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2016年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
2016年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

2016年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16-10-27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会议文集:2016年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采用二甲苯为多壁碳纳米管生长碳源,氮气为载气及保护性气体,在二茂铁催化剂催化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于Al2O3基体上生长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后经混酸处理膜上的MWCNTs,以便利用多元醇法(Polyol Process)负载纳米银颗粒于MWCNTs表面.实验结果表明,Ag@MWCNTs/Al2O3膜可动态100%实时截留上述三种微生物且截留在膜上的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的存活率分别仅为0.029%、1.08%和1.25%.该膜针对大肠杆菌(E.coli)、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以及黑曲霉(A.niger)在120min时的静态抗菌率也分别达到100%、100%和99.87%.最后考察了膜对实际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截留性能,Ag@MWCNTs/Al2O3膜可100%动态截留实验条件下的空气微生物.
  • 摘要:通过简单的离子交换法制备出四种不同形貌的磷酸银,利用XRD、SEM、FT-IR等分别对这四种样品的晶相、微观形貌和结构等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这四种形貌磷酸银的抗菌性,结果表明,不同形貌的磷酸银抗菌性能很好,不同形貌对抗菌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综合不同抗菌实验结果,发现立方和菱形十二面体的磷酸银抗菌性能更优于三棱锥和球形的磷酸银.
  • 摘要:研究了壳聚糖创伤敷料在不同pH值PBS缓冲溶液中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pH值6.7的PBS缓冲溶液中,壳聚糖创伤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达98%、99%、58%,而在pH6.2和pH7.2的PBS缓冲溶液中,壳聚糖创伤敷料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明显下降,抑菌率分别为29%和0%.结论:壳聚糖创伤敷料抑菌性能受pH影响较大,该产品发挥抑菌作用的最佳pH为6.7.
  • 摘要:本文以季铵化壳聚糖(Quaternized chitosan,QAC)和L-半胱氨酸(L-Cysteine,LC)为共稳定剂,稳定不同含量的纳米氧化锌(Nano-ZnO,ZnO),在水溶液中通过pH诱导制备QAC/LC/ZnO杂化胶束,用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杂化胶束进行结构表征,抗菌实验测试杂化胶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QAC/LC/ZnO杂化胶束制备成功,胶束粒子尺寸约为260nm,粒子表面呈荷正电;胶束溶液具有优异的抗菌作用.
  • 摘要:本文采用一步法合成单宁基石墨烯(GR/TA)水凝胶,通过单宁酸(TA)将氧化石墨烯(GO)还原成石墨烯(GR),同时GR通过π-π相互作用可自组装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即单宁基石墨烯水凝胶.再以GR/TA水凝胶作为微反应器,利用TA的酚羟基使AgNO3在GR/TA水凝胶上原位还原生成银纳米粒子,从而得到GR/TA/Ag复合水凝胶.通过SEM、FT-IR、Raman以及相关抗菌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对复合水凝胶进行表征.所合成的GR/TA/Ag复合水凝胶良好的解决了纳米银的分散性与稳定性问题,得到的GR/TA/Ag复合水凝胶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 摘要:骨科感染特别是发展成慢性骨髓炎临床通常难以彻底治愈,对骨科医师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与挑战,特别是植入生物材料增加了细菌入侵宿主途径,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减弱了阻止细菌粘附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理想的植入物应该是既能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又能促骨组织修复.目前对植入物表面进行抗感染修饰的方法还在探索中,磷酸钙多药传输体系、微/纳米涂层以及成骨因子及各种抗菌修饰策略均为骨组织骨修复和抗感染提供了借鉴,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善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 摘要:为了提高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同时降低其毒性,制备了一种表面接枝刷型PEG和负载纳米银的脂肪酶敏感的聚氨酯新型纳米复合材料.通过Uv-vis,TEM,DLS表征该纳米复合材料的特征,Uv-vis和TEM证明了纳米银成功的负载于聚氨酯胶束表面.刷型PEG的保护降低了纳米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红细胞的毒性.同时,DLS和TEM表明了在脂肪酶存在下,聚氨酯胶束易降解同时释放出纳米银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因此,这种纳米复合材料对正常细胞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较小的纳米银的释放抑制细菌增长.因而这种新型的负载纳米银的脂肪酶敏感的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摘要:通过控制溶液的pH,在酸性条件下制备了单层多巴胺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然后以戊二醛作为反应中间桥梁,共价接枝制备得到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法(TGA)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管壁外面和管端都被均匀包覆起来,包覆层厚度在6nm左右;采用多巴胺单层膜包覆碳纳米管,达到了减小对碳纳米管结构造成破坏同时增加表面活性基团数量的目的,使得复合材料中壳聚糖的接枝量增加到71.78%.复合材料兼具了壳聚糖和碳纳米管在抑菌性、缓释、硅藻生长抑制方面优异的性能,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鳗弧菌及小舟形藻、成排舟形藻的防污性能实验中,复合材料在抑菌及抑制硅藻生长方面均表现出广谱、长效的抑制性能.
