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醇胺

醇胺

醇胺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63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01428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天然气与石油、腐蚀与防护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神华第三届科技大会、全国中氮情报协作组第27次技术交流会等;醇胺的相关文献由1316位作者贡献,包括毕戈华、毕玉遂、T·绍布等。

醇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1428 占比:99.90%

总计:101532篇

醇胺—发文趋势图

醇胺

-研究学者

  • 毕戈华
  • 毕玉遂
  • T·绍布
  • R·帕切洛
  • J-P·梅尔德
  • M·毛图斯
  • 常宏岗
  • 常木英昭
  • B·布施豪斯
  • S·许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俊逸; 李长俊; 贾文龙; 张财功; 杨帆; 邓乾星
    • 摘要: 为抑制海上油气生产系统的腐蚀和水合物的生成,常将二乙醇胺(DEA)或甲基二乙醇胺(MDEA)等醇胺作为pH稳定剂,以及将乙二醇(MEG)作为水合物抑制剂共同注入生产系统,由于现场未考虑醇胺对水合物的抑制性能,会导致水合物生成压力预测结果偏低,增加MEG注入与再生成本。针对这一问题,考虑了醇胺、乙二醇、水分子的自缔合作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基于Parrish-Prausnitz模型和立方型复加缔合(CPA)状态方程建立含醇胺体系甲烷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在压力为0—102.3 kPa范围内,醇胺、乙二醇、水分子间与温度相关的二元相互作用系数精度最高,相平衡时温度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平均相对偏差为1.11%;在温度为274.1—291.84 K范围内,含醇胺体系甲烷水合物生成压力预测值与实验值平均相对偏差为1.16%;醇胺与乙二醇联合使用时对甲烷水合物的抑制性能会增加,DEA、MDEA的抑制性能分别为20.2%、18.3%当量的MEG。
    • 殷亚然; 朱星星; 张先明; 朱春英; 付涛涛; 马友光
    • 摘要: 研究了微通道内醇胺[单乙醇胺(MEA)和甲基二乙醇胺(MDEA)]与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Bmim][BF_(4)])和1-羟乙基-3-甲基咪唑甘氨酸([C_(2) OHmim][GLY])]复配水溶液吸收CO_(2)的传质特性。考察了醇胺/离子液体浓度比(c_(AA)∶c_(IL))对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的影响,发现k_(L)a随反应速率的增大而增大。为进一步阐释复配水溶液吸收CO_(2)的传质机理,分析了比表面积、扩散速率、增强因子和液弹循环对传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复配溶液中,反应速率和循环频率(f_(cir))分别在低流率和高流率下对传质速率起主导作用。k_(L)a可表示为f_(cir)的函数,低气相流率下k_(L)a与f_(cir)呈线性关系,斜率与反应速率成正相关,高气相流率下,液弹循环因膜弹传递困难而对整体传质速率的影响减弱,k_(L)a与f_(cir)呈指数关系,幂律指数小于1。
    • 李红; 吉轲; 齐天勤机; 李晓静; 万慧慧; 张永春; 陈绍云
    • 摘要: 比较了9种不同配方醇胺溶液对CO_(2)的吸收解吸性能。其中,N-乙基乙醇胺(EMEA)+二乙氨基乙醇(DEEA)+哌嗪(PZ)和2-氨基-2-甲基-1,3丙二醇(AMPD)+哌嗪(PZ)+水(H_(2)O)两种溶液的吸收解吸的稳定性最佳,平均解吸率高于94.00%。本文对这两种溶液进行了144h热降解和96h氧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热降解后的EMEA+DEEA+PZ溶液的吸收解吸性能稳定性较高,每千克溶液对CO_(2)的平均吸收量、平均解吸量略有升高,分别升高1.58L、0.35L,平均解吸率下降2.04%;而氧化降解造成每千克EMEA+DEEA+PZ溶液对CO_(2)的平均吸收量、平均解吸量分别下降0.45L、1.75L,平均解吸率下降2.25%;热降解对于AMPD+PZ+H_(2)O溶液吸收解吸性能影响较大,造成每千克该溶液对CO_(2)的平均吸收量、平均解吸量分别下降5.63L、4.03L,平均解吸率升高2.32%;在经过氧化降解之后,每千克AMPD+PZ+H_(2)O溶液对CO_(2)的平均吸收量、平均解吸量分别下降1.05L、0.70L,平均解吸率升高0.59%。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热降解导致EMEA浓度减小了19.67%,AMPD浓度减小了71.89%;氧化降解导致EMEA浓度减小了18.18%,AMPD浓度减小了74.53%。由此说明,EMEA+DEEA+PZ比AMPD+PZ+H_(2)O具有更佳的抗降解性能。同时,根据电喷雾质谱结果对两种溶液的热降解、氧化降解的机理进行推测,热降解中生成恶唑烷酮类物质,氧化降解则是生成酸类物质。其中,氧化降解对两种溶液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而热降解则不然。
    • 幸余彬; 贺任; 钟康; 张庆
