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沥青质

沥青质

沥青质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107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9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117182篇;相关期刊209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炼油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2014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等;沥青质的相关文献由24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清河、胡大为、孙淑玲等。

沥青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9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17182 占比:99.37%

总计:117926篇

沥青质—发文趋势图

沥青质

-研究学者

  • 杨清河
  • 胡大为
  • 孙淑玲
  • 曾双亲
  • 孙昱东
  • 刘佳
  • 张龙力
  • 刘涛
  • 戴立顺
  • 邓文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肖胜玉; 李茂林; 孙昱东
    • 摘要: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渣油沥青质和煤焦油沥青质分子的官能团结构,并通过软件Origin 2018对沥青质红外光谱的氢键区、脂肪族碳氢伸缩振动区和C—O区的吸收峰进行分峰拟合。结果表明:两种沥青质均主要以碳、氢元素为主,二者杂原子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但杂原子官能团的类型基本相同;渣油沥青质中的氢键主要是由苯环O—H与芳香醚键中的O原子、O—H自缔合形成的氢键,而煤焦油沥青质中的氢键主要是苯环O—H与芳香醚键中的O原子形成的氢键;与渣油沥青质相比,煤焦油沥青质的烷基侧链更短。
    • 王雪; 蒋兴家; 崔新安; 申明周; 施振东
    • 摘要: 渣油中的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胶质、沥青质等极性组分中.利用极性组分的带电特性,提出通过施加电场的方式来强化渣油脱金属反应,从而改善渣油性质,提高渣油综合利用价值.针对一种减压渣油,选取正庚烷为稀释溶剂,在电场作用下,考察了剂油质量比、电场强度及电场布置方式对渣油中Fe,Ca,Ni,V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剂油质量比、提高电场强度、采用合理的电场布置方式均有利于渣油中金属的脱除.电场的强化作用促进了渣油中在自然沉降过程中较难析出、沉降的富含金属组分的脱除;在电场作用下,富含Ni、V的重质组分沿电场方向向罐壁移动、聚集、沉降,富含Fe、Ca的重质组分则向静电聚结罐底移动、沉降.
    • 蔡新恒; 董明; 侯焕娣; 王威; 李吉广; 张智华; 任强; 龙军
    • 摘要: 渣油资源高效轻质化转化为轻、中质馏分原料,化工轻油,甚至直接产化学品,是提高渣油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渣油及沥青质组分的轻质化转化,实质是要大幅降低渣油的馏程范围使其从重变轻,以及降低沥青质沉淀析出倾向使体系相容性提高。研究发现,降芳环反应无论是对降低原料分子的沸点还是对减少原料分子的聚集倾向都具有显著正向效果。基于此,对沥青质组分的多环芳烃体系开展分子表征。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减压渣油沥青质分子以孤岛型结构为主,含有多个噻吩环且噻吩环主要处在分子结构内部位置,而噻吩环位于结构外围位置及湾型的含硫沥青质分子相对较少。基于分子表征结果探讨比较不同结构类型沥青质分子的降芳环反应路径,提出具有桥键或内部杂环的沥青质分子(群岛型Ⅰ、群岛型Ⅱ、群岛型Ⅲ和孤岛型Ⅰ)通过断桥键及加氢脱内部杂环反应可大幅度降低芳环数,从而显著降低沸点和聚集活性,实现轻质化目标,并且需要的氢耗较低。
    • 张生娟; 杨涛; 刘亚青; 时肖栋; 赵怡; 李媛媛; 王艳红
    • 摘要: 采用热溶剂过滤法与抽提回流法(SH/T 0509—2010),分别以正庚烷和甲苯为萃取剂,对5种重油的甲苯和正庚烷不溶物的元素组成质量分数及形貌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并且对比了重油沥青质质量分数的测定数据。结果表明:在萃取剂/原料油(体积/质量比)为30∶1(以甲苯为萃取剂)或100∶1(以正庚烷为萃取剂),滤膜孔径为0.45μm,萃取温度为80°C的最佳条件下,热溶剂过滤法与抽提回流法所得沥青质质量分数相当。热溶剂过滤法具有分析速度快、适用性强、准确度高的特点,实现了甲苯和正庚烷不溶物质量分数同步测定的目标。
    • 李飞飞; 迟春红; 王俊美
