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基钻井液

油基钻井液

油基钻井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59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8篇、会议论文156篇、专利文献716758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石油天然气学报、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58种,包括2015年度钻井液完井液学组工作会议暨技术交流研讨会、2014年油气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2014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等;油基钻井液的相关文献由3032位作者贡献,包括蒋官澄、王建华、王显光等。

油基钻井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5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16758 占比:99.88%

总计:717652篇

油基钻井液—发文趋势图

油基钻井液

-研究学者

  • 蒋官澄
  • 王建华
  • 王显光
  • 许明标
  • 林永学
  • 黄贤斌
  • 邱正松
  • 高磊
  • 贺垠博
  • 孙金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茂林; 辛飞; 张晨; 曹光福
    • 摘要: 呼探1井获得高产油气,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背斜构造深部地层展示良好勘探前景,该构造具有储层埋藏深,地层高温高压、多压力系统,部分层段易漏、易塌、岩石硬度高,可钻性差等复杂地质条件,严重制约了钻井速度。针对这些难题,结合南缘近年钻井技术研究和现场实践,提出了完善井身结构,上部地层大尺寸井眼采用钾钙基有机盐钻井液体系,优选钻头、强化钻井参数,下部地层采用优选油基钻井液体系提高封堵能力,运用井下动力钻具、垂直钻井、配合高效PDC钻头等技术防斜打快,通过精细控压钻完井降低复杂等技术对策提高钻井速度,对呼图壁背斜构造的深层油气勘探安全快速钻井具有重要意义。
    • 叶成; 徐生江; 鲁铁梅; 周泽南; 谢龙龙; 谷文; 刘星雨; 马超
    • 摘要: 为了解决准噶尔盆地南缘低温环境钻井液的配制困难的问题,以现场用钻井液材料及配方为基础,采用低凝固点(-38°C)的-35^(#)柴油为基油,通过调整乳化剂、提切剂、润湿剂及有机土等的加量,构建了适应低温环境的高密度油基钻井液体系,并评价了体系在低温(-10~-2°C)和高温(180°C)条件下的流变性及体系的抗污染、封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不仅能满足温度低至-10°C条件下的配制且能满足在复杂地层条件下(温度180°C、密度2.5 g/cm^(3))的流变性能要求,乳化性能稳定(破乳电压1000 V以上)且抗污染性能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模拟缝宽0.5 mm时的封堵承压为7.0 MPa。该钻井液可在准噶尔南缘低温地面环境下顺利配制且能满足地层条件下的性能要求。
    • 王均; 罗陶涛; 蒲克勇; 陶操
    • 摘要: 为了解决涪陵页岩气田储集层长水平段井漏频发的技术难题,在分析该气田地质特征和井漏现状的基础上,研究适于油基钻井液的承压堵漏材料,材料具有高滤失、高固相、可压缩和可变形的优点。针对堵漏材料开展了抗温性评价、粒度分析评价、封堵实验研究和钻井液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堵漏材料抗温性好,粒径主要分布在大于0.5 mm和小于0.25 mm范围。最佳复配堵漏方案为(1~2)%FRAC-ATTACK+(1~2)%STRARA VANGUARD+(1~2)%VANGUARD+(2~3)%STRARA-FLEX MEDIUM+(2~3)%STRARA-FLEX FINE。该复配堵漏材料与油基钻井液体系具有很好的配伍性,且适于不同宽度的裂缝。堵漏材料在1~2 mm裂缝中形成的封堵带致密坚实且能承受7 MPa的压力,累计漏失滤液量小于20 mL。现场应用表明:该复合堵漏材料与油基钻井液配伍性好,适用于涪陵页岩气田储集层防漏堵漏现场施工。
    • 杜征鸿; 沈建文; 睢圣; 周成华; 黄胜强; 彭武
    • 摘要: 页岩地层纳米级微孔、微裂缝发育,常规封堵剂粒径较大,难以封堵页岩内孔缝。以无机纳米二氧化硅为核,以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为壳(单体质量比为10∶2∶1),基于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耐高温核壳型纳米封堵剂(CLG-NM)。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热重实验对封堵剂进行了表征,通过页岩压力传递实验评价了其封堵性能。结果表明,CLG-NM粒径分布为40~300 nm,中值粒径为89.4 nm,在372°C以下的热稳定性良好。CLG-NM与现场油基钻井液的配伍性良好,3%CLG-NM对油基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较小,高温高压滤失量(180°C老化16 h)从3.1 mL降至2.8 mL,破乳电压高于700 mV。CLG-NM可进入页岩内的纳米孔-缝进行封堵,在现场油基钻井液中加入CLG-NM的上游压力穿透岩心的时间为19.5 h,封堵效果好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 王静; 张顺从; 李长岭; 舒佳; 钟德华; 卢福伟