    • 摘要: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助磨剂市场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一方面是企业面临成本的上升导致利润减少,另一方面是水泥混合材掺量越来越复杂且质量越来越差导致水泥强度降低,助磨剂的降本提效是必须面对的难题。通过聚羧酸减水剂(PCE)在3%、6%、9%、12%的掺量下进行等量替换助磨剂中的醇胺,结果表明,醇胺在6%的聚羧酸减水剂替换下,助磨剂早期提强效果最佳,且随着龄期的延长,28天强度没有出现强度降低的现象。
    • 吕春捷; 李孟盈; 徐立华; 王乐萌; 王茹洁; 付东; 张盼
    • 摘要: 针对复配醇胺捕集CO2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复配醇胺捕集CO2的解吸机理和再生能耗.针对解吸过程的再生能耗过高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传统加热解吸、固体酸催化剂催化解吸和矿化结晶解吸CO2的方法,介绍了优化工艺降低醇胺再生能耗的一般特性.
    • 刘芷源; 池勇志; 陈富强; 张梦怡; 付翠莲
    • 摘要: 我国于2019年6月正式强制实施GB 17820—2018《天然气》标准,其中一类商品气总硫限值从60 mg/m^(3)降低至20 mg/m^(3),这给天然气净化工艺带来了严峻挑战.醇胺溶液在对天然气进行脱硫脱碳过程中,常出现热稳定盐含量过高的情况,造成醇胺溶液发泡,醇胺有效成分降低,脱硫效率下降,从而影响产品天然气中的硫化物和CO_(2)含量.笔者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用于脱除醇胺溶液中热稳定盐的主流工艺:加碱中和法、热蒸馏法、电渗析法、阴离子交换树脂法、电渗析耦合树脂法、电吸附法、电磁分离法和吸附法,并对这些工艺的优缺点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黄建; 何奇; 叶旭恒; 白丹梅
    • 摘要: 采用等度淋洗离子色谱法,建立一种同时测定以N-甲基二乙醇胺为代表的醇胺溶液中热稳定盐含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将用去离子水稀释、0.45μm膜过滤后的醇胺溶液样品,在优化的离子色谱淋洗条件(2 mmol/L Na2 CO3+8 mmol/L NaHCO3)下分离和检测,外标法定量,实现了甲酸根、氯离子、硝酸根、硫酸根、硫氰酸根、草酸根和硫代硫酸根等7种热稳定盐的同时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各离子质量浓度在5~8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精密度(RSD)均小于5%,3个质量浓度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在85%~98%之间.应用该方法成功测定了5份样品中7种热稳定盐的含量.建立的测定醇胺溶液中的7种热稳定盐含量的分析方法前处理简单、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 刘芷源; 池勇志; 陈富强; 张梦怡; 付翠莲
    • 摘要: 我国于2019年6月正式强制实施GB 17820—2018《天然气》标准,其中一类商品气总硫限值从60 mg/m3降低至20 mg/m3,这给天然气净化工艺带来了严峻挑战.醇胺溶液在对天然气进行脱硫脱碳过程中,常出现热稳定盐含量过高的情况,造成醇胺溶液发泡,醇胺有效成分降低,脱硫效率下降,从而影响产品天然气中的硫化物和CO2含量.笔者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用于脱除醇胺溶液中热稳定盐的主流工艺:加碱中和法、热蒸馏法、电渗析法、阴离子交换树脂法、电渗析耦合树脂法、电吸附法、电磁分离法和吸附法,并对这些工艺的优缺点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张卫风; 许元龙; 王秋华
    • 摘要: 醇胺法吸收CO2具有效率高、易改造等优点,但较高的再生能耗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本文在介绍醇胺吸收机理和各种醇胺的解吸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采用非水溶剂、固体酸催化剂和纳米颗粒等方法来降低醇胺富液热解吸能耗,以及采用钙基化合物对富液进行化学解吸的原理及可行性.分析表明:再生热负荷与吸收产物密切相关,选择适合的醇胺吸收剂可降低再生反应自由能;非水溶剂在降低显热和汽化热方面效果显著,利用乙醇吸收产物稳定性低的特性,能在降低显热和汽化热的同时降低解吸热;优化固体酸催化剂的中孔比表面积和B酸酸位点或制备新型双功能催化剂能缩短加热时间和降低温度;纳米颗粒通过提高溶液传热传质效率减小再生热负荷,但对醇胺传质传热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采用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等钙基化合物解吸富液成本低、效果好,通过改善粉煤灰等含钙工业废料的均质性和有效成分占比,化学解吸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荣铁渝; 周薇薇; 朱方艳
    • 摘要: 目的:评价某公司醇胺系列产品技改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体检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外操、卸料、灌装岗位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环氧丙烷和噪声为关键控制因素.粉尘的检测全部合格;毒物中环氧丙烷一岗位的检测超标,噪声一岗位定点超标,其余均合格.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针对超标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存在问题,补充有效的防控措施,达到职业病危害的控制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