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特征

吸附特征

吸附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2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130501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吸附特征的相关文献由648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忠雷、孙文田、尹波等。

吸附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30501 占比:99.86%

总计:130690篇

吸附特征—发文趋势图

吸附特征

-研究学者

  • 谢忠雷
  • 孙文田
  • 尹波
  • 陈卓
  • 刘洪林
  • 张伟
  • 薛海涛
  • 何孟常
  • 刘月田
  • 卢双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晗; 朱法华; 段玖祥; 唐仲恺; 王新培; 刘广祥; 田原润
    • 摘要: 为考察便携式烟气预处理滤芯对SO_(2)的吸附特征的影响,选取3种当前主流型号烟气预处理滤芯,建立了7种不同的烟气预处理滤芯组合方式,实测了7种不同浓度SO_(2)标准气体通过7种滤芯组合方式后的SO_(2)浓度,分析了烟气预处理滤芯对SO_(2)吸附的特性。结果显示:在同一滤芯组合方式下,随着SO_(2)浓度增大,SO_(2)吸附量变化不大,范围相对固定,但SO_(2)吸附率逐渐变小;同种浓度SO_(2)标准气体条件下,3种便携式烟气预处理滤芯中,CLF-5滤芯对SO_(2)吸附性最大,0.1μm滤芯对SO_(2)吸附性次之,2μm滤芯对SO_(2)吸附性最小,且串接的不同型号滤芯1数量与SO_(2)吸附性成正向关系。吸附特性分析有助于优化选择烟气中SO_(2)浓度检测时烟气预处理滤芯的配置方式,提高烟气中SO_(2)浓度检测数据准确度。
    • 王冰; 赵新新
    • 摘要: 研究不同配置的森林植被对PM;的吸附,从而为城市不同环境条件下,降低空气中的PM;质量浓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寻求适宜的森林植被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监测选定的针叶混、针阔混、针叶纯林、阔叶混、阔叶纯林和乔灌混6种配置模式的森林植被吸附PM;量,分析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质量浓度日变化,研究不同配置模式的植物对PM;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下空气PM;质量浓度日均值最大的为针叶混,针叶混和乔灌混次之,最小的为阔叶纯林;不同配置模式森林植被在5~10月中,PM;单位叶面积吸附量大小排序为针叶混(0.744μg·cm^(-2))>乔灌混(0.709μg·cm^(-2))>针叶纯林(0.625μg·cm^(-2))>针阔混(0.53μg·cm^(-2))>阔叶混(0.483μg·cm^(-2))>阔叶纯林(0.407μg·cm^(-2)),其中针叶混是阔叶纯林的1.83倍,在不同的配置模式中,针叶混的PM;吸附量最大,纯林的PM;吸附量较小,阔叶纯林的PM;吸附量最小;5~10月不同配置模式空气PM;质量浓度变化呈现出如下排序,针叶混>乔灌混>针叶纯林>针阔混>阔叶混>阔叶纯林,其中针叶混配置模式空气PM;质量浓度日变化最大、其次是乔灌混、阔叶纯林配置模式的最低。根据不同配置模式单位叶面积PM;吸附量,选择相应的树种及相应的植物组合方式,可有效减少空气中PM;等颗粒物。
    • 丛鑫; 王宇; 李瑶; 何洋洋
    • 摘要: 以水稻秸秆、牛粪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制备4种不同类型生物炭:水稻秸秆生物炭、牛粪生物炭、氧化石墨烯/水稻秸秆生物炭和氧化石墨烯/牛粪生物炭;以水中常见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磺胺类抗生素中的土霉素、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甲恶唑为目标污染物,探讨不同类型生物炭对水中抗生素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抗生素在不同类型生物炭上吸附在12h均能达到吸附平衡,4h时抗生素在生物炭、氧化石墨烯/生物炭复合材料中的吸附量是平衡吸附量的47.96%—98.65%,抗生素在生物炭上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Freundlich拟合得到的可决系数R^(2)值要高于Langmuir和D-R方程,拟合效果更好。抗生素在氧化石墨烯/水稻秸秆生物炭复合材料和在氧化石墨烯/牛粪生物炭复合材料中吸附量分别是在原生物炭中吸附量的1.67倍和1.59倍,在水稻秸秆制备的植物源生物炭中吸附量要略高于在牛粪制备的动物源生物炭中吸附量。有机碳归一化分配系数K_(oc)值显示,四环素类抗生素的K_(oc)值要略大于磺胺类抗生素。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抗生素在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中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与生物炭比表面积和比孔容呈现正相关,与平均孔径呈现负相关。4种抗生素的lgK_(ow)值与抗生素在生物炭中的吸附量呈负相关关系。生物炭的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图表明,水稻秸秆生物炭表面更光滑,复合材料表面粗糙程度增加。复合材料的红外振动吸附峰的振幅有所增加。
    • 王泽; 李增峰; 孙丕臣; 李亚男; 曹玉召; 王海超; 杨胜博; 杜亮