  • 摘要:碳纤维(Carbon fibers,CFs)具有高机械强度、耐腐蚀性、易于编织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载体材料,在水处理和空气净化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在碳纤维表面均匀沉积一层氧化锌晶种,再通过水热合成方法生长氧化锌纳米棒(ZnO nanorods,ZnO NRs)阵列,制备了一种多层次结构ZnO NRs/CFs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ZnO NRs/CFs材料的形貌、组成进行了表征,发现负载的氧化锌纳米棒直径约为20~30nm,长度约为150~300nm.考察了ZnO NRs/CFs复合材料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枯草杆菌)的抗菌效果.表明该材料在30min内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最佳抗菌率分别达到98.6%和99.8%.该材料如编织成碳纤维滤网可以在去除粉尘的同时具有抗菌性能,在空气净化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利用小分子溶剂热法合成制备15nm纳米氧化锌颗粒,研究氧化锌颗粒联合抗菌肽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琼脂糖扩散法检测联合材料对MRSA的抑菌效果,利用生物透射电镜对细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锌颗粒联合抗菌肽对MRSA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两者连用其抑菌效果要大于单一材料抗菌效果.生物电镜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锌颗粒联合抗菌肽造成MRSA细胞膜的破裂,内容物大量溢出,导致细菌死亡.这说明氧化锌纳米颗粒联合抗菌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本研究为纳米氧化锌颗粒在抗菌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杀菌效果.方法:采用抑菌环试验和杀菌试验方法对该抗菌成膜喷剂体外的杀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6.88mm,19.71mm,10.26mm;抗菌成膜喷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大肠杆菌(ATCC25922)、白色念珠菌(ATCC10231)作用时间20min,杀率菌均为99.99%.结论: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
  • 摘要:本发明一种制备含银嵌段聚醚酰胺抗菌纤维的方法,属于抗菌材料领域.按一定比例配制混合AgNO3和Pebax的醇类溶液作为纺丝前驱体液体,纺得Pebax纳米纤维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大于99.9%.由于Pebax本身具有较好耐化学性,机械性能佳,生物相容性好,载银抗菌Pebax纤维在生物抗菌材料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受自然界中贻贝黏附机理的启发,本文采用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表面改性方法来赋予聚氨酯(PU)材料抗菌/抗粘附性能.实验中,先在聚氨酯材料表面涂覆一层聚多巴胺,之后将材料与硝酸银溶液作用.通过聚多巴胺涂层中的儿茶酚基团及氨基基团作用,银离子被吸附在材料表面并原位还原为纳米银粒子,从而使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最后,将1H,1H,2H,2H-全氟癸基硫醇(CF3(CF2)7CH2CH2SH,F-SH)通过迈克尔加成接枝到含聚多巴胺涂层的表面.接枝在含抗菌纳米银涂层上的疏水性F-SH涂层使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污性.抗菌测试结果显示,修饰后的材料表面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此外,由F-SH修饰后的聚氨酯材料表面粘附的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数据结果显示,修饰后的聚氨酯作为抗菌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摘要:硝酸银,TEOS,硅烷,表面活性剂,盐酸,纯水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成配方溶液.将配方溶液按一定的速度均匀的喷雾干燥成一定粒径分布的粉,即为复合纳米银抗菌剂粉体.纳米银粒径2~3nm,粒径均匀,均匀分布在二氧化硅载体中.将复合纳米银粉体用于抗菌空调散热器,制备抗菌散热器,并进行一系列测试讨论,散热器个性指标均达标,抗菌效果达99.9%.