    • 摘要: 在基浆中分别添加不同类型的黏土,模拟地层土对钻井液黏度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的沥青降滤失剂模拟沥青对钻井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浆中分别添加5%有机土、15.5%沥青降滤失剂后基浆塑性黏度增加100%,动切力至少增加370%。在污染后的基浆中添加1%油酸酰胺型降黏剂后,可使混入黏土的基浆塑性黏度降低10%,动切力降低80%以上;添加15.5%沥青的基浆动切力降低73%以上,说明油酸酰胺可拆散劣质固相形成的网架结构。在南缘天安X井现场油基钻井液老浆(密度为2.25 g/cm^(3))中添加1%油酸酰胺型降黏剂,其塑性黏度降低15%,而动切力可降低30%以上。油酸酰胺降黏剂在油基钻井液老浆中主要作用是拆散劣质固相形成的网架结构,降黏规律与基浆中含有过量黏土和沥青污染物相关。高温高压流变测试结果表明,在205°C下油酸酰胺型降黏剂仍能使现场油基钻井液老浆的塑性黏度降低4.76%、屈服值降低8.70%,拆散现场浆中过量的网架结构,有效地改善了现场浆的流变性。
    • 史赫; 史海民; 倪晓骁; 程荣超; 张家旗; 王建华; 闫丽丽
    • 摘要: 针对油基钻井液体系高温环境下沉降稳定性不足的难题,将二聚脂肪酸和二乙烯三胺以物质的量比1∶2反应合成了一种小分子脂肪酸酰胺型抗高温提切剂FAA,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机理分析和性能评价。流变实验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提切剂FAA主要通过在乳液滴之间桥联形成凝胶网络结构来有效提高油基钻井液的结构强度,从而改善其固相悬浮能力及沉降稳定性。在柴油基钻井液体系中的评价结果表明,FAA可有效提高体系的动切力、Φ6/Φ3读数以及动塑比,并可有效改善体系的高温沉降稳定性,使体系在220°C下静置5 d后沉降因子SF小于0.52,无明显沉降现象出现。
    • 李仲; 欧红娟; 陈思韵; 郑友志; 尹晟琦; 付洪琼; 李明
    • 摘要: 针对固井时油基钻井液与水泥浆混合发生接触污染,会造成混浆段流变性变差和抗压强度降低这一问题,文章对接触污染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比较了掺入油基钻井液前后的水泥浆性能,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比了掺入前后水泥浆的物相、水化过程和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污染的机理在于油包水乳化钻井液中的乳化剂在水泥浆中产生了渗透压现象和破乳作用,渗透压现象可造成水泥浆中的自由水通过半透膜迁移入钻井液中的盐水相中,导致水泥浆流变性能急剧恶化;破乳作用可造成乳化剂在混浆中的游离,游离乳化剂会包裹油相于水泥颗粒上导致水泥石产生蜂窝结构,强度严重下降。
    • 赵阳
    • 摘要: 油基钻井液在提高地层井壁稳定能力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能够大幅度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效率,但其高成本、高污染、难处理等特点早已成为石油行业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大庆油田在高温深井、致密油井开发过程中大规模应用油基钻井液,产生了上万方废弃油基钻井液无法及时处理或回收利用,给油田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和环境压力。为解决该难题,大庆油田通过开展油基钻井液废弃物处理系统和老浆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能够实现施工过程中油基钻井液不落地和重复回收再利用,老浆回收率高达40%,处理后的固体钻屑含油率小于3%,各项指标均达到环保要求。该技术累计处理废弃油基钻井液超过1.5×10^(4)m^(3),并在QP2-P10井施工中创下老浆利用率超过41%的新指标。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将进一步扩大油基钻井液应用范围,为大庆油田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何英君
    • 摘要: 本研究优选出对油基钻井液性能影响较小的三种堵漏材料:聚硅短纤维-1,随钻堵漏剂-2,超细碳酸钙,并进行复配实验,最终得出油基钻井液随钻防漏堵漏配方:硅短纤维-1(1.5%)+随钻堵漏剂-2(1%)+超细碳酸钙(0.5%),形成了油基钻井液随钻防漏堵漏工艺技术,在泸州区块应用7口井,有效地预防渗透性漏失的发生,7口井在四开井段未出现井漏复杂情况。
    • 张雪梅; 张贵磊; 郭晓轩; 耿铁; 李斌; 冯宗涛; 孙德军
    • 摘要: 针对加重材料的分散状态对油基钻井液的流变性能有较大影响,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C_(12)E_(9)Ac)为分散剂,BaSO_(4)颗粒为分散相,气制油为分散介质,探讨了水对悬浮体系中颗粒沉降稳定性和体系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加量的增加,可以使分散颗粒间由以排斥力为主导转化为以吸引力为主导,当水加量小于0.5%(占BaSO_(4)颗粒质量的百分数)时,悬浮液体系的沉降稳定性和黏度几乎不受影响,且再分散性提高;当加量为0.5%~2.5%时,水不仅可以使悬浮液体系中颗粒发生聚集,并且聚集形成的“大颗粒”也在水桥作用下连接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当加量大于25%时,悬浮液体系中部分颗粒已处于水相中,使颗粒的网络结构减少,导致悬浮液的黏度降低。因此,向C12E9Ac稳定的悬浮液中引入适量水,能够实现在分散稳定性和黏度几乎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提高沉积物的再分散性,为调控油基钻井液中颗粒沉降稳定性提供了研究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