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驱体

前驱体

前驱体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447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4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529847篇;相关期刊297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电池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第28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等;前驱体的相关文献由831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宝、许开华、张海艳等。

前驱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4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29847 占比:99.86%

总计:530578篇

前驱体—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余春林; 陈旭东; 宫川敏夫; 孙辉; 张兴旺; 童莉葛
    • 摘要: 前驱体制备过程中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形貌各异的材料,而其中氨值对于前驱体的微观形貌影响颇大。本文在不同氨值条件下制备得到形貌各异的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发现低氨值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前驱体表面晶须细致,内部结构密实且外部呈树杈状结构。这种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前驱体材料经烧结后,一次颗粒仍呈放射状生长,且颗粒更为细长。该材料制成扣式电池后,0.2 C放电条件下比容量可达210.3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可达93.05%,且倍率及循环性能优异。与市面所售相同配比产品相比,放电容量提升3%。该形貌控制方法为高比容量三元正极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张浩强
    • 摘要: 基于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活性炭载体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气相和液相催化,汇总分析其制备工艺研究进展有助于促进其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提升催化性能。介绍目前较为常用的活性炭载体催化剂制备方法,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直接加入法、化学活化法、浸渍担载法、共热渗入法的制备流程和其针对的被载入活性组分,分析了4种方法的主要优缺点及其局限性,简要说明其制备成本,并举例说明其制备过程和应用情况。目前浸渍担载法仍然是活性炭载体催化剂制备领域较为广泛采用的方法,随着商业化的广泛应用,简化制备方法降低制备成本仍是当前研究的问题。采用模型化合物和模板法制备活性炭载体催化剂可实现载入活性组分的精准控制,此为前沿催化剂制备研究的热点,也是活性炭载体催化剂制备未来的发展方向。
    • 王金文; 刘更好; 李永光
    • 摘要: 以硫酸锌为原料,NaOH/氨水为沉淀剂,在三元前驱体Ni_(0.88)Co_(0.05)Mn_(0.07)(OH)_(2);表面包覆一层氢氧化锌,研究NaOH量、氨水量、反应温度及包覆量对包覆前驱体的影响。以NaOH为沉淀剂时,若要在材料表面形成均匀紧密包覆,优选温度为55°C;要形成均匀棒状包覆,优选pH值为11.0;要形成均匀针状包覆,优选pH值为12.0。以氨水为沉淀剂时,若要在材料表面形成均匀紧密包覆,优选pH值为9.5,此时包覆颗粒兼具较高的包覆量。
    • 李浩杰; 刘耀东
    • 摘要: 相比较于传统的气体纯化和分离工艺,膜分离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优势。与聚合物膜相比,碳分子筛膜具有更高的气体渗透性和选择性、化学耐受性和更好的热稳定性,受到了研究工作者和制备厂商越来越多的关注。碳分子筛膜通常由聚合物前驱体薄膜通过热解和炭化制备,聚合物前驱体主要包括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素和聚醚酰亚胺等。本文分类总结和讨论了不同化学结构前驱体制备碳分子筛膜的工艺和气体分离性能。前驱体的化学结构和膜物理结构均可显著影响其碳分子筛膜的结构和气体分离性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碳分子筛膜的气体分离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其商业应用。研究者可以通过本文了解碳分子筛膜的当前进展,推动碳分子筛膜制备的发展,拓展其应用领域。
    • 贾红伟; 李斌; 贾艳虹; 于婷; 何辉
