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束
管束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3年内共计462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0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3996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设备管理与维修、石油和化工设备、炼油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换热器学术会议、2010年全国钢铁企业供排水专业年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管束的相关文献由9022位作者贡献,包括章德均、胡立黎、杨强跃等。
管束
-研究学者
- 章德均
- 胡立黎
- 杨强跃
- 贾宝英
- 黄金彪
- 单银木
- 王彦超
- 杨政
- 谢志康
- 程凯
- 黄振华
- 徐林
- 李伟
- 裴晓俊
- 刘晓光
- 杜文静
- 张建明
- 李文斌
- 武广峰
- 王超
- 武常生
- 王民强
- 戚伟峰
- 方鸿强
- 孙发喜
- 张伟健
- 黄凯凯
- 杨利芬
- 程林
- 裴四伟
- 陈烨
- 王春顺
- 周益文
- 於立军
- 马快
- 付波
- 杨向东
- 邓先和
- 金浩哲
- 陈孙艺
- 刘亚明
- 张超
- 刘杰
- 陆国兵
- 卢淑华
- 杨富刚
- 郑建明
- 陈岳坤
- 马有福
- 单国军
-
-
-
刘银龙;
徐国强;
付衍琛;
汤龙生;
闻洁;
王宇;
周建兴
-
-
摘要:
将预冷过程引入高超声速涡轮发动机可以降低进入压气机的空气温度,提高可用增压比,增加发动机推力。为研究预冷器热力性能变化规律,对预冷器的结构形式和换热形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高热沉碳氢燃料为冷源的渐开线型预冷器分段热力计算模型,指出冷热流体均经历大温度变化的预冷器必须分段进行热力计算。研究了燃油流量、空气出口温度、预冷器结构参数等因素对预冷器热力性能的影响,得出结论:由于微细换热管数量达到数万量级,管内流动层流占比较大;燃油流量增加时,预冷器冷却能力增强且重量减轻,但吸热后的燃油不一定能全部用于燃烧,造成推力浪费;降低空气出口温度有助于提升发动机推力性能,但会造成预冷器重量增加和空气压力损失增大;管束横纵向间距均为1.5倍管径时,顺排相比于叉排排列,空气侧对流换热能力差,预冷器重量和空气压降均较大;管束横纵向间距对预冷器热力性能有较复杂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未来相似结构管束式预冷器的设计、验证和性能分析提供支撑。
-
-
马乾芝;
武刚;
李治;
路浩;
李丽锋;
武刚
-
-
摘要:
某翅片式空冷器管束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气密性试验时发生泄漏。通过宏观检验、力学性能测试、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数值计算等方法,研究了该空冷器管束鼓胀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该翅片式空冷器基管中存在残留水,在低温下水结成冰造成较大体积膨胀,对基管产生径向冰胀力,从而导致基管发生鼓胀并萌生裂纹,最终在气密性试验时发生开裂。
-
-
赵槐卿
-
-
摘要:
反应器填料的核心是催化剂,催化剂装填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装置的生产运行、产品气的产量、质量以及其使用年限。而装填中保证反应器的密实程度是把握装填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环节,认真操作各个装填工序,确保催化剂保质保量地完成装填。
-
-
麻宏强;
刘叶敏;
厚彩琴;
王刚;
罗新梅;
贾继伟;
李春娥
-
-
摘要:
为进一步揭示外掠管束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综合考虑了管束壁面水膜的形成及湿空气-喷淋水间传质过程,采用DPM(Discrete phase model)与水膜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外掠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分析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其误差在1%范围内;然后,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外掠管束间传热传质及压降沿竖直高度方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湿空气焓差和饱和空气焓差的变化,导致传质系数沿盘管高度方向发生波动,但总体呈降低趋势;在同一工况下,湿空气焓差对传质系数的影响较大,传质系数的波动主要是湿空气焓变化造成的;外掠交错管束间喷淋水膜温度并非保持恒定不变,而是随盘管高度的降低而降低,即沿下落方向液膜温度逐渐降低;交错管束底部区域喷淋水蒸发量最大,沿盘管高度方向,喷淋水蒸发量降低;喷淋水发过程主要发生在管束表面及管束尾流区,通过在管束间增加挡板或者减小管间距,可以强化管束表面及尾流区流场扰流作用,增强喷淋水的蒸发冷却作用;交错管束间传热系数在换热盘管中间稳定区域变化较小,其受进气温度、喷淋水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交错管束间压力损失沿盘管高度变化较小,在换热盘管空气进口过渡区压力损失最大。上述研究成果,为外掠交错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性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
