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解吸

解吸

解吸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438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0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2482篇;相关期刊715种,包括土壤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煤炭学报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学术讨论会暨全国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等;解吸的相关文献由10569位作者贡献,包括魏建平、文光才、陈焕文等。

解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0 占比:42.65%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2482 占比:56.60%

总计:4385篇

解吸—发文趋势图

解吸

-研究学者

  • 魏建平
  • 文光才
  • 陈焕文
  • 吕贵春
  • 张宪尚
  • 李波
  • 隆清明
  • 王登科
  • 黄维秋
  • 兰新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程利民; 万小进; 周泓宇; 吴绍伟; 宋浩俊; 张亮; 任韶然
    • 摘要: 地层挤注是一种有效的防垢剂投放工艺技术。生产过程中,防垢剂的返排质量浓度是确定再次挤注时机的一个重要依据。文中基于室内实验测定的防垢剂吸附、解吸与返排特征曲线,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地层挤注防垢剂返排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并可以根据预测的防垢剂返排质量浓度进一步估算出所需防垢剂的挤注量和在地层中的初始吸附量等重要参数。将现场监测的挤注防垢剂返排质量浓度与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开展了防垢剂挤注寿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解吸速率常数绝对值越小、防垢剂吸附剩余质量浓度越大、产液量越低、防垢剂返排质量浓度越大,则挤注寿命越长。该模型可以用于防垢剂挤注工艺设计和效果预测。
    • 张文岐; 武岳彪; 田静
    • 摘要: 采用具有活性的Ti(IV)盐分离回收白烟尘酸浸渣铋砷浸出液中的砷和铋,优化了砷的吸附和解吸的试验条件,考察了吸附剂循环利用对砷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的Ti(IV)盐可以吸附白烟尘酸浸渣铋砷浸出液中的砷,最佳试验条件为:液固比14∶1,反应温度60°C,搅拌转速100 r/min,反应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可以将浸出液中的砷浓度从8.33 g/L降至0.69 g/L,除砷率达到91.7%,铋损失率小于2%。含砷吸附剂最佳解吸试验条件:液固比3∶1,氢氧化钠浓度80 g/L,反应温度40°C,反应时间0.5 h。在此条件下,砷的脱附率达到99.1%。再生钛盐吸附剂经过5次吸附-脱附处理,依然具有较好的活性。在脱砷液中加入理论用量1.2倍的还原剂铁粉,可得到纯度高于92%的海绵铋,铋总回收率达到95%以上。试验实现了从盐酸体系中分离铋、砷,缩短了铋回收流程,同时为有色冶炼含砷液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 高森; 郑朴; 赵兆瑞; 陈曦
    • 摘要: 在新型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中,利用压缩机余热辅助除湿换热器表面的干燥剂进行解吸,可以提升系统中除湿换热器的解吸效率,减少能量损耗,从而提高热泵的稳定性和性能。文中建立一种除湿换热器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其准确性,进而分析运行工况和结构参数对其吸附和解吸过程中的吸附率、解吸率、换热量和潜热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解吸循环空气温度升高,速度降低到工况为0.5 m/s、25°C时,潜热占比性能较高,除湿换热器的换热量较低,具有较好的性能。换热器性能受干燥剂厚度和翅片长度影响较大,并且随参数增加,换热量和潜热占比可最大增加至84.3 J和14.5%。
    • 李红; 吉轲; 齐天勤机; 李晓静; 万慧慧; 张永春; 陈绍云
    • 摘要: 比较了9种不同配方醇胺溶液对CO_(2)的吸收解吸性能。其中,N-乙基乙醇胺(EMEA)+二乙氨基乙醇(DEEA)+哌嗪(PZ)和2-氨基-2-甲基-1,3丙二醇(AMPD)+哌嗪(PZ)+水(H_(2)O)两种溶液的吸收解吸的稳定性最佳,平均解吸率高于94.00%。本文对这两种溶液进行了144h热降解和96h氧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热降解后的EMEA+DEEA+PZ溶液的吸收解吸性能稳定性较高,每千克溶液对CO_(2)的平均吸收量、平均解吸量略有升高,分别升高1.58L、0.35L,平均解吸率下降2.04%;而氧化降解造成每千克EMEA+DEEA+PZ溶液对CO_(2)的平均吸收量、平均解吸量分别下降0.45L、1.75L,平均解吸率下降2.25%;热降解对于AMPD+PZ+H_(2)O溶液吸收解吸性能影响较大,造成每千克该溶液对CO_(2)的平均吸收量、平均解吸量分别下降5.63L、4.03L,平均解吸率升高2.32%;在经过氧化降解之后,每千克AMPD+PZ+H_(2)O溶液对CO_(2)的平均吸收量、平均解吸量分别下降1.05L、0.70L,平均解吸率升高0.59%。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热降解导致EMEA浓度减小了19.67%,AMPD浓度减小了71.89%;氧化降解导致EMEA浓度减小了18.18%,AMPD浓度减小了74.53%。由此说明,EMEA+DEEA+PZ比AMPD+PZ+H_(2)O具有更佳的抗降解性能。同时,根据电喷雾质谱结果对两种溶液的热降解、氧化降解的机理进行推测,热降解中生成恶唑烷酮类物质,氧化降解则是生成酸类物质。其中,氧化降解对两种溶液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而热降解则不然。
