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质

传质

传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286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7篇、会议论文87篇、专利文献1129篇;相关期刊532种,包括膜科学与技术、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2011北京供热节能与清洁能源高层论坛、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贵金属的发展、超越”2010年全国贵金属学术研讨会等;传质的相关文献由648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有智、焦纬洲、栗秀萍等。

传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7 占比:57.53%

会议论文>

论文:87 占比:3.04%

专利文献>

论文:1129 占比:39.43%

总计:2863篇

传质—发文趋势图

传质

-研究学者

  • 刘有智
  • 焦纬洲
  • 栗秀萍
  • 祁贵生
  • 袁志国
  • 张巧玲
  • 申红艳
  • 高璟
  • 李鑫钢
  • 马友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丁华
    • 摘要: 传热不影响吸收,而吸收减缓传热,所需填料量与吸收率相关。吸收率99.99%的一吸塔,填料高度1.63 m,2/3高度的填料完成了99.9%的吸收,吸收率从99.9%到99.99%则用了1/3高度的填料,气液温差随填料高度指数减小,于50%高度下归零。初始吸收的均匀性不影响传质,但对空间冷凝至关重要,分酸不均就会发生空间冷凝。避免空间冷凝的关键是提高下塔酸温。二吸塔所需填料比一吸塔多,相应吸收率下的填料高度都有增加,在1/4填料高度前完成传热。表面冷凝的反应热发生在气相,成为气液间传热,表面冷凝比吸收容易。空间冷凝时传热制衡传质,传热与传质相互协同,相变与颗粒同时产生,大部分相变热留在气相。表面能与粒径成反比,冷凝器出口的空间冷凝更难、初始粒径更小。
    • 刘宏斐; 李雪良; 钱钧弢; 刘金; 堵国成; 陈坚
    • 摘要: 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柱,以实现微小体积内的高密度、高通量细胞培养为目的,系统地研究了常用于单层静态培养的T25方瓶置于翘板摇床上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流体力学特性和传质性能。结果表明,振荡可以显著提高方瓶的传质速率并降低混合时间,使高密度培养成为可能,但瓶盖上的空气滤膜在高转速时成为传质速率的限制因素;培养瓶对称轴与摇床旋转轴平行时,其相对位置对混合和传质无明显影响,但当二者成45°角时,相同转速下混合时间显著缩短;使用自定义函数实现了基于动态网格的CFD模拟,对不同转速下方瓶内剪切应力和能量耗散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进行了分析,为基于T25培养瓶开发一次性高通量微型反应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 万晓琪; 崔晓钰; 谢荣建
    • 摘要: 均温板作为一种新型的两相流散热技术,具有导热性高、均温性好、热流方向可逆等优点,克服了传统热管接触面积小、热阻大、热流密度不均匀等问题,已经成为解决未来电子工业中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散热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3种吸液芯种类:微槽道型、烧结粉末型、烧结丝网型,阐述每种毛细芯的制备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简述了当前国内外对均温板传热传质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学者们利用输运模型沸腾理论捕捉气液界面,确定临界热通量,分析工质在均温板内的流动和传热的规律。本文剖析了影响均温板性能的各个因素,包括流体选择、充液率、热源输入功率大小和分布位置、工作角度等。最后从背景环境角度对均温板的应用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傅慧敏; 冷济轩; 翁勋; 晏鹏; 陈猷鹏
    • 摘要: 基于有无回流的EGSB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内外部结构和微生物群落差异,从传质、活性和稳定性等角度分析了出水回流对颗粒污泥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回流提供更好的水流条件使得底物能更好的与颗粒污泥接触,反应器在氮负荷率为(3.48±0.32)kg N/(m^(3)·d)的条件下亚硝氮和氨氮的去除率从60%和65%左右分别提高到95%以上,比厌氧氨氧化活性增加31.54%.随着回流带来的产气量和颗粒活性的增加,颗粒中气泡的内压因孔隙体积的限制而增大,部分颗粒微观结构发生改变,颗粒的孔隙率也从41.3%提高至59.4%.此外出水回流产生的较高剪切力和较好的传质效应也大大增加了颗粒的稳定性.回流使得接种颗粒污泥中Candidatus-Jettenia属得到了富集,其他能维持颗粒稳定性的功能细菌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使颗粒在保持内部多孔结构以及高效脱氮的条件下(如Simplicispira),有着更好的稳定性(如Rheinheimera),有利于颗粒污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稳定运行.
    • 黄雪驰; 李宝宽; 段怡如; 刘中秋
    • 摘要: 为降低电渣钢锭中的总w_(O),建立了预测界面传质速率的同步反应热-动力学模型,对电渣重熔过程的氧传递行为与电磁-流动-传热-传质进行耦合分析,并提出钢液中w_(O)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随重熔过程的进行,熔渣中w_(FeO)和钢液中w_(O)均升高,呈现重熔前期“脱氧”、后期“增氧”的现象,渣池-电极端部和渣池-金属熔滴界面是w_(O)升高的主要位置.当电流为1200~1800 A时,熔炼相同长度电极时的钢液中w_(O)从82.4×10^(-6)降低到70.6×10^(-6);采用惰性气体保护,使钢液中w_(O)从78.7×10^(-6)降低到15.3×10^(-6);使用70%CaF_(2)+30%Al_(2)O_(3)渣系控制钢液中w_(O)的效果最佳,低w_(Al_(2)O_(3))的渣系有利于降低钢液中w_(O).
