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膜
液膜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182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1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644283篇;相关期刊378种,包括膜科学与技术、中国钼业、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二届长三角能源论坛暨第二届江苏-欧洲新能源国际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液膜的相关文献由356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献科、李玉萍、李小磊等。
液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44283篇
占比:99.89%
总计:644999篇
液膜
-研究学者
- 王献科
- 李玉萍
- 李小磊
- 李成新
- 李长久
- 杨冠军
- 唐卫强
- 李晓刚
- 刘杰
- 李广荣
- 杨荟楠
- 刘梅
- 吴正人
- 郝木明
- 顾汉洋
- 刘莉
- 徐振华
- 李宗葆
- 杨第伦
- 薛婷
- 吴斌
- 孙宏军
- 师晋生
- 张瑞华
- 张秀娟
- 王勇
- 王向德
- 王磊
- 肖葵
- 董超芳
- 金美芳
- 丁斌
- 万印华
- 叶学民
- 姜宗林
- 孙康
- 孙琳
- 孟晓荣
- 施明恒
- 王伟
- 王星
- 苑朝凯
- 蔡小舒
- 陈宏
- 陈立民
- 龙振坤
- 严忠
- 俞鸿儒
- 冈田芳明
- 刘帅
-
-
马杰;
郭明钢
-
-
摘要:
闪蒸喷雾冷却技术是利用工质的过热度来提高制冷量,当工质所处环境压力突然降低,低至工质初始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以下时,液体由于突然变为过热状态,从而发生剧烈的破碎雾化,并伴随着液滴强烈蒸发。研究闪蒸喷雾冷却技术对医疗、电子及航空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闪蒸喷雾冷却过程中当液滴撞击热壁面时会出现一种莱登弗罗斯特现象,这种现象会大幅降低冷却效率。本文针对这种现象从液滴撞击壁面的动态特性及液滴、液膜闪蒸、流动、沸腾两个方面对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闪蒸喷雾冷却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
-
孙程;
王东祥;
金海安
-
-
摘要:
为了探究在不同的介质物性和操作参数下转盘反应器表面液膜径向速度分区特性,课题组设计并搭建了转盘反应器的实验装置;并且以甘油-水溶液为实验介质,通过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转盘表面液膜的径向速度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转速和运动黏度的增加,同步区逐渐扩展到转盘中心,浇注区和加速区收缩;体积流量增加,3个分区逐渐向外迁移,浇注区和加速区扩大,同步区收缩;浇注管半径增大,浇注区在逐渐缩小,加速区逐渐扩大,但同步区不变。说明转速和运动黏度对液膜速度的分区影响大致相同,而体积流量和浇注半径的影响则不相同。课题组根据量纲分析法建立了同步区半径的预测关联式。本研究的结果可为转盘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
-
李珏秀;
刘纪林;
杨草原;
刘金茗;
马毅豪;
王夷楠
-
-
摘要:
为提高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效率,提出了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辅助转盘式双极液膜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的方法。以苋菜红为目标污染物配制模拟染料废水,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作为转盘液膜光催化反应器的外加电场,以期提高液膜光催化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效率。通过考察微生物燃料电池组连接方式、转盘转速、废水初始浓度、pH值以及电解质浓度等因素,优化了光催化降解反应条件,并通过对降解中间产物的测定初步推测了苋菜红的光催化降解机制。结果表明,2组燃料电池串联可有效提高光催化降解效率,在转速为90 r/min、pH值为4.40、废水初始浓度不高于40 mg/L条件下可以实现理想的脱色率和脱色量;溶液电导率的增加对降解效果有抑制作用;MFC辅助光催化反应主要通过破坏染料分子中的偶氮共轭发色体系实现脱色,可对降解中间产物起到一定的矿化作用。
-
-
张子龙;
宋先钊;
杨子凡;
刘其闽;
李斌
-
-
摘要:
研究液滴的分散过程对于阻止火灾蔓延、提高内燃机效率、改进云雾爆轰武器和提高云雾爆轰控制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高速摄影技术以及压力测量系统,着重研究液态燃料硝酸异丙酯(IPN)的分散过程,分析液膜厚度和激波强度对IPN液膜分散的影响。IPN液膜初始阶段以水平方向的分散为主;随后,以竖直方向的分散为主。水平方向,液膜抛洒先进入减速阶段,随着液膜厚度H的增加,液膜分散效果变差,分散需要的时间更长,其分散表征与石油醚相似。IPN液膜分散所需能量要高于石油醚。激波强度超过某个值之后,超压比ε随液膜厚度H呈线性变化,可以为液膜分散提供足够的能量。当H12 mm时,IPN液膜的分散变化过程主要受液膜厚度影响。
-
-
赵鹏越;
杜培培;
邱明伟;
龙跃
-
-
摘要:
基于Fluent软件,将流动的熔分赤泥看作连续的黏性流体,对熔分赤泥离心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熔分赤泥熔体速度和离心机转速对离心辊面不稳定波及液丝的形成与分离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要有足够的熔分赤泥供给与气液相对速度才能形成不稳定波;熔体速度的提升有益于离心辊面液膜不稳定波形成;离心机转速越大所形成的液丝越长,直径越小,最佳方案的熔体速度为15 m/s,离心机转速为60 r/s。
-
-
梁彦兵;
丁雪兴;
王世鹏;
严如奇
-
-
摘要:
针对端面螺旋槽液膜密封空化效应,基于Schnerr-Sauer空化模型,采用流场计算软件FLUENT对机械密封端面液膜密封流场进行空化模拟,探究液膜密封在不同转速、入口压力、槽深、液膜厚度以及不同螺旋角对空化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端面螺旋槽液膜密封在考虑空化效应时的开启力、泄漏率均小于不考虑空化效应工况下的值,而且工况参数和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基本相似。综合考虑端面螺旋槽液膜密封的密封性能以及可靠性,建议取槽深为10~14μm、液膜厚度为3~4μm和螺旋角为15°~20°时,端面螺旋槽液膜密封的整体密封性能最佳。
-
-
赵雅平;
张兆清;
侯留东;
谷雨;
权生林
-
-
摘要:
转毂表面液膜的厚度和均匀度是决定α放射性在线测量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计算的方式,获得了不同料液粘度、转毂转速和转毂表面粗糙度等条件下转毂表面液膜厚度的分布数据。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转毂表面粗糙度、料液粘度和转毂转速的增加,会增加转毂表面液膜厚度。当转毂直径为150 mm,高90 mm,转毂的粗糙度≥1.6 Ra,转毂的转速在10~11.5 rpm之间时,转毂表面的液膜厚度在44.6~52.2μm之间。
-
-
马浩源;
张均闪;
安钰坤
-
-
摘要:
泡沫铝作为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的新型材料,具有减震、阻尼、吸能、降噪等优异的性能而广受关注。介绍了合金元素、颗粒相、纤维相、片层相、分解产物等不同类型的增粘剂对铝基合金熔体粘度和孔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添加不同类型增粘剂在铝熔体中生成的各种产物以及对应的增粘机理,并综述了国内和国外泡沫铝的研究现状。但是增粘剂的均匀分散需要较长时间的搅拌,易使铝熔体过度氧化,造成熔体内部产生过多的脆性氧化物,从而使泡沫铝复合材料的脆性增加,引起泡沫铝承载吸能性能的下降。最后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了无增粘制备技术、半固态制备技术,两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泡沫铝制备工艺,简述了两种制备工艺的优点并对泡沫铝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展望。
-
-
徐明建;
黄朝林;
尚勇
-
-
摘要:
为研究循环水泵机械密封端面间隙高度和泵送流体温度对液膜特性的影响,以ZHB200-250-425型蒸发水循环泵为例,通过对其机械密封结构三维建模和数值计算分析,研究机械密封间隙高度和介质温度变化对其内部的流动影响。结果表明,在间隙高度一定时,间隙进出口温升几乎不受介质原始温度影响;在介质温度一定时,端面间隙内流场的剪切应变率与间隙高度成反比。工况为高压的循环水泵中,由于机封动环扭矩与温度变化趋势没有明显规律,因此摩擦热不是导致其温升的主要原因。
-
-
张逸;
刘东昊;
丁一刚
-
-
摘要:
稀土金属元素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因其在高精尖产品中的独特作用,稀土金属元素的分离纯化显得格外重要。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率、低能耗、环境友好的分离手段,在众多领域应用广泛,将其用于稀土金属分离可明显提升分离效率,降低稀土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但目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将面临较多挑战。本文介绍了膜技术分离稀土金属的三种策略,包括离子印迹膜、聚合物包合膜和液膜,总结了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分离性能,分析比较了膜技术细分类型的特点和利弊。本文还指出离子印迹膜的选择分离性优势巨大,但在吸附容量上仍有提升空间,也是未来几年膜分离技术的研究重点;聚合物包合膜和液膜分离技术,可根据萃取剂类型和用量灵活调整活性位点种类和数量,在膜技术分离稀土金属的工业化应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
-
郭朝红;
曹薇;
胡学功;
唐大伟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对竖直振动条件下矩形毛细微槽中液膜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微槽尺寸为百微米量级.振动频率为6Hz、10Hz、30Hz,振幅为1.95-3.23mm.微槽群热沉竖直固定在振动平台上,利用高速摄像仪对不同振动条件下微槽内液膜的振荡现象进行观测,同时实时采集微槽壁面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微槽热沉加载热负荷时,液膜分布比较稳定,受外力扰动的影响较小;随着振动频率或振幅的增大,微槽热沉的壁面温度明显降低,有显著的强化换热的作用.
