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稠油热采

稠油热采

稠油热采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21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9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245645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石化节能、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三届年会 、中国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交流大会、2010全国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交流研讨会等;稠油热采的相关文献由302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书杰、郑伟、孙永涛等。

稠油热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9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45645 占比:99.69%

总计:246420篇

稠油热采—发文趋势图

稠油热采

-研究学者

  • 刘书杰
  • 郑伟
  • 孙永涛
  • 朱国金
  • 严文德
  • 林日亿
  • 王秋霞
  • 谢仁军
  • 韩礼红
  • 黄小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小侠; 林洞峰; 陈希; 郑路; 侯辰光
    • 摘要: 渤海油田稠油主要运用蒸汽吞吐开采,稠油热采过程中存在着较多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对渤海油田的稠油开采增加了难度。结合渤海油田具体工程实例,阐述蒸汽吞吐热采工艺在渤海油田的应用,通过关键工艺技术的提升,提高稠油采收率。
    • 瞿朝朝; 刘斌; 张静; 刘玉娟; 王立垒
    • 摘要: 为解决海上不同组合外边界下多层稠油油藏定向采油井热采渗流方面缺乏研究的问题,基于渗流力学、数学物理等方法,建立考虑不同组合外边界影响的多层稠油油藏定向采油井热采双区复合试井模型,运用有限差分算法得到各层井底压力的瞬时解,并绘制井底压力双对数曲线。研究表明:双对数曲线呈现6个典型渗流阶段。其中,内区拟径向流段是内区流体加热后流体性质改善的反映,该段结束时刻对应波及距离为加热前缘。外区稠油黏度越大,内外区过渡段“抬升”幅度越大,外区拟径向流阶段在纵坐标上对应的值越大。内外区拟径向流段体现了内区加热流体与外区稠油流体的复合特征。导数曲线后期是多层合采井不同组合边界的特征反映。研究成果为海上多层稠油油藏定向采油井热采的试井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 袁长忠; 王冠; 李清振; 岳胜辉; 冯逸茹
    • 摘要: 目的解决稠油热采井场因存在难闻恶臭异味,从而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问题。方法开展了油井伴生恶臭气体含硫化合物分析、以油藏微生物种类为主的生物成因分析和以稠油水热裂解实验为主的热成因分析;针对恶臭气体,开展了喷雾处理工艺研究,比较了亚氯酸钠、过硫酸钠和高锰酸钾对恶臭气体的处理效果;考查了喷雾强度、喷雾压力对恶臭气体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具有一定含量且嗅觉阈值低的甲硫醇、乙硫醇等低分子含硫化合物为稠油井场的恶臭异味主要物质,油藏微生物以海杆菌、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为主,不具备产生甲硫醇、乙硫醇等恶臭异味气体的代谢途径,稠油水热裂解产生大量甲硫醇、乙硫醇等恶臭异味气体。质量浓度相同的亚氯酸钠比过硫酸钠和高锰酸钾对恶臭异味气体脱除率高,确定为喷雾处理剂;优化喷雾强度为3.0 m^(3)/(m^(2)·h),喷雾压力为0.4 MPa,对质量浓度为2000 mg/m^(3)的恶臭气体脱除率可达100%。结论稠油热采井场的恶臭异味主要为甲硫醇、乙硫醇等低分子含硫有机物,来源于稠油热采开发过程中的水热裂解反应,以亚氯酸钠为处理剂的喷雾处理工艺可以消除甲硫醇、乙硫醇等恶臭异味,为稠油资源的热采开发提供保障。
    • 赵恒伟; 黄佳; 郑伟; 周子豪
    • 摘要: 渤海油田蒸汽吞吐先导性试验已在LD27-2稠油田进行了多次应用,需要不断的对注入蒸汽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本文根据LD27-2油田A22H井蒸汽吞吐作业方案中的注热参数优化设计,总结了海上高温井钢丝作业地面井口防喷控制方法,介绍了井下耐高温五参数测试仪及蒸汽干度取样工具。合理的现场施工过程为资料录取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达到优化注汽的效果,同时为多种高温热采井筒测试技术的引入做好铺垫工作。
    • 梅伟; 仝春玥; 孙玉豹; 张卫行; 林珊珊; 张建亮