    • 摘要: 以硝酸亚铈的硝酸溶液为原料,微波加热得到块状的固体产物,加入甲酸后继续加热可生成分散性良好的粉末状前驱体,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确定各步产物,并对煅烧前和煅烧后产物的粒度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后得到块状的二水合硝酸亚铈,甲酸与其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棒状结构的甲酸铈。当甲酸浓度为16~20 mol/L、HCOOH/Ce摩尔比为18时,可得到粒度较为均匀的粉末。分别煅烧16 mol/L和20 mol/L甲酸制备得到的甲酸铈,煅烧后得到的二氧化铈与煅烧前的颗粒具有相同的形貌,粒径分布区间相似,但会生成一部分粒径小于0.30μm的细颗粒。
    • 刘庆生; 肖浩; 邱廷省
    • 摘要: 研究不同前驱体对氧化稀土的影响,以碳酸氢钠、碳酸氢铵、草酸为沉淀剂,氯化镧为镧源,制备了相应的前驱体,并焙烧获得了氧化镧。以TG、XRD、FT-IR、粒度分析、SEM和ICP为分析表征手段,探究前驱体对氧化镧形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焙烧时,均存在3个失重阶段,分别对应水(结晶水和吸附水)的脱离,部分CO_(2)的脱离,CO_(2)进一步脱离,直至质量不变,形成了稳定的最终产物,经XRD检测得出最终产物为氧化镧;上述沉淀剂反应后获得的前驱体中位径D_(50)分别为43、113、200μm,前驱体焙烧后可获得形貌分别为椭圆形、表面絮状和球形的氧化镧,其中位径D_(50)分别为12、40、52μm,La_(2)O_(3)含量依次为95.21%、95.92%、97.09%。以碳酸盐为沉淀剂制得的碳酸稀土和氧化镧的结晶度和粒度均小于以草酸为沉淀剂制得的前驱体及氧化镧,其原因是碳酸稀土的k_(sp)小于草酸稀土的k_(sp),使得碳酸稀土反应速度更快,造成阴阳离子聚集成核,再进一步沉积成沉淀微粒的聚集速度大于构晶离子定向排列的速度,因此形成了无定形的小颗粒蓬松絮状物。最终产物的结晶度、粒度、形貌等均与其前驱体有关,前驱体在结晶、粒度方面的优异性将会在最终产物中体现出来,说明前驱体对最终产物在结晶度和粒度上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 方苏捷; 陈安勇; 高洪涛; 金永成
    • 摘要: 高镍正极材料形貌受合成体系中Mn和Al的影响比较大。采用简单的共沉淀方法合成出正极材料前驱体[Ni_(0.8)Co_(0.15)](OH)_(1.9),在烧结过程中同时引入不同比例的Al、Mn离子,以其协同作用共同实现材料的稳定层状结构,提高材料循环稳定性,从而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在800°C烧结条件下,当Mn和Al的掺杂量同为0.025时,制备出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Co_(0.15)Mn_(0.025)Al_(0.025))O_(2)电化学性能最佳。具体体现为:在0.1 C放电比容量达到190.3 mAh/g,在20 C放电比容量达到100.2 mAh/g。
    • 许静; 龚荣
    • 摘要: 采用硼氢化钠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种锗氧化物GeO_(x)与间苯二甲胺的新型有机杂化前驱体,经过热处理后得到锗碳原位复合的负极材料。对所制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前驱体中间苯二甲胺与锗氧化物通过氢键等结合,具有典型的有机-无机杂化结构,热处理后原位形成了丰富的锗碳复合界面,有效缓冲了锗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剧烈体积变化,显著提升了锗基负极材料的可逆容量、倍率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
    • 房浩; 唐立平; 郭文杰; 贾晶晶; 胡莹莹; 李超
    • 摘要: 以Co_(2)(CO)_(8)和Co(NO_(3))2分别为前驱体,采用等量浸渍法将活性金属负载于CNTs上,将负载后的催化剂在400°C下H_(2)气氛中分解,并用0.5%O_(2)/N_(2)钝化,制备得到Co/CNTs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N_(2)低温物理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CO程序升温脱附和透射电镜等对负载型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两种催化剂在F-T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以Co_(2)(CO)_(8)为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较Co(NO_(3))_(2)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CO转化率,并且C_(2)~C_(4)产物明显增加,C_(5+)以上产物明显减少。
    • 张朋立; 宋顺林; 刘亚飞; 陈彦彬
    • 摘要: 过滤浓缩机能够增加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合成过程中反应釜内的固含量,改善前驱体的致密度、球形度。结合其在工业化中的生产情况,对其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