  • 摘要:抗菌试验结果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接种试验菌活性强弱和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国内外各抗菌测试标准中对于菌液的培养及制备和定量方法描述不统一,致使各抗菌测试机构测试结果差异大,缺乏可比性.本文通过规范转菌方式保证测试细菌活性的稳定,并且利用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接种菌液浓度定量.通过试验选用600nm作为测试波长,结合平板活菌计数结果,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ubsp.Aureus,ATCC6538)活菌数(y)-OD值(x)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统一规范的转菌方式来控制接种菌活性和利用分光光度计法精确定量接种菌液浓度,有效提高抗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摘要:纳米氧化锌作为一种高效抗菌剂,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而如何控制纳米氧化锌在安全剂量内的释放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本文中,利用简单的喷雾干燥方法制备了壳聚糖/纳米氧化锌复合微球.由于纳米氧化锌与壳聚糖的复合,复合微球展现出了优异的抗菌性能.在1mg/mL的浓度下,复合微球对大肠杆菌24h的抑菌率最高达94.0%.
  • 摘要:以氨水(NH3·H2O)为沉淀剂和络合剂,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为铜源,抗坏血酸(从)为还原剂,从铜氨溶液中直接制备空心球结构的纳米氧化亚铜(Cu2O).运用粒度分析仪、GEM、TEM、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与评价.结果表明:样品为空心球,且粒径在120nm左右.和其它形貌的纳米Cu2O晶体相比,具有空心球结构的Cu2O由小的纳米颗粒组成.并且抑菌结果显示:立方体结构的Cu2O对两种菌种的MIC值均为31.3μg/L,而多面体和空心球结构的Cu2O对两种菌种的MIC值均为15.6u g/L;同时提出了一种可能形成空心球的机理.
  • 摘要:抗菌材料是一类具有抑菌和杀菌功能的新型材料,目前行业内主要以传统的细菌平板培养计数法对其抗菌性能进行评价.本研究利用ATP荧光检测法对2种材料的抗菌效果进行测试,并将其测试结果与细菌平板培养计数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557,且两种方法的结果均报告抗菌材料A、C具有强抗菌作用.与传统方法相比,ATP生物荧光法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对操作技能及环境无特殊要求等优势,可以作为评价抗菌材料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进行推广使用.
  • 摘要:硫酰氟是一种无色、无味、常温下不燃不爆的气体,它的渗透性、挥发性、扩散性都很强,是熏蒸杀菌剂的新成员.收集了环境中常见8-9种霉菌,使用硫酰氟气体开展了(20g/m3、40g/m3、80g/m3)3个质量浓度的杀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80g/m3熏蒸24小时能全部杀灭试验选定的霉菌孢子;它的杀菌机理是抑制微生物菌体内生物酶的活性,阻止能量转化、阻止氨基酸中的NH3、OH、-COOH等基团结合形成DNA或RNA的核酸蛋白,破坏了微生物细胞合成途径,导致菌体死亡.硫酰氟作为一种新的熏蒸杀菌剂,它熔点为-120,沸点-55,微溶于水;该气体能在常温下使用,使用后残留气体能在空气中直接排放,不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由此可见硫酰氟气体物理性能稳定、无腐蚀性、对环境友好,可作为环氧乙烷、溴甲烷气体杀菌剂的补充.
  • 摘要:本文合成一种基于海因结构的卤胺类前驱体单体,3-(3'-甲基丙烯酸丙酯)-5,5-二甲基海因(APDMH),并将其接枝共聚于硅氧烷改性后的介孔材料表面,制备卤胺类抗菌介孔材料.对改性和接枝后的介孔材料进行SEM,TEM,FTIR以及BET表征,结果表明,硅氧烷成功对介孔材料表面进行改性,且卤胺前驱体单体成功接枝到介孔材料表面.抗菌结果显示,改性后介孔材料lmin内可杀死97%大肠杆菌以及95%金黄色葡萄球菌.5min内杀死100%的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所得的抗菌介孔材料可用于纺织织物的抗菌整理应用.