    • 摘要: 介绍了溶剂脱沥青的工艺技术及特点,阐明了在当今炼厂重油加工中,溶剂脱沥青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对溶剂脱沥青与其他工艺技术的组合工艺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使用传统烃溶剂和非传统溶剂(例如有机碳酸盐和CO_(2))的溶剂脱沥青前瞻技术,揭示在当今炼厂中溶剂脱沥青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 李茂林; 孙昱东; 刘军; 王泽州
    • 摘要: 将从玉门原油常压渣油和委内瑞拉原油常压渣油中抽提得到的沥青质,分别在渣油体系和十氢萘体系中进行加氢反应,从加氢产物分布、杂原子脱除率、加氢后沥青质缩合程度3个方面综合考察两种沥青质在不同体系中的加氢效果。结果表明:在十氢萘体系中,沥青质加氢的轻质产物收率更高,焦炭收率更低,但杂原子脱除效果较差;在渣油体系中,沥青质加氢的焦炭收率更高,杂原子脱除效果更好,沥青质的缩合程度更高。主要原因是十氢萘对沥青质具有溶解、分散作用,且对加氢过程具有供氢作用,可以改善沥青质加氢产物的分布,并减缓沥青质的缩合趋势,减少焦炭生成;而渣油体系中重组分大分子易缩合生成焦炭,有助于硫、氮杂原子通过生成焦炭的形式脱除。
    • 史军歌; 杨孟智; 蔺玉贵; 韩熹微
    • 摘要: 利用多元回归法得到了渣油的胶质含量、沥青质含量与其残炭、(镍+钒)含量、硫含量、氮含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沥青质含量与残炭和(镍+钒)含量具有较好的定量关联关系;胶质含量与残炭和氮含量的定量关系较明显;利用关联关系得到的胶质含量和沥青质含量与采用RIPP 10—1990《重油四组分的测定氧化铝吸附法》测得的结果较为接近,相关系数大于0.9.
    • 曹立虎; 吴鑫鹏; 徐海霞; 沈建新; 黄龙藏; 吴红军; 熊瑞颖; 郭继香
    • 摘要: 目的解决东河区块原油在注气开采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堵塞井筒问题。方法采用高温高压固相沉积规律测试装置,基于光散射理论,研究了温度、压力、气油比等因素对沥青质析出特征的影响。结果温度升高会增加沥青质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促进原油稳定;等温降压过程中,沥青质随着压力降低逐渐析出,在泡点压力附近达到最大析出量,发生沥青质沉积堵塞油井的风险最大。DH-1井泡点压力对应井深2140 m,与油井生产实际遇阻位置1969 m接近,泡点压力可初步用于预测油井堵塞位置;溶解注气量越大,沥青质初始析出压力越大,沥青质析出压力区间也增大,沥青质沉积位置向油井深度下移。结论研究揭示了注气过程沥青质的析出规律,对注天然气油井沥青质析出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李鑫; 李汉勇; 郭紫彤; 郑江涛; 王峥嵘
    • 摘要: 采用FTIR对辽河油田稠油中各胶质的亚组分、沥青质中所含官能团及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合ESI FT-ICR MS法对辽河油田稠油中极性杂原子氮、氧化合物进行分析,并对稠油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推测。实验结果表明,辽河油田稠油重组分中存在不同形式取代的芳杂环结构,在正离子模式下检测到相对丰度最高的是碱性N_(1)类化合物,在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到相对丰度较高的是非碱性N_(1)类化合物和酸性O_(1),O_(2)类化合物。碱性N_(1)类化合物主要是喹啉及其衍生物,非碱性N_(1)类化合物主要是咔唑及其衍生物,酸性O_(1)类、O_(2)类分别是酚类、羧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本研究结果为制备超稠油的改质降黏剂提供数据支撑。
    • 叶正扬; 樊小哲; 龙军; 代振宇
    • 摘要: 沥青是一种分子组成多样且介观相态构成复杂的黏弹性材料,其骨架结构为沥青质组成的高贮能模量相,常温环境在外力作用下以弹性响应为主。为了研究分子结构对沥青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不同结构的沥青质在沥青工作温度(250~353 K)区间内的相态,并近似地用剪切模量和杨氏模量分别对各相的切向与正向应力-应变关系进行描述。通过测量不同结构沥青质堆积相模型的密度和模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确定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黏流温度,并描述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结构要素均不同程度影响沥青质聚集体的相态变化和力学性能。迫位缩合沥青质分子聚集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渺位缩合沥青质,模量随温度变化更小。饱和侧链会显著降低沥青质的相转变温度和较高温度下的强度,同时使沥青质聚集体模量对温度更加敏感。含硫沥青质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小于烃类和含氮沥青质,模量随温度的变化也远小于其他两者。通过以上结论,可以评价不同沥青质对沥青整体材料性能的贡献,从理论层面指导沥青材料的开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