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渗流规律

渗流规律

渗流规律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2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5502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等;渗流规律的相关文献由111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付勇、赵久玉、赵阳升等。

渗流规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3.53%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1.25%

专利文献>

论文:5502 占比:95.22%

总计:5778篇

渗流规律—发文趋势图

渗流规律

-研究学者

  • 王付勇
  • 赵久玉
  • 赵阳升
  • 常宗旭
  • 杨栋
  • 纪国法
  • 胡耀青
  • 马瑞程
  • 刘哲宇
  • 喻高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智国军; 刘润; 杨瑞刚; 秦伟; 鞠金峰
    • 摘要: 区段煤柱参数对相邻采空区间的水力联系具有显著影响,而在煤矿地下水库设计时,区段煤柱参数的确定缺乏科学理论支撑。针对上述问题,以万利一矿4-2煤盘区区段煤柱为研究对象,根据区段煤柱侧向支承压力演化规律设计煤(岩)样渗流试验,获得煤(岩)样渗透率随垂直应力的变化函数,揭示了采空区多孔介质渗透率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区段煤(岩)柱水渗流特性的CFD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采空区水位的降低、煤柱宽度的增大,采空区水流动范围和流动速度均不断减小,水位18.65、28.65、38.65 m条件下采空区水进入相邻采空区的临界煤柱宽度分别为30、50、70 m;当区段煤柱宽度小于10 m时,采空区水可以在底部煤层绕过弹性核区进入相邻采空区;当煤柱宽度超过20 m时,采空区水不能通过底部煤柱进入相邻采空区。
    • 沈焕文; 王艳玲; 马云成; 饶天利; 李化斌; 郭文娟
    • 摘要: 泡沫辅助空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具有泡沫封堵高渗层,气体驱替低渗层扩大波及体积的双重效果,在矿场实践中降水增油效果显著,但对储层中油、气、水三种相态渗流运移规律认识不足,对现场注采政策调整缺乏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试验区吸气剖面、气体示踪剂测试成果认识基础上,与数值模拟和开发动态三结合研究方法,明确了纵向上气、油、水三相自上而下的赋存特征,平面上泡沫液封堵原水驱高渗部位、气体扩大低渗部位波及的渗流特征,据此规律,现场开展加大注气量,提高气液比的参数优化调整,油井新增见效率达到69.2%,自然递减下降10.0%,综合含水下降5.2%,预测最终采收率增加10.2%。
    • 魏洪涛; 周庆; 张虓雷; 刘忠原
    • 摘要: 为突破三元复合驱渗流规律研究瓶颈,提出以流度变化来代替三元复合驱驱油过程中黏度变化对渗流规律的影响,简化渗流运动方程,利用稳态法和非稳态法实验数据拟合方程参数。通过该方法可处理得到两相流度曲线,并推导出考虑流度变化下的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计算方程。通过实例验证及方法对比,发现该方法计算简便,准确性较高。该方法的优点是避开了三元复合驱渗流过程中需要考虑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对流体黏度的影响,直接反映流体的流动能力,为研究三元复合驱渗流规律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 李奇; 高树生; 刘华勋; 叶礼友; 安为国; 刘广昊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致密砂岩气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天然气开发的核心对象,由于有效砂体规模小、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致密,长期以来被誉为“磨刀石上闹革命”。为了解决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直井多层合采时普遍产水的复杂渗流问题,基于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砂体纵向叠置类型分析,突破常规多层合采实验方法,设计了复杂气藏双层流动多点测压衰竭开发实验流程,建立不同开发方式下气、水层间可交互越流的双层开发动态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致密砂岩气水层交替叠置型气藏在多层合采过程中,普遍存在层间气水交互越流现象;②储集层纵向非均质性、含水饱和度以及开发方式是影响层间两相交互越流最主要的因素,直接影响气藏采收率;③多层合采的高含水层(60%
    • 许可; 刘卫东; 石阳; 戴鲲; 林海; 张成娟; 王皓霁; 王培
