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驱油

驱油

驱油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66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0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01802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精细石油化工进展、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世界石油工业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油气田钻采与水处理应用化学技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油田钻井化学品开发应用研讨会、2008(第五届)全国三氧化硫磺化/硫酸化技术与市场研讨会等;驱油的相关文献由546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应成、沙鸥、沈之芹等。

驱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0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1802 占比:99.59%

总计:202633篇

驱油—发文趋势图

驱油

-研究学者

  • 李应成
  • 沙鸥
  • 沈之芹
  • 张卫东
  • 张健
  • 鲍新宁
  • 王辉辉
  • 刘涛
  • 韩培慧
  • 曹绪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候华晶
    • 摘要: 主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及油水混合物界面张力的基本概念,以及重点阐述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的主要原理。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由于作用在油水混合物及油藏的作用方式及结果的不同会对石油采收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分析采收率影响因素在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中的作用,有助于帮助表面活剂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各项影响因素来提高原油采收率。
    • 姜睿
    • 摘要: 油气行业封存二氧化碳具有天然优势,利用油气藏封存二氧化碳不仅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减缓温室效应,同时还可以通过向正在生产的油气井中注入二氧化碳达到驱油并增加原油产量的目的,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应用在国内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为了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二氧化碳驱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文章对油气藏封存二氧化碳的原理、封存条件等进行概述,对比我国和美国二氧化碳驱油封存情况,总结我国开展二氧化碳驱油的优势,并提出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 李晓枫; 彭勃; 刘琦; 贾冀辉
    • 摘要: 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进行,针对非常规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二次和三次采油技术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泡沫因其堵水不堵油的独特性质,在中高含水期油藏开发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泡沫的稳定性是影响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诸如聚合物强化泡沫、纳米颗粒稳泡等技术成为中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然而这些强化泡沫技术仍存在泡沫直径较大、储层中黏附聚合物难以清除、技术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推广与使用。与普通泡沫相比,微泡沫具有直径小(10~100μm)、比表面积大、稳定性高且具有类似水的流动性等特点。微泡沫驱具有注入压力低和波及范围更广等优势,注入压力仅为聚合物驱的1/3,同时可有效控制其气体流度,扩大波及体积,进而提高采收率,是一项具有潜力的三次采油技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微泡沫的结构与性质,阐述了微泡沫的封堵与提高采收率原理,总结了微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微泡沫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微泡沫在提高采收率应用中的发展潜力。
    • 宋秉懋
    • 摘要: 随着绿色、低碳、减排的发展理念和“双碳”目标的提出,CCUS作为实现深度节能降碳的重要技术,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一发电企业新建设“1.5×10^(5) t/a燃烧后CO_(2)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简称CCS工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CO_(2)捕集-驱油/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通过同类工程的比较和经济分析,认为此1.5×10^(5) t燃煤电厂CCUS改造工程是可能盈利的。要想获得低成本、低能耗和安全可靠的CCUS技术,开发低能耗的新型胺液吸收技术或者膜分离法,研发、优化CO_(2)管道输送材料和开发新型的CO_(2)能源化利用路径,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各方化石能源企业的协同,成为了同类燃煤电厂CCUS技术改造的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
    • 袁士义; 马德胜; 李军诗; 周体尧; 姬泽敏; 韩海水
    • 摘要: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是最现实可行的规模化减碳技术,也是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梳理了国外CCUS-EOR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其产业化进展,总结了中国CCUS-EOR技术攻关成果和矿场试验进展情况,分析了CO_(2)捕集、输送、驱油与埋存等全产业链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与挑战,指出了中国CCUS-EOR规模化应用在驱油增产、埋存减碳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提出目前中国CCUS-EOR正处于矿场试验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针对中国陆相油藏的特点,发挥油田CO_(2)驱油可驱储量丰富、地下埋存空间巨大、地面基础设施完善和井筒注入通道分布广泛等优势,积极与碳源排放企业合作,加快攻关低浓度CO_(2)的低成本规模捕集、超临界长距离输送、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埋存率、安全规模埋存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构建CCUS-EOR全产业链理论技术标准体系,支撑和推动工业化规模应用,以创新链引领CCUS-EOR新兴产业链快速效益发展。
    • 高庆鸽; 任超; 李宁霞; 万雷涛
    • 摘要: 创新提高特低渗油田采收率新方法,按经济性将四种常用表面活性剂复配,进行流动和驱油特征分析,评价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驱油剂性能。通过对三叠系延长组长6层注水井驱油效率试验,证明改性纳米驱油剂在特低渗储层驱油中稳定性良好,调驱效果较好。
    • 王磊
    • 摘要: 针对稠油油藏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问题,本次研究结合我国稠油油藏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应用现状,通过实验的方式,对稠油油藏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稠油油藏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改善措施,为推动我国该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奠定基础。
    • 王涛; 李敬松; 田苗; 徐国瑞; 贾永康; 朱旭晨; 刘汝敏
    • 摘要: 纳米分散液体系因其独有的特性,被认为是解决传统提高采收率(EOR)所面临的注入性差、地层损害等问题的新型药剂之一。研究表明纳米分散液的主要驱油机理包含楔形挤压效应、润湿性反转、降低界面张力等。详细分析纳米分散液提高采收率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在现场试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实践进一步证明了此项技术的可行性,纳米分散液驱油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石生益
    • 摘要: 由于目前部分水解支化聚烯酞胺在实际应用于高温和高盐化度的油藏中时,很多聚合物溶液的增黏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并且部分水解支化聚烯酞胺易被剪切降解,所以对部分水解支化聚烯酞胺进行修饰改性,在其中增加疏水单体和极性单体的方法来改善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来满足需求。本实验制备了一种驱油用聚合物,然后首先研究了初始温度对合成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接着研究了在聚合物当中导入极性单体以及疏水单体对聚合物在复合盐水溶液中表观黏度的影响,最后又进一步评价了聚合物的耐热性以及抗剪切性。结果表明:当疏水单体和极性单体的质量分数分别在0.55%、5%及初始温度在11°C左右时,该驱油聚合物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增黏性与耐剪切性。
    • 李刚; 宋群华; 高振东; 叶政钦; 陈栋; 王凯
    • 摘要: 随着我国低渗透油藏不断开发,聚合物驱油技术已在部分油田开展规模试验与应用。由于国内油田储层、地质特征等的差异性,同样的驱油技术并不一定适应所有的低渗透油藏,为了提高该技术的适应性,以H低渗透油藏取样岩心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模拟取样岩心中注入X聚合物过程中实验参数的设定及最优参数的选取,研究X聚合物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使用X聚合物驱油时,随着聚合物溶液注入质量浓度的增加,采收率增幅保持在9.1%~15.3%范围内,X聚合物具有明显驱油效果。当注入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时,在5PV范围内,取样岩心驱油样的含水率可以控制在60%以内,聚合物驱油技术在H低渗透油田室内试验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现场试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