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530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7篇、会议论文388篇、专利文献346655篇;相关期刊429种,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制冷与空调、工业加热等; 相关会议131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对流换热的相关文献由3357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培学、杨茉、卢玫等。

对流换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7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388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46655 占比:99.64%

总计:347920篇

对流换热—发文趋势图

对流换热

-研究学者

  • 姜培学
  • 杨茉
  • 卢玫
  • 田茂诚
  • 章立新
  • 任泽霈
  • 徐国强
  • 李庆领
  • 余敏
  • 张靖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楠; 王丹; 熊天赐; 常武权
    • 摘要: 空间站工程载人火箭发射目标飞行器的运载能力需求增加,为了提高运载能力,在助推器外形不变的情况下,氧化剂箱前底由椭球底改进为圆锥形底,并伸入头锥内部以充分利用头锥内部空间。针对助推器氧箱的异型结构,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对增压方案进行改进分析,评估改进结构对增压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氧箱内单层管路中增压气体与液体推进剂换热效果明显,经过系统仿真计算,虽然增压能量有所损失但仍能满足需求。
    • 刘银龙; 徐国强; 付衍琛; 汤龙生; 闻洁; 王宇; 周建兴
    • 摘要: 将预冷过程引入高超声速涡轮发动机可以降低进入压气机的空气温度,提高可用增压比,增加发动机推力。为研究预冷器热力性能变化规律,对预冷器的结构形式和换热形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高热沉碳氢燃料为冷源的渐开线型预冷器分段热力计算模型,指出冷热流体均经历大温度变化的预冷器必须分段进行热力计算。研究了燃油流量、空气出口温度、预冷器结构参数等因素对预冷器热力性能的影响,得出结论:由于微细换热管数量达到数万量级,管内流动层流占比较大;燃油流量增加时,预冷器冷却能力增强且重量减轻,但吸热后的燃油不一定能全部用于燃烧,造成推力浪费;降低空气出口温度有助于提升发动机推力性能,但会造成预冷器重量增加和空气压力损失增大;管束横纵向间距均为1.5倍管径时,顺排相比于叉排排列,空气侧对流换热能力差,预冷器重量和空气压降均较大;管束横纵向间距对预冷器热力性能有较复杂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未来相似结构管束式预冷器的设计、验证和性能分析提供支撑。
    • 王华亮; 曹琳; 方啸岳
    • 摘要: 为了探究工业污水不同工况下的管内对流换热特性,配制了模拟工业污水,并搭建了污水管内流动换热试验台,对工业污水在紫铜管换热管中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揭示了工业污水在紫铜管内对流换热系数随雷诺数Re的变化规律,并得到污水侧努谢尔数Nu随雷诺数Re和普朗特数Pr的变化规律,拟合出了换热准则关联式。试验结果表明在3000对流换热系数随着雷诺数Re的增大而增大,流动换热准则关联式为N_(u)=0.00001249R_(e)^(1.773)P_(r)^(0.1496)。
    • 杨冀炜
    • 摘要: 针对现有整车热平衡试验中铠装热电偶测量排气管表面温度的固定方式,在考虑了接触热阻和对流换热等影响热电偶测温误差的因素后,利用测温试验与STAR CCM仿真软件传热分析结合的方式,设计出一种简易、可操作性高及可广泛适用的热电偶固定方式。通过仿真计算及实车热平衡试验验证,该固定方式相比铁丝紧固方式在测温结果上有8%的提升。对日常整车热平衡试验中热电偶测量排气管表面温度的布点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戚美; 路成; 陈庆光; 刘磊; 陈文毅
    • 摘要: 片式散热器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散热效率高等优点,是保障变压器正常生产、调节工艺介质温度的关键设备,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变压器内部绕组等金属器件的使用寿命。为提高片式散热器换热性能,达到节能环保、降低能耗的目的,在模型Y方向两侧安装散热板,并在散热板上设置不同直径的穿孔,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穿孔直径对散热板的辐射换热、对流换热和综合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装散热板后,散热器的总散热量提高了3.9%,出口0.3 m处油温降低了6.91 K;安装孔径为18 mm的散热板后,两侧散热板的综合传热性能分别提高了25.46%和28.76%。可见18 mm穿孔散热板为最佳选择,该研究为片式散热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新的经验认知。
    • 徐斌; 杨波; 安晓玉; 杨朝龙