    • 摘要: 纳米流体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度效应和量子效应,在油藏多孔介质中产生较强的化学驱油能力和物理剥离原油能力。低渗透油藏开发难度大,纳米驱油技术具有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是纳米流体驱油能力和渗流规律研究较少。研制了新型改性纳米SiO_(2)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和粒度测试分析其结构和物理特征;对比分析纳米流体和油田常用表活剂,纳米流体改善油水界面张力能力较强,能达到10^(-2)mN·m^(-1)水平;纳米流体可以显著提高岩心亲水性,渗吸液吸附前接触角为115.0°,吸附后接触角为26.9°;驱油能力实验表明,纳米流体能够有效增注和降低含水量,提高采收率达到20.28%。
    • 李艳昌; 刘海龙; 贾进章
    • 摘要: 由于多分支水平井是复杂结构井,采用常规数值模拟方法和应用数学解析无法精准描述地下煤层气的渗流规律,为了更为直观地观察在复杂条件下煤层气的流动情况,基于多孔介质学理论,设计并搭建水电模拟试验平台,全面研究了分支数、分支长度、分支角度等井眼结构参数对煤层气压力分布规律、总产能和单位长度产能的影响,分析并验证多分支水平井之间是否存在支间干扰现象。结果表明:井眼结构参数对煤层气压力曲线的影响主要包括煤层气压力分布随着分支数量增加和分支长度的增加,在同等坐标点所对应的等压线数值不断变小,整体呈现出等压线变稀疏,即随着分支数的增加,煤层气压力曲线的形变幅度增大,抽采范围也随之增大;分支角度在30°、45°和60°情况下,对煤层气压力曲线的影响的形变幅度以45°支间角度最明显;煤层气压力曲线受分支的指端效应影响较大。对称多分支水平井分支井间存在支间干扰现象,控制支间干扰现象的关键是通过调整综合形态参数,合理控制分支数量、分支长度和分支角度关系,三者间的优化级为分支数>分支长度>分支角度;当试验参数为4分支数、200 mm分支长度、45°分支角度时,井眼结构参数可最大程度控制支间干扰现象,使煤层气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达到最佳状态。
    • 邱钦焱; 荣冠; 谭尧升; 张胡琦; 徐李达
    • 摘要: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地质条件复杂,发育层间错动带、层内错动带和柱状节理玄武岩等软弱地质结构。左岸厂区布置大规模的防渗排水系统,合理有效地评价其渗控效果对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2021年4月—2022年3月蓄水过程的监测成果分析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厂区渗流规律,评价渗控效果。结果表明:左岸厂区最大渗流量为1249.14 L/min,总渗流量明显受上游水位变化影响,第3、7层排灌廊道渗流量占总渗流量的69.5%。防渗帷幕部位的压力水头随高程的降低而增加,C_(2)位置压力水头明显增大。结构面C_(3)、C_(3-1)、C_(2)和LS3152是渗透薄弱部位,其渗流量较大,渗压水位随上游水位变化明显,容易成为渗漏通道。从整体上看,厂区的排水孔幕能有效消减压力水头,总渗流量维持在合理范围内,总体渗控效果良好。
    • 陈显学
    • 摘要: 为深入研究底水气藏型储气库在多周期注采过程中的气-水两相渗流规律,以辽河油田S6储气库储层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多周期升压-卸压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评价、多周期模拟注采气-水相渗特征评价实验,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较低,多周期升压-卸压后渗透率有低幅度下降;随着气-水互驱次数的增加,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气饱和度分别下降和上升,而后逐渐趋于平衡;多周期循环注采导致微裂缝生成和微粒运移,微裂缝强化渗流能力占主导地位,含气饱和度、气相渗透率逐渐升高并逐渐趋于平衡,与实际运行中储气库前期扩容、后期逐渐平衡规律一致。研究结果对合理配置注采参数和区域内新兴储气库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 冷开齐; 刘卫东; 丛苏男; 石宇
    • 摘要: 综述了部分文献,介绍微乳液的基本概念、表征方法以及国内外微乳液驱室内驱油实验和现场应用效果;并对微乳液驱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展望。
    • 李玉城
    • 摘要: 针对苏里格气田中北部苏53区块复杂的气水流动影响气井产能的问题,对目标储层的渗流规律开展研究。采用常规压汞、铸体薄片以及荧光薄片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目标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结合气水相渗实验与孔隙尺度下的气水两相数值模拟以及泄压实验,揭示苏里格中部致密砂岩储层开发过程中不同孔隙类型的气水渗流规律。结果表明:粒间孔-粒间溶孔、岩屑溶孔-粒间溶孔和岩屑溶孔-晶间孔为研究区主要的3类孔隙组合类型;流体在不同孔隙类型组合下的渗流规律差异明显;储层物性越好,两相共渗区越宽,等渗点处相对渗透率越高,束缚水饱和度越低;当驱替压力小于毛管阻力时,气相以水包气的形式赋存于孔喉中,阻碍水相流动,导致气水渗流能力大幅降低,形成低效共渗区;当驱替压力大于毛管阻力时,气水两相渗流能力最强,驱替时间最短。泄压实验表明:岩样孔隙类型越好,其泄压时间越短,压降幅度越大,采出程度越高;岩样孔隙类型越差,残留水越多,气体渗流能力越弱,采出程度越低;压汞与相渗结合结果表明,目标储层束缚水转变为可动水的生产压差界限为12 MPa。该研究结果对了解目标储层渗流规律有一定帮助,为苏里格气藏高效开发及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