  • 摘要:本文简要地归纳了有关纳米氧化镁及其复合抗菌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纳米MgO及纳米MgO/卤素(X2)加合物的抑菌活性,并对近年来研究团队在纳米MgO及其复合抗菌剂的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在此基础上,简要地提出纳米氧化镁基抗菌剂研究与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可能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
  • 摘要:以水合肼为沉淀剂与锌盐混合,并且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CTAB)、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表面活性剂,控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实验变量,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氧化锌的前驱体,通过热处理得到纳米氧化锌.对所制得的样品,分别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在滴加速度为6.25ml/min,反应釜温度为100℃和120℃下分别能够形成柱状和片状纳米氧化锌.采用抑菌圈法对不同形貌样品抗菌性能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片状纳米氧化锌比柱状纳米氧化锌广谱抗菌性较好.两种形貌均具有溶出性抗菌,但是在可见光照下,溶出性与光照协同性抗菌优于溶出性抗菌.形貌的抗菌性对菌种具有选择性.
  • 摘要:无机抗菌剂可赋予材料和加工制品持久、长效的抗菌、杀菌性能,而抗菌涂料是涂料工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无机抗菌剂的分类和作用机理,论述了无机抗菌剂在抗菌涂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抗菌涂料的检测方法,并针对现行方法提出了一些见解.预测了抗菌涂料和无机抗菌剂的发展趋势.
  • 摘要: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一种稀土-锌型无机抗菌材料.采用粒度分析、BET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涂布平板法对产品进行抗菌检测.结果表明抗菌白炭黑产品为无定形态;稀土离子钆的协同作用提高了锌离子的杀菌性能,锌-钆抗菌白炭黑的杀菌率可达90%以上.同时,将制备出的锌-钆抗菌白炭黑进行改性并添加到硅橡胶制品中,得到抗菌硅橡胶,对此种硅橡胶进行抗菌性能和力学性能检测.在添加量质量比为1%时,抗菌硅橡胶杀菌率达55%,产品的力学性能符合要求.
  • 摘要:传统的抗菌涂层主要通过抗菌剂缓释的方式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的抗菌持久性不足且释放的抗菌剂具有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针对目前抗菌涂层存在的问题,本课题设计合成了生物基型光固化抗菌剂,利用光固化技术将抗菌剂共价接枝于涂层当中,制备得到一种具备接触抗菌功能的非缓释型抗菌光固化涂层.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对单宁酸进行化学接枝改性,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酚羟基含量的具有良好成膜性能的生物基光敏树脂(TA-Gx).
  • 摘要:为了研究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对微藻生长的毒性效应.本课题选用栅藻(绿藻)、小球藻(绿藻)以及铜绿微囊藻(蓝藻)等常见的藻类作为实验目标,一方面以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为主,通过硫酸铜、活性炭硫酸铜+活性炭为辅做对照实验,另一方面以含7%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质量比)的尼龙布为主.通过微藻OD值、藻细胞活性、藻叶绿素a含量、培养基中剩余总磷含量、藻生物量测定,进一步检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对藻类杀灭以及活性抑制的效果.并通过铜绿微囊藻的SEM实验来探讨纳米Cu/C复合材料对藻细胞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栅藻和小球藻而言,5~10ppm的纳米Cu/C材料和50ppm碳粉对栅藻和小球藻的无明显抑制作用,纳米Cu/C材料在于20~40ppm时水藻的生长被抑制,50~60ppm水藻出现了死亡,6ppm硫酸铜对栅藻和小球藻抑制周期只有10~15天,硫酸铜的抑制作用介于20~30ppm纳米铜碳材料之间:对于蓝藻而言,5ppm的纳米Cu/C材料和50ppm碳粉对蓝藻无明显抑制作用,纳米Cu/C材料在10ppm~20ppm时水藻的生长被抑制,30~60ppm水藻出现不同程度了死亡,6ppm硫酸铜对蓝藻有很好抑制效果;纳米Cu/C材料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有强到弱:蓝藻>栅藻>小球藻;通过藻细胞活性的变化,可知纳米Cu/C复合材料浓度升高时藻的活性迅速降低,并且效果比硫酸铜更显著,可以推论出对藻的活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纳米铜/碳复合材料对藻的培养基中剩余磷含量也有影响,空白组中磷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高浓度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组中磷含量呈上升趋势,进一步论证了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通过影响藻类的磷代谢过程,从而抑制了藻的生长.同时,通过扫描电镜结果发现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对藻细胞外观形态造成了一定改变.
