提出并制备出具有优异减摩耐磨性能的表面微坑复合MoS_(2)镍基涂层结构,为抗磨减摩性能统一的涂层设计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42CrMo轴承钢为基体,采用两种加工方法(在42CrMo轴承钢表面采用激光熔覆制备镍基涂层,在涂层表面电火花加工微坑织构)制备表面微坑复合MoS_(2)镍基涂层,通过球-盘摩擦磨损试验(GCr15对磨球)分别测试3种载荷(2、4、6 N)下42CrMo轴承钢、42CrMo轴承钢表面镍基涂层和表面微坑复合MoS_(2)镍基复合涂层试样的摩擦学性能,并通过先进测试技术(XRD、SEM)分析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及磨痕微观形貌。结果在不同载荷工况下,镍基涂层的磨损率远小于42CrMo轴承钢,表面微坑复合MoS_(2)镍基涂层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小于镍基涂层和42CrMo轴承钢,在4 N载荷工况下,镍基-MoS_(2)复合涂层具有最低摩擦因数,达到0.36,磨损率为7.41×10^(-7)mm^(3)/(N·m),比镍基涂层试样(26.6210^(-7)mm^(3)/(N·m))降低了72.09%。结论表面微坑复合MoS_(2)镍基涂层结构中涂层与环氧树脂粘结MoS_(2)固体润滑剂可独立高效发挥自身耐磨、减摩特性,并在不同载荷下发挥协同作用,两种方法复合处理能得到具有良好减摩耐磨性能的表面。
    • 曲鑫
    • 摘要: 水平井摩阻大小决定了水平位移的大小,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主要有管柱性能、钻进参数、井眼条件以及钻井液性能;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在管柱的组合设计、钻井液的设计、井眼轨迹优化以及减摩工具方面探讨了一系列的减摩措施。
    • 党哲; 高东强
    • 摘要: 综述了不同热喷涂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包括大气等离子喷涂、超音速等离子喷涂、超音速空气燃料喷涂、爆炸喷涂、超低压等离子喷涂、悬浮液等离子喷涂、高速电弧喷涂等.分析了不同热喷涂技术制备的耐磨涂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不同材料体系的减摩耐磨涂层的特点及其所适应的最佳热喷涂技术.对未来热喷涂技术制备耐磨涂层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 赵江; 吕思超; 李阳; 高新蕾
    • 摘要: 利用从头算法和极化连续介质模型对23种离子液体在二甲基亚砜溶剂环境的结构化学参数进行计算,并建立预测性能良好的减摩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比热容和分子体积是影响离子液体在二甲基亚砜中减摩性能的主要结构化学参数;离子液体-二甲基亚砜体系的减摩性能与离子液体在二甲亚砜溶剂中的比热容呈正相关,与分子体积呈负相关,因此离子液体的比热容越大及分子体积越小时,越有利于提高润滑体系的减摩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