    • 摘要: 为探究微尺度下的充填不平衡与传统注塑的不同,考虑微尺度下的影响充填不平衡的关键因素包括尺度效应、壁面滑移和对流换热,采用聚甲醛(POM),对H形对称分布的半圆形截面微流道系统进行了充模流动数值模拟实验。通过分析浇口处对称点间温差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壁面滑移能有效降低对称点间温度差,对充填不平衡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流换热使流道内熔体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模具散失,加剧了充填不平衡,且对流换热系数越小,充填不平衡越明显。随着流道尺寸的减小,壁面滑移越明显,对流换热使对称点间温差变小,有利于改善充填不平衡。
    • 仇富强; 李庆普
    • 摘要: 以R513a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了质流密度、热流密度、干度、肋片结构等变量对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并就实验值与关联式计算值进行了对比,从而确定管内主导换热机制、关联式适用范围,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实验结果显示:管内换热系数随质流密度、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干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临界干度点随质流密度的增大、热流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与光管相比,微肋管内换热系数较大,且其临界干度点也较大;在所有关联式中,云(Yun)et at关联式和托姆(Thome)et al关联式的预测精度较好,其平均误差及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30%;于(Yu)et al关联式和卡瓦尔里尼(Cavallini)et al关联式预测值大于实验值,而迪亚尼(Diani)et al关联式和穆罕默德(Mehendale)关联式预测值均小于大部分实验值,质流密度、干度、热流密度等变量对其预测结果影响较大。
    • 张校军; 王华; 龙沈飞; 武振龙; 王美芝; 陈昭辉; 安捷; 王风军; 冯广军
    • 摘要: 为了满足高温高湿地区或密闭性较差的哺乳猪舍的降温需求,该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正压定点送风降温方式下不同进风口直径、进风风速和进风温度对哺乳母猪周围气流场、温度场以及机体对流换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风温度为25~27°C、进风风速为4~8 m/s、进风口直径为8和12 cm时,母猪周围大部分区域风速低于0.5 m/s、温度高于27°C。在相同进风风速和进风温度条件下,进风口直径为12和16 cm的母猪对流换热量高于进风口直径为8 cm的母猪对流换热量。考虑到母猪周围风速和温度的分布以及母猪散热的情况,当进风口直径为12 cm时,既能保证母猪周围区域风速、温度能满足哺乳仔猪的需求,又能保证母猪有较高的对流散热量,推荐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该尺寸的进风风口。该研究通过CFD模拟分析了定点送风降温方式中相关参数对仔猪活动的产床区域风速和温度分布及母猪对流换热量的影响,为该降温方式在哺乳母猪舍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祝德春; 王新春
    • 摘要: 基于流体动力学和传热学原理,建立了电池单体对流换热的关系准则数学模型,获得了电池单体间距设计区间范围内的换热能力变化规律;提出了边界温度和流速条件对电池单体散热的影响度评价方法,结合基于电池单体间距优化仿真模型的电池单体温升和冷却空气温升及平均流速,获得了电池单体间距的较优数值。设计了某型105 Ah/7.8 kWh磷酸铁锂电池模组,计算了该型电池模组的温度场和流场,验证了电池单体温升和电池单体间温差均分布规律以及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证明了所提出优化方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指导电化学储能电池模组的工程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王淼; 黄骞; 曹文广; 李水清
    • 摘要: 燃煤火电机组直接空冷凝汽器运行时,环境风速、环境温度等对三角腔内空气与热蒸气的对流换热均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机组运行稳定性。通过三维流场模拟方法,以某600 MW机组单列/单个空冷单元为例,研究了典型环境参数下的空冷凝汽器换热性能,提出了一种在三角腔内加装夹角可调的“羽翼型”实心/多孔导流板的流场优化技术方法。结果表明:单列凝汽器受环境风效应影响,空气进口方向第1个位置的空冷凝汽器平均空气流量受环境风速影响最大;当环境风速从3 m/s增加到9 m/s时,单列(8个空冷单元组成)空冷凝汽器平均空气流量下降约590 kg/s,说明高风速会增大三角腔内空气扰动不利换热,采用凝汽器三角腔体内加装实心板/多孔板的方式对流动涡旋整流效果明显;进而通过调节2片导流板夹角至240°,三角腔内静压平均提升了153 Pa,可有效缓解冬季换热管束底部冻结现象。该类加装导流装置的直接空冷凝汽器适用环境工况范围相对较广,有利于在实际工程中实现高温防阻、低温防冻、运行稳定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