  • 摘要:目的:近年来,纳米铜因其优异的抗菌防腐等性能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人们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大大增加.然而由于纳米铜独特的纳米效应,与众不同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使其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对机体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的方式,对其细胞毒性及机理进行探究,并为纳米铜材料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方法:以肺细胞A549和正常肝细胞L02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浓度梯度的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悬液、浸提液、与材料相当量的碳粉(75%*Cu/C复合材料)作用于细胞一定时间(通常为24小时),以CuNO3作为阳性对照.从细胞的形态变化定性观察,细胞增殖(CCK-8)和细胞坏死(Trypan Blue)两个方面双重验证定量说明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通过测定LDH释放证明胞膜完整性,测定胞内活性氧(ROS)及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机制探究. 结果: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可以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A549和L02细胞活力下降和细胞坏死,作用24h对A549和L02的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3.88ppm和25.82ppm.并且诱导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两株细胞均出现逐渐变圆,细胞间隙变大,黏附性变差、脱落死亡的现象.此外,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在诱导细胞增殖抑制和坏死的过程中伴有细胞膜破损,胞内ROS含量升高及MMP降低. 结论: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各组整体呈现剂量依赖关系,材料作用细胞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并且诱发细胞产生过量的活性氧,进而破坏细胞的线粒体,促进细胞死亡.
  • 摘要: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核壳结构在材料、生物、电化学等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性能.本研究主要探究该材料对细菌的杀伤作用.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株,采用摇床振荡法对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测试,测定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对两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900ppm、1000pp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600ppm、700ppm.基于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开发了涂层、滤芯、水管、织物等抗菌产品,并按照相关标准对其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相应产品均符合抗菌产品要求.为了进一步改善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对其抗菌机理进行探究,从触杀机理、Zeta电位、活性氧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隔绝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材料与细菌,材料不表现抗菌效果;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与细菌作用后表面电位负向偏移,改变了细菌的生存环境,造成细菌的磷壁酸和脂多糖改变,造成细菌细胞壁损伤;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作用于细菌后测得活性氧量增加,增加的活性氧会氧化核酸、蛋白.综上,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的抗菌机理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
  • 摘要:本研究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镧锌抗菌白炭黑.通过考察反应条件(锌离子浓度,镧离子浓度和反应时间)对镧锌抗菌白炭黑粒径的影响,得到颗粒最细、分散性最好的制备条件.以大肠杆菌为菌种,应用涂布平板法抗菌试验检测产品的抗菌性.结果表明,在锌离子浓度为0.05mol·L-1、镧离子浓度为0.007mol·L-1和反应时间为2.0h时,制备得到的产品分散性较好,粒度均一,并且镧锌抗菌白炭黑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杀菌率可达到90%以上.FTIR分析表明添加抗菌离子和稀土离子后,并没有改变载体白炭黑的结构;通过XRD分析发现镧锌抗菌白炭黑产品为无定型态.以最佳条件制备出的样品应用于陶瓷中,制备出抗菌陶瓷,对其进行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的检测,并探讨了添加量、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陶瓷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抗菌粉体材料添加量质量比为12.9%时,陶瓷样品的抗菌率为62.3%;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陶瓷的抗菌性能几乎无影响;添加锌离子和镧离子对陶瓷本身的力学性能并没有很大影响.
  • 摘要:本文通过两次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制备了一种具有盐响应性的嵌段共聚物刷,实现了具有主动吸附杀菌,响应性释放细菌的表面的制备.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固体表面Zeta电位测试和接触角测试对聚合刷的表面元素、形貌、电荷和润湿性进行表征和分析,并采用抗菌实验研究聚合物刷的主动杀菌性能和释放细菌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聚合刷在水中表现出比在盐水中更高的细菌吸附性能和更低的表面水合性.在PBS溶液中聚合物刷杀死细菌的能力高达91%(~1.6×106cells/cm2死亡细菌),1M的盐水处理后,细菌的释放率约为90%(~6.9×104cells/cm2死亡细菌).