    • 摘要: 为查明吐哈盆地西缘艾维尔沟矿区煤储层吸附特征,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煤岩煤质资料、等温吸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揭示了煤储层吸附特征并分析了埋深、煤阶、显微煤岩组分、煤质与吸附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储层兰氏体积介于14.37~27.84 m^(3)/t之间,平均为25.07 m^(3)/t;兰氏压力介于1.14~3.45 MPa之间,平均为1.77 MPa.且在温度、压力、孔隙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煤储层吸附能力随埋深增大而增大;吸附能力随煤阶的增大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吸附能力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惰质组含量的增大而减小;煤中水分和灰分产率越大,煤的吸附能力越弱.整体上,研究区煤储层吸附能力较强且随埋深增大而增大,深部煤储层具有较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
    • 梁远宇; 王小利; 徐明岗; 蔡岸冬; 孙楠; 吕艳超
    • 摘要: 为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黑土、灰漠土、潮土、红壤4种典型农田土壤,在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施氮磷肥(NP)、施化学氮磷钾肥(NPK)、有机肥配施化学氮磷钾肥(NPKM)5种施肥处理下,运用平衡吸附法测定DOC的吸附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在同一平衡浓度下对DOC的吸附量有较大差异,整体表现为灰漠土、红壤>黑土>潮土。最大吸附量(Q_(max))在各类土壤中表现为红壤>灰漠土>黑土>潮土。其中,各土壤类型的吸附特征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具有较大差异:灰漠土和潮土Q_(max)总体表现为NPKM>NPK>NP>N>CK;红壤Q_(max)总体表现为NPKM>N>NPK>NP>CK;黑土表现为NPKM、NPK处理大于其他处理,其中NPKM处理的Q_(max)比CK增加15.2%。4种土壤的吸附亲和力常数(K)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均表现为CK处理大于其他处理。4种土壤的解吸势(b)随着初始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黑土的解吸势远大于其他3类土壤。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性质能解释DOC吸附特征参数全部变异的90.61%。第一冗余因子解释了DOC吸附特征参数全部变异的82.79%,主要与粉粒含量、黏粒含量、pH等有关;第二冗余因子解释了全部变异的7.82%,主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黏粉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对DOC的吸附量更大,同一土壤类型下,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对DOC的吸附量更大。
    • 王禹; 韦增辉; 赵庆杰; 吴蔚东
    • 摘要: 有机肥在不同分解阶段的组成与性质不同,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和作用机制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采用化学分析、吸附解吸、傅里叶红外等方法研究豆粕、骨粉、虾肽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对Pb^(2+)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豆粕和骨粉在未矿化分解时对Pb^(2+)的吸附曲线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矿化分解后的Pb^(2+)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模型,而虾肽分解前后Pb^(2+)吸附曲线都符合Langmuir模型。豆粕和骨粉、虾肽在分解过程中对Pb^(2+)的吸附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未分解时虾肽最大吸附量最大(246.01 mg/g),随着矿化分解的进行豆粕的最大吸附量上升,并在分解12个月时达到最大(316.42 mg/g)。3种蛋白源有机肥吸附Pb^(2+)的主要形态是离子交换态和氢键结合态、络合态。蛋白源商品有机肥中含氧官能团可能对吸附Pb^(2+)起主要的作用。因此,应优先考虑施用豆粕有机肥,但豆粕、骨粉、虾肽在矿化分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吸附的重金属Pb^(2+)被重新释放的风险。
    • 邓华为; 蒋代华; 黄雪娇; 黄金兰
    • 摘要: 通过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研究了腐植酸的结构形态,通过分析腐植酸对Se(Ⅳ)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吸附等温曲线、外界条件对腐植酸吸附Se(Ⅳ)的影响以及腐植酸对Se(Ⅳ)的解吸特性,探讨了腐植酸对Se(Ⅳ)的吸附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腐植酸腐殖化程度高,比表面积较大,可为Se(Ⅳ)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腐植酸对Se(Ⅳ)的吸附能力随pH降低以及Se(Ⅳ)初始浓度、腐植酸含量增加而增强。腐植酸对Se(Ⅳ)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15 min,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其等温吸附过程。腐植酸对Se(Ⅳ)的吸附与C=O、C–O、C=C、O–H、N–H等官能团相关,吸附机制为静电引力与配体交换。
