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性

岩性

岩性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195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0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464499篇;相关期刊50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石油天然气学报、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八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换届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等;岩性的相关文献由5200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双喜、佘明军、石恒等。

岩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0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4499 占比:99.72%

总计:465817篇

岩性—发文趋势图

岩性

-研究学者

  • 谢双喜
  • 佘明军
  • 石恒
  • 李油建
  • 林鹏
  • 王鹏
  • 许振浩
  • 余腾飞
  • 周立宏
  • 张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马强强; 王亚萍; 陈晨
    • 摘要: 为研究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的影响,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岩性、细度、掺量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结果表明:石粉种类、细度、掺量对混凝土7 d, 28 d抗压强度影响规律基本一致;石粉掺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掺量30%,20%的28 d抗压强度较10%降低了23.1%,12.8%;石粉种类和石粉细度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较小,石粉种类的影响主要受石粉活性控制。石粉掺量、种类对混凝土90 d电通量影响均为显著;随着石粉掺量增大混凝土的电通量增大,其抗氯离子性能减小;随着石粉比表面积的增加,其电通量减小;不同岩性石粉电通大小依次为:红砂岩石粉>凝灰岩石粉>石灰石粉,不同岩性石粉的微观结构很好的反映了其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性能。不同石粉与5%的硅灰复掺其90 d电通量基本小于1 000 C,表明石粉与硅灰复掺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性能良好。
    • 郭宏; 卢京宇; 贺鑫鑫
    • 摘要: 骨料在混凝土中体积比例达到70%~80%,在混凝土中发挥了构架支撑等作用,传统混凝土中,骨料的强度对于混凝土力学抗压值有较大的影响,然而针对大流态混凝土,骨料的强度对混凝土力学抗压值的影响减弱。本文选用了辉绿岩、玄武岩、石灰岩及片麻岩四种粗骨料,设计了较低等级强度的C30、C50以及较高强度等级的C70、C90等四个大流态混凝土,探究不同强度粗骨料对大流态混凝土抗压力学值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等级C30混凝土中,玄武岩、辉绿岩混凝土的28 d力学抗压值略低于片麻岩和石灰岩;石灰岩混凝土在7~56 d各个龄期内的力学抗压值相对偏高。C50等级混凝土中,玄武岩和辉绿岩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更为出色,在较高强度等级C70和C90混凝土中,不同粗骨料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大小排序为:片麻岩<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
    • 李艳平; 邹红亮; 李雷; 付基友; 夏雨; 谢俊阳
    • 摘要: 东道海子凹陷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在其周缘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及凹陷内二叠系上乌尔禾组获得油气发现。以凹陷内上乌尔禾组油气重点突破井为主线,结合勘探思路和理论认识的变化,将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划分为源边断块勘探阶段、下凹断块勘探阶段和源上岩性勘探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不仅带来了凹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高产油气藏的发现,同时取得几点认识:平地泉组烃源岩进入生轻质油气阶段,为上乌尔禾组近源成藏提供油气;上乌尔禾组发育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域厚层及水进体系域薄层叠置的扇三角洲前缘相为有利储集层,分布面积达3350 km^(2);上乌尔禾组具有“沟槽富砂、相带控储、孔缝控产”的油气成藏特征。油气发现集中在凹陷东部,凹陷西部尚未钻揭,以上述勘探思路及地质认识指导勘探部署,有望在东道海子凹陷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 高波; 何文渊; 冯子辉; 邵红梅; 张安达; 潘会芳; 陈国龙
    • 摘要: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为源储一体型非常规资源,但古龙页岩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均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为了揭示含油性、储集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通过薄片鉴定、场发射扫描电镜、热解色谱及激光共聚焦三维重建等技术方法,利用孔隙度、镜质体反射率、有机碳等参数,分析对比了研究区东西向、南北向剖面青山口组页岩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结果表明:古龙页岩由石英、黏土矿物、长石、白云石等矿物组成,主要包括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泥—粉晶云岩、介屑灰岩5种岩石类型,其中页岩、粉砂质页岩为有利岩性组合;有机质演化程度和成岩作用类型控制孔隙发育,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大量有机孔、溶蚀孔,随着成岩转化作用的增强,黏土矿物晶间孔缝发育并形成页理缝,连通了基质孔隙,构成规模聚集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埋深大、有机碳含量高的页岩层具有极好的含油性,油气主要聚集于基质孔隙和页理缝中,有机碳和成熟度协同控制页岩油丰度,不同岩石类型导致的储集物性差异是控制同层位含油性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页岩岩性、物性、含油性特征的厘定,为古龙页岩油分类评价标准的建立及勘探目标层段的优选提供了可靠依据。