  • 摘要: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应用也广受关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GO具有抗菌性.如何将氧化石墨烯的抗菌活性得到广泛应用引起广大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本文合成了氧化石墨烯-磁性壳聚糖(CS)抗菌复合材料(GO-mCS).扫描电镜(SEM),热失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多种实验结果将被汇报.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被用来测试杀菌率,杀菌率实验结果显示GO-mCS复合材料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 摘要:立体化学是基本的自然现象,细胞在与外界表面接触时,可以感知并分辨分子手性,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粘附行为.这启发发展新型手性高分子抗菌材料并揭示深层抗菌机制.通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多种真菌的测试,证明了高分子的手性立体化学结构在材料表面具有抗菌黏附的作用.结合材料的生物性能评价,该类高分子表现出很好的综合性能,因而被认为是理想的医用抗菌材料.实验应用实例涉及医用高分子、天然纤维、纺织品、纸张、石墨烯材料等;报告内容不仅深入认识了微生物黏附的一些本征,而且指出了立体化学策略用于抗菌表面设计与开发的巨大潜力.
  • 摘要:速效纯壳聚糖纤维是以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为原料,经全程绿色纺丝、功能强化工艺等技术制得的再生多糖生物基纤维.本文详细介绍了速效纯壳聚糖纤维的原料选择、纺丝液制备及纤维纺丝技术,重点阐明了速效纯壳聚糖纤维快速止血、加速愈合、速效抑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促进皮肤微生态平衡的机理,进一步阐述了速效纯壳聚糖纤维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 摘要:重点介绍了塑料中常用抗菌剂的类型、特点及使用,并对塑料抗菌剂发展做了分析.抗菌剂是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杀死或抑制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活性的物质。抗菌剂按化学组分的不同可分为无机、有机和复合三大体系。有机抗菌剂可分为天然有机抗菌剂和合成有机抗菌剂,合成有机抗菌剂又可分为低分子有机抗菌剂和高分子有机抗菌剂。复合体系包括有机-有机复合类、无机-无机复合以及无机-有机复合类等。
  • 摘要:抗菌塑料的使用能够减少生活中细菌感染几率,提升人们日常环境卫生质量,其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容量.抗菌剂可以分为有机抗菌剂(含天然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和复合抗菌剂.塑料用抗菌剂除需要满足抗菌剂使用的一般规范要求外,还需满足与基体材料混炼带来的一系列特殊要求,目前主要是采用无机抗菌剂:以二氧化钛为主的光催化抗菌剂,以银为代表的银系抗菌剂.另外发展结合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优势的复合抗菌剂对于提升抗菌塑料性能有重要意义.
  • 摘要:采用钛酸酯和硅烷偶联剂对载银磷酸锆进行改性,选用黏度法、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表面改性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载银磷酸锆的团聚现象明显改善,二者在载银磷酸锆表面均形成了化学接枝,通过与载银磷酸锆表面羟基反应化学偶联在抗菌剂表面;两种偶联剂对载银磷酸锆均取得明显改性效果,相比之下,钛酸酯偶联剂处理后粉体黏度更低,分散效果更强,改性效果更好.使用质量分数2.5%的钛酸酯偶联剂时,能达到最佳分散效果.
  • 摘要:中国果蔬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造成的果蔬采后腐烂变质损耗巨大,经济损失惊人.开发复配的、高效安全的天然植物源抗菌保鲜剂是当前果蔬防腐保鲜领域最热点和首选的研究方向.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植物源抗菌剂的植物资源、抑菌活性成分、抑菌机理及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植物源抗菌剂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简便有效的表面改性方法来改性聚氨酯(PU),以提高聚氨酯膜表面的亲水性,抗菌活性和细胞相容性,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伤口敷料.为达到这个目的,通过多巴胺(DOPA)在聚氨酯表面的氧化自聚合反应固定壳寡糖(COS).聚氨酯膜和改性聚氨酯膜的表面组分,亲水性和表面能被表征.PDOPA和COS改性后表面粗糙度和亲水性得到明显增加.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实验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PDOPA改性聚氨酯膜的抑菌性明显提高,COS改性后抑菌性能得到大大提高.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与PDOPA改性和纯的聚氨酯膜相比,COS改性后的聚氨酯膜对NIH-3T3细胞拥有更好的细胞增殖,细胞黏附和细胞铺展能力.