    • 麻宏强; 刘叶敏; 厚彩琴; 王刚; 罗新梅; 贾继伟; 李春娥
    • 摘要: 为进一步揭示外掠管束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综合考虑了管束壁面水膜的形成及湿空气-喷淋水间传质过程,采用DPM(Discrete phase model)与水膜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外掠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分析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其误差在1%范围内;然后,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外掠管束间传热传质及压降沿竖直高度方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湿空气焓差和饱和空气焓差的变化,导致传质系数沿盘管高度方向发生波动,但总体呈降低趋势;在同一工况下,湿空气焓差对传质系数的影响较大,传质系数的波动主要是湿空气焓变化造成的;外掠交错管束间喷淋水膜温度并非保持恒定不变,而是随盘管高度的降低而降低,即沿下落方向液膜温度逐渐降低;交错管束底部区域喷淋水蒸发量最大,沿盘管高度方向,喷淋水蒸发量降低;喷淋水发过程主要发生在管束表面及管束尾流区,通过在管束间增加挡板或者减小管间距,可以强化管束表面及尾流区流场扰流作用,增强喷淋水的蒸发冷却作用;交错管束间传热系数在换热盘管中间稳定区域变化较小,其受进气温度、喷淋水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交错管束间压力损失沿盘管高度变化较小,在换热盘管空气进口过渡区压力损失最大。上述研究成果,为外掠交错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性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伍青林; 张仕凯; 陈东
    • 摘要: 由于传质传热效果优异、反应选择性好、安全稳定等优势,微反应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的众多方面。研究归纳总结近几年微反应器的设计与应用,首先介绍微反应器的制作材料及其加工工艺,其次总结微反应器通道设计强化传质和传热的常用方法,然后介绍微反应器的最新应用进展,包括合成有机化合物/聚合物、纳米颗粒、能源物质以及生物医药等,最后对微反应器的设计和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为微反应器的选材、加工制造、优化设计以及应用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
    • 吴松; 任慧敏
    • 摘要: 针对废水生物处理中导流筒直径、表观气速、液位高度、黏度和表面张力对气升式反应器内流场和氧传质系数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利用气水冷模实验对气升式反应器进行简化分析。随着导流筒直径的增加,气含率、液速和氧传质系数都增大,最佳导流筒直径为120 mm。表观气速存在一个临界值,低于临界值,气含率、下降段液速和体积氧传质系数等特征参数随气速增加迅速增大;高于临界值特征参数增加变缓,最佳表观气速为3.0×10^(-3)m/s。随着液位高度的增加,气含率和体积氧传质系数减小,下降段液速增大,最佳液位高度为900 mm。液体黏度增大会使反应器内气含率和体积氧传质系数降低,表面张力的减小会使得反应器内气含率和体积氧传质系数增大。
    • 吴佳佳; 潘振; 商丽艳; 孙秀丽; 孙超; 孙祥广
    • 摘要: N,N-二甲基乙醇胺(DMEA)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吸收剂,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和较高的CO_(2)捕集能力。在本研究中,DMEA作为一种新型吸收剂被应用于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用于从CO_(2)/CH_(4)气体混合物中分离CO_(2)。通过建立二维稳态数学模型,模拟了MEA、DEA、MDEA和DMEA四种吸收剂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对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碳性能大小为MEA>DMEA>DEA>MDEA;气相参数对脱碳率的影响比液相参数更显著;提高气体流速和CO_(2)浓度,脱碳率均会下降;提高液速和吸收剂浓度,脱碳率均增大,适当提高吸收剂流速和吸收剂浓度可以提高CO_(2)去除效率。此外,CO_(2)吸收通量将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液相中CO_(2)负荷的增加而减少。最后,通过两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确定了膜接触器分离酸性气体的最佳操作条件。因此,膜吸收法在天然气脱碳方面有良好的潜力。
    • 李武
    • 摘要: 随着我国开始实施工业污染排放要求,石化污水处理厂将会对处理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其处理工艺很多都是以臭氧催化氧化为核心的生化系统,为了使得排放达到标准,需要对二级出水进行深度的处理。当前这种装置已经超过两年的运行时间,在这之中,出现了一些设计该技术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从而使得臭氧利用率一直在不断的降低,而每年还在不断的增长治理成本。与实际工程结合一起,来系统的分析催化剂、臭氧传质、絮体以及胶体大分子有机物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处理二级出水中对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