    • 摘要: 自2008年,海上油田首次进行热采作业,经过近13年的不断试验、摸索,累计在渤海油田开展多元热流体吞吐施工近20井次,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同时逐步完善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工艺技术,为海上非常规稠油油田的有效、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对于在生产稠油油田,目前主要采用冷采方式开发,单井投产初期产能较高,但随着油田的开发,由于堵塞、油稠、地层能量不足等原因造成在生产稠油井低产,迫切需要增产措施,针对低黏稠油增产、老油田挖潜、低产低效井进行治理。对渤海油田某平台A井开展多元热流体吞吐老井增效先导试验,作业后该井初期日产油量为作业前日产量4~5倍,增产效果明显,表明多元热流体热采技术为渤海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技术路径。
    • 张莉
    • 摘要: 针对中国石化东部老油田的油藏特点和开发矛盾,介绍了水驱、化学驱、稠油热采、CO_(2)驱等不同开发方式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主要进展和矿场应用效果。水驱调整以局部注-采关系完善为主,配套工艺采取智能分注分采技术,特低渗油藏开展了压驱注水试验;化学驱形成了无碱二元复合驱和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并已工业化推广应用,研发了耐温、耐盐、抗钙镁驱油剂和驱油体系;稠油油藏发展了低效稠油降粘复合驱技术、深层特超稠油HDCS技术、浅层超稠油HDNS技术和深层稠油化学蒸汽驱技术;CO_(2)驱针对中-高渗高含水油藏采取长效焖井+大段塞注入模式,针对低渗/特低渗油藏采取高压低速注入、异井水气交替注入模式,针对致密油藏采取异步周期注采模式。在上述技术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类型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攻关方向。
    • 王宝军; 刘鹏; 李冠群; 马长亮; 刘成杰; 冯兆龙
    • 摘要: 针对中国海上首个规模化稠油热采先导试验项目,旅大21-2油田开发中面临着目标区块浅层气气窜风险大、冷热采转换和热采平台空间限制等因素对井口装置要求高的问题,通过防浅层气套管头设计、注采一体化专用通孔堵塞器设计、采油树结构优化以及井口密封设计,形成了海上稠油热采井注采一体化井口关键技术,实现了注热和冷采切换不需更换井口,解决了热采井后期生产中井口装置抬升的问题,提高了井口空间利用率,满足了安全生产的需要。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海上稠油热采井注采一体化井口装置整体耐压21 MPa,符合技术要求,已完成6井次第一轮高温蒸汽吞吐,井口装置密封性能安全、可靠,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海上热采井注采一体化井口技术的成功开发为海上稠油规模化热采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魏振国; 蒲星耀; 肖江河; 李振杰; 张向阳
    • 摘要: 稠油热采小断块边水油藏在蒸汽吞吐生产过程中受边水侵入影响很大,研究应用整体治理技术,按照油藏特点和水侵特征将边水侵入划分为构造部位水淹型、区域差异水淹型、条带状不规则水淹型等三种类型,分别采取立体抑水技术、分区抑水技术、节点抑水技术,优化应用多段塞组合抑水技术,优化热化学组合注汽参数,改善了小断块边水油藏控水稳油开发效果。
    • 赵衍彬
    • 摘要: 参照目标储层岩石物性参数分布范围,采集了相对低、中、高渗的典型岩样,分别模拟地层温度和热采高温环境下的防砂及排砂流动过程,并对实验岩样进行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三维重构,建立数字岩心,利用孔道网络流动模拟技术,研究热采防砂、排砂开发方式对储层岩石孔道微观结构和地层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地层温度条件下,防砂导致孔隙度下降8.2%,渗透率下降60.4%,排砂则导致孔隙度增加7.4%,渗透率增加32.2%;在热采高温环境下,防砂导致孔隙度下降16.1%,渗透率下降79.8%,排砂只能增加0.8%的孔隙度,渗透率仍然降低18%。热采高温产生的新生矿物将充填孔道,其缩径降渗效果将削弱高温降粘及排砂带来的增产效果,因此需要在热采方案制定或实施前,对目的层热采增产的可行性条件和增产幅度进行综合评价。
    • 杨燕; 李路宽; 朱宽亮; 冯福平; 刘圣源; 韩旭
    • 摘要: 由于常规油井水泥无法适应热采带来的高温环境,采用改性硅酸盐水泥是稠油热采井固井的主要手段。针对耐高温改性硅酸盐水泥进行了调研与梳理,分析了G级油井水泥的高温衰退机制,总结了目前中外的硅酸盐水泥抗高温技术及其抗高温机理。调研发现:加砂是目前最重要的硅酸盐水泥抗高温手段,在300°C以上的热采井中,常规密度水泥浆体系应掺入45%~60%、细度200目左右的硅粉。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颗粒级配并添加各类水泥外加剂可以进一步增强高温环境下水泥石的性能。除硅粉以外,中外学者也开发了其他抗高温添加剂,廉价优质的新型抗高温添加剂仍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