  • 摘要:抗菌不锈钢兼具结构材料和抗菌功能材料的双重特点,极大地拓宽了抗菌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低成本的铁素体抗菌不锈钢.开发和应用具有优良抗菌性能的抗菌不锈钢既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产生广泛的社会价值.退火工艺对试验钢析出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随抗菌退火温度的升高和抗菌退火时间的延长,析出相形状由球状向杆状转变,析出相尺寸和平均间距均增大.试验钢宜采用固溶+抗菌退火的制备工艺.在800℃时,随退火时间的延长,抗菌率不断增加,退火时间为1h后,抗菌率超过99%.析出相数量和尺寸达到获得良好抗菌性能的临界值,分别为(54.1±2.0)nm和173/100μm.
  • 摘要:文章首先合成双亲性共聚物DMA-co-ISA,再以丙磺酸内酯为磺化剂制备得到含SBMA与ISA功能单元的共聚物SBMA-co-DMA-co-ISA,并在乙醇中自组装成胶体粒子(CPE).结合恒电位电沉积技术,在医用钛合金表面制备生物纳米涂层(Ti-CPE).用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等手段对胶体粒子及涂层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PE胶体粒子的流体动力学直径约为185.2nm,所制备的涂层表面形貌平整致密.ISA基元的引入能大幅抑制细菌的粘附,进一步与SBMA单元共同作用,能有效地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在涂层改性表面的粘附;此方法为制备抑菌涂层提供一种新思路.
  • 摘要:银纳米粒子相比于其它金属单质和氧化物,对细菌、真菌甚至是病毒都具有更为优异的杀菌和抗菌活性.然而银离子和银纳米粒子在可见光或受热等条件下易转变成为黑棕色氧化银,影响了其抗菌性能.近年来,利用不同载体构筑银基复合物受到极大关注,但是还不能有效的控制银离子的释放,缩短了抗菌剂的寿命.高浓度银离子的释放或者银纳米粒子沉积都会引发细胞毒性,进而影响生物体正常代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含银抗菌材料的实际应用.结合最近两年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本文介绍几类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包括:(1)银/二氧化钛复合抗菌材料.基于可循环模板法合成了球形、花状等高比表面积多维尺度的银/二氧化钛复合抗菌材料,,使之既能在较强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催化抗菌,又能在黑暗条件下利用银离子抗菌,从而强化协同抗菌作用.并对其在抗菌涂料方面应用进行了研究.该复合材料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显示了优异的抗菌性能.
  • 摘要:采用硅烷偶联剂对载银磷酸锆进行改性,选用粘度法、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表面改性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载银磷酸锆的团聚现象明显改善,硅烷偶联剂在载银磷酸锆表面形成了化学接枝,并通过R基团与载银磷酸锆表面羟基反应,化学偶联在抗菌剂表面;硅烷偶联剂对载银磷酸锆取得明显改性效果,处理后粉体粘度更低,分散效果更强,改性效果更好.使用质量分数2.5%的硅烷偶联剂时,能达到最佳分散效果.
  • 摘要:本文在分析汉麻抗菌机理的基础上,对鞋材用的汉麻杆芯粉和汉麻纤维、织物的抗菌性分别进行了测试,并在部队进行了新式多功能作训鞋的实际应用效果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汉麻的抗菌性来自于结构抗菌和化学成分抗菌两个方面,汉麻秆芯粉及汉麻纤维、织物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癣菌的抗菌性作用很明显,汉麻秆芯粉的抗菌性不如汉麻纤维抗菌性.长期试穿新式多功能作训鞋可能有助于控制或预防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生.
