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沉

热沉

热沉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7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航天(宇宙航行)、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35083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低温工程、真空与低温、电力电子技术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LED产业研讨与学术会议(2010’LED)等;热沉的相关文献由2461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国飙、凌桂龙、黄本诚等。

热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6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5083 占比:99.89%

总计:235345篇

热沉—发文趋势图

热沉

-研究学者

  • 蔡国飙
  • 凌桂龙
  • 黄本诚
  • 刘敏
  • 李晓娟
  • 张国舟
  • 王文龙
  • 王立军
  • 尧舜
  • 王智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银龙; 徐国强; 付衍琛; 汤龙生; 闻洁; 王宇; 周建兴
    • 摘要: 将预冷过程引入高超声速涡轮发动机可以降低进入压气机的空气温度,提高可用增压比,增加发动机推力。为研究预冷器热力性能变化规律,对预冷器的结构形式和换热形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高热沉碳氢燃料为冷源的渐开线型预冷器分段热力计算模型,指出冷热流体均经历大温度变化的预冷器必须分段进行热力计算。研究了燃油流量、空气出口温度、预冷器结构参数等因素对预冷器热力性能的影响,得出结论:由于微细换热管数量达到数万量级,管内流动层流占比较大;燃油流量增加时,预冷器冷却能力增强且重量减轻,但吸热后的燃油不一定能全部用于燃烧,造成推力浪费;降低空气出口温度有助于提升发动机推力性能,但会造成预冷器重量增加和空气压力损失增大;管束横纵向间距均为1.5倍管径时,顺排相比于叉排排列,空气侧对流换热能力差,预冷器重量和空气压降均较大;管束横纵向间距对预冷器热力性能有较复杂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未来相似结构管束式预冷器的设计、验证和性能分析提供支撑。
    • 杨建斌
    • 摘要: 总结了国内空间环境模拟设备热沉冷却控温流程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情况;对以液氮、液氦、氦气膨胀制冷系统、低温气体制冷机及蒸气压缩循环制冷为冷源的各种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重点对开式液氮流程、重力供液流程、液氮减压蒸发流程和气氮回热式调温流程的设计思路、适用性和经济性等提出了建议。
    • 张金龙; 卢鑫; 王良璧
    • 摘要: 二极管是直流电源的重要部件,其散热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容量的增大.为了揭示平板式二极管热沉的散热性能,本文对一种热源布置于基板侧面的热沉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到了强迫对流下热沉表面传热系数h、总热阻R,不同位置处基板热阻R_(b)等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所得肋表面传热系数与现有关联式计算的肋表面传热系数基本相当.对于热源布置于热沉基板侧面的情况而言,基板导热热阻占总热阻比重较大,降低热源附近基板的热阻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散热性能.
    • 汪文峰; 黄东波; 杨小军; 李俊杰
    • 摘要: 低温设备运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端介质流的稳定性,特别是对长期不间断运行用户至关重要。本项目通过设计低温阀箱将两台制冷机并联,从而实现一备一用,在阀箱机械结构、绝热处理、部件选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工艺进行了优化,利用有限元分析验证了阀箱设计的安全性。
    • 陈真真; 陈洪强; 黄磊; 郝南京
