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水驱

热水驱

热水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电影、电视艺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7032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年特殊类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等;热水驱的相关文献由32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涛、谭俊领、黎晓茸等。

热水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7032 占比:99.92%

总计:127136篇

热水驱—发文趋势图

热水驱

-研究学者

  • 张涛
  • 谭俊领
  • 黎晓茸
  • 刘笑春
  • 贾玉琴
  • 杨棠英
  • 郑力军
  • 马丽萍
  • 李云
  • 石晓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春洲
    • 摘要: 针对稠油热水驱水窜问题,研究了一种耐温高强度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环保型纳米冻胶堵剂,并从微观形貌、冻胶中水相存在状态角度分析了纳米二氧化硅增强冻胶稳定性机理,对其封堵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冻胶组成为0.5%(质量分数)阳离子丙烯酰胺类共聚物+0.1%(质量分数)潜在醛类交联剂/苯二酚类交联剂(A/B)+0.3%(质量分数)硫代尿素类除氧剂+0.5%(质量分数)纳米二氧化硅,冻胶采用潜在醛类交联剂/苯二酚类交联剂作为交联剂,毒性小,安全环保,150°C下冻胶成胶强度0.094 MPa,180 d脱水率小于3%,成胶强度高,稳定性长;冻胶微观结构是带有小孔的板状结构,孔洞中结合水含量较少,同时,纳米二氧化硅的加入使得冻胶的结合水含量上升,这说明纳米二氧化硅可以提高冻胶的亲水性,抑制冻胶脱水;150°C老化2 d后冻胶的封堵率高于98%,耐冲刷性能和长期封堵性能显著。该研究对于提高稠油热水驱开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沈群
    • 摘要: 针对辽河油田杜229块兴隆台油藏实施的20个蒸汽驱井组,部分井组进入蒸汽驱开发后期,出现蒸汽突破现象严重、油层纵向动用不均、平面上受效程度不同导致井组生产效果变差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井组开发效果,利用数值模拟及动态监测手段精细描述蒸汽腔发育形态,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创新提出四项技术对策改善井组开发效果,一是引入SUBCOOL指导动态调控防止蒸汽突破;二是实施分层汽驱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三是实施热水驱提高层内动用程度;四是降低操作压力,提高蒸汽腔平面上的波及体积。通过上述方法的实施,井组综合递减率由18.4%降至2.4%,井组实现持续稳产,油汽比由0.15提高到0.20,提高开发效果,保证了杜229块油藏汽驱开发的经济性。该研究对改善同类油藏蒸汽驱开发效果及经济性提供了技术参考。
    • 朱舟元; 刘灿华; 孙念; 陆扬霄
    • 摘要: 由于复杂的热耦合、较强的非线性以及用来捕捉复杂物理化学过程的小尺寸网格,热力采油数值模拟的计算成本很高.因此,业界急需快速、准确的热采模拟技术.基于流线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在模拟复杂地质和非均匀性强的大型油藏模拟问题方面尤其成功,而这些问题对传统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流线油藏数值模拟是基于非均质油藏中流体沿流线流动的时间尺度往往比流线位置发生显著变化的时间尺度快得多的现象.文中探索了流线数值模拟扩展到热力采油过程模拟的可行性,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构建了自行研制的三维流线热水驱油藏数值模拟器.在一个全局时间步中,首先求解压力方程,继而追踪三维油藏中的流线,然后沿一维流线求解能量和质量的对流输运,这可显著提高模拟的计算效率.最后,将物理量映射回原始网格,并求解包括热传导在内的非对流效应.该模拟器考虑了原油温黏和流体热膨胀效应,能有效描述流体在油藏中的运动和分布状况,并通过流线将其充分的可视化.在此基础上,测试了包括高度非均质的SPE10和齐40热水驱在内的若干实际案例,并与商业热采模拟器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热采流线模拟器成功地通过了具有挑战的多井组的SPE10的测试,并成功地解决了真实的辽河油田齐40油藏热水驱模拟问题.结果表明,该流线模拟器能够在保证精度的同时降低计算成本,并可实现流场可视化和量化井间连通性,这对于水驱管理和油藏产量预测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为热采流线模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进而有望开发商业化的热水驱热流线模拟器.