    • 周凯; 陈西泮; 屈兴勃
    • 摘要: 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储层吸附和解吸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核磁共振测试原理,采用离心实验与热处理相结合方法,测定了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定量识别了多种类型孔隙流体,并从微观孔隙尺度研究了吸附解吸过程中多态甲烷赋存量与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页岩中不可采出流体、可动流体的T;截止值分别为0.18~0.32 ms、0.67~1.07 ms,不可采出流体和可动流体的饱和度分别为7.39%~15.61%、36.25%~56.86%;吸附态甲烷赋存于驰豫时间小于3.42 ms的孔隙,游离态甲烷赋存于驰豫时间为3.42~121.44 ms的孔隙;吸附过程中甲烷首先赋存于基质和小孔,其次逐步进入大、中孔隙,而解吸过程中则是先由裂缝、大孔隙到中、小孔隙,再到微孔隙;吸附态甲烷赋存量与压力呈非线性关系,当压力小于7.25 MPa时出现解吸滞后现象,且滞后程度随压力的降低而增大,游离态甲烷临界解吸滞后压力为1.17 MPa。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李彦芸; 魏雅楠; 毕二平
    • 摘要: 以高岭土和蒙脱土为吸附剂,选用Na^(+)和L-赖氨酸(Lys)作为共存组分,通过批实验探究了不同赋存形态的甲氧苄氨嘧啶(TMP)在黏土矿物上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TMP在高岭土和蒙脱土上的吸附均在24 h内达到平衡。蒙脱土对TMP的吸附动力学特征会受到溶液中H^(+)竞争吸附与TMP赋存形态的影响,在pH较低时(如pH=3.0时)尤为明显。TMP在黏土矿物上的主要吸附机理为阳离子交换、静电吸引和分子间力,吸附分配系数受TMP^(+)/TMP0比例和作用力强度两方面影响。在实验条件下(TMP初始浓度为1 mg∙L^(-1),溶液pH为6),由于两种黏土矿物的pH缓冲能力和表面带电性不同,Na^(+)和Lys^(+)共存抑制了TMP在高岭土上的吸附,但促进了其在蒙脱土上的吸附。在解吸实验中,TMP^(+)和TMP0分别为TMP在高岭土和蒙脱土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由于阳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吸引的结合强度要远强于分子间力,TMP在蒙脱土上的解吸率约为高岭土的4~5倍。
    • 衣宏学; 刘红岐; 辛炯垄; 张雨桐; 邓羽
    • 摘要: 对龙马溪页岩的基础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及电阻率进行了测量,并利用烘箱及微波炉对页岩及页岩粉末进行了加热对比实验。本实验可为日后深入研究微波催化页岩气的解析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 王鹏
    • 摘要: 煤基质中气体解吸导致的基体体积收缩对应力场有显著影响。测试了4种不同气体(甲烷、氮气、二氧化碳、氦气)解吸导致的煤基质体积变化,分析了煤基质的收缩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基质的总收缩系数对于甲烷解吸为1.2×10^(−3)MPa^(−1),对于二氧化碳解吸为5.2×10^(−3)MPa^(−1)。采用太沙基方程,建立了有效应力和气体压力之间的关系式,可用于估算煤的渗透率。
    • 陈宋辉; 史淑芳
    • 摘要: 以溴代正丁烷、N-甲基咪唑为原料,合成了咪唑类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和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离子液体结构;以离子液体为吸收剂进行氯苯气体吸收实验,考察了吸收温度、吸收时间、进气氯苯浓度等对离子液体吸收氯苯气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产物结构与目标化合物结构一致;在20°C进气氯苯浓度为2500 mg·m^(-3)、进气量为0.8 L·min^(-1)、吸收时间为16 h时,[Bmim]PF_(6)饱和吸收量为43.75 mg·g^(-1);在20°C进气氯苯浓度为900 mg·m^(-3)、进气量为0.8 L·min^(-1)、吸收时间为14 h时,[Bmim]BF_(4)饱和吸收量为32.25 mg·g^(-1);两种离子液体吸收剂再生5次后,饱和吸收量均可保持75%以上,表明具有多次重复使用的潜力。
    • 吕飞勇; 易浩然; 王玉环; 郝焱; 白琼; 初茉
    • 摘要: 环境pH对腐植酸-重金属的结合稳定性有显著影响,采用不同pH解吸液对吸附Cd^(2+)后的腐植酸(腐植酸-Cd^(2+))进行解吸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基腐植酸(HA1和HA2)的官能团、腐殖化与芳构化程度是影响腐植酸-Cd^(2+)稳定性的主要结构特征。HA1较HA2含氧官能团更多,Cd^(2+)吸附量更高,HA1和HA2对Cd^(2+)吸附量在Cd^(2+)初始浓度100mg/L时分别为905mg/g和582mg/g;HA1-Cd^(2+)和HA2-Cd^(2+)在纯水解吸的保留率总体大于80%;pH=3解吸液中Cd^(2+)保留率降低明显,HA2对Cd^(2+)的保留作用更强;pH=5、7解吸液中随Cd^(2+)初始浓度的增大HA1-Cd^(2+)和HA2-Cd^(2+)解吸规律一致,Cd^(2+)初始浓度越高,三次解吸后保留率越大,均在60%左右;ζ电位分析表明,HA-Cd^(2+)中Cd^(2+)解离存在自发解离和离子交换两种途径,H、Na及醋酸根配体的共同作用导致结合不稳定的Cd^(2+)再次释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