    • 摘要: 随着微纳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电子芯片、微反应器和微燃料电池等微型器件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型器件的应用不仅对加工工艺和材料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需要高效的热管理来维持其性能.特别是对于高集成度和高频化的高性能微电子芯片而言,超高的热流密度不仅会严重制约芯片的性能,而且会显著影响芯片的寿命和可靠性.鉴于传统的风冷和液体单相对流换热冷却方式无法满足散热需求,具有高换热系数的微通道换热技术成为解决微型器件散热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常规的微通道换热技术普遍存在着高流动阻力和非均温性的难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规模化应用.近年来,研究者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的分形微通道技术用于换热过程强化.本文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分形换热微通道(包括Y、H、T、Ψ、康托、科赫等分形结构),并对各分形微通道的原理和性能进行了着重介绍,最后对分形微通道换热的现存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分别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换热过程强化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单巍巍; 刘洋; 吕世增; 李昂; 丁文静
    • 摘要: 为提升空间环境模拟设备的设计效率和用户体验度,针对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成功研制或正在研制的地面产品,运用CAD/CAE软件对其低温系统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依托Inventor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一款专门的空间环境模拟设备数字化集成设计平台.通过对专业模型参数化驱动技术的研究,给出热沉系统参数化的各主要节点和驱动设计流程,并验证设计流程的有效性.最后,对氮系统的零件库动态扩充进行了探讨.
    • 孙道安; 吕剑; 李春迎; 杜咏梅; 王志轩; 张建伟; 张皋
    • 摘要: 热沉是表征吸热型碳氢燃料吸热能力的特性参数,准确高效地计量热沉是吸热型碳氢燃料在高超声速飞行器中工程应用的前提和关键技术.根据功能模块划分设计理念,研建了一套高精度、集成自动化的热沉定值系统.在此基础上,依据JJF 105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相关规定,分析了热沉定值系统的不确定度主要分量并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表明,热沉定值系统的扩展不确定度为2.48%(k=2).热沉定值系统的建立不仅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的吸热能力提供了计量保障,而且也为后续热沉标准物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王志轩; 徐强; 杜咏梅; 李春迎; 孙道安; 李娇毅; 张皋; 吕剑
    • 摘要: 一种多环烃化合物作为超声速飞行器用燃料热沉标准物质候选物,对于燃料的热沉准确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质量平衡和核磁定量两种不同测量原理的方法,对这种热沉标准物质候选物的纯度进行了定值,并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和评定.在此过程中,采用气相色谱法(GC-FID)对候选物的分装样品进行了均匀性检验和稳定性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标准物质候选物纯度均匀性良好,且在1年常规储存条件下(20°C,101.325 kPa)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标准物质候选物定值结果的标准值为99.42%,扩展不确定度为0.84%(k=2).
    • 姬亚军; 杨鸿辉; 刘朝晖; 毕勤成
    • 摘要: 为了促进碳氢燃料的裂解,提高其对高超音速飞行器的主动热防护能力,以钛酸酯偶联剂为裂解引发添加剂,研究其对航空煤油HD-01裂解反应的促进效果与机理.结果表明:与无添加剂时相比,添加钛酸酯偶联剂能够显著提高航空煤油HD-01的裂解性能;随着钛酸酯偶联剂质量分数的增加,HD-01裂解的产气率和热沉逐渐增加,在钛酸酯偶联剂质量分数为0.05% 时,即可达到较优的效果.在500、530和550°C时,添加钛酸酯偶联剂的航空煤油HD-01裂解的产气率分别比无添加剂时增加了71.1%、250% 和260%,热沉分别增加了8.13%、15.94% 和28.53%.这主要归因于钛酸酯偶联剂中的C—O键比燃料中的C—C键更易断裂,从而在较低温度下就能裂解产生辛基自由基,进而引发HD-01的裂解.
    • 苏峙岳; 孙大明; 沈惬; 牛小飞
    • 摘要: 讨论了冷压缩机热沉的两种冷却方式即铜编织带导热冷却和液氮对流冷却,分别对其建立了传热物理模型.以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hina Initiative Accelerator Driven System,CIADS)项目2 K实验平台中进行测试的小流量冷压缩机为例,对其进行轴向导热的计算,结果表明:铜带导热冷却方式的漏热量沿热沉轴向安装位置的变化存在一个极小值点,而液氮对流冷却方式的漏热量为轴向安装位置的单调函数,前者的漏热量始终大于后者.通过轴向导热的计算,确定出热沉最佳的冷却方式和轴向安装位置.以铜带导热冷却方式,热沉安装在轴向长度30 mm处,此时漏热量存在最小值为9.78 W;以液氮对流冷却方式,最小漏热量为2.71 W.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