  • 摘要:锌基镀层是海洋环境中钢铁的常用防护手段,由于海洋环境中的生物活性较强,其防护效果常会因微生物的附着和破坏作用而减弱,因此,增强锌基镀层的抗菌性能十分重要.本文以20#碳钢为基底,在硫酸盐锌镀液体系中添加梯度浓度具有抗菌作用的壳聚糖,制备得到壳聚糖-锌复合镀层,并对镀层在三种典型海洋细菌存在下的抗菌性能进行了进一步评价.通过扫描电镜与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壳聚糖显著改变了镀层的表面形貌与晶体结构,并证明了壳聚糖-锌络合物的存在.最后,对Escherichia coli(E.coli)、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和Shewanella oneidensis(S.oneidensis)三类细菌进行抗菌实验,发现其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
  • 摘要:Contact-active cationic particles made by tethering cationic polymers or peptides onto particle surfaces are a new typ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We have previously discovered that cationic polysaccharides have generally lower toxicity and similar effectiveness compared to non-saccharide-ba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nd polymers.1Herein,we synthesized graphene oxide-graft-quatemized chitosan(GO-QC)nanohybrid particles by covalently grafting cationic QC,specifically dimethyldecyl-ammonium chitosan(DMDC),onto GO(Figure la).The GO-QC in water shows improved broad spectrum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Gram+/-bacteria and fungi,better than the QC polymer or GO alone(Figure1b).
  • 摘要:目的:通过对两亲生物碳渣微粒进行季铵化修饰,从而制得具有广谱抗菌功效的季铵化生物碳渣微粒.利用生物碳渣微粒的两亲性,拓宽季铵盐类抗菌剂的应用领域,以期在抗菌行业做出新的研究成果. 方法:首先,以益生菌(如酵母菌、大肠杆菌、乳酸菌等)的细胞壁为原料,通过水热碳化过程制备表面富含多种功能性基团的两亲生物碳渣微粒;再通过化学键合方式对此生物碳渣微粒进行季铵化修饰,因此获得以生物碳渣微粒为载体的两亲性季铵盐抗菌剂.其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等表征手段对季铵化生物碳渣微粒进行了表征.再次,通过抗菌实验测试对微粒进行抗菌性能测试.最后,通过将季铵化生物碳渣微粒添加到医用硅橡胶、医用乳胶、医用塑胶等医用高分子材料中,考查其对这些高分子材料原有性质的影响及其复合材料的抗菌效果. 结果:季铵化生物碳渣微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都有非常好的抗菌效果,抗菌率分别为99%、98%、98.5%.含有此季铵化生物碳渣微粒的抗菌型复合材料重复利用40次,其抗菌效果无明显下降.季铵化生物碳渣微粒对医用硅橡胶、医用乳胶、医用塑胶等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理惰性、拉伸性能均没有任何影响,由此制得的抗菌型复合材料对人体皮肤无刺激性. 结论:季铵化生物碳渣微粒的杀菌方式为接触式杀菌,具有非常好的抗菌性能,抗菌广谱;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将季铵盐接枝于生物碳渣微粒的表面,抗菌效果更加持久稳定;因该产品为两亲性物质,使用过程中不受溶剂的影响,应用领域更广泛,市场推广价值高.该抗菌剂可解决抗菌行业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瓶颈,对引领行业发展、造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 摘要: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存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绿色可再生天然高分子,在化妆品、医药、食品、包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壳聚糖材料具有脆性大,容易断裂的缺点,需要加入增塑剂以提高其柔软性.此外,在食品包装、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还要求壳聚糖材料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为此,本研究中以季铵盐作为壳聚糖的双重增塑剂和抗菌剂,制备了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壳聚糖柔性薄膜材料.采用了红外光谱、拉伸测试、热重分析和抑菌圈测试研究了壳聚糖薄膜的化学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以及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季铵盐的加入能够有效的改善壳聚糖薄膜材料的塑性和抗菌活性.
  • 摘要:将卤素类抗菌剂KJ-100、含银抗菌剂AGP、季铵盐类抗菌剂AEM-5700分别与粘合剂聚氨酯SNT-33、BAP混合,对涤锦复合长丝针织清洁巾和涤纶长丝针织物进行整理.通过比较在不同抗菌剂、不同整理工艺下和不同品种织物的抗菌性及耐水洗性,发现抗菌剂KJ-100与聚氨酯BAP混合使用时,织物抗菌性及耐洗性皆有提高.选择整理工艺为KJ-100用量40g/L,40g/L聚氨酯BAP(调节pH=8),一浸一轧(带液率90%),预烘105℃,3min,焙烘180℃,30s整理清洁巾织物,60s整理涤纶织物.整理过的织物抗菌性均能达到99%,但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抗菌性逐渐下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观察到整理前后、水洗前后织物的变化.通过讨论提出了一种适合化纤抗菌后整理的工艺参数以便工业化整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