    • 高为; 韩忠勤; 吕放; 白利娜; 金军
    • 摘要: 六盘水地区是中国南方多煤层特别发育且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近年来煤层气试采效果较好,勘探进展明显,查明该区煤层含气性特征有助于深化对该区煤层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提高勘探成功率。基于研究区多口煤层气参数井实钻资料及煤岩样品测试获取的大量气体组分、含气量、等温吸附及煤岩基础分析数据,分析了六盘水地区煤层含气性的空间差异特征,探讨了煤层含气性差异的关键地质控制因素。结果显示:区内煤层气组分以甲烷为主,中煤阶阶段容易出现重烃异常,重烃组分主要为乙烷,烃类气体与氮气呈高度线性负相关,局部高异常氮气主要来自大气混入,煤层气成因类型多样,且成因类型发生转换的镜质组反射率临界值在1.70%左右。煤层含气量和朗格缪尔体积普遍较高,低煤阶和高煤阶阶段一般为吸附气,中煤阶焦煤部分煤层表现为游离气特征。煤层吸附能力和含气量同时受聚集地质因素和保存地质因素影响,平面上具有一定差异性,影响吸附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为煤变质程度和温压环境,影响含气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煤变质程度、埋深和构造,一般同一勘探区内朗格缪尔体积的变化相对含气量的变化较小;受聚集地质因素控制,吸附能力和含气量在垂向上不同煤层之间也有一定差异,主要影响因素为煤岩有机显微组分和煤质。
    • 赵涛; 莫雅斐; 孙荣国
    • 摘要: 以活、死椭圆小球藻和鱼腥藻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甲基汞(MeHg)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活、死椭圆小球藻和鱼腥藻对MeHg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随着MeHg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增加.0~5 min时,活、死椭圆小球藻和鱼腥藻吸附MeHg速率较快,随后变缓,最终在12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5 min时,活、死椭圆小球藻对MeHg的最大吸附率分别为98.38%、79.80%,活、死鱼腥藻最大吸附率分别为98.07%、84.62%;120 min时,活、死椭圆小球藻的最大吸附率分别为99.30%、93.36%,活、死鱼腥藻的最大吸附率分别为99.21%、91.76%;活椭圆小球藻对MeHg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死椭圆小球藻和活鱼腥藻对MeHg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死鱼腥藻对MeHg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活椭圆小球藻和鱼腥藻对MeHg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死椭圆小球藻对MeHg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死鱼腥藻对MeHg的吸附均不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细胞结构分析表明,椭圆小球藻吸附MeHg的基团主要为-OH和C-O,鱼腥藻吸附MeHg的主要基团为C-O.活椭圆小球藻和鱼腥藻对MeHg的吸附主要包括细胞壁吸附和细胞内吸附过程,而死椭圆小球藻和鱼腥藻对MeHg的吸附主要包括细胞壁吸附过程.因此,活藻对MeHg的吸附率高于死藻.
    • 段燕; 汪丙国; 王慧敏; 焦团理; 秦一雄; 次仁卓玛
    • 摘要: 为揭示冲积与湖积成因土壤镉的吸附特征,以安徽省当涂县冲积成因的江心洲和冲积、湖积成因的大陇乡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镉的等温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冲积土壤镉的吸附量(S)、等温吸附常数(K)和固液分配系数(K_(d))均较湖积土壤明显偏大,显示冲积土壤对镉的吸附能力较湖积土壤强;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冲积土壤的最大吸附量、平衡吸附量均较湖积土壤大,吸附速率也明显偏大,尤其在吸附实验早期更为显著;等温吸附常数K和平衡吸附速率V_(b)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表明,土壤pH是造成研究区土壤镉吸附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物理性粘粒含量;土壤pH是影响研究区冲积土壤镉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湖积土壤镉的吸附能力受土壤pH、有机质含量、Cd含量、物理性粘粒含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对于揭示Cd在水土系统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土壤Cd的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