盛楠;
米孜拉夫·麦麦提;
张小伟;
孙康;
吴运民
-
-
摘要:
针对Badger苯乙烯工艺关键设备三联换热器脱氢进料汽化器管束泄漏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消除管束泄漏隐患,从而达到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目的。
-
-
-
严科辉;
朱元彪;
姚炳;
黄卫存
-
-
摘要:
某炼厂非加氢酸性水汽提装置汽提塔塔顶空气冷却器管束腐蚀严重,导致泄漏,影响装置正常运行。根据腐蚀情况提出了3种整改方案,建议该炼厂采用酸性气与酸性水换热改造方案,此方案不仅解决了酸性气空气冷却器管束的腐蚀问题,还利用了酸性气的低温热,增加了酸性水的入塔温度,从而降低装置能耗。
-
-
郑红果;
魏剑平
-
-
摘要:
介绍大直径立式换热器大吨位管束的制造技术,总结大直径管束的制造经验。主要零部件如管板、折流板、壳程筒体等的制造工艺改进及控制,管束装配工艺的优化创新,以及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后续类似产品的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
-
王京增;
王语林;
杨程;
赵培超;
冯治云;
任维国
-
-
摘要:
本文探讨管束脱硫除尘装置设计,包括管束管材质与直径、烟气通过率、安装方式与密封板,后将管束脱硫除尘装置应用于某公司 1000 kt/a 氧化铝工程烟气脱硫装置。测试数据显示:管束装置综合脱硫效率可达 35.72 %,脱硫系统综合除尘效率可达 71.33 %。当入口 SO_(2)含量低于 28000 mg/Nm^(3)时,脱硫装置可达标排放;当入口 SO_(2)含量低于 15000 mg/Nm^(3)时,脱硫装置可达超低排放水平。管束脱硫除尘装置,可为后续高硫烟气净化处理工程提供一种技术选择。
-
-
-
杨志海;
谭蔚;
杜克铭;
吴皓
- 《第五届全国换热器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ANSYS CFX建立了换热器管束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管束附加质量系数.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改变模型的某些参数,对中心管的附加质量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中心管周围管子数量、中心管振动方向、中心管的固有频率对其附加质量系数没有影响.在计算换热器管束附加质量系数时,在同一流体环境下,仅需考虑管束的排布方式和节径比.标准中的附加质量系数曲线具有普适性.
-
-
-
-
徐胜利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丙烷/空气爆轰在管束出口重点火现象.爆轰管尺寸为40mm×40mm,采用烟迹片和激光纹影记录胞格结构、流场演化,测量了重点火距离,考察了预混气初压和管束几何参数(管数、管径和管长)对重点火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稀疏波的影响,气相爆轰在管束出口衰减为爆燃,激波和化学反应区分离.在下游管壁的分离激波反射和经过激波预压缩流场的自加速湍流火焰是单管重点火形成的机制.相邻管束的激波透射和火焰射流相互作用,加剧了多管重点火形成的复杂性.出现多个重点火区不同步并具有随机性.重点火距离随预混气初压、管数和管长、管径增加而缩短.
-
-
徐胜利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研究管束对DDT过程的强化作用,对2H2+O2+Ar预混气,采用烟迹记录得到管束出口的胞格分布和DDT距离.考察了管数、管长和管径、预混气初压对重点火和DDT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混火焰可在管束的细管中加速,形成爆轰或强爆燃,管束可显著缩短DDT距离.管数对管束出口重点火机理影响明显.管数越多,重点火机理越复杂,伴随着在分离激波后、沿横向传播的当地爆炸.管数越少,重点火机理越简单,通常由分离激波后的湍流火焰自加速形成重点火.在三波点迹线下游出现局部细胞格区,然后衰减为C-J爆轰.管长缩短,重点火区三波点迹线由曲线退化为直线.
-
-
-
-
-
王正方;
王勇;
曲大伟
- 《2007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化学工程与技术分论坛》
| 2007年
-
摘要:
黄铜管换热器管束在氨渗试验过程中发生腐蚀破坏,导致铜管破裂,管束整体报废。取换热管的碎片制作了试样,抛光后表面采用5﹪的FeCl和10﹪的HCl溶液腐蚀,利用Nicon300金相显微镜进行显微照相,经过分析发现是应力腐蚀导致铜管破裂。本文对产生应力腐蚀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改进了施工方案,提出了黄铜管换热器制造过程中对管束进行耐压试验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