-
-
刘雯;
张锋;
白博峰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对短纽带引发的气液旋流中的液膜分布规律不清楚,限制了其在换热器中的应用。本文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研究了螺旋纽带引发的管内气液旋流场中液膜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发现:纽带下游直管段中,气相场中存在两个对称的螺旋涡,液膜沿周向形成两个对称的波峰。大约在z=140mm截面处,液膜的周向峰值达到最大,随后峰值逐渐降低。周向平均液膜厚度沿轴向先增厚后减薄。入口雷诺数和持液率会影响轴向液膜厚度最大值出现的轴向位置。
-
-
-
王小永;
郭加宏;
张崇明
-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采用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汽液两相流模型,对抽吸作用下液滴撞击固体表面液膜的两相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该模型在Boltzmann方程中引入非理想汽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构造了两个分布函数,分别模拟动量和压力,以及密度。该模型可以模拟大密度比和粘性比的汽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了抽吸速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密度比和雷诺数下的撞击情况,并与没有抽吸作用时的撞击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抽吸作用对汽相流场影响较大;当雷诺数以及汽体密度比较大时,抽吸作用对液滴冲击液膜后溅起的水花的高度和形状影响较大。
-
-
-
刘代俊;
余静;
王冰;
曹艳
- 《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
| 2008年
-
摘要:
目前全世界磷酸生产中大部分采用湿法生产,因液体中杂质较多,一般仅用于肥料生产。为了将湿法磷酸用于精细磷酸盐生产,需要将磷酸净化,除掉其中杂质,使其达到工业级水平甚至更高的要求。国内外目前已经大规模生产的磷酸净化方式主要有化学沉淀法和溶剂萃取法,本文将微乳反胶团及其组成的乳化液膜实现磷酸中杂质的分离研究作一介绍,重点为镁杂质的分离。
-
-
郑丁杰;
贾悦;
吕晓龙
- 《第六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
| 2008年
-
摘要:
电镀是国民经济中的重污染行业.其废水主要来源于镀件镀前的酸碱处理及镀后的漂洗水,具有废水量大,成分复杂,重金属含量高等特点,因此直接排放不但造成重金属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给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rn 为能更好的研究新型的电镀废水处理技术"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技术"中液膜的稳定性并提高金属离子的分离效果,本文进行了针对支撑体膜材料和浸泡过有机萃取剂的液膜的稳定性,以及萃取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等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研究。实验中利用实验室自制的微孔疏水性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测试该膜在有机萃取剂长期浸泡条件下的材料稳定性,发现有机萃取剂的存在对所用的PVDF膜材料产生不良影响,验证了该中空纤维膜作为液膜支撑体的稳定性;同时,考察了皂化率对废水中镍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皂化率的升高Ni离子的去除率有所升高,当皂化率达50%时Ni的去除率高于95%。另外,本文研究了排替压力与液膜稳定性关系,结果显示在模拟系统运行条件下液膜的排替压力为0.173MPa.这些初步研究的结果为后序研究中采用更新液膜处理电镀废水的系统实验提供的重要的技术依据。
-
-
-
赵义逢;
郑学林;
王友利
- 《第十二届长三角能源论坛暨第二届江苏-欧洲新能源国际会议》
| 2015年
-
摘要:
基于电场增强蒸发薄液膜的传热性能,本文将电场力对液膜的作用形式转化为气液界面间的压差,并据此针对正辛烷在施加电场的硅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建立电场强化薄液膜区换热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结合薄液膜所受毛细力、范德华力以及电场力,运用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得出电场强化薄液膜区域换热的结论.结果表明,电场能延长蒸发薄液膜区域,极大增强蒸发薄液膜的传热能力.
-
-
-
-
-
-
-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02-07-17
-
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用作卫生巾等的外面层的开孔膜中,由于未改善表面的质量,故具有皮肤的发黏感,另外蒸气容易滞留,在减小闷热感的方面受到限制。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用的透液性膜,在内部混合有填料(13)的开孔膜的表面形成线状的划伤部(14),在该划伤部(14)的缘部形成薄膜状、细微的突起状或细微纤维状等的树脂隆起部(14a)。通过设置该隆起部(14a),改善膜表面的质量,与皮肤的触感柔软,难于产生发黏或闷热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