    • 冯增昭
    • 摘要: 近年来,《古地理学报》(中文版及英文版)连续收到一些来稿,其作者根据迈尔(Miall,1985)文章的观点和方法,把他们研究地区碎屑岩剖面中的每个岩层中的岩石挑出来,归纳出一些岩石类型,如砾岩、砂岩、细粒岩等,并称它们为岩相(lithofacies)。这不符合沉积相的定义。我曾写过几篇文章,即冯增昭(2018,2020)及Feng(2019),指出这些问题,希望国内外的作者、尤其是国内的作者,不再继续盲目地引用和传播迈尔(1985)文章的观点和方法。迈尔是第1个称岩石(实际上是沉积物)为岩相的人,他的观点和他提出的相分析方法误导了沉积相的正确定义及正常的相分析方法。本文主要讨论迈尔(Miall,1985)文章中的问题,即他把沉积物当作岩相并用岩相分析相。不讨论他文章的贡献及建筑单元中的一些术语欠严谨的问题。在这里,必须申明,本文中的相,是沉积岩石学中的相,不是火成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地质学分支学科中的相。岩相、相和沉积相是同义的术语。当然,这些术语的定义是有争议的,希望遵循“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地质实践,逐步地解决这些争议。
    • 郝丽萍; 王贵清; 常静春; 吴存艳; 胡博; 尚勇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晋西挠折带南端上古生界以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山西组和太原组各发育一套厚的煤层,煤层顶底板岩性复杂,储层有效性和流体性质识别困难。本文针对测井评价难点,分析煤层顶底板岩性灵敏曲线并研究了岩性精确判别方法;常规测井资料和阵列声波测井资料结合形成了气层识别方法;细分层位确定储层物性下限。综合利用测井资料形成了一套目标区块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储层有效性和流体性质识别方法,取得良好地质应用效果。
    • 白宇航; 张廷山
    • 摘要: 主要根据区内露头及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由点—线—面的沉积相研究方法为基本思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区域沉积格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然后系统总结了南盘江北部上古生界岩相古地理展布及沉积模式。
    • 杨懿; 高华端; 王群; 李晓松
    • 摘要: 为研究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在岩性、土壤类型、坡位和居民点影响下的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花溪区高清影像图、高程图(DEM)、地质图和土壤类型图为主要数据源,利用ArcGIS 10.2平台,基于其空间叠加分析、数理统计等功能,对多因子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溪区坡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1.07%,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85%,是花溪区主要耕地类型;在各岩组上,坡耕地的分布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石灰岩组>白云岩组>普通砂页岩组>紫色砂页岩组,其中在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分布较为集中连片,在白云岩组和紫色砂页岩组上分布较为零散;坡耕地的各土壤类型面积依次表现为:水稻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其中黄壤最为集中连片,水稻土则较为分散;不同坡位区域中,坡耕地面积依次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在下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集中连片,上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零散;同时坡耕地和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距离居民点越远,坡耕地分布越稀疏。综上所述,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花溪区坡耕地呈现出“西部多东部少”的空间格局,其中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的坡耕地连片区可优先考虑进行治理。
    • 杨懿; 高华端; 李晓松; 王群; 罗爽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岩性发育形成的坡耕地土壤在耕犁扰动下的土壤可蚀性变化,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选取由紫色砂岩、砂页岩和石灰岩3种岩性发育形成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耕犁层和犁底层土壤,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利用EPIC模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根据K值变化分析不同岩性区坡耕地受耕犁扰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砂岩和砂页岩区土壤以黏壤和壤土为主,石灰岩区土壤以粉黏土、黏土和粉黏壤为主,3个岩性区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大小依次表现为:石灰岩>砂页岩>紫色砂岩;紫色砂岩区的耕犁层和犁底层土壤在各粒级组成方面无显著差异,石灰岩区也无显著差异,砂页岩区犁底层土壤黏粒比例显著高于耕犁层,3个岩性区均表现出耕犁层有机质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犁底层;研究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介于0.041~0.059之间,耕犁层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砂页岩>紫色砂岩>石灰岩,犁底层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紫色砂岩>砂页岩>石灰岩;研究区8种土壤质地中,粉壤最易被侵蚀,黏土可蚀性最小。
    • 张宵野
    • 摘要: 徐深1区块因为开发较早,压力下降快,产能接替难度逐年加大,需要进一步寻找有效开发的储层,对已投产井进行剩余潜力挖潜,是一个有效的增产措施。将岩性、岩相识别、储层流体评价、产能评价相结合,建立储层评价标准,提供了老井单井挖潜措施,建立了一套营城组深层储层和气藏综合评价技术。该技术在徐深1井区对63老井进行了梳理,结合2013年以来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套管情况,提出了5口井单井挖潜建议,预测日产气达到34.0×10^(4)m^(3),进一步完善了录井综合研究技术体系,为气藏的深度挖潜开发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