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力学平衡

热力学平衡

热力学平衡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105528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化技术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冶炼传感器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员代表大会及技术交流会、2014(郑州)中西部第七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暨第十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等;热力学平衡的相关文献由64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云燕、舒余德、蒋树斌等。

热力学平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5528 占比:99.79%

总计:105754篇

热力学平衡—发文趋势图

热力学平衡

-研究学者

  • 王云燕
  • 舒余德
  • 蒋树斌
  • 卡里姆·彻海耶博
  • 普拉卡什·戈文丹
  • 格雷戈里·蒂尔
  • 王和义
  • 穆罕默德·安塔尔
  • 约翰·林哈德
  • 罗南·麦戈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雪驰; 李宝宽; 段怡如; 刘中秋
    • 摘要: 为降低电渣钢锭中的总w_(O),建立了预测界面传质速率的同步反应热-动力学模型,对电渣重熔过程的氧传递行为与电磁-流动-传热-传质进行耦合分析,并提出钢液中w_(O)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随重熔过程的进行,熔渣中w_(FeO)和钢液中w_(O)均升高,呈现重熔前期“脱氧”、后期“增氧”的现象,渣池-电极端部和渣池-金属熔滴界面是w_(O)升高的主要位置.当电流为1200~1800 A时,熔炼相同长度电极时的钢液中w_(O)从82.4×10^(-6)降低到70.6×10^(-6);采用惰性气体保护,使钢液中w_(O)从78.7×10^(-6)降低到15.3×10^(-6);使用70%CaF_(2)+30%Al_(2)O_(3)渣系控制钢液中w_(O)的效果最佳,低w_(Al_(2)O_(3))的渣系有利于降低钢液中w_(O).
    • 朱德英; 孙丽枫; 马雪雪; 杨鹏
    • 摘要: 采用热力学平衡实验,结合SEM⁃EDS等检测方法,确定了空气气氛条件下CaO-Al_(2)O_(3)-CeO_(2)渣系在1500°C的相平衡关系,并绘制出该渣系的等温相图.在空气气氛条件下,CaO-Al_(2)O_(3)-CeO_(2)渣系在1500°C时存在着三种三相平衡(CA+CA2+CeO_(2),L+CaO+CeO_(2),L+CA+CeO_(2))和两种两相平衡(L+CeO_(2),L+CaO),根据各平衡相关系划分了相应相区,且CeO_(2)在该渣系中的最大溶解度为28%(质量分数).
    • 李永勇; 金鑫; 李兴彬; 魏昶; 甄勇; 邓志敢; 李旻廷
    • 摘要: 湿法炼锌废电解液在冷冻结晶除镁时会生成大量由ZnSO_(4)·7H_(2)O和MgSO_(4)·7H_(2)O组成的结晶产物,采用中和水解法实现该结晶产物中锌、镁的分离。根据配位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绘制了298 K时Zn^(2+)-Mg^(2+)-H_(2)O系热力学平衡图。结果表明:在pH值为6.0~12.0时,锌离子优先沉淀析出,pH值为8.0时,溶液中残余锌浓度小于1.0×10^(-5) mol/L,且以Zn^(2+)和ZnOH+的形式存在;在温度60°C、pH值为7.0、反应时间80 min的最优条件下,锌沉淀率达到100%,镁不沉淀;沉锌产物成分ZnSO_(4)·3Zn(OH)_(2)·5H_(2)O和CaSO_(4)·2H_(2)O,经稀硫酸浸出可获得硫酸锌溶液和纯净石膏产品。
    • 徐伟; 夏捷; 张克军; 胡斌; 柏德鸿; 贺凯; 袁铁锤; 李瑞迪
    • 摘要: 以CoCl2和4种工业常用沉淀剂NaHCO_(3)、Na_(2)CO_(3)、NH_(4)HCO_(3)和(NH_(4))_(2)CO_(3)为原料,湿法制备碱式碳酸钴粉末,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振实密度仪等,研究溶液pH值和NH_(3)浓度对碱式碳酸钴粉末粒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与密度的影响,并进行Co(Ⅱ)-NH_(3)-CO_(3)^(2)--H_(2)O体系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溶液pH值和NH_(3)浓度可对钴离子的络合、沉淀行为产生影响。基于络合沉淀过程,用NH_(4)HCO_(3)和(NH_(4))_(2)CO_(3)沉淀剂制备的碱式碳酸钴粉末振实密度较高。基于同时平衡和质量守恒原理,绘制不同溶液组成下lg[Co]_(total)对pH的热力学图,进一步研究溶液pH值对沉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pH为6~8时,钴离子的沉淀率均达到90%以上。在Na_(2)CO_(3)和NaHCO_(3)为沉淀剂的反应体系中,瞬态下游离Co^(2+)占主导地位,接触沉淀剂后快速沉淀,形成松散的絮凝碱式碳酸钴粉末;而在(NH_(4))_(2)CO_(3)和NH_(4)HCO_(3)两种沉淀剂体系中,Co^(2+)与氨配位,Co^(2+)的沉淀过程伴随着从多配位Co(NH_(3))n ^(2+)(n=1,2,…,6)中释放Co^(2+)而缓慢进行,从而形成致密的碱式碳酸钴粉末。