    • 冯海潮; 刘东; 张占女; 林涛; 解婷
    • 摘要: 稠油油田地层原油黏度大的先天条件决定了采收率较稀油油田低,加热降黏是稠油油田水驱后改善开发效果的潜在方法之一.通过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方法对旅大油田注热增效的可行性及关键参数进行了论证,确定了旅大油田水驱后转热水驱的最佳注热水温度和最佳注热时机.根据研究成果,在旅大油田选区、选井分别进行注热水、油井井筒注热降黏矿场试验;矿场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对于普通水驱稠油油田通过油井端井筒注热增效、水井端注热水增效都是可行及有效的.
    • 熊书权; 刘平; 王少华; 肖洒; 刘亚琼
    • 摘要: 近年来,南海A稠油油田地热水驱在低温高压的工况下产生大量的H_(2)S气体,严重影响油田的生产安全。在充分调研稠油油田开发H_(2)S生成原因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地热水驱低温高压条件下的H_(2)S生成机理,确定在低温高压(105°C,12MPa)工况下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是H_(2)S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了温度、压力等因素对于H_(2)S生成的影响作用规律,明确了温度为影响H_(2)S产生的主控因素。
    • 任耀宇; 张弦; 罗鹏飞; 刘以胜; 陈鑫
    • 摘要: 高52区块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岩性致密、原油黏度低、气油比高、凝固点高,目前采用常规注水技术已很难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为此,开展了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分别研究温度对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原油黏度、热膨胀、原油蒸馏的影响,并分析注热水后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明确了特低渗透热水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储层岩石孔喉半径略有增大,但增幅不明显;原油黏度从3.7 mPa·s降低到1.1 mPa·s;原油和地层水膨胀率均增大,但温度对地层水膨胀率的影响显著小于原油;蒸馏作用主要发生在热水驱的初期,单纯含油体系蒸馏产物主要由C6~C11烃类组分构成,而含水原油体系馏出物主要由C5~C12烃类组分构成,说明体系是否存在水分对蒸馏结果会产生较大影响;在同一含水饱和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减小.
    • 任耀宇1; 张弦2; 罗鹏飞3; 刘以胜4; 陈鑫4
    • 摘要: 高52区块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岩性致密、原油黏度低、气油比高、凝固点高,目前采用常规注水技术已很难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为此,开展了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分别研究温度对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原油黏度、热膨胀、原油蒸馏的影响,并分析注热水后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明确了特低渗透热水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储层岩石孔喉半径略有增大,但增幅不明显;原油黏度从3.7mPa·s降低到1.1mPa·s;原油和地层水膨胀率均增大,但温度对地层水膨胀率的影响显著小于原油;蒸馏作用主要发生在热水驱的初期,单纯含油体系蒸馏产物主要由C6~C11烃类组分构成,而含水原油体系馏出物主要由C5~C12烃类组分构成,说明体系是否存在水分对蒸馏结果会产生较大影响;在同一含水饱和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减小。
    • 张永涛; 张俊斌; 张伟国; 秦世利
    • 摘要: 南海X油田为普通稠油油藏,属于边水驱动,储层面积大但厚度薄,投产后存在地层能量快速衰竭、产液量迅速递减的问题.海上油田具有油井投资高、平台面积受限、井槽数量少的特点,不适宜采用地面注水工艺.为解决地层能量补充难题,在调研国内外同井采注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一套适合稠油油藏的同井采注热水驱完井管柱,可以将深部高温地层水加压注入至油层,补充油层驱动能量,提高储层温度,降低油水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同井采注水完井管柱稳定可靠,以较低成本解决了稠油油藏地层能量补充的难题,邻近油井增产效果明显,为类似油田高效开发提供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