    • 王兵; 罗跃; 李寻; 郑志宏; 刘金辉; 陈茜茜; 吴慧
    • 摘要: 地浸采铀数值模拟是研究场地尺度下铀浸出迁移的重要手段。为准确模拟浸出铀的时空演化,以一组四注一抽现场地浸采铀试验单元为例,探讨模型中水岩反应设置为热力学平衡和反应动力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抽液井处浸出铀的试验结果与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模拟结果接近,与热力学平衡模型的模拟结果相差较大,因此反应动力学模型相比热力学平衡模型更能反映浸出铀的开采过程;2)同一时间内,热力学平衡模型相比反应动力学模型模拟得出的溶浸面积更大,溶浸铀矿物量更多,铀矿物完全浸出所需时间更短;3)热力学平衡模型预测的铀矿物开采程度及浸出铀浓度偏高,开采所需时间偏短,导致高估铀矿物浸出率和低估开采时间。因此,在地浸采铀数值模拟中,反应动力学相比热力学平衡优化了水岩反应的反应速率表达,使模拟更贴近实际。
    • 王彩红; 刘淑琴; 姜哲; 郭小萌; 林雄超
    • 摘要: 揭示特定工况下有害元素的迁移规律、转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对建立气化过程中有害元素污染过程控制方法,实现煤炭的清洁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煤中矿物质是有害元素赋存的主要载体,在加压气化过程中矿物的转化会直接影响有害元素的迁移。研究针对典型褐煤,在自制固定床加压气化实验考察了特定气化条件下煤中矿物质转变对有害元素F,Hg,As,Se,Cd,Pb,U和Be演化行为的影响。结合FactSage热力学模拟,解析了气化过程灰渣中有害元素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有害元素在原煤中主要与矿物质结合,并在气化过程呈3种不同形式的迁移行为。有害元素As易于富集在直径略小于10μm的细颗粒矿物质中;F倾向于与碱性元素结合,并可能被吸附于层状矿物质中;Pb与黄铁矿伴存。经加压气化后,F,Hg,Se和Cd,尤其是F和Hg,相对富集系数RE<1,呈耗散趋势。As的RE随气化温度升高显著增大,由耗散转变为富集;而Pb则相反。U和Be在灰渣中富集,RE始终大于1。在矿物转化过程中,黄铁矿分解促进亲硫性有害元素Hg,As,Se,Cd和Pb的析出;高岭石等黏土矿物的转化有利于F的挥发。温度高于800°C后,白云母、钙基矿物质的分解进一步影响As,Pb,U和Be的迁移。热力学模拟表明,As,U,Be倾向于以砷酸盐、砷化镁、氧化铀和铝酸铍形式富集在气化灰渣中,在灰渣的堆放及无害化处理过程中需给予关注。
    • 张涛
    • 摘要: 丙烯是化工行业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在众多生产丙烯的工艺中,丙烷无氧脱氢(PDH)以丙烯选择性高、技术成熟度高、投资成本低的特点,成为目前最具竞争力的丙烯生产工艺^(1,2)。但商业化的Pt基和Cr基催化剂因其成本高昂、环境污染和丙烷转化率受热力学平衡限制等因素而影响了其应用和发展^(3,4)。因此,开发新型、可替代的脱氢工艺及与之配套的催化剂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价值。
    • 张彰; 郭晓亚; 刘红; 鄢浩; 朱宪
    • 摘要: 热力学平衡、过程推动力是化工原理课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于理解传递过程非常重要.文章围绕这两个概念,基于单元操作的特性与物理定律,建立相应的平衡线方程,从理论上明确传递的极限(终点);进一步依据传递方程的基本表达武,用图示法对传递过程的推动力进行具体描述,强调推动力在传递动力学中的核心作用,从工程实际角度加深学生对化工传递过程的理解.
    • 郭伟; 郑贤锋; 郭起家
    • 摘要: 基于化学反应计算分析软件Chemkin,利用最小吉布斯自由能最小法,分析乙醇部分氧化重整制氢反应热力学平衡时的组成,以及在温度500~2000 K、压力50~400 kPa、氧醇物质的量比0~2.0条件下计算平衡组成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平衡组成受温度和氧醇比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温度1100 K、压力120 kPa、氧醇比0.60的最优操作条件下能得到较好的重整效果.
    • 李志朋; 白红鑫; 周明东; 刘全杰; 王景芸; 贾立明; 孙京
    • 摘要: 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综合分析了蒽醌、2-烷基蒽醌及其氢化产物分子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重点解析蒽醌及其衍生物分子于凝聚态体系原子的振动频率及各振动频率对热力学性质(熵和焓)的贡献,以此研究了不同烷基取代基对蒽醌分子在两步电子转移加氢过程中的加氢活性以及热力学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蒽醌母体经2-乙基、2-叔丁基、2-叔戊基分别取代后,烷基蒽醌的氢化反应热明显增大,相同温度条件下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戊基蒽醌的氢化反应热分别为-56.29、-62.7、-63.5 kJ·mol-1;328.15 K加氢温度条件下,蒽醌母体可完全转化为氢蒽醌,平衡转化率为100%,然而相同温度条件下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叔戊基蒽醌的平衡转化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3.06